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你栽贓說:[才不會再說:本來涅槃還需借助中道才能平等於涅槃.....等等笑話。]
請問我有說[借助中道]這種笑話嗎?
阿耨本來不是涅槃嗎?
難道是佛賜給的涅槃。
經文:你栽贓說:[才不會再說:本來涅槃還需借助中道才能平等於涅槃.....等等笑話。]
請問我有說[借助中道]這種笑話嗎?
一方面認為:阿耨乃本來涅槃
你怎能作如下說?中道觀智在大經的說法中,其作用只是作因緣
你的意思不就成:如來具中道觀智,此中道觀智成為阿耨跟涅槃平等的關鍵,不是嗎佛說[非即非離]中道才是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跟涅槃平等
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
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之相亦遣?果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
佛闡中道不二法門,為了對治世間佛法(三乘法)。(中道只是對治法門其一而已)看看這是佛經上說的[非即非離]不二法門。
有興趣
您來說說看佛為什麼要說不二佛法?
例如:五蘊真如非即非離五蘊。
您問不一不異嗎?
五蘊法相與真如法性:不一。
五蘊當下即是真如:不異。
懶得理你啦藍海千尋 寫: ↑週一 2月 13, 2023 1:33 am佛闡中道不二法門,為了對治世間佛法(三乘法)。(中道只是對治法門其一而已)看看這是佛經上說的[非即非離]不二法門。
有興趣
您來說說看佛為什麼要說不二佛法?
例如:五蘊真如非即非離五蘊。
您問不一不異嗎?
五蘊法相與真如法性:不一。
五蘊當下即是真如:不異。
世間故五蘊有,佛法故五蘊假有,是苦應厭離。
三乘法皆說苦空無我,屬無常法,為對治世間我佛闡無我。
不得依無常法(三乘世間無常法)得出三界入常。
是故佛闡中道觀智,不一不異義,為令修學者知“無我即生死”,簡言之,依三乘法修,根本無法擺脫五蘊。
佛闡中道,目的欲令修學者清楚明白,五蘊其體性即是空性,欲以五蘊身心求出五蘊乃緣木求魚(三乘法),所證只會是有餘涅槃,佛說修三乘能出三界得解脫,是如來誘進方便說。
佛闡中道為出世間,(簡言之,為入常住法)五蘊當體即空。
五蘊當體即空,此體是佛法身,法身是空身,並不能釋作:五蘊就是空。
簡言之,五蘊與空同體故一,五蘊假有不同於空體真有故異。
試問,五蘊與空體,你所求為何?當然就是空體(本來面目),而不是不偏不倚的中道。
中道觀只是為得此空體所設施的方便(作因緣),不偏不倚決定不是佛闡中道的終極目的。
將中道無限上綱至等同佛性,阿耨,涅槃,是將方便(中道)當真實(佛性,阿耨,涅槃)。.....是顛倒見。
1.前舉經文已經證明釋尊所謂:十二因緣名佛性,中道名佛性的原因,以能為佛性作因緣故說十二因緣,中道名佛性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善男子!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你要知道甚麼叫做[有果者]與[果果者]嗎?真有你的想像力,嘿嘿嘿
經上說: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藍海千尋 寫: ↑週一 2月 13, 2023 10:48 am1.前舉經文已經證明釋尊所謂:十二因緣名佛性,中道名佛性的原因,以能為佛性作因緣故說十二因緣,中道名佛性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善男子!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你不能當鴕鳥啊!
2.本段經文說:十二因緣,中道名佛性也是有前提的。(怕是你根本無能分辨)
你老是看到黑影就開槍,不求勝解,原因出在你國學程度不足,又堅固己見,末法時代特性昭然啊!
“佛性非常非無常”老戲碼再度上演。
你這叫:拼裝車你要知道甚麼叫做[有果者]與[果果者]嗎?
順便告訴你啦!
注意看:
大般涅槃經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善男子!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按:有果者]。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按:果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