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解釋

訪客

心經的解釋

#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心經的解釋

前言:(可以幫助了解心經)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佛性」即是世尊所說之法的「法印」,世尊所說的所有一切經典,都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佛性與我們眾生有什麼關係呢?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已知的未知的其體性皆是佛性。

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藉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存在於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楞伽經裏面,有詳細的解說。

若是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的存在,更不會有任何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

佛性具足一切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與妄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由於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所以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產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眾生「生死輪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佛性的存在,然而我們眾生的「了脫生死」所依靠的仍然是佛性,所以「佛性」對我們眾生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我們最常看到的佛性方便說,例如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等等名詞,這一些全部都是屬於佛性的方便說,如果單獨去探究這一些名詞的表面文字意思,那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所以在閱讀佛經的時候,不可以執著於其表面的文字意思。


但是我們無法直接利用佛性的方便說,必須要將佛性的方便說加以引申之後,才能夠對我們眾生有實際的幫助。

何謂加以引伸之後的佛性義,其所指的即是在境界中實踐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

何謂清淨的梵行?凡在境界中的所作所為能夠符合真善美的因果關係,即謂之清淨的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我們的成就必須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

阿含經有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其中的「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指的即是我們成就的條件。

要成就「如來智慧」就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不斷的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藉由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智慧,不斷的藉由清淨的梵行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金剛經亦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謂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其所指的即是不斷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藉由清淨的梵行,不斷的累積自己的福德資糧,待得覺行圓滿,自可得到究竟圓滿無上智慧解脫自在。

菩提正果這是一步一腳印的如來事業,絕對沒有任何的僥倖,也沒有任何的投機取巧,更不是一蹴可及,豈不聞,觀音菩薩妙難酬,淨莊嚴累劫修,故曰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什麼是梵行呢?

梵行遍虛空、遍法界它無所不在,它就存在於我們內心裏,它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周遭,它就存在於所有的萬象萬物、自然法則,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已知的、未知的、內在的、外在的,通通都存在著梵行,簡而言之,只要你的行為能夠符合真善美的因果關係,即為之清淨的梵行。

什麼是梵行呢?

梵行就是清淨之行、慈悲之行、智慧之行、解脫自在之行、成就如來智慧之行、良善之行、圓滿順利之行、不驚不怖之行、不離不棄之行、勇猛精進之行、永不退轉之行、六度萬行之行、三十七道品之行等等,說也說不盡、道也道不完。

各位我們眾生百千萬劫以來,歷經了無數次的生死輪迴,受盡了千辛萬苦,飽受了種種磨難,可說什麼都經歷過了,什麼都擁有過了,唯獨有一樣我們不曾有過,那就是永恒的解脫與自在。

那証得如來智慧之後,除了可以了脫生死之外,如來智慧還帶給我們眾生,一項不可思議的大功德力。什麼樣不可思議的大功德力呢?那就是帶給我們永恒的解脫與自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 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 僧莎訶」。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觀自在菩薩於久遠劫以來常行清淨的梵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通達了知不可思議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照見五蘊皆空),如是具足無上智慧,如是具足不可思議的大慈大悲本願,以救度一切眾生苦難為己任,而無有任何的懈怠(度一切苦厄)。


注解:

經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即意謂著: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成就者,才能夠成就「如來智慧」。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也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何謂清淨的梵行?只要你在境界中的所作所為,能夠符合真善美的因果關係,即謂之清淨的梵行。


「照見五蘊皆空」

經文中的「照見」意思就是通達了知、親證聖道的意思。

經文中的空是指第一義空,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空空如也的意思。何謂第一義空?其所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佛性。

在佛經中用來表達真如實性的名詞有很多種,例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淨不垢、不增不減、佛性、空、無相、無願、實相、自性、如來藏等等名詞,都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的異名,所以各位在看佛經的時候,不可以執著於其表面的文字意思,如果執著於其表面文字意思,那麼就無法了知世尊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照見五蘊皆空即是在表達:通達佛性義,如實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証的真如實性。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我們的「成就」必須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証、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唯有經由在境界中行如是因,才能夠造就出具備慈悲、智慧以及梵行的大成就者。故曰「度一切苦厄」。

