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7)

回覆文章
訪客

楞伽經白話心得(7)

#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原本經文:「復次,大慧!若菩薩摩訶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復次,大慧!若菩薩摩訶薩欲(如實)知自心現量、(如實)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如實)修行(清淨梵行)方便,當(如實)離(外道)惡見經論言說,及(種種修行不如法之)諸聲聞緣覺乘相,當(如實)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修行的菩薩摩訶薩,如果想要真正地通達一切自心所現的境界,並且通達一切世間「能攝」以及「所攝」的妄想境界,就應當遠離能夠妨礙精進修行的世俗繁華以及熱鬧群聚的俗世生活,遠離一切能夠妨礙清淨修行的世間陋俗,遠離一切能夠妨礙精進修行的貪婪睡眠等等。

(復次,大慧!若菩薩摩訶薩欲(如實)知自心現量、(如實)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睡眠。)

大慧!如實修行佛道的修行人,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修習能令覺悟的清淨梵行,遠離一切能夠引誘眾生墮入迷惑、迷失的邪知邪見,並且遠離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以及諸外道等等不如法的妄想分別修行之相。

(初中後夜常自覺悟(如實)修行(清淨梵行)方便,當(如實)離(外道)惡見經論言說,及(種種修行不如法之)諸聲聞緣覺乘相。)

大慧!欲到達究竟圓滿彼岸的修行人,如果能夠按以上的原則來修行,那最後一定可以通達一切自心所現的虛妄之相,遠離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並且達到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的不思議境界。

(當(如實)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注解:

「復次,大慧!若菩薩摩訶薩欲(如實)知自心現量、(如實)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

經文中的「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即是在表達:修行人該如何才能夠到達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的境界,並且遠離一切「能取」、「所取」的無明妄想境界呢?

所有一切眾生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達到「如實知見」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所有一切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達到「如實知見」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即是在境界中行如是因。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如實)修行(清淨梵行)方便。」

經文中「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其中的「離」,指的是當如是「離」,即是當如是,即是非離非不離,而並不是「執著」的「離」。

何謂「非離非不離」?「非離非不離」這是佛性的「方便說」,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離」或是「不離」的意思。

然而我們無法直接利用佛性的方便說,必須要將佛性的「方便說」加以引申之後,才能夠對我們眾生有實際的幫助,即是不斷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

經文中的「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即是在表達:於一切時、一切處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我們的「成就」必須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

請注意!經文中的「當離群聚習俗睡眠」並不是叫我們要遠離一切的世間世事,如果這麼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世尊的意思是要我們身體力行、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而不是要我們眾生離群索居,遠離一切世間世事。

如果修行人是抱持著逃避一切、遠離一切世間世事、什麼事都不在乎、什麼事都不要管、什麼事都不要過問的心態來修行,那麼何以能夠成就具足一切慈悲、智慧以及梵行的大成就者呢?所以請大家千萬不要會錯意了。


「當(如實)離(外道)惡見經論言說,及(種種修行不如法之)諸聲聞緣覺乘相。」

何謂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以及諸外道呢?

凡是不在境界中實踐清淨梵行的修行人,皆稱為修行不如法的修行人。既然是錯誤的修行方法、修行觀念,那麼當然無法真正地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

由於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佛性概念,因此根本不能夠通達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佛性),所以外道所建立的種種修行立論以及修行的方法,就會出現根本上的錯誤,這一種根本上的錯誤,是無法引領眾生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任何的修行方法、修行次第皆不可以離開這個原則,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縱使再修上個百千萬劫,仍然是原地踏步,根本沒有任何的幫助。


「當(如實)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我們眾生常常會問:該如何修行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呢?學佛之人該如何修行呢?什麼是菩提路上的修行呢?等等問題。

要回答這問題,首先必須先回答所謂在境界上的「修行」,是否有與「佛性」相應,是否相應於真善美的因果關係。

什麼樣的「修行」才算是與「佛性」相應呢?在世尊所說的經典之中可否找到滿意的答案呢?末學在這裏可以很肯定地說,只要你有注意看世尊所說的經典,可以令您滿意的答案到處都是。

在這裏末學指出一個最明顯的答案。
阿含經有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這一句經文己經充分地表達成就「如來智慧」所需要的「條件」,以及該如何「修行」才能夠成就如來智慧。

經文中的「梵行已立、所作已作」強烈地表達,如要成就如來智慧必須要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唯有藉由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當然該如何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這還需要我們的智慧及經驗來決定,絕對不是一蹴可及。

所以我們必須先從小地方開始做起,就先從我們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就先從最基本的待人處世、應對進退、體諒別人、為他人設想等等這一些小地方來做起,慢慢地磨練我們的心志。

磨練什麼樣的心志呢?磨練我們慈悲的心志、智慧的心志、忍耐的心志、堅強無畏的心志、勇敢的心志、不驚不怖的心志、勇猛精進的心志、永不退轉的心志等等。

若能夠如此不間斷地磨練我們的心志,那毫無疑問將會不斷地增加我們的智慧以及經驗,由於智慧以及經驗的增加,那就可以慢慢使我們在境界中的所作所為,轉變成清淨的梵行,所以我們一定要先從小地方開始做起,而不可好高騖遠。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捨跛驢心慧智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於彼上三相修生。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大慧!是名聖智三相。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能到自覺聖智境界。是故,大慧!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如果修行的菩薩摩訶薩,能夠在境界中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實踐清淨的梵行,並且從地至地、次第增進如實修行,若能夠如此,那麼最後一定可以到達究竟圓滿的佛地。

(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大慧!什麼是菩薩應當勤加修學的聖智三相呢?其所指的即是: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注解:

「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經文中的「建立智慧相住已」是指什麼意思呢?其所指的即是:如果修行人若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那麼即可稱為「建立智慧相住已」的修行人。

經文中所提到的「上聖智三相」,這三種相只是在修行的次第上、因緣上有所差異,但其修行的方法、方向都是一樣地。(什麼是「上聖智三相」?下面的經文中會再提到。)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任何的修行方法、修行次第,皆不可以離開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

初成就的菩薩若要到達佛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仍然有很多微細的習氣要斷,還有很多的本願、宏願要實踐,所以未至究竟佛地的菩薩,應勤修聖智三相,直到成就無量功德,才可以到達究竟圓滿的清淨佛地。故曰「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已,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原本經文:「修行得此已,能捨跛驢心慧智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於彼上三相修生。」

「修行得此已,能捨(外道)跛驢心慧智相,(能)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如是無上智慧)則於彼上(聖智)三相修(行而)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修行人如果能夠在境界中不斷地實踐清淨的梵行,不僅可以捨離凡夫俗子具足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的跛驢心、跛驢智慧相,待得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即可到達第八地菩薩不動地的境界,然後再由八地菩薩的果位,不間斷地實踐清淨的梵行,從地至地、漸漸增進,那麼最後一定可以到達究竟圓滿的佛地。

