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沒有規定心所法用能否斷離判斷
你真是附佛外道
講阿賴耶識心,就必須涵蓋五蘊熏習運作的八個識!!!
恆不住 寫: ↑週日 7月 23, 2023 5:15 pm隨兄法安隨機談 寫: ↑週日 7月 23, 2023 11:59 am
首楞嚴義疏
北宋長水子璿
.....
二識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初句結前空處。次句破空入識。銷礙之無亦亡。故云無礙無滅。此即唯觀於識。以
破於空也。其中下正釋。唯留賴耶全末那者。此七八二識更互相依。定性愚法全不知
有。冥然自留也。半分微細者即第六識。今留一半緣識之分。不留緣色空分。故云半
分。以此第六色心俱緣。故留半也。行人入此定時。厭患虛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
。即捨虛空。轉心緣識。心與識法相應。故名識處定。
... ....
個人認為中國第一個注釋楞嚴經的長水子璿大師,就說的非常好。
而環師說的應該是錯解了,因為與唯識理論不合。
感謝討論
一音異解,各有看法
憨山大師說法:這[半分微細]屬第七識,與環師一樣。
理由也是說:此識天,「今六識已滅故不緣色空。」。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通議卷第九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清河房融筆受
明南嶽沙門憨山釋德清述
○二識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議曰。此四空第二天乃厭空依識者也。諸礙既銷躡前空處也。無礙下名破空入識也。銷礙入無則不依色。無礙之無亦滅故不依空。唯觀於識故唯留賴耶。以末那為意根依內外門轉緣色空識三。今六識已滅故不緣色空。內緣八識見分為我故半分微細捨空依識名為識處。
從大師們註釋上下文再來蕅益大師及長水子璿大師的看法,也與憨山大師的看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