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
新老怪
- 文章: 365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3401
未閱讀文章
由 新老怪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如實滅苦之道
作者:長清僧
眾生有種種妄想生,並且執妄想為真實,不得解脫,究其根本原因,在於不能如實知。 那什麼是如實知呢?
如實知色,如實知受,如實知想,如實知行,如實知識。
視色如色,不視非色為色,乃至如實知識,不視非識為識。
如實知色受想行識,則能如實知眾生。如實知眾生,則能如實知無我;
如實知無我,則能如實知法;如實知法,則能如實知 諸法無自性;
如實知諸法無自性,則能如實知因果;
如實知因果,則不以世間因果為因果,則能通達涅槃;
通達涅槃,則眾生自然解脫。
如實知色 乃至得涅槃解脫,其中每一句 皆須假以時日,如實觀察而自證,不向外覓,不依妄想,不靠知解,是為如實滅苦之道。
先從容易的小事做起,才有可能干大事。
眼不騙你,見到如此 就是如此,是識騙了你,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只有如實知,才能知道 自己原來並不如實知。
-
新老怪
- 文章: 365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3402
未閱讀文章
由 新老怪 »
南山
道長: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智證之一百零五
1
永明禪師。有僧問:“以心為宗,禪門正脈。且心是名,以何為體?”答曰:“近代以來,今時學者多執文背旨,昧體認名。認名忘體之人,豈窮實地?狥文迷旨之者,何契道源?則心是名,以知為體。此是靈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識,仗緣托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虛空廓,斷滅無知。”
2
傳曰:《肇論》曰:“般若無知者,無有取相之知也。常人皆謂般若是智,智則有知也。若有知,則有取著。若有取著,則不契無生。今明般若真智,無相無緣,雖鑑真諦,而不取相,故云無知也。故經云:聖心無知,無所不知矣。又經云:真般若者,清淨如虛空,無知無見,無作無緣。斯則知自無知矣,不待忘也。”
以此知 真知不落有無之境,是以諸佛有秘密,秘密之教,祖師有默傳,密付之宗,唯親省而相應,非言詮之表示。若明宗者,了然不昧,寂爾常知也。
魏府元禪師曰:“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喫茶吃飯處、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為;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
3
為破妄心,故說真心。妄若不存,真亦不立,故無心方合於道。若執真心實有,則真心又同妄心,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窩,故古德說此真心 是自性清淨之心。何為自性清淨?即無自體者也。
學人欲明真心,先須識取妄心。二者對照,則知妄者愈妄,而真者愈真。什麼是妄心?即今眾生身中之意識心。此心 能分別這是我,這是我所,這是杯子,這是山河大地,有彼有此,有心有物,二元對立。此心常局限於我身之中,若我身滅,此心也不存。此心常似獨立之一物,如同猿猴,攀上跳下,隨所到處,能知彼境。此心非實有,乃內外六塵緣起 和合之緣影也。眾生無明,難明真心,正為執著此心為真實,不能放舍也。
總結一下,此心有兩大特點:
一、此心似獨立之一物,常局限於我身之中;
二、此心所到處,即能識物,能分別萬法,並執以為真實。
什麼是真心呢?真心本不可言說,只能以妄心 來襯托顯現它,如同白天觀看日食所顯現的圓形暗影,知道月亮的形狀及存在。真心恰好與妄心正相反,它不是一物,沒有獨立的自性實體,因為它的自性 是常清淨的,不受任何形體特徵的染污。它能成就萬法,它就是萬法本身,而不是離萬法之外的另一物。如同水 能成就平靜相 及種種波相,但無論靜相、波相,其實只是一水,離開靜與波,卻找不到一滴水。
真心也不是局限於 我身中之一物,真心遍一切處,成就一切法。妄心不能如實地了知事物,故所見皆成顛倒;而能如實了知 萬事萬物的心,即是真心,也稱為般若智慧。
真心不同於妄心,存乎我身,須仗緣托境,作意方知,它無能所,即法即心。另外,它雖然無自性,不是一獨立體,但也並不是不存在,空滅無物,而是遍一切法,具無邊智慧德用。
總結一下,真心也有兩大特徵:
一、真心無獨立的自體,自性清淨,成就一切法;
二、真心即般若智慧,能如實了知萬法。
般若一詞,它的意思就是智慧。但這種智慧 不是世間智慧,它不同於發現物種是如何進化的,世間萬物之間 皆有引力,以及物質與能量 是如何轉換的那種智慧。這一類的智慧,也可以稱作是大智慧,因為一般人達不到,但仍然是世間智慧,它的目標 還是局限於世間萬物的變化及其規律,是研究生滅法的。而般若智慧,是透過這世間林林種種萬事萬物的現象 而窺見到事物的本體的智慧,所以,可以說是出世間的智慧。古代的前賢們 在翻譯“般若”一詞時,覺得不好翻譯,如果直接翻譯為智慧,難免讓世人誤解 成世間的那種智慧,因為無對照的詞彙,故不翻而直接音譯為般若。
世間智慧,皆有能知者 與所知者。但般若智慧 無能知,它自性清淨,不同於妄識;也無所知,因為萬法 皆不可見 不可得,萬法之本體 雖非空滅,卻也不可見不可得。能與所,皆不可見不可得,故般若無知;
般若雖無知,不是一實在的 獨立的知覺實體,卻能透徹地了知 萬法及其本體的真實情形,故般若無知 而又無所不知。
你要覓真心嗎?