(修行得此已,能捨(外道)跛驢心慧智相,(能)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如是無上智慧)則於彼上(聖智)三相修(行而)生。)

注解:

我們眾生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到達第八不動菩薩地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我們常常聽人說「了生死」、永脫輪迴、不再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其所指的即是第八地菩薩地。

然而初成就第八菩薩地的菩薩,距離佛地還是非常地遙遠,仍然需要不斷地在境界中行如是因,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直到成就「無量功德」,才可以到達佛地。


原本經文:「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

「大慧!(何謂真實)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如實回歸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修習(而)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修行如法的「無所有相」呢?凡是能夠在境界中身體力行、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實踐清淨梵行的修行人,皆是屬於真實「無所有相」的修行人。

這一種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無所有」修行之相,並非是外道偏於「空、無」執著的無所有相,這一種的無所有相是屬於在境界中實踐清淨梵行的真實「無所有相」,而不是外道偏於「空、無」的消極修行態度。

(大慧!(何謂真實)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如實回歸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修習(而)生。)

注解:

何謂外道、二乘不如法的「無所有相」呢?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以及諸外道,他們所追求的無所有相是屬於執著、偏於「空、無」的「無所有相」。

何謂二乘以及外道的無所有相呢?

他們認為所有外在的一切境界皆是屬於虛幻不實的,必須要完完全全遠離這些虛幻不實的境界,最後才能夠達到究竟清淨的圓滿。然而這一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邪說邪見,是屬於偏向於「空、無」的意識妄想。


「大慧!(何謂真實)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如實回歸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修習(而)生。」

由於在後面的經文中世尊有明確地提到「大慧!聖智三相,當勤修學」的語句,所以經文中所提到的這三種修行相,都必須要以「正面修行」的態度來解釋。

所以經文中「無所有相」的修行人,並非是指偏於「空、無」的聲聞、緣覺以及諸外道不如法的修行人。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原本修習偏於「空、無」的二乘人以及諸外道,經其發覺他們這一種偏於「空、無」、偏於「自了」的修行方式是錯誤的,根本無法帶領他們走向究竟圓滿的境界,因此這一些原本修行不如法的修行人,回小向大,轉而修習世尊所說的大乘菩提道,他們這一種改變修行方式、方向、態度的「因緣轉變」,就稱為真實「無所有相」的修行者。故曰「大慧!(何謂真實)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如實回歸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修習(而)生。」


原本經文:「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

「(大慧!何謂諸佛)自(本)願處相者?謂(修行人之修行,受到)諸先佛自(本)願處(之加持,如是真實)修(行而)生(者,即謂之受到諸佛本願加持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先佛自願處相」的修行人呢?

所謂「自願處相」的修行人,其所指的即是:凡是修習、仿效、效法諸佛如來不可思議大慈大悲等等弘大本願的修行人,即謂之「自願處相」的修行人。這一些自願處相的修行人,即是等同受到諸佛如來宏大本願力的加持。

((大慧!何謂諸佛)自(本)願處相者?謂(修行人之修行,受到)諸先佛自(本)願處(之加持,如是真實)修(行而)生(者,即謂之受到諸佛本願加持者)。)

注解:

諸佛如來在未成就佛果之前,都有發一些不可思議的宏大本願,在境界中修行的人,若能夠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效法、仿效、修習諸佛如來所發的這一些不可思議的宏大本願,即謂之「自願處相者」。

這一類「自願處相」的修行人,即是等同已經受到了諸佛如來本願力的加持。故曰「謂由諸佛自本願力所加持故而得生起。」

例如:若能夠如實地勤修念佛法門,勤念阿彌陀佛的佛號,不間斷地憶想起阿彌陀佛憐憫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並且能夠不間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等同受到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本願力的「加持」。

慈悲、智慧以及梵行這是諸佛如來的共同特徵,諸佛如來所表現的慈悲、智慧也都是屬於根本的清淨梵行,所以在境界中仿效、效法、修習諸佛如來所發的一些宏大本願,即是等同跟隨著諸佛如來的腳步,最後一定可以引領我們眾生走向究竟清淨的涅槃境界。


原本經文:「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

「大慧!(何謂)自覺聖智究竟相者?(如實知)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如實證)得如幻三昧身,(如實趨向於)諸佛地處,(如實)進趣行生(無上智慧者,即謂之自覺聖智究竟相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自覺聖智究竟相」呢?其所指的即是真正達到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證得如幻三昧之身,解脫而得大自在的大成就者,即謂之「自覺聖智究竟相」。

(大慧!(何謂)自覺聖智究竟相者?(如實知)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如實證)得如幻三昧身,(如實趨向於)諸佛地處,(如實)進趣行生(無上智慧者,即謂之自覺聖智究竟相者)。)

注解:

「大慧!(何謂)自覺聖智究竟相者?(如實知)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如實證)得如幻三昧身,(如實趨向於)諸佛地處,(如實)進趣行生(無上智慧者,即謂之自覺聖智究竟相者)。」

經文中的「自覺聖智究竟相者」其所指的即是: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

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達到「自覺聖智究竟相」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經文中的「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身」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

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達到「自覺聖智究竟相」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行如是因。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初成就的菩薩距離佛地還是非常地遙遠,仍然需要不間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間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不間斷地在境界中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待得成就諸佛如來的「無量功德」,才可以到達佛地。


原本經文:「大慧!是名聖智三相。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能到自覺聖智境界。是故,大慧!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大慧!(以上)是名(我所說之)聖智三相。(修行人)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則)能到(如來)自覺聖智境界。是故,大慧!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以上所說的這三種不同的修行次第、不同的修行因緣,即稱為「聖智三相」。

(大慧!(以上)是名(我所說之)聖智三相。)

大慧!雖然這三種不同的修行次第、以及不同的修行因緣,其「名相」雖然不同,但是這「聖智三相」都是建立在實踐清淨梵行的基礎上。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修行人若能夠在境界中永不間斷地實踐清淨的梵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成就此不可思議的聖智三相,最後一定可以到達究竟圓滿、如實知見、寂靜涅槃的境界。

((修行人)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則)能到(如來)自覺聖智境界。)

所以,大慧!如欲成就佛果的所有一切修行人,必當勤修此聖智三相。

(是故,大慧!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注解:

「(修行人)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則)能到(如來)自覺聖智境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我們的「成就」必須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這是我們娑婆世界的鐵律,也是其他一切佛世界的鐵律,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最終才能夠引領我們眾生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除此之外,我們沒有其他的路可以到達彼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捨離五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超幻境界,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那個時候,大慧菩薩知道所有與會的其他菩薩,心裏面都想要問世尊說:什麼是「聖智事分別自性」以及「百八句」的真實意義。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

所以在那個時候,大慧菩薩承蒙一切諸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而代表所有與會的其他菩薩,請問世尊什麼是「聖智事分別自性」以及「百八句」的真實意義。

