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威權體制下學佛永遠困在化城裏
只會是精神自慰
身心分離的神道
是啊,如果是出家人,就算圖個方便,還是必須依持戒律,初發心即與佛異
煮沙妄想當飯食
(5-5 [融貫玄學與般若的-支遁-西元314年~366年])
...(支遁)他跟「王羲之」的交情是很有名的,據說他的好朋友「孫綽」
曾經向王羲之推薦支遁。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地名)」的內史,孫綽
推薦的目的,就是希望王羲之聽他說法,然後幫助他弘法。可是王羲之
出生名門他有一股傲氣,他想支遁也不夠如此罷了,可能是言過其實。
有一天孫綽就帶著支遁去拜訪王羲之,王羲之正好有事,所以他也就不
留客了。沒辦法,支遁只好(走)出門,出門(後)支遁不走,他在門口等
王羲之,那王羲之出來的時候,支遁就跟他說;您給我幾分鐘,我跟你談
一談玄學。不直接跟他談佛法,而跟他談玄學,談的是他最擅長的「莊
子-逍遙遊」。
王羲之剛開始是不耐煩,後來聽得是心花怒放,高興的不得了,也就不外
出,把支遁請(進)家裡。他後來為了能夠親近支遁,所以就請他長期在
會稽住下。王羲之(後來)自己也把他在會稽的一所住宅捐為佛寺,捨宅
為寺(成為)今天很有名的「戒珠寺」。
法師們在談緣起,就是說一切的存在它是「緣起」的,世有愚癡人
從來不認真
此有故彼有
此無故彼無
5-8 [盧山慧遠(西元334~416年)]
.....當時《般若經》最流通,最廣,般若講「空」嘛。這個「空」不是沒有,
「空」在梵文裡面的含意是很豐富的。甚麼是空?就是說一切的存在它
是「緣起」的,所以它無常,它沒有永恆的質素,這就是「空」。可是在
「鳩摩羅什」還沒有來(中國)以前,大家對《般若經》的「空義」還不能作很
正確的掌握,所以就有我們前面(5-3-2)所談的「六家七宗」的說法。
那麼「支敏度」跟這位洛陽的比丘,他們就有想到一個「標新立異」的想法。
就是說;我們要講一種別人沒有講過的,所以他們提倡「心無義」。說「心不
執著萬物便是空」,這個當然不對,那萬物空不空?心不執著萬物就是空,那萬
物空不空他就不管了。
空,不是心理狀況,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還是這樣解釋「空」,空不是心裡現象,
不是心理狀況。空是甚麼?空是我剛才說的;「緣起」.「無常」.「無自性」,
空是一種「現實」啊!現實就是這樣啊,一切存在它是緣起的,因緣合和所產生
的,因緣的改變改變,因緣的消散而消散,所以它是隨因緣而變化,它一定是
無常的,所以它不能永恆的,這才是「空」,「空」是一種現實,它不是一種心裡
的狀況。「心不執著」那是一種修養,但不能用它來解釋做「空」。這是一種
很錯誤的解說方法,但是很遺憾到今天,還是很多人這樣來解釋「空」。
「支敏度」他學問很好,所以他南下以後他就把老莊的玄學,雜糅到大乘的空義,
提倡「心無義」來談,當然很快的就解決他的衣食的問題,幾年以後有人帶一
封信給他,就是當年那位洛陽的比丘沒有跟他一起南下,這封信就是沒有辦法跟
他一起南下的洛陽比丘,給他寫的。就說;「心無義」那裡是合於佛法法呢?我們
當時是不得已才這麼說,現在你衣食無缺啦,不要再講了,否則太對不起如來了!
(原文章出自於「世說新語-假譎」:
無義那可立,治此計權救飢爾,無為遂負如來也。)
5-3-5 [「僧肇」與《肇論》]。
鳩摩羅什的譯筆所以那麼好,跟僧肇.慧嚴.慧觀.道生,還有僧叡.法和這批
人是很有關係的。
僧肇,他著了很有名的《肇論》,《肇論》的內容包括了
《般若無知論》,《物不遷論》.《不真空論》,《涅槃無名論》等四論。
「般若無知」它是說;般若的智慧超越能所的智慧。
「物不遷」,「物」沒有真實的來去。
「不真空論」,「空」也不是真實的。
「涅槃無名」,「涅槃」是超越語言文字的.不能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