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感謝犀牛大德回應,不過,《增壹阿含經》已有多品經文將大乘、方等、契經並舉,顯示大乘一詞並非佛教發展後期之用語,方等亦不等同契經。漫步的犀牛 寫: ↑週四 1月 19, 2023 9:50 am 學友,
為什麼是方廣的先驅?
首先,要先了解 ~ 原本的方廣,不是專指大乘經典,那是後期的演變。
原本的方廣,是一種記事的體裁,是一種針對各項議題,廣說、深入的樣式。
那為何說是 "方廣的先驅" 呢 ?
可能原因 : (以中阿含211經為例)
經典中,對於善根、識、識智關係、覺想思關係、五根問題、暖壽識問題、.....等等諸多議題(廣)深入探討。
這種體裁,就是方廣的樣式。
這種涉及多項議題、又深入解說的體裁,出現於契經之中,論證1: 大毘婆沙論、126卷。
方廣云何?謂諸經中,廣說種種甚深法義,如五三經、梵網、幻網、五蘊、六處、大因緣等。
論證2:阿毗達磨順正理論、44卷、辯業品4之12
言方廣者,謂以正理廣辯諸法,以一切法性相眾多,非廣言詞不能辯故(廣說義)。亦名廣破,由此廣言,能破極堅無智闇故。或名無比,由此廣言,理趣幽博,餘無比故。
成為後面時期方廣體裁的範本。
所以,才稱之為 : 方廣的先驅。
===
小結:
因此,這裡出現的方廣,不是代表 佛陀還說了大乘經,
而是表示 : 這種經文體裁,成為後期方廣的經典的參照樣式!
===
這是犀牛的個人看法。
學友不妨參考比對。
平安如意
《增壹阿含序品》
更有諸法宜分部,世尊所說各各異,
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
彌勒稱善快哉說,發趣大乘意甚廣,
或有諸法斷結使,或有諸法成道果。
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經為三藏,
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
《增壹阿含19品8經》
善逝有此智,質直無瑕穢,
勇猛有所伏,求於大乘行。
《增壹阿含25品10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種雲,云何為四?或有雲雷而不雨,或有雲雨而不雷,或有雲亦雨亦雷,或有雲亦不雨亦不雷,是謂四種雲。世間四種人而像雲,何等四人?或有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雨而不雷,或有比丘亦不雨亦不雷,或有比丘亦雨亦雷。
彼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聲誦習,所謂
契經、祇夜、受決、偈、本末、因緣、已說、生經、頌、方等、未曾有法、譬喻,如是諸法善諷誦讀,不失其義,不廣與人說法,是謂:此人雷而不雨。
彼云何人雨而不雷?或比丘有顏色端政(正),出入行來,進止之宜皆悉具知,修諸善法,無毫釐之失,然不多聞,亦不高聲誦習,復不修行契經、本末、授決、偈、因緣、譬喻、生經、方等、未曾有法,然從他承受,亦不忘失,好與善知識相隨,亦好與他說法,是謂:此人雨而不雷。
彼何等人亦不雨亦復不雷?或有一人顏色不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皆悉不具,不修諸善法,然不多聞,亦不高聲誦習{讀},復不修行契經至方等,亦復不與他說法,是謂:此人亦不雨亦不雷。
復有何等人亦雨亦雷?或有一人顏色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亦悉具知,好喜學問,所受不失,亦好與他說法,勸進他人,令使承受,是謂:此人亦雷亦雨。
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人。是故,比丘!當作是學。」
其他可查閲莊春江阿含工作站索引:
增壹阿含29品5/256經(1筆):
1)…生經、方等、合集、未曾有,及諸有為法、無…
(詳細內容)
增壹阿含39品1/345經(1筆):
1)…廣演、方等、未曾有、廣普、授決、生經。若…
(詳細內容)
增壹阿含49品1/434經(2筆):
1)…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2)…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
(詳細內容)
增壹阿含50品8/451經(2筆):
1)…、生、方等、未曾有、說、廣普,雖誦斯法,…2)…、生、方等、未曾有、說、廣普,彼人誦此法…
(詳細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