(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

注解: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

經文中的「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名聖智事、分別、自性」其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如果離開了佛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

也就是說:所有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皆是以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用: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完全是由於佛性存在的緣故,然而我們眾生的「了脫生死」所依靠的仍然是佛性,因此我們眾生之所以能夠成就佛果,就是與這不可思議的真如實性(佛性)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也就是說:我們眾生必須要藉由「佛性」,才能夠使我們成為聖者、智者,才能夠使我們如實地「分別」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而不再產生迷惑與障礙,不再為境界所束縛。故曰「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

經文中的「承一切佛威神之力」指的即是:承佛之大威神力。

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成就者,才能夠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迷惑的眾生是無法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

唯有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的大成就者,才能夠真正如實地演說如來正法。


原本經文:「唯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

「唯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如是所有一切)如來.應供.等正覺,(皆)依此(百八句)分別說,(如實引導修行)菩薩摩訶薩(如實)入自相共相,(如實通達)妄想自性(的真實意義,而不再有任何的迷惑)。」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懇請世尊能為與會所有一切菩薩,演說什麼是「聖智事分別自性」以及「百八句」的真實意義。

(唯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

世尊!所有一切三世諸佛、如來、應供、等正覺,都是依照此「百八句分別說」,才能夠引領一切修行的菩薩摩訶薩,通達一切的法相、法性,進而達到「如實知見」的境界,而不再有任何的迷惑。

((如是所有一切)如來.應供.等正覺,(皆)依此(百八句)分別說,(如實引導修行)菩薩摩訶薩(如實)入自相共相,(如實通達)妄想自性(的真實意義,而不再有任何的迷惑)。)

注解:

「唯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

這一整段經文最重要的,就是這句百八句分別所依。這一句經文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百八句」其所描述的即是佛性。

世尊所說的「百八句」即是這一部楞伽經的核心,也是所有一切世尊所說經典的核心。

什麼是「百八句」?「百八句」其所指的即是:對於佛性所作的方便說。在前面的經文中已經有詳細的描述,請大家參考末學在前面經文中所作的解釋。

用:
經文中的「百八句分別所依」其所指的即是:即是在境界中行如是因。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行如是因,即謂之在境界中實踐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

我們眾生是憑藉著什麼,才能夠如實地分別境界中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而不被境界所束縛、所迷惑呢?

我們所憑藉的即是:我們在境界中的所作所為能不能夠與不可思議的真如實性(佛性)相應。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境界中的所作所為,都能夠與佛性相應,那麼這就表示我們能夠如實地分別一切的外境,而不被外面的境界所束縛。

然而該如何才能夠不被外面的境界所束縛呢?只有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如是所有一切)如來.應供.等正覺,(皆)依此(百八句)分別說,(如實引導修行)菩薩摩訶薩(如實)入自相共相,(如實通達)妄想自性(的真實意義,而不再有任何的迷惑)。」

經文中的「依此(百八句)分別說」指的即是世尊在前面經文中所提到的「百八句」。

這百八句即是對於「佛性」所作的方便說。在這一部楞伽經裏面,世尊即是用這百八句來教化眾生。

經文中的「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即是在表達:通達一切的「法相」,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皆是藉由這第一義諦「百八句」來引領菩薩通達一切的法相、通達所有一切世間的無明妄想,而使菩薩不再受到境界的束縛。

在前面經文中所提到的「百八句」(佛性的「方便說」),即是這一部楞伽經最主要的核心所在。

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經典,以及為教化眾生,而所說的一切方便法門,皆是以「真如實性」(佛性)作為核心,而無有任何的例外。

雖然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但是諸佛如來在教化眾生的時候,也不能夠捨離文字言說,如果捨離了一切的文字言說,那麼諸佛如來則無法將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概念介紹給眾生。

所以我們必須透過文字、語言的方便描述,而間接得知真如實性的存在,因此在我們還沒有成就正果之前,文字語言的方便描述,是必須的、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在前面經文中世尊所提到的「百八句」,正是對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這「百八句」不僅僅是世尊所說的,所有三世一切諸佛也是同說這不可思議的「百八句」。

換句話說,諸佛如來即是藉由為所有一切眾生詮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希望把「真如實性」能夠為一切眾生帶來不可思議大利益的核心價值,深刻地種植在眾生的內心深處,並且希望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最後皆能夠走向正確的菩提之路,而永遠不再迷失方向。故曰「(如是所有一切)如來.應供.等正覺,(皆)依此(百八句)分別說,(如實引導修行)菩薩摩訶薩(如實)入自相共相,(如實通達)妄想自性(的真實意義,而不再有任何的迷惑)。」


原本經文:「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

「(世尊!修行人若能)以(百八句)分別說(如實通達)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則能如實)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而不再產生任何的迷惑)。」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修行人若能夠真正通達諸佛如來所說「百八句」的真實意義,那麼在面對境界的時候一定能夠如實知見,並且能夠如實觀察人無我以及法無我,進而淨除所有一切的無明妄想,從地至地漸次增進,直到究竟圓滿的清淨佛地,而不再產生任何的迷惑。

((世尊!修行人若能)以(百八句)分別說(如實通達)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則能如實)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而不再產生任何的迷惑)。)

注解:

「(世尊!修行人若能)以(百八句)分別說(如實通達)妄想自性故。」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真如實性,世尊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然而世尊在前面經文中所提到的百八句,皆是屬於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其目的是就是希望能夠把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概念介紹給眾生,並且期望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如實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而不再有任何的迷惑。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所以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若修行人的修行能夠與佛性相應,那麼即可稱為如實修行的修行人。


「則能善知周遍。」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的菩薩摩訶薩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遠離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遠離一切有無兩邊,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無明的束縛。故曰「則能善知周遍。」


「(則能如實)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而不再產生任何的迷惑)。」

經文中的「人法無我」指的即是:人無我、法無我。「人無我」以及「法無我」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何謂「無我」?「無我」即是用來描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佛性非我非不我、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故方便曰「無我」。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有我或是無我的意思。

用:
經文中的「人法無我」即是在表達:大成就者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再有任何的煩惱與障礙。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真正地達到「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不可思議境界。


原本經文:「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

「(世尊!若修行的菩薩能夠如實通達第一義諦百八句的真實意義,則能)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虛妄分別之)禪定樂,(如實)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清淨梵行)所行境界。」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如果修行人能夠通達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義諦「百八句」,那麼他所到達的殊勝不可思議境界,必定是遠遠超過了一切聲聞、緣覺以及諸外道的世俗禪定之樂。

((世尊!若修行的菩薩能夠如實通達第一義諦百八句的真實意義,則能)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虛妄分別之)禪定樂。)

世尊!通達這第一義諦「百八句」的菩薩摩訶薩,其在境界中必定是永不退轉地實踐清淨的梵行,必定是永不懈怠地實踐清淨的大慈大悲本願,因此如實修行的菩薩,一定可以到達究竟圓滿清淨的不思議境界。

