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入火有如清涼地處黑無異千日明
善念待人心清凈
暗黑自損災害臨
緣起甚深桶底黑
假若我讀經文;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上
爾時世尊告彼大眾:我有如是分別緣起初勝法門。
汝應諦聽極善作意。當為汝說。云何名為分別緣起初勝法門?
謂十一種殊勝事故。於緣起初。宣說無明以為緣性。何等十一。謂:
『所緣殊勝。
行相殊勝。
因緣殊勝。
等起殊勝。
轉異殊勝。
邪行殊勝。
相狀殊勝。
作業殊勝。
障礙殊勝。
隨縛殊勝。
對治殊勝。』
爾時眾中有一苾芻。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禮佛。白言:
『世尊。云何無明所緣殊勝?』
世尊告曰:
『無明所緣。即是一切若因若果。有眾過患諸雜染品。及以一切若因若果。
有眾功德諸清淨品。是名無明所緣殊勝。』
無明所緣。即是一切若因若果。有眾過患諸雜染品。
以一切若因若果。有眾功德諸清淨品。
不知此方何方沒有常來 寫: ↑週三 6月 22, 2022 11:20 pm 分享讀書心得:
作者:
聖嚴法師《心無罣礙》
*************************
菩薩因為已到無所求無所得的程度,那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力量所致。
由於般若的空慧,已將一切自我的執著掃蕩清淨,自心即是清淨的智慧,
等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佛心,等虛空徧法界,無處不照,亦無痕跡,
正如《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心的功用,無心的執著,
所以是「心無罣礙」。
普通人無法做到心無罣礙的程度,因為凡是起心動念,都有主觀的立場,
既然缺省立場,就不容易把心門敞開,尊重他人、接受他人。如果經常
學習菩薩精神,以慈悲為著眼,以智慧作指導,就能凡事多為他人的立場
設身處地,諒解他人、同情他人、協助他人,而少為自我的主見作保護,
少為自我的得失作考量,則雖不能「心無 罣礙」,至少也能心情愉快了。
不妨將菩薩的心,譬喻成山中的一朵祥雲;
\|/\|/\|/\|/\|/\|/\|/\|/\|/
云是不請自來的,不驅自走;
雲在山巒之間,穿來穿去,遊走自在,
遇到了山峰,不會被擋住,
越過山巔,繞過山腰,消失於無形。
云是有的,但不會受到任何東西的阻礙,
因為它本身沒有固定的目的,沒有固定的形體。
雲在遇到不同的氣溫氣流,便會隨緣變化成雨、露、雹、雪、霜、冰以及水、氣等形狀。
這就是菩薩無心如雲出岫的意思。凡夫也不是完全不能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