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引用印順法師文章;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2241
(法師舉經證說:)
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8‧568下、569上)說:
「菩薩具足觀空,本已生心,但觀空而不證空。
我當學空,今是學時,非是證時。不深攝心繫於緣中。……何以故?
是菩薩有大智慧深善根故」。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引用印順法師文章;菩薩的般若波羅蜜,這裏是以「悲願」來說明與二乘不同。
一是「先方便力」,就是菩薩的願力。
現在是學習修行階位,「觀空而不證空」。因為不願證空,
所以不深入禪定,這是般若波羅蜜不退轉的大方便。
二是悲願不捨眾生。這樣的悲願──方便所護,在菩薩功德沒有
圓滿時,不致於證實際而墮落二乘地。
「下品般若」明確表示了這一意義,注意到菩薩的「悲願方便」。
然主要的,還是般若波羅蜜大方便力。因為,「雖於恆河沙劫布施、
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發大心,大願受無量事,欲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而不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則墮聲聞、辟支佛地」。
菩薩的悲願方便,要不離般若波羅蜜才得!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54 ~ p.655)
[0594a08] 復次,菩薩未入空時,作是思惟:「我應遍觀諸法空,
不應不具足知而取證。」
「是故不專心攝念入禪、繫在空緣中。所以者何?若專心繫在空緣中,
則心柔軟,不能從空自出。」
[0594a12] 問曰:
[0594a12] 上言「深入禪定,不令心亂」,今云何言「不專心」?
[0594a13] 答曰:
[0594a14] 今言「不專心」,是初入時,為不能自出故;上言「深入」者,
入已深,知空亦空,不令心在餘事,故言不亂。
[0594a16] 復次,是菩薩應作是念:「我今未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十力、四無所畏諸佛法,云何取涅槃證?我今是學時,薄諸煩惱,教化眾生,
令入佛道;若我得佛事具足,是時當取證。」是故菩薩雖入三解脫門而不取證。
佛告婆羅門:
「愚癡無聞凡夫,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
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讚歎於色,染著心住;彼於色愛樂故取;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是則大苦聚集;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
「愚癡無聞的凡夫,不能如實而知道色之集、色之滅、色之味、
色之患、色之離。由於不如實而知之故(不能瞭解真相之故),
都愛樂於色,讚歎於色,於染著心而住。
由於他們對於色而起愛樂之故,會去執取。由於執取的因緣,而會有。
有了有的因緣之故,而會生,有了生的因緣之故,會老、死,會憂悲
惱苦。這就是大苦聚之集。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婆羅門啊!這叫做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