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道安的時代跟後人對佛經的看法其實是有差異的。
後人在提到經典,常常貶抑阿含,標榜我們是大乘的國家,
只能讀大乘的經典。可是道安他在主持譯場卻翻(譯)了
《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他很想再重譯
可是沒有時間,因為戰亂.年老。所以可見在道安的心目中,
他想要的是整體的佛法,他並沒有像後代的人,去貶抑原始佛教
的經典或是論典,這是一個很大的差別,很值得我們注意。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道安的時代跟後人對佛經的看法其實是有差異的。
後人在提到經典,常常貶抑阿含,標榜我們是大乘的國家,
只能讀大乘的經典。可是道安他在主持譯場卻翻(譯)了
《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他很想再重譯
可是沒有時間,因為戰亂.年老。所以可見在道安的心目中,
他想要的是整體的佛法,他並沒有像後代的人,去貶抑原始佛教
的經典或是論典,這是一個很大的差別,很值得我們注意。
他主持譯場,因為長安離西域比較近,所以他請了(西域的)「竺佛念」.「僧伽提婆」.「僧
伽跋澄」.「曇摩難提」他們來譯經,譯完經道安親自核對。他是主張「直譯」的,他認為直
譯比較不會偏離經典的本義。但是「意譯」的話,恐怕會偏離,這個主張跟後來的玄奘大師
是一致的。
那麼道安在負責譯場的期間,他不懂梵文,也不懂胡文,他參與經典的核對,最後的校正,為什
麼可以呢?因為他以他最淵博的佛學素養,從這當中理解到譯經的困難,所以他提出了「五失
本,三不易」的譯經理論。為甚麼是五失本呢?他認為有五種情況是不能和原文一致的。
第一個就是:「文法上要適應中文」。
因為梵文的文法和中文的很不同,倘若依照梵文的文法翻出來,恐怕沒有辦法讀的通。
第二就是要適合中國人的習慣,「文字一定要修飾,不能太質樸」。
因為中國的知識份子,喜歡比較典雅的文字。
第三就是:「頌文重複的句子要刪略」。
第四就是:「成篇累牘的重頌也要刪略」。
第五就是:「重複說到的問題也要刪略」。
佛教的經典很多是重複的,這可能跟印度人的習慣有關,或是說跟他們早期沒有文字記載,都是
用記憶有關。可是中國人不喜歡這些,太多的重複,中國人都覺得這是非常繁瑣的。這是他的
「五失本」的看法。
(待續)還有「三不易」,就是譯經有三點是很不容易的。
第一個,佛經是佛陀因時因地所說的,這古今的習俗不同,要「使古代的經典適合現代的人」,
非常不容易。
第二,要把「聖人所說的微言大義,說給凡愚的眾生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三,「編經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甚至是解脫者,現在要由一般人.由凡夫來傳譯」這更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有(以上)「五失本,三不易」的譯經理論,這是他自己在經典翻譯中,有深刻的感受。
善哉...鄰居上座師兄啊.....等不及您[待續]續貼文,急著讚歎讚此貼甚合我意,令我頓斷疑根乃至自詡強辯有理。佛陀說經經弟子轉述,又經多人確認再筆記成文,再經不同文化的凡夫翻譯成不同文字,然後經宣稱證悟的祖師大德傳述後由自智慧高人一等的眾生人類聽聞,再依道場主事規範修學,後由主事導師活佛上人依佛經法驗證....。其中有一個環節偏差就一步錯處處錯.,...可是若不見具體成效,又可推說此法門修學,要歷經多生多劫才達如何成果,令人洩氣。又宗祖師大德公案,三言兩語堪使學人開悟證道,乃至證不壞身讓人心想往之,可是按公案劇本操作分由腳本角色扮演又不見成果效!
善哉!阿飄上座師兄可能沒看過六祖惠能大師傳電影..慧能尊師重道怎可能把五祖交付的祖衣,因怕懷璧獲罪當眾撕毀??而是五祖擔心弟子不服暴力搶奪,才交待以後就不要續傳下去了...不過千餘年後兩地中國人,雖沒祖衣為憑但掛佛招牌活佛師尊上人宗主導師,乃至網紅佛門講師也不少。
接上(所以有(以上)「五失本,三不易」的譯經理論,這是他自己在經典翻譯中,有深刻的感受。
(待續)
那麼道安除了主持譯場,廣譯經本,就是他要使得大家了解,整體的佛法是甚麼。他另外還做
了一本《綜理眾經目錄》,他深刻的感覺到有目錄的需要,因為經典翻譯慢慢多了,那麼道安
是最有資格編輯目錄的。
道安他在研究佛教法義的時候,他不懂梵文,也不懂胡文,可是當時在草創期,翻譯的文字
常常是晦澀難懂。因為中印的語法不同,思惟方式不同,表達方式不同,所以很多的翻譯,
你很難用很適合中國的文句來表達。還有佛經許多的名相,沒有辦法在中文裡面找到相當
內容的名詞。這種種困難就造成經典譯出以後,就(會)有一些窒礙不通的地方。那麼道安
怎麼去把這些困難解決呢?他的方法就是廣蒐譯本,透過比較,透過核定去了解這個經文它
這部分要傳達的意旨是甚麼。
換句話說,道安是當時最用功的一位比丘,只要他能找到手的經典,他一定是費力的去找來,
努力的去閱讀.去比對.去瞭解。那麼也唯有他才有這個資格為這經典做比較正確的注解,
那麼他這個精神感動了佛教界很多人。當時交通不便,譯經可能是個人在不同的地方翻譯,
所以有人會千里迢迢,把道安可能沒有的經典送去給他。就是說他們推測,道安恐怕沒有這
部經,他們就把這經典送去給他。就是希望道安得到以後,以他的學養能夠做做更深入的研
究,能夠對佛法的正確的發揚,有更大的貢獻。
所以道安他閱讀了這麼多的經典,手中又有這麼多經典,因此他就最有資格,寫成一部目錄,
就是《綜理眾經目錄》。因為後來經典的翻譯不斷增加,那麼這部《目錄》也就慢慢不實用,
就被後來的目錄給取代了。
關於《綜理眾經目錄《綜理眾經目錄》
疑經錄簡介
綜理眾經目錄 經錄名。東晉釋道安撰。這部經錄的名稱是後人所定,
原題名已不詳,目錄原本亦早佚失。梁僧佑《出三藏記集》(現存最古經錄)
第二部分經錄本文吸收了道安經錄的全部內容。後人對道安經錄評價甚高,
讚揚它是名副其實的第一部經錄。經錄涉及絲綢之路文化圈中早期佛典翻譯家,
並收入《涼土異經》、《關中異經》,對研究絲綢之路佛經傳譯有重要參考價值。
此目錄不僅是對中國佛教發展史的寶貴貢獻,而且在中國目錄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道安所作的經錄,被後人稱為《綜理眾經目錄》(簡稱《道安錄》),雖然已經失佚,
但依據僧祐在《出三藏記集》中對《道安錄》的收錄,可大體恢復其原貌 。
《道安錄》中專設有“疑經錄” ,判別出26部疑經,這是中國佛教史上最早的疑偽經判別.....
維基百科:
漢文系大藏經
漢文系大藏經全套佛教在傳入中國以後,經典日漸浩繁,經後人整理編輯成藏,
內容非常龐大。中國最早的佛教藏經是東漢朱士行的《漢錄》與東晉時的道安
法師編輯的《眾經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