((如實)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清淨梵行)所行境界。)

注解:

「(世尊!若修行的菩薩能夠如實通達第一義諦百八句的真實意義,則能)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虛妄分別之)禪定樂。」

什麼是「世間最樂」?在境界中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實踐「梵行」,即謂之「世間最樂」。

這一種「世間最樂」指的即是永恒的解脫與自在,並非是那一些只顧自了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所能夠了知的。

我們大家得自己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體會出什麼是世間最樂,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如實)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清淨梵行)所行境界。」

經文中的「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成就的種種無邊無量、不可思議的清淨「梵行」。故曰「如來不可思議(清淨梵行)所行境界。」

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其在境界中的所作所為皆是屬於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事實上,我們可以把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視為清淨梵行的全部。


原本經文:「畢定捨離五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超幻境界,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世尊!如果修行的菩薩能夠如實通達了知第一義諦百八句的真實意義,則能)畢定捨離(一切妄想分別,並且如實了知建立在第一義諦之上的)五法(三)自性(等等諸法)。(如是菩薩成就)諸佛如來(不可思議)法身智慧,(如是菩薩)善自莊嚴,(如是)超幻境界,(如是)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而無有任何的障礙),(如是修行菩薩)逮得如來常住法身(,即可遠離一切煩惱障礙,而不再有任何的束縛)。」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如果修行人能夠通達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義諦「百八句」,那麼他一定可以如實地捨離所有一切的無明與妄想,那麼他一定可以通達諸佛如來所說的五法、三自性等等諸法,並且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再有任何的煩惱與障礙。

((世尊!如果修行的菩薩能夠如實通達了知第一義諦百八句的真實意義,則能)畢定捨離(一切妄想分別,並且如實了知建立在第一義諦之上的)五法(三)自性(等等諸法)。)

世尊!如果修行人成就了不可思議的因緣具足功德圓滿,那麼他一定可以證得如來法身智慧,如實具足一切圓滿與莊嚴,並且深刻地了知所有外境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就有如是幻像一般地虛幻不實,而不再產生任何的迷戀與眷戀,如是永遠不再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縛。

((如是菩薩成就)諸佛如來(不可思議)法身智慧,(如是菩薩)善自莊嚴,(如是)超幻境界。)

世尊!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果修行人能夠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待得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之後,就一定可以證得如來智慧。

到了那個時候,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於所有一切境界、佛剎國土、兜率天宮、色究竟天宮等等境界,皆能夠來去自如、解脫而自在。

((如是)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而無有任何的障礙),(如是修行菩薩)逮得如來常住法身(,即可遠離一切煩惱障礙,而不再有任何的束縛)。)

注解:

「(世尊!如果修行的菩薩能夠如實通達了知第一義諦百八句的真實意義,則能)畢定捨離(一切妄想分別,並且如實了知建立在第一義諦之上的)五法(三)自性(等等諸法)。」

經文中「五法自性」其中的「五法」指的即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這「五法」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什麼是「五法」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會再提到。

經文中「五法自性」其中的「自性」指的即是: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等等三種自性。也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種自性,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會再提到。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的菩薩若能夠通達了知世尊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的五法、三自性,即可遠離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如是菩薩成就)諸佛如來(不可思議)法身智慧。」

這一句經文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諸佛如來法身」指的即是佛性。

諸佛如來所具備的佛性與迷惑眾生所具備的佛性,是完全相同的,不僅是完全相同,而且還是同一佛性、同一法身,無有任何的分別。

我們最常看到描述「佛性」的方便說指的即是:佛性、真如、真如實性、實相、法身、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等等。

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佛性。

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是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用:
經文中的「佛如來法身智慧(行相)」指的即是在境界中行「如是因」。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行如是因,即是在境界中實踐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

諸佛菩薩的共同特徵就是慈悲、智慧以及梵行,在境界中行如是因,即是等同跟隨著諸佛菩薩的腳步走向究竟圓滿的彼岸。

什麼是「以戒為師」的意思呢?

戒有提醒、警惕、跟隨、受持、模仿、倣效、效法之意。仿效、效法什麼呢?模仿、仿效、效法諸佛菩薩的慈悲、智慧以及梵行。故曰「以戒為師」,所以我們只要跟隨諸佛菩薩的腳步走,就永遠都不會走錯路。


「(如是菩薩)善自莊嚴,(如是)超幻境界。」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通達佛性義的諸佛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具足一切圓滿與莊嚴,而永遠不再被外境所束縛。


「(如是)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而無有任何的障礙),(如是修行菩薩)逮得如來常住法身(,即可遠離一切煩惱障礙,而不再有任何的束縛)。」

經文中的「如來常住法身」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如來常住法身」指的即是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得非不得、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故曰「如來常住法身。」

用:
經文中的「逮得如來常住法身」即是在表達:直到成就「如來智慧」。

該如何才能夠成就「如來智慧」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所有一切修行人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證得如來智慧。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切法亦復如是。大慧!復有餘外道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驃,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已計著無兔角,橫法作牛有角想。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身受用,建立妄想限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復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大慧!若復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乃至微塵分別事性,悉不可得。大慧!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

接下來,這一段經文是世尊回答大慧菩薩以上的提問。

我們眾生在觀察世事的時候,總是會落入有無兩邊,總是離不開心意識思維的妄想。

何謂落入有、無兩邊呢?其所指的即是:落入外道的「無因論」與「斷滅論」。無因論指的即是「常見」,斷滅論指的即是「斷見」。

然而這兩種外道的邪知邪見,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彼岸,不僅如此,而其修行到最後都會產生頑固的執著、分別與妄想,而不可自拔。

因此落入有無兩邊也可以表達為:擺脫不了分別與妄想的執念,即謂之落入有無兩邊。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切法亦復如是。」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一切諸法)無所有妄想計著,(妄想)覺知因盡(,如是外道妄想一切諸法皆應該回歸於滅壞)。(如是外道執著於)兔無角想,(執著一切諸法)如兔無角,(如是妄想)一切法亦復如是(,皆應回歸於滅壞)。」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有一種外道,他們觀察到了「兔無角」,然而就執著地認為凡是所有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也應該要像「兔無角」一般,最後都要歸於毀滅。

豈不知外道這一種「無所有」的邪知邪見,就是屬於執著的意識妄想,即是屬於外道所建立的斷滅見。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一切諸法)無所有妄想計著,(妄想)覺知因盡(,如是外道妄想一切諸法皆應該回歸於滅壞)。(如是外道執著於)兔無角想,(執著一切諸法)如兔無角,(如是妄想)一切法亦復如是(,皆應回歸於滅壞)。)

注解:

經文中的「兔無角」是在比喻:凡是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最後都要回歸於毀滅。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乍看之下,外道所說的這一句話並沒有錯誤,但是由於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說不生不滅真如實性的概念,所以外道的這一種觀點,最後就是會落入「斷滅見」。

