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未閱讀文章
由 路人 » 週三 10月 25, 2023 10:23 am
一三
經文:
[世尊曰:「諸比丘!] 又【有】第四主張,[彼等持] 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 [出身],依何、根據何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耶?諸比丘!今有某沙門【、】婆羅門 [出身],是推論家、審察家。彼以自己推論錘練而得,並審實尋思之理解,而 [彼] 如是言:『稱此眼、耳、鼻、舌、身之此我,皆是不恒常、不堅固、非常住、有轉變性 [,唯如是不恒常而住]。反此,稱此心、意、識之此我,皆是恒常、堅固、常住、不轉變性,唯如是【常】恒 [常] 而住。』諸比丘!此 [為]【其】第四主張,[依此、根據此,某持] 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論之沙門【、】婆羅門 [出身]【,依此、根據此而】說:『我及世界,一分是 [恆] 常住、一分是非 [恆] 常住。』」
白話譯文:
佛陀說:「各位比丘!第四種提出的見解,那些抱持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言論家,婆羅門出身的沙門,基於什麼原因和理據而論說我及世界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呢?比丘們!如今某些婆羅門出身的沙門,對於事理作更深細地推度、審察的言論家,那些以自己心中對於事理作更深細地推度、審察的思考,並以其思考所得,那些沙門這樣說:『這稱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所構成的身體,是等而下之的、不堅固的、變動的、不恆常的;像這樣不是恆常存在的。相反,這稱為意根所構成的心意識,是至高無上的、堅固的、不變動的、恆常的;像這樣是恆常存在的。』比丘們!這就是第四種提出的見解,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理據,某些抱持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言論家,婆羅門出身的沙門說:『我及世界有些是恆常存在的、也有些不是恆常存在的。』
〈註解〉:《瑜伽師地論》中卷第六及卷第七,為「本地分」十七地之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此中以分門別類的方式,對有別於佛法的其他宗派或學說,一一指出其不合理的地方,並加以適當的反駁。所謂「有尋有伺等三地」即包括了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及無尋無伺地。尋和伺都是心所有法,屬於精神現象,尋謂尋求,為心中對事理作較粗略的推度、思惟作用;伺謂伺察,為心中對於事理更深細地審察、推度的思考作用。欲界及初禪的有情眾生都具有這兩種精神活動,因此,有尋有伺地特別指欲界及初禪天梵世間的有情眾生,以及初禪的定境,皆有尋及伺此二心所。
〈註解〉:佛光大辭典 六根 梵語 sad indriyāni。又作六情。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為十二處之內六處,十八界之六根界。根,為認識器官之意。即眼根(視覺器官與視覺能力)、耳根(聽覺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覺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覺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觸覺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種又稱五根。五根乃物質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種之別,生理器官稱為扶塵根,以四大為體,對取境生識僅起扶助作用;實際起取境生識作用者稱為勝義根,以四大所生淨色為性。對此,意根則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無色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