魏府元禪師最後一句話說得好:“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
-
新老怪
- 文章: 365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3403
未閱讀文章
由 新老怪 »
當說眾生妄處!
作者:長清僧
大凡說法,真處難說。難說而猶說,當如何說?當說眾生妄處!如同國王,欲發兵討賊,首先當知賊在何處。若不知賊所,則如無的放箭,徒增塵勞,而不能傷其皮毛。
凡夫眾生,皆以為心是實有,法亦實有,如我思處,即心在處,故有“我思故我在”之語。殊不知,這正是眾生妄處!
又有錯解佛意者,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如一物 不應於一切處停留,如光遍照遍明,不滯礙於一隅,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殊不知,這更是妄上起妄,成二重妄執!
此二類妄執,其病皆在視心 為一具體實有之物 而對待之。心不是一物,心不可得,心無住處。心無住處者,不僅不住於身內身外,也不住心自身。
譬如“人”字,泛指地球上六十億某類眾生之總名,而於此類眾生中,實無一人可得。心亦如是,乃萬法之總名,而實無一法是心。能如此認識心,方是三心不可得、無所住而生心之《金剛經》之本義。
-
新老怪
- 文章: 365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3404
未閱讀文章
由 新老怪 »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後學常跳過舍利子!
其實
舍利子!表相
是諸法空相。表用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表體
-
恆不住
- 文章: 1915
-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3405
未閱讀文章
由 恆不住 »
新老怪 寫: ↑週三 4月 19, 2023 10:48 am
新婦騎驢阿家牽
古早本是一家人
承佛指月
只有一月法身
怪老兄啊
您不叫新婦騎驢阿家牽
他們如何識路回故鄉啊?
如何是佛?會麼?
-
恆不住
- 文章: 1915
-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3406
未閱讀文章
由 恆不住 »
新老怪 寫: ↑週四 4月 20, 2023 10:36 am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後學常跳過舍利子!
其實
舍利子!表相
是諸法空相。表用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表體
空相即無相
如何是無相為體?
-
新老怪
- 文章: 365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3407
未閱讀文章
由 新老怪 »
怪老兄啊
您不叫新婦騎驢阿家牽
他們如何識路回故鄉啊?
如何是佛?會麼?
也是
所以太陽普照分階
-
新老怪
- 文章: 365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3409
未閱讀文章
由 新老怪 »
南山
道長:臨濟四喝——智證之一百零六
1
臨濟四喝。
2
傳曰:“金剛王劍,覿露堂堂;才涉唇吻,即犯鋒鋩。”“鋸地師子,本無窠臼;顧佇停機,即成滲漏。”“探竿影草,不入院界;一點不來,賊身自敗。”“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佛法大有,只是牙痛。”此四偈,予年三十五時作。今五十二,偶閱舊書見之,於是喟然而歎。昔李北海以能書名世,而世爭師其筆法。北海笑曰:“學我者拙,似我者死。”四偈有旨,的如學北海書而似者耳。
首山上堂曰:“昔興化和尚示眾雲:'大眾,興化放你諸人不得。不得如何若何,須是單刀直入,興化為你證據。'時有旻德長老,出眾禮拜,起便喝。興化亦喝。旻德又喝,興化又喝。旻德便休,興化乃曰:'適來若是別人,三十棒一棒也較不得。何故?他旻德會一喝不作一喝用。'”首山曰:“看他興化與麼用,為什麼放得他過?諸上座,且道什麼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前一喝,後一喝,且道那個是賓?那個是主?雖然如是,亦鬚子細。”便下座。又曰:“二俱有過,二俱無過。”予觀首山,可謂臨濟、興化的骨孫也。
3
臨濟大師在黃檗處吃棒,領悟佛法無多子,後於罅沱河邊開法,三聖、普化共同扶持,多以喝接人。於是乎明眼者喝,瞎眼者也喝,山門上下喝聲一片。為開學人眼目,不至死於喝下,臨濟大師垂慈曰:“我有時一喝 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 如踞地獅子,有時一喝 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 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會?”僧擬議,師便喝。這就是叢林所謂臨濟四喝。
臨濟四喝,非空穴來風,如此方便接引學人,實始於馬祖。臨濟師黃檗,黃檗師百丈,百丈曾向黃檗開示說:“當年於馬祖先師處,馬大師一喝,某甲直得三日耳聾。”黃檗不覺吐舌。
其公案如下:
師再參,侍立次,祖目視繩床角拂子,師曰:“即此用,離此用?”祖曰:“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師取拂子豎起。祖曰:“即此用,離此用?”師掛拂子於舊處。祖震威一喝,師直得三日耳聾。
臨濟大師闡述他的四喝,其用意究竟如何呢?