也就是說: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而迷惑的諸外道,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執著於外道的「斷滅見」,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外道所說的斷滅見是正確的話,那麼所有一切眾生所經歷的生死輪迴以及因果業報將會變得完全沒有意義。

也就是說:作惡事並不會得到惡果,作善事並不會得到善果,所有的因果業報都是不存在的。如此一來,「行如是因、得如是果」的修行核心價值觀念,就會被破壞殆盡而蕩然無存。

所以外道所建立的「斷滅見」,是非常危險的邪說邪見,因為這一種斷滅見的邪知邪見,將會引領愚癡的眾生走向萬劫不復的生死地獄。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外道的「斷滅論」。

外道的「斷滅論」指的即是執著於「無常」、「空」、「無所有」。故曰「(如是外道妄想)覺知因盡,(如是外道妄作一切諸法)兔無角想」。

由於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說不生不滅佛性的概念,所以外道在觀察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往往都是僅止於表面上的觀察。

也就是說:外道觀察到「什麼」就說是「什麼」,沒看到什麼就不是什麼,這一種表淺且膚淺的表面觀察,是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究竟圓滿的真實意義。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故曰「作無所有妄想計著。」


原本經文:「復有餘外道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驃,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已計著無兔角,橫法作牛有角想。」

「(大慧!)復有餘外道(妄)見(大)種、求那、極微陀羅驃(等等諸法,執著地把它們當成了是不生不滅的能作之因),(如是外道執著於種種)形處橫法各各差別(之常見)。(如是相較於其他妄)見已計著無兔角(的斷滅見外道),(因而)橫法(妄)作牛有角想(,此是屬於外道所建立的常見)。」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另外有與外道「斷滅見」完全相反,執著於「常見」的外道。

這一些執著於「常見」的外道,他們執著地認為有其他微細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求那、以及非常微細的微塵等等各個不同類型的「基本元素」(種種不生不滅能作之因),構成了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

外道認為這一些各個不同類型的基本元素,應該就像是「牛有角」一般,它們是屬於構成一切諸法萬物的不生不滅「基本元素」,並且永遠「長存」於境界中。

((大慧!)復有餘外道(妄)見(大)種、求那、極微陀羅驃(等等諸法,執著地把它們當成了是不生不滅的能作之因),(如是外道執著於種種)形處橫法各各差別(之常見)。)

大慧!有些外道見到其他外道所建立「兔無角」的斷滅見,於是自己也創造出「牛有角」的常見。

殊不知,外道所建立的這種執著「牛有角常見」也是屬於心意識思維的妄想,這一種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是屬於不正確的知見,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彼岸。

((如是相較於其他妄)見已計著無兔角(的斷滅見外道),(因而)橫法(妄)作牛有角想(,此是屬於外道所建立的常見)。)

注解:

「(大慧!)復有餘外道(妄)見(大)種、求那、極微陀羅驃(等等諸法,執著地把它們當成了是不生不滅的能作之因),(如是外道執著於種種)形處橫法各各差別(之常見)。」

經文中的「種」指的即是: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外道認為表現在境界中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是屬於不生不滅,並且永遠長存於境界中。

經文中的「求那」指的即是:外道所謂的「造物主」。既然是造物主,那當然是屬於不生不滅,並且永遠長存於境界中。

經文中的「陀羅驃」翻譯為:塵。經文中的「極微陀羅驃」指的即是:微塵。

有一些外道認為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皆是由「微塵」所構成。然而外道認為這一些「微塵」即是屬於不生不滅,並且永遠長存於境界中。

以上外道的這一些不正確的知見,全部都是屬於心意識思維、落入有無兩邊的妄想,全部都是錯誤的。

經文中的「形處橫法各各差別」即是在表達:外道執著於種種不同類型不生不滅、長存於境界中的「基本元素」、「造物主」(常見)。

外道認為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由這一些「不生不滅能作之因」所構成或是創造的。當然這是外道錯誤的意識妄想。


「(如是相較於其他妄)見已計著無兔角(的斷滅見外道),(因而)橫法(妄)作牛有角想(,此是屬於外道所建立的常見)。」

經文中的「牛有角」比喻為:外道所建立的種種常見。

經文中的「橫法」指的即是:橫計。意思就是:強橫無比的執著計較。

經文中的「橫法作牛有角想」即是在譬喻:那一些執著於「常見」的外道。

外道的「斷滅見」者觀察到了「無兔角」的現象,因而膚淺地妄言:「不生不滅」是完全不存在的,執著於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最後都終將歸於毀滅。

然而有些外道認為「兔無角」的「斷滅見」是不正確的,因而自己發展出「牛有角」的「常見」,因而膚淺體地妄言:有「不生不滅」的基本元素、種種不生不滅能作之因或是造物主的存在,就猶如是「牛有角」一般,並且是永遠長存於境界中。

為什麼外道的「斷滅見」、「常見」都會落入有、無兩邊,都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呢?這是因為他們完全沒有世尊所說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概念,因此才會造作出種種落入有無兩邊的邪說邪見。


原本經文:「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身受用,建立妄想限量。」

「大慧!彼(愚癡外道)墮(常、斷滅)二見,不解(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心量,(如是)自心境界妄想(不斷)增長身受用,(如是不斷)建立妄想限量(種種邪說邪見)。」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那一些墮入有無兩邊「常見」以及「斷滅見」的諸外道,由於他們不能夠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所以凡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故煩惱、障礙、妄想不斷。

(大慧!彼(愚癡外道)墮(常、斷滅)二見,不解(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心量,(如是)自心境界妄想(不斷)增長身受用,(如是不斷)建立妄想限量(種種邪說邪見)。)

注解:

「大慧!彼(愚癡外道)墮(常、斷滅)二見,不解(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心量。」

經文中的「不解心量」即是在表達:外道的修行人不能夠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佛性),故妄想分別不斷,煩惱障礙不斷。

經文中的「心量」即是在譬喻: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之心)。

該如何才能夠避免墮入二見呢?唯有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避免落入外道所建立的二見。


「(如是)自心境界妄想(不斷)增長身受用。」

這一句經文即是泛指:迷惑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無明與妄想。


「(如是不斷)建立妄想限量(種種邪說邪見)。」

這一句經文即是泛指:由於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其在境界中所建立的種種立論,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的邪說邪見。


原本經文:「一切法性亦復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

「(大慧!)一切法性(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亦復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有無,(如是)不應(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作(種種妄)想(文字語言分別)。」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遠離於有、無兩邊。

所以一切眾生不應對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產生種種不實的妄想與分別,因為這一些種種不實的文字語言妄想分別,只會妨礙眾生覺醒的菩提之路,對眾生而言,一點利益也沒有。

((大慧!)一切法性(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亦復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有無,(如是)不應(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作(種種妄)想(文字語言分別)。)

注解:

「(大慧!)一切法性(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亦復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有無,(如是)不應(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作(種種妄)想(文字語言分別)。」

