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佛教經典,許多事從印度帶到西域(議成胡文),再從西域帶回中國,翻成漢文,這之間有時候發覺與佛陀說得的差異太大,找不到印度梵文原本,所以有些
被認為是[無中生有],加上當時翻譯者的[超譯],所以會判為[疑經]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佛教經典,許多事從印度帶到西域(議成胡文),再從西域帶回中國,翻成漢文,鳩摩羅什來中國翻譯經典是一件大事,所以當時是非常轟動的大事,不只是全中國傑出的
比丘都來到他的門下,或者幫助他翻譯,或者跟著他學習,(連)許多的信眾,達官貴人也都
想參與他的譯場,所以他的譯場是「大譯場」,人數非常的龐多。只有真正幫助翻譯的一
些比丘坐在前面,他是一邊翻一邊說,所以有時候翻完了注解的書也出來了。
那速度會比較慢,其中也會有人問問題,等於許多不是翻譯的核心人物都來參加了,這些人
的數目還相當龐大,勝過核心的翻譯人物。
所以是一邊翻譯,一邊講解,一邊弘法的大譯場,(像)後來的玄奘就不願意用這樣的方式,
因為速度太慢。
沒聽說過也!聽說{佛}這字是佛經傳來中國才新造的字,以人+弗=弗字,不也,因此佛=不是人也。
沒有那麼複雜吧!是弗人變成罵人的話‵‵‵‵‵。所以我貼文將{佛}字解成不同於一般人類,才有資格稱佛`
(1-5 佛教初傳中國的歷史記載 )這段的說法;
口授經典。經典,早期是口耳相傳。佛陀入滅那一年,由大迦葉尊者主持佛教界的第
一次結集,就是把佛說的法和制定的戒律結集起來。那年結集是在恆河南岸,摩揭陀
國的首都--王舍城附近的「七葉窟」。由阿難尊者負責結集法,優婆離尊者負責結集
戒律。結集好以後是(由)集體記憶,沒有文字記載。所以佛教的「經」.「律」一開
始就只是口耳相傳,口耳相傳當然會出現問題。比方說師父把自己的見解也加進去了,
(然後)傳給弟子,後來經典會越變越龐大,這是個主要的原因。
佛教有文字記載是在西元前一世紀的時候,可是非常的不普及。到西元後五世紀,法顯
到印度取經,那時候是五世紀的初年,北印度的寫本還是非常的不普及,(後來)法顯在
中印度才找到比較多的寫本。
口授「浮屠經」由此說明,佛經一直都是口耳相傳。所以「伊存」為他(景盧)口授「浮
屠經」,這還保留早期佛經傳授的風貌,只是我們不知道這部(浮屠)經是哪一部經,因為
這段記錄裡面沒有明說,當然應該是比較原始的經典。
「浮屠」就是「佛陀-Buddha」,在我們的這些文字裡面,有時候提到佛陀會寫成「浮屠」,
甚至寫成圖畫的「圖」。各為可能會說 Buddha,怎麼翻成「佛陀」.「浮圖」?好像音
(準)有距離。這其實這是因為中國的(讀)音產生了變化,古人是沒有輕唇音,沒有ㄈ這
個音,只有「ㄅ.ㄆ.ㄇ」這種重唇音。所以「佛陀」古代肯定不唸作「ㄈㄛˊ ㄊㄨㄛˊ」,
因為古代沒有「ㄈㄛˊ」這個音。(例如)今天講閩南話的人,很多人還是不會發「ㄈ」
這個音,這就是明證,因為閩南話是最接近古代中國話的一種語言。(上面)這段文字寫:
[復豆者,其人也],原文寫錯寫成「復立」,後來被訂正是「復豆」。復豆,也就是「佛
陀」的音譯,很有趣吧,Buddha這個詞被翻作「佛陀」.「浮屠(圖)」.「復豆」。但是
再說明一遍,古代沒有「ㄈ」這個音,在古代都發「ㄅ」這個音,所以他的音,在古人唸
起來是接近「Buddha」這個梵音的。
這個就是最早的一種信使,也就是說我們一般認為,佛教甚麼時候傳進來?應該是西域
打通了佛教就進來,只是中國人不信仰它,不瞭解它。我們現在能早到最早的文字記載
就是(伊存授經)這一段;說這位博士弟子「景盧」,跟著大月氏的使者「伊存」來學習
佛經,這是我們目前(所)找到的最早資料,就是西漢元壽元年,西元前二年,這是最早的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