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是截斷眾流,觸著即死,學人的任何心意識 思維擬議 所不能行處。
有時一喝如踞地獅子,一聲哮吼,野幹腦裂,百獸潛踪,是語言知解 所不能到處。
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探察對手虛實,是明眼是瞎眼,可以勘驗學人、阿師。
關於此意,臨濟大師曾有開示:“參學之人,大須仔細。如賓主相見,便有言論往來,或應物現形,或全體作用,或把機權喜怒,或現半身,或乘獅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學人,便喝,先拈出一個膠盆子,善知識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 作模作樣,便被學人又喝。前人不肯放下,此是膏肓之病,不堪醫治,喚作賓看主。”云云。
大師說,我的每一喝,你們都可以這樣來領會,要么是如金剛王寶劍,要么如踞地獅子,要么如探竿影草,但我有時一喝都不如此用,你又將如何領會呢?
這第四喝一喝不作一喝用,才是大師這段話的 真正落腳處。如果說前面三喝,你還可以以意識領解,說如何若何,第四喝總不如此時,乃至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無你可撈摸處。大概法久成弊,學人又於喝上著著,瞎喝盲喝,不得已而以喝遣喝也。如果不能真實明白這一喝之意,不明賓主,一味模擬吆喝,全是瞎眼亂捅。
一日,東西二堂首座相見,同時下喝。有僧問師:“只如這東西二堂相見,同時下喝,誰是主?誰又是賓呢?”師曰:“賓主歷然。”並且召大眾說:“你們要會臨濟賓主句嗎?請問取堂中二首座。”如果不明賓主,全是瞎喝,只如這二人同時下喝,你又如何分辨賓主呢?明不得的,切忌亂喝;明得的,喝又何妨。
首山禪師,是興化和尚法子,屬臨濟一脈,傳臨濟宗旨者。他曾舉興化禪師 當年與旻德長老因緣,興化為什麼後來 不打旻德?如果是別人這樣喝,三十棒一棒也不能少。因為旻德長老他會一喝不作一喝用,明得臨濟賓主之意。興化當年跟隨三聖禪師 學習臨濟宗旨,又如何呢?且看:
興化存獎禪師,臨濟嗣。初在臨濟為侍者,後在三聖會里為首座。常曰:“我向南方行腳一遭,拄杖頭不曾撥著一個會佛法底人。”三聖聞得,問曰:“你具個什麼眼便恁麼道?”師便喝。聖曰:“須是你始得。”後大覺聞舉,遂曰:“作么生得風 吹到大覺門裡來?”師後到大覺為院主。一日,覺喚院主:“我聞你道,向南方行腳一遭,拄杖頭不曾撥著一個會佛法底人。你憑個什麼道理與麼道?”師便喝,覺便打。師又喝,覺又打。
師來日從法堂過,覺召院主:“我直下疑你 昨日者兩喝。”師又喝,覺又打。師又喝,覺亦打。師曰:“某甲於三聖師兄處 學得個賓主句,總被師兄折倒了也,願與某甲個安樂法門。”覺曰:“者瞎漢,來者里納敗缺。脫下衲衣,痛打一頓。”師於言下 薦得臨濟先師於黃檗處吃棒底道理。
師後開堂日,拈香曰:“此一炷香,本為三聖師兄,三聖於我太孤;本為大覺師兄,大覺於我太賒。不如供養臨濟先師。”
在沒有真正開眼之前,興化何嘗不是喝盡天下禪客,說:“我到南方行腳一趟,拄杖頭不曾撥著一個會佛法的。”這是何等大的口氣!及至到大覺處,兩番三次大喝,兩番三次被打。你喝你的,我打我的,大覺禪師為人手段,要盡其絲毫情識,剿滅窠臼,更是直接霹靂。
當此之時,號稱不曾撥著一個會佛法的、三聖會下為院主、眼光高過四天下的興化,也不得不老老實實交待:“某甲曾於三聖師兄處 學得個臨濟賓主句,總被師兄折倒了也!”至此方可謂死盡偷心,口服心服。
也正是在這種 了無牽掛的狀態下,方能一轉身,豁然領悟臨濟大師 當年在黃檗處吃棒的道理。
李北海,宋代的書法大家,人人爭相模仿其字。李公曾笑曰:“學我者拙,似我者死!”