經文中的「一切法性亦復如是」指的即是一切諸法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指的即是佛性。佛性非有非不有、非無非不無、非有非無。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一切法性亦復如是。」

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如果沒有真如實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無法用任何的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真如實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因此我們在看世尊所說經典的時候,不可以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如果執著於表面文字上的意思,那麼我們將無法真正了解世尊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例如:「離有無、非有非無」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用來描述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


原本經文:「若復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

「若復(外道自認為已經)離(於)有無,而(仍然妄)作兔無角(、牛有角等等常、無常之妄)想,是名(外道落入有無兩邊的)邪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如果有修行人,自認為自己已經如實地遠離一切的有無兩邊,而仍然作出「兔無角、牛有角」等等落入常、無常的虛妄分別結論,這一種沒有實證,而僅僅是憑著心意識思維妄想所作出來的結論,仍然是屬於外道所建立的邪知邪見。

(若復(外道自認為已經)離(於)有無,而(仍然妄)作兔無角(、牛有角等等常、無常之妄)想,是名(外道落入有無兩邊的)邪想。)

注解:

在我們實際的境界中(正常的情形之下),兔子的確是沒有長角,而牛的確是有長角,然而為什麼作出「兔無角、牛有角」的結論,仍然是屬於邪知邪見呢?

因為世尊在說這一段經文的時候,並不是在講世間的「俗法」,而是在描述不生不滅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佛性)。

所以就世間的「俗法」而言,「兔無角、牛有角」是正確的,然而若是在討論世尊所說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那麼作出「兔無角、牛有角」的結論就是錯誤的。

為什麼呢?因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非有非不有、非無非不無。如是真如實性不落入任何的有、無兩邊。

所以真正通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大成就者,他們並不會草率地作出「兔無角」(斷見)或是「牛有角」(常見)這種膚淺且表淺的世俗結論。


「若復(外道自認為已經)離(於)有無。」

外道這一種執著離於「有、無」的修行方式,早已經落入了意識妄想心,既然是意識妄想心的作祟,而不是藉由實踐清淨的「梵行」而成就的,那當然是得不到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不僅如此,也早已經種下了非常執著且頑固的「法執」。

例如:有些人認為,必須要完完全全地滅盡「諸識」,才能夠真正地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各位可以仔細地想一想,像諸如此類荒謬不堪的邪說邪見,可以為我們眾生帶來任何的利益嗎?有任何的意義嗎?


原本經文:「彼因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乃至微塵分別事性,悉不可得。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

「(大慧!彼愚癡外道總是執著於)彼因待觀(等等落入有無兩邊之世俗之法)。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兔無角(亦非牛有角),(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應作(種種落入文字語言之妄)想。(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乃至微塵分別事性,悉不可得。(如是第一義諦)聖境界離(一切有無、斷常兩邊),(是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應作牛有角(或是兔無角)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愚癡的外道總是執著於有、無兩邊之世俗之法,因此根本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不是藉由意識妄想心可以體會,所以眾生不可試圖以世間的意識妄想心,以及種種的表面文字語言來通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因為這最終將會是徒勞無功。

何以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兔無角亦非牛有角、非斷非常、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並非是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

((大慧!彼愚癡外道總是執著於)彼因待觀(等等落入有無兩邊之世俗之法)。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兔無角(亦非牛有角),(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應作(種種落入文字語言之妄)想。)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即使把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分析至極其微細而不可再分別的「微塵」,仍然不見真如實性。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乃至微塵分別事性,悉不可得。)

大慧!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所以對於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可作「兔無角」(斷見)或是「牛有角」(常見)的意識妄想分別。

((如是第一義諦)聖境界離(一切有無、斷常兩邊),(是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應作牛有角(或是兔無角)想。)

注解:

「(大慧!彼愚癡外道總是執著於)彼因待觀(等等落入有無兩邊之世俗之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立論,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的世俗之法。


「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兔無角(亦非牛有角),(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應作(種種落入文字語言之妄)想。(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乃至微塵分別事性,悉不可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佛性)。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故曰「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兔無角(亦非牛有角),(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應作(種種落入文字語言之妄)想。」

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但是佛性無法直接表現在境界中,事實上,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故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乃至微塵分別事性,悉不可得。」


「(如是第一義諦)聖境界離(一切有無、斷常兩邊),(是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應作牛有角(或是兔無角)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親証的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斷常兩邊。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得無妄想者,見不生想已,隨比思量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耶?」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愚癡外道所謂)得無妄想者,(如是外道自認為自己已經)見不生(妄)想已,隨比(較於如實)思量觀察不生妄想(之成就者,有何不同呢)?(世尊!是否不生妄想就可以)言無耶?」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請問世尊!有一些愚癡的凡夫,他們自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沒有妄想」、「不生妄想」的境界,就妄言說自己已經達到了「無相、無所有」的不可思議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愚癡外道所謂)得無妄想者,(如是外道自認為自己已經)見不生(妄)想已。)

請問世尊!這一些愚癡凡夫所達到「無」的境界,比較於智慧之人所達到「無」的境界有什麼不同呢?

(隨比(較於如實)思量觀察不生妄想(之成就者,有何不同呢)?)

世尊!難道達到「不生妄想」的境界,就可以稱為達到「無」的境界嗎?

((世尊!是否不生妄想就可以)言無耶?)

注解:

大慧菩薩在這裏問:若達到「不生妄想、不生分別」,是否可以稱為「無」呢?

根據世尊在下面經文所作的回答,皆是以離於「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作為回答的核心。

也就是說,世尊回答:不可以世俗妄想的「有、無」,來探討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有、無」。

為什麼呢?因為佛性非有非無、非有非不有、非無非不無,所以不可以世俗的「有、無」觀念,來探討佛性。

世尊在這裏所說的「無」並非是表面文字上「無」的意思,而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無」。

何謂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無」呢?其所指的即是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世俗諸相的有無概念。


「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大慧!若復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大慧!若無故無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大慧!復有餘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不能善知虛空分齊,言色離虛空,起分齊見妄想。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知。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虛空,非彼無虛空。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餘物者,彼法亦然。」

世尊在經文裏面所舉的「兔無角」(斷見)、「牛有角」(常見)的例子以及「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到底是在表達什麼呢?

世尊在經文中所提到的這一些,全部都是為了要幫助我們眾生了解什麼是佛性。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

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

「佛告大慧:非(是藉由意識妄想心所)觀察(的)不生妄想(就可以)言無。」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我所說的「無」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無」,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所以並非是以世俗的意識妄想心,所觀察到的「不生妄想」,就可以稱為「無」。

(佛告大慧:非(是藉由意識妄想心所)觀察(的)不生妄想(就可以)言無。)

注解:

世尊在下面經文所作的解釋,皆是以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作為回答的核心,所以經文中的「無」,並非是世俗的「有、無」,而是指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非有非無」。


原本經文:「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

「所以者何?(愚癡外道)妄想者因彼(種種有無而)生(種種妄想)故,(如是外道)依彼(兔無)角(而)生(斷見)妄想。(如是外道)以依(彼牛有)角(而)生(常見)妄想。是故言(外道)依(彼種種妄)因(,而生種種妄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為什麼不可以世俗的眼光,來妄加分別「真如實性」的「有、無」呢?因為真如實性非有非無,不落入有、無兩邊,不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所以不可以世俗的眼光,來妄加分別「真如實性」的「有、無」。

(所以者何?)

