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公案是人演的跟日常生活的對話一樣直接
不就是什麼心對什麼心
差別就是不是世間知見
是尋找解脫的對話
禪宗就是想不開的剋星
有堅持己見想不開的
有投入迷思想不開的
有信心不足的
有過度自信的
如果能面對自己是否了解公案每個角色的心態
其實也是自己曾經或未來可能遇到的心境
只有單純的了解
所以重點在了解能力
撇開了解能力
就沒有重點可言
例如看了一齣戲
戲後別人問你某段情節
你的回答是
我不喜歡這部電影
這樣的答非所問
時常有的事
現實生活中常有這事發生
某人提到某個主題
當你要跟他深論時
他就避開了
還會有很多意見
重複又重複
這就是所知的習慣
要深入需要有智慧
有智慧需要努力練習
碰到不會回答的時刻
其實就是轉機
因為自問的能力還不夠
還需要別人來問
其實應該是自己在說時
就已被自己覺知的份
人都會害怕變成無知
不知這種現象
才是最大的無知
我提倡討論就是要彼此討論時
能完全卸下心防
不必擔心無知
該擔心的是自己如何學習一切法的心態
經過練習才能提升自覺的能力
只有自己能不限定學習方式
自己知道那些是要深入學習
從經論
公案
禪修
日常生活
都是觀照心念的練習
某時對某法義理解的情形
經過一年
再想起當初的心境
是否多了解些
想法就是自己的成長記錄
對事物的現象
是否比以前更清楚
相對內心的覺受是否更穩定
了解人心的能力是否提升
等等
沒有比較那來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
論法就是要下場比賽
口說不論輸贏
論了就知能否作到那種心態
再熟悉時
就是縮短比較自己的時間
因為清晰度提升了
自然能更快覺知自心轉變的內涵
能作到這種地步
根本沒有喜歡不喜歡的問題
還是只有了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