觀今天下之學習臨濟棒喝者,學者跟風,似者影從,倚門傍戶,人人盡死於喝下,不能不嘆世人何其愚也,何其拙也!興化、首山,無不從此宗風中出,又能超越於此,能死能活,方可謂得臨濟之風骨的髓也!
a山風:
“某甲曾於三聖師兄處 學得個臨濟賓主句,總被師兄折倒了也!”至此方可謂死盡偷心,口服心服。也正是在這種 了無牽掛的狀態下,方能一轉身,豁然領悟臨濟大師 當年在黃檗處吃棒的道理。
b
老道墮處還知麼?莫自誤自賺的好!
a山風發表於2012-5-26 11:05
“某甲曾於三聖師兄處學得個臨濟賓主句,總被師兄折倒了也!”至此方可謂死盡偷心,口服心服。也正是在這種...
b
此處正好見證師兄見地不真
師初在黃檗會下。行業純一。首座乃歎曰。雖是後生與眾有異。遂問。上座在此多少時。
師云。三年。首座雲。曾參問也無。師云。不曾參問。不知問個什麼首座雲。汝何不去問堂
頭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師便去問。聲未絕黃檗便打。師下來。首座雲。問話作么生。
師云。某甲問聲未絕。和尚便打。某甲不會。首座雲。但更去問。師又去問。黃檗又打。如
是三度發問三度被打。師來白首座雲。幸蒙慈悲。令某甲問訊和尚。三度發問三度被打。自
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首座雲。汝若去時。須辭和尚去。師禮拜退。首座先到和尚處
雲。
問話底後生。甚是如法。若來辭時。方便接他。向後穿鑿成一株大樹。與天下人作蔭涼
去在。師去辭黃檗。蘗雲。不得往別處去。汝向高安灘頭 大愚處去。必為汝說。師到大愚。
大愚問。什麼處來。師云。黃檗處來。大愚雲。黃檗有何言句。師云。某甲三度問佛法的的
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過無過。
大愚雲。黃檗與麼老婆 為汝得徹困。更來這裡問有過無過。師於言下大悟云。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大愚搊住雲。這尿床鬼子。適來道有過無過。
如今卻道 黃檗佛法無多子。爾見個什麼道理。速道速道。師於大愚脅下築三拳。大愚托開雲。
汝師黃檗。非於我事。
師辭大愚。卻回黃檗。黃檗見來便問。這漢來來去去有什麼了期。師
雲。秖為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侍立。黃檗問。什麼處去來。師云。昨奉慈旨。令參大愚去來。
黃檗雲。大愚有何言句。師遂舉前話。黃檗雲。作么生得這漢來。待痛與一頓。師云。說什
么待来。即今便吃。随后便掌。黄檗云。这风颠汉。却来这里捋虎须。师便喝。黄檗云。侍
者引这风颠汉参堂去。
后沩山举此话问仰山。临济当时得大愚力。得黄檗力。仰山云。非但骑虎头。亦解把虎尾
a山风 发表于 2012-5-26 11:41
这瞎汉也乱捅,临济吃三顿棒,为甚向大遇愚处悟去?若不会,保管你没了技两坐井观天
b
有临济于黄檗处三次问佛法 三次被打在前,你就以为兴化三番行喝 三番被大觉棒打,与黄檗棒用无二致。你若这般联想揣摩,即知你只是个颟顸的瞎汉。你若因我此说,又以为大觉棒与黄檗棒用处有别,即知你只是个妄想的俗汉。
咦!舟已行矣,你何故犹趴在地上 舐秽不止?