大慧!愚癡的外道凡夫妄想者,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總是執著於有無兩邊,因此愚癡的凡夫不是落入外道的「斷見」(兔無角),就是落入外道的「常見」(牛有角),所以妄想煩惱不斷。

((愚癡外道)妄想者因彼(種種有無而)生(種種妄想)故,(如是外道)依彼(兔無)角(而)生(斷見)妄想。(如是外道)以依(彼牛有)角(而)生(常見)妄想。是故言(外道)依(彼種種妄)因(,而生種種妄想)。)

注解:

「所以者何?(愚癡外道)妄想者因彼(種種有無而)生(種種妄想)故。」

經文中的「妄想者因彼生故」即是在於表達:愚痴的凡夫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不是落入常見、就是落入斷見;不是落入有見、就是落入無見。故曰「(愚癡外道)妄想者因彼(種種有無而)生(種種妄想)故。」


「(如是外道)依彼(兔無)角(而)生(斷見)妄想。(如是外道)以依(彼牛有)角(而)生(常見)妄想。」

經文中的「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即是在表達:依彼「牛有角」(有見)生妄想,以依「兔無角」(無見)生妄想。


「是故言(外道)依(彼種種妄)因(,而生種種妄想)。」

經文中的「是故言依因」即是在表達:執著於「有、無」兩邊,而生種種妄想。

我們愚癡而沒有智慧的凡夫,在觀察境界的時候,總是局限在表面膚淺的觀察,以為看到了什麼因果,那就是什麼因果,故而產生了頑固的執著、分別與妄想。

然而這一些都是非常表面的觀察,與世尊所親證的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完全不相應的。故曰「妄想者。」


原本經文:「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大慧!若復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

「(大慧!)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異不異。故非(以意識妄想心)觀察不生妄想(而可妄)言(已經達到)「無」(的境界),(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牛有)角(常見以及兔無角斷見)。大慧!若復(眾生所產生的)妄想異(於外道所建立的牛有)角(以及兔無角)者,則(眾生妄想)不因(牛有角以及兔無)角(而)生;若(妄想與角)不異者,則因彼(牛有角以及兔無角而生種種眾生妄想分別)故(,如是妄想與角之間的關係是非異非不異)。(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遠離於有、無兩邊,非有非無、非異非不異,所以並非是以世俗的意識妄想心,觀察到落入有無兩邊的「不生妄想」,就可以稱為「無」。

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牛有角常見以及兔無角斷見。

((大慧!)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異不異。故非(以意識妄想心)觀察不生妄想(而可妄)言(已經達到)「無」(的境界),(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牛有)角(常見以及兔無角斷見)。)

大慧!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其當中必定有一定的「因、果」關係。

如果「眾生的妄想」與「外道所建立的兔無角以及牛有角的邪說邪見」是完全沒有關係的話,那麼外道所建立的「兔無角」斷見以及「牛有角」常見,就不是迷惑眾生產生「妄想」的原因。

但事實上,外道落入有、無兩邊的斷見以及常見,正是眾生產生妄想的原因,所以「眾生的妄想」與「兔無角的斷見以及牛有角的常見」其之間,是有著一定的因果關係,所以說「眾生的妄想」(果)與「外道所建立的常見以及斷見」(因)其之間的關係是「非異」(有一定的因果關係)。

(大慧!若復(眾生所產生的)妄想異(於外道所建立的牛有)角(以及兔無角)者,則(眾生妄想)不因(牛有角以及兔無)角(而)生。)

大慧!如果「眾生的妄想」與「外道所建立的兔無角斷見以及牛有角的常見」是完全相同的,而沒有任何的分別,那麼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就不存在。

但事實上,外道落入有無兩邊的斷見以及常見,正是眾生產生「妄想」的原因,所以「眾生的妄想」與「外道所建立的兔無角斷見以及牛有角的常見」其之間,是有著一定的因果關係,因是因、果是果,「因」與「果」是不相同的,所以說「眾生的妄想」(果)與「兔無角以及牛有角」(因)其之間的關係是「非不異」(不相同)。

(若(妄想與角)不異者,則因彼(牛有角以及兔無角而生種種眾生妄想分別)故(,如是妄想與角之間的關係是非異非不異)。)

大慧!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但是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並無法直接表現在境界中。

例如:把一顆極其微小、微細的微塵,一直分析、推求到最後,仍然無法觀察到微塵的「體性」(真如實性)。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

注解:

「(大慧!)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異不異。」

經文中的「離異不異」這是在描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異非不異。故方便曰「離異不異」。


「故非(以意識妄想心)觀察不生妄想(而可妄)言(已經達到)「無」(的境界)。」

經文中「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其中的「無」即是在表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非有非無」,而並不是在表達世俗意識妄想的「有、無」。

外道在觀察諸法萬物的時候,總是看到表面而已,由於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說佛性的概念,所以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


「(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牛有)角(常見以及兔無角斷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常見以及斷見。


「大慧!若復(眾生所產生的)妄想異(於外道所建立的牛有)角(以及兔無角)者,則(眾生妄想)不因(牛有角以及兔無)角(而)生。」

經文中「若復妄想異角者」其中的「妄想」(果)即是在表達: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無明妄想。

經文中「若復妄想異角者」其中的「角」(因)即是在表達:外道「兔無角」的「斷見」,以及「牛有角」的「常見」。

經文中的「若復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即是在表達:落入「有、無」兩邊的常見以及斷見,正是迷惑眾生在境界中產生「妄想」的原因。故曰「若復妄想異角者,則(妄想)不因角生。」


「若(妄想與角)不異者,則因彼(牛有角以及兔無角而生種種眾生妄想分別)故(,如是妄想與角之間的關係是非異非不異)。」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眾生所產生的種種妄想分別,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斷見以及常見,其之間是有著因果關係。也就是說:種種落入有無兩邊的常見以及斷見,即是眾生妄想分別產生的原因。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並非是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


原本經文:「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

「(大慧!迷惑眾生種種妄想分別)不異(於外道所建立的牛有角以及兔無)角(的種種邪說邪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故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非(有)性(亦非無性),(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如是真如實性有無)二俱無性者。(是故依)何法何故而(妄)言無(,而妄言有)耶?」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迷惑眾生所產生的種種妄想分別,無異於外道所建立的牛有角常見以及兔無角斷見,如是迷惑眾生總是落入有無兩邊,而不可自拔。

((大慧!迷惑眾生種種妄想分別)不異(於外道所建立的牛有角以及兔無)角(的種種邪說邪見)。)

大慧!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非有非無、非有非不有、非無非不無。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故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非(有)性(亦非無性),(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如是真如實性有無)二俱無性者。)

大慧!所以,不可以用世俗虛妄的「有、無」眼光,來探討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非有非無」。

((是故依)何法何故而(妄)言無(,而妄言有)耶?)