照見五蘊皆空的大成就者,其在境界上的所作所為,即是無邊無盡的清淨梵行,照見五蘊皆空的大成就者,本身即是梵行的「全部」,如此才可行「度一切苦厄」的不可思議大慈大悲本願。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舍利子!我所親証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真如實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例如色的體性即是真如實性,然而空的體性也是真如實性,因此色的體性即是等同空的體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色(體性)不異空(體性),空(體性)不異色(體性),色(體性)即是空(體性),空(體性)即是色(體性)。」

舍利子!因此其餘諸法,例如受、想、行、識的情形,也都是等同以上所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注解:

這一句經文就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色」、「空」皆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真如實性,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佛性。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已知的、未知的、內在的、外在的,其體性皆是佛性,「色」以及「空」皆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而其體性當然也是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佛性非色非不色、非空非不空、非空非色。故方便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這一整段經文全部都是在描述佛性。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完全是由於「佛性」存在的緣故,然而我們眾生的「了脫生死」所依靠的仍然是佛性,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舍利子!我所說的「空相」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空相」的意思。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諸法空相。(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舍利子!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本自具足、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注解: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諸法空相」即是在形容佛性。佛性非空非不空、非相非不相。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例如最常看到用來表達佛性「方便說」指的即是: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等等文字語言章句。故方便曰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然而這一些全部都是佛性的方便說,這一些佛性的方便說並不能夠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是故舍利子!我所說的「空」指的即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空」的意思。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故曰「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注解: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空」是指空性,即是在形容佛性,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空」的意思。

佛性非空非不空、非色非不色、非受非不受、非想非不想、非行非不行、非識非不識、非眼非不眼、非耳非不耳、非鼻非不鼻、非舌非不舌、非身非不身、非意非不意、非聲非不聲、非香非不香、非味非不味、非觸非不觸、非法非不法、非眼界非不眼界、非意識界非不意識界。故方便曰「空(性)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然而,以上皆是佛性的方便說,若是把佛性的方便說,仍然停留在表面文字上的心意識思維,那麼對我們的幫助是非常非常微小的。

佛性的「方便說」是必須要實踐貫徹在我們的境界上,才能夠展現其不可思議的功德力,也才會對我們眾生有實際的幫助。

而實際把佛性義應用在我們的境界上,即是在境界中實踐無邊無量種種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

何謂清淨的梵行?只要修行人在境界中的所作所為,能夠符合真善美的因果關係,即為之清淨的梵行,唯有清淨的梵行,才能夠淨化眾生的種種煩惱與障礙,也唯有清淨的梵行,才能夠增長眾生的菩提智慧。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舍利子!我所親証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並非是世俗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故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注解:

這一句經文也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非無明非不無明、非無明盡非不無明盡、非老死非不老死、非老死盡非不老死盡、非行非不行、非行盡非不行盡、非識非不識、非識盡非不識盡、非名色非不名色、非名色盡非不名色盡、非六入非不六入、非六入盡非不六入盡、非處非不處、非處盡非不處盡、非受非不受、非受盡非不受盡、非愛非不愛、非愛盡非不愛盡、非取非不取、非取盡非不取盡、非有非不有、非有盡非不有盡、非生非不生、非生盡非不生盡。故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佛性非苦非不苦、非集非不集、非滅非不滅、非道非不道。故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無苦、集、滅、道」。

佛性非智非不智、非得非不得。故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舍利子!我所說的「無所得」即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是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即謂之「無所得」的具體表現。((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以無所得故。)


舍利子!如是所有一切修行的菩薩,皆必須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菩薩若能夠如是修行,其心更無罣礙,若心無罣礙,則遠離一切恐怖畏懼,遠離一切顛倒夢想,待得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到達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舍利子!行如是因,得如是果。所有一切三世諸佛皆是藉由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解:

經文中的「無所得」指的即是當如是無所得,即是當如是,即是非所得非不所得,即是用來描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何謂「無所得」的修行?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所作所為皆符合真善美的因果關係,即謂之「無所得」的修行。


經文中的「般若波羅蜜多」要分為「體性」以及「相用」兩種解釋。

體性:

經文中的「般若波羅蜜多」指的即是佛性。佛性具足一切、圓滿一切功德。

相用:

經文中的「般若波羅蜜多」指的即是在境界中行「如是因」,如是因指的即是相應於佛性的清淨梵行,即是符合真善美因果關係的良好行為。

菩薩的成就即是建立在「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之上,所以菩薩永遠受到「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所以菩薩的心,永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而達到永恒究竟圓滿的境界。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証、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而三世諸佛也都是依照「般若波羅蜜多」,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故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慢慢地體會什麼是「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的真實義。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在境界中行「如是因」,即謂之「心無罣礙」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行「如是因」,即謂之「無罣礙」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行「如是因」,即謂之「無有恐怖」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行「如是因」,即謂之「遠離顛倒夢想」的具體表現。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舍利子!我為各位所開示的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所有一切修行人皆必須回歸於清淨的梵行,才能夠有所成就。(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因此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清淨梵行,即是等同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夠引導一切眾生遠離一切貪瞋癡,遠離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遠離一切恐怖畏懼,能令眾生離苦得樂、得大安穩。(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舍利子!接下來,我就為各位說此神咒。(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注解:


此神咒是憑藉著什麼,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呢?此大神咒、此大明咒、此無上咒、此無等等咒,其所憑藉的即是:無比堅定的信仰,無比堅定的信心,堅定地在境界中修一切善,憑藉一切善的不可思議大功德力,消除眾生與生俱來的貪嗔癡,以及所有一切的煩惱與障礙。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任何的修行方法、修行次第,皆不可以離開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這是我們娑婆世界的鐵律,也是其他一切佛世界的鐵律。

各位豈不聞阿含經的核心名言?其所指的即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凡是身為佛弟子,皆要把此一無比堅定的信仰、無比堅定的信心,永遠地傳承下去。


即說咒曰:


「揭帝 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 僧莎訶」


「揭帝 揭帝」指的即是:「去吧、去吧」或是「去修行吧、去修行吧」。

我們憑藉什麼「去吧、去吧」?我們憑藉什麼「去修行吧、去修行吧」?我們所憑藉的,即是我們這顆對佛智慧無比堅定的信心。


「揭帝 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 僧莎訶」


大明咒的解釋即是:

以無比堅定的信心,以無比堅定的信心 ,以無比堅定的信心走向彼岸,我們全部都以無比堅定的信心走向彼岸並且成就覺悟,這顆無比堅定的信心,讓我們的內心雀躍不已。


感謝大家的觀看
訪客

Re: 心經的解釋

#2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訪客

Re: 心經的解釋

#3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8:10 pm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先莫問本心,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你踏出第一步了嗎?
訪客

Re: 心經的解釋

#4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0:36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8:10 pm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先莫問本心,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你踏出第一步了嗎?
何以至此?
訪客

Re: 心經的解釋

#5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01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0:36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8:10 pm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先莫問本心,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你踏出第一步了嗎?
何以至此?
修行的根本在哪裡,你先把修行的根本跟我說,我再來教你。
訪客

Re: 心經的解釋

#6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25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01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0:36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8:10 pm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先莫問本心,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你踏出第一步了嗎?
何以至此?
修行的根本在哪裡,你先把修行的根本跟我說,我再來教你。
你好偉大!
👍
訪客

Re: 心經的解釋

#7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28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25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01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0:36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8:10 pm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先莫問本心,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你踏出第一步了嗎?
何以至此?
修行的根本在哪裡,你先把修行的根本跟我說,我再來教你。
你好偉大!
👍
偉大不敢當,初次見面就問人本心,我就是專門對付你這種人。
訪客

Re: 心經的解釋

#8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32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28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25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01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0:36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8:10 pm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先莫問本心,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你踏出第一步了嗎?
何以至此?
修行的根本在哪裡,你先把修行的根本跟我說,我再來教你。
你好偉大!
👍
偉大不敢當,初次見面就問人本心,我就是專門對付你這種人。
不識本心
多說無益!
訪客

Re: 心經的解釋

#9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37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32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28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25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01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0:36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8:10 pm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先莫問本心,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你踏出第一步了嗎?
何以至此?
修行的根本在哪裡,你先把修行的根本跟我說,我再來教你。
你好偉大!
👍
偉大不敢當,初次見面就問人本心,我就是專門對付你這種人。
不識本心
多說無益!
你連修行的根本在哪裡都不知道,還敢與人說不識本心多說無益。
訪客

Re: 心經的解釋

#10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40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37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32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28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25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1:01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10:36 pm
訪客 寫: 週一 1月 10, 2022 8:10 pm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先莫問本心,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你踏出第一步了嗎?
何以至此?
修行的根本在哪裡,你先把修行的根本跟我說,我再來教你。
你好偉大!
👍
偉大不敢當,初次見面就問人本心,我就是專門對付你這種人。
不識本心
多說無益!
你連修行的根本在哪裡都不知道,還敢與人說不識本心多說無益。
閣下不正是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