师应机多用喝。会下参徒亦学师喝。师曰:“汝等总学我喝。我今问汝。有一人従东堂出。一人従西堂出。两人齐喝一声。这里分得宾主么?汝且作么生分。若分不得。已后不得学老僧喝。”
——《古尊宿语录》临济义玄慧照禅师
【探竿影草】
(术语)临济四喝之一。临济录曰:‘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编鹈羽以探水中,待鱼集一处而网之,是云探竿,以草浮水中鱼集其影,是云影草。以喻善知识接得学者之善所也。
人天眼目注曰:‘探竿,渔者具也。束鹈羽,插竿头,探水中,聚群鱼于一处,然后以网漉之谓也。影草者,刈草浸水中 则群鱼潜影,然后以网漉之。是皆渔者聚鱼之方便也。善知识于学者亦复如是。’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
新老怪
- 文章: 365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3410
未閱讀文章
由 新老怪 »
路生:困惑了N多年的《涅槃經》一句
N多年前,某讀《涅槃經》,至“善男子。夫不疑者即是疑也”,百思不得其解。不疑怎麼就是疑呢?近日好像明白了,但並不確定,請論壇各位師兄 不吝賜教。
原文如下:
善男子。如是諍訟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若人於是生疑心者猶能摧壞。無量煩惱如須彌山。若於是中生決定者。是名執著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執著。佛言。善男子。如是之人若從他聞。若自尋經若他故教。於所著事不能放舍。是名執著。迦葉復言。世尊。如是執著為是善耶是不善乎。善男子。如是執著不名為善。何以故。不能摧壞諸疑網故。迦葉復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說言不壞疑網。善男子。夫不疑者即是疑也。
譬如有人,執著人身中 真有個神我,人死後遷移至別處,或天堂或地獄,對此神我之說,決定不疑。此人即是經中 所說的不疑之人,因其死執,故難於教導 其發現真實。反不如不能決定的凡夫俗子 易於引導,因為不決定故,可引之至於真實,也可引之至於虛妄。
為什麼說那種死執不疑的人 其實是疑惑呢?因其擔心 真實現前,自己所不疑者被破,故死執之。如果自己所見確是真實,大可不必害怕,不必死執,因為自己的就是真實,不可能還有另外的真實。
譬如賣山寨蘋果手機者,自己並不完全知道 進貨的渠道,只是別人告訴他 不是山寨是真實,他也堅信不疑,於是在市場上 死執自己的是真貨。而蘋果專賣店卻從來不會說,自己所賣的手機是真實的,不是山寨,因為沒有這個必要。
虛妄有可能被破,而真實永遠不會被破,故不會死執。
這裡所說,其實就是法華經的第一個故事,說宅子著火了,父親雖然自己 可以立馬逃到馬路上去,但看見孩子們 還在院內玩耍,不驚不怖,父親非常焦急......
不疑者其實是疑,說的就是這些孩子們.
-
新老怪
- 文章: 365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3411
未閱讀文章
由 新老怪 »
您有三種滲漏嗎?
作者:拙無居士
洞山大師說:“末法時代,人多乾慧。若要辯驗真偽,有三種滲漏。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曰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三曰語滲漏,究妙失宗,機昧始終。”
第一,見滲漏。我們凡事 都離不了知解,正是機不離位,墮在毒海。洞山禪師曾經說:“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這個問題 需要有人幫忙打並,以便讓知見脫落,讓心意識遠離,才能轉身,才能輕鬆。
第二,情滲漏。我們總是情識難盡,執要這樣,不要那樣,堅執這樣,反對那樣,執佛執魔,情存取捨,難入不二法門,正是滯在向背,見處偏枯,與佛法了無交涉。洞山老人臨終前演了精彩一幕:當時老人儼然坐化,一時大眾號慟,移晷不止。大師忽然開目 對眾人說:“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復令主事開辦愚癡齋,眾猶戀慕不已。有的師兄認為 宗門不立文字,就什麼經論語錄 也不看不學,這樣也會導致“見處偏枯,落在空疏。”古來禪宗大師哪幾個不是通宗通教?
第三,語滲漏。我們學習經論 不是消歸自己,而是在文字上討生活,究人語脈,眼睛盯著語言、機用這些方便指頭,而忘掉指向的月亮,所謂語不出窠臼,難於出蓋纏,正是究妙失宗,機昧始終。
洞山老人圓寂前一頌:“學人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踪跡。努力殷勤空裡步。”
所以末學的座右銘是:“直下猶難見,尋言轉更賒。”
末學有個十分有趣的嘗試:在看宗門燈錄 或其他書籍時,人家一問,先立馬就答,直心直說,盡量放下知見,不計較,不分別,開發自性 本有智慧,然後再對照祖師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