注解: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故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非(有)性(亦非無性),(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如是真如實性有無)二俱無性者。」

經文中的「二俱無性者」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有非無。故曰「二俱無性者。」


原本經文:「若無故無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

「若(眾生執著於)無故(妄言兔)無角,觀(牛)有(角)故(妄)言兔無角者,(然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如是於真如實性)不應作(有無)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迷惑的眾生總是用虛妄的意識妄想心來分別境界中的「有、無」,所以眾生的煩惱障礙不斷。

(若(眾生執著於)無故(妄言兔)無角,觀(牛)有(角)故(妄)言兔無角者。)

大慧!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遠離於一切的「有、無」兩邊,所以如欲與「真如實性」相應,則不應該以世俗虛妄分別的「有、無」觀點,來探討佛性。

((然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如是於真如實性)不應作(有無)想。)

注解:

「若(眾生執著於)無故(妄言兔)無角,觀(牛)有(角)故(妄)言兔無角者。」

經文中的「若(眾生執著於)無故(妄言兔)無角」即是在表達:外道的「斷滅論」。也就是外道的所謂的兔無角(斷見)。

經文中的「觀(牛)有(角)故(妄)言兔無角者」即是在表達:種種外道落入有無兩邊的邪說邪見。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然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如是於真如實性)不應作(有無)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親證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所以不可用世俗的有無眼光,來探討真如實性的「非有非無」。


原本經文:「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大慧!(迷惑眾生因種種)不正因,故而(妄)說有無,(然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如是真如實性有無)二俱不成。」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世俗眼光中的有無,皆是屬於不正之因,然而迷惑的眾生總是執著於境界中的有、無兩邊,故煩惱障礙不斷、妄想分別不斷。

(大慧!(迷惑眾生因種種)不正因,故而(妄)說有無。)

大慧!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卻是遠離於一切的「有、無」兩邊,所以不可用意識妄想心的有無,來通達具足一切、圓滿一切功德的真如實性。

((然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如是真如實性有無)二俱不成。)

注解:

「大慧!(迷惑眾生因種種)不正因,故而(妄)說有無。」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總是落入有無兩邊,總是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妄想分別不斷。


「(然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如是真如實性有無)二俱不成。」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並非是世俗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沒有一位眾生,能夠不透過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就能夠成就的,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如果未行究竟之因就可以達到究竟之果,那麼諸佛菩薩也就不用這麼辛苦地教化眾生、救度眾生離苦得樂。


原本經文:「復有餘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不能善知虛空分齊,言色離虛空,起分齊見妄想。」

「(大慧!)復有餘外道見(色法以及虛空),計著色(法虛)空事形處橫法(如是不同,故而妄言色法與虛空不同),(如是外道)不能善知虛空分齊,(如是外道妄)言色(法)離虛空,(如是外道妄)起(色法虛空)分齊(界限,而)見妄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還有一些不如法的外道修行人,他們執著地認為色法是色法、虛空是虛空,色法與虛空是完全不一樣的。

((大慧!)復有餘外道見(色法以及虛空),計著色(法虛)空事形處橫法(如是不同,故而妄言色法與虛空不同)。)

大慧!外道這一種表淺且膚淺的觀察,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他們僅有觀察到諸法萬物的「表相」,卻無法觀察到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不管是色法還是虛空,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如是外道)不能善知虛空分齊。)

大慧!所以他們無知地妄言,「色法」與「虛空」是完全不相同的,他們這一種表淺且膚淺的表面觀察,完全是藉由虛妄的意識妄想心所產生的,而不是藉由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所親證的,所以他們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如是外道妄)言色(法)離虛空,(如是外道妄)起(色法虛空)分齊(界限,而)見妄想。)

注解:

「(大慧!)復有餘外道見(色法以及虛空),計著色(法虛)空事形處橫法(如是不同,故而妄言色法與虛空不同),(如是外道)不能善知虛空分齊,(如是外道妄)言色(法)離虛空,(如是外道妄)起(色法虛空)分齊(界限,而)見妄想。」

經文中「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其中的「色」指的即是「色法」。其中的「空」指的即是「虛空」。

何謂「色法」?其所指的即是:有形、有相、有邊際、有界限、有分齊的萬物。

經文中的「分齊」指的即是:邊際、界限的意思。例如:一顆石頭,在外觀上是具有明顯的界限與邊際。

何謂「虛空」?其所指的即是:無形、無相、無邊、無界限、無分齊的「空間」。

但是以現在的科學眼光來看,在我們所生存的宇宙,是有一定的形狀與邊際。所以外道認為「色法」與「虛空」是完全不相同的觀點,這是錯誤的。

世尊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點出了外道的錯誤,可見世尊的智慧實是深不可測、不可思議。

然而世尊在說這段經文時,有著更深的意涵,在我們有限的能力裏面,我們可以很容易就能夠判斷出什麼是色法、什麼是虛空,但是這一些都是屬於非常表淺且膚淺的表面判斷。

而我們所不能夠判斷的、所不能夠得知的、所不能夠通達的是色法與虛空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其實是完全相同的。

也就是說:色法的體性,與虛空的體性,是完全相同的,其體性皆是「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但是我們凡夫俗子,卻僅能夠憑藉著意識妄想心,而妄言虛空與色法是不相同的,這是因為我們不能夠通達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所以才會做此不正確的妄言。

經文中的「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即是在表達:不如法的外道修行人,他們執著於色法是色法、虛空是虛空,色法與虛空是完全不相同的。

經文中的「不能善知虛空分齊」即是在表達:外道不如法的修行人,他們不知道其實虛空仍然是有界限、仍然是有邊際。


原本經文:「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知。」

「大慧!虛空是色。(何以故?如是虛空)隨(地水火風四大)入(於)色種(,所以虛空即是色法的一種)。大慧!色(本自具足真如實性即)是虛空(本自具足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如是一切色法虛空皆是藉由)持所持(因緣和合)處所建立,(如是修行人於)性色空事,(應如實)分別當知。」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一般迷惑的眾生認為沒有界限、邊際、廣大無邊、一望無際的「虛空」,並不是屬於「色法」,但這是錯誤的認知。

似乎一望無際的「虛空」,其實是有邊際的,因此也是屬於「色法」。

(大慧!虛空是色。)

大慧!這是因為「虛空」也是藉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所構成的,所以「虛空」也是屬於「色法」的一種。

((何以故?如是虛空)隨(地水火風四大)入(於)色種(,所以虛空即是色法的一種)。)

大慧!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各種型態不同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真如實性」,然而「虛空」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所以其體性也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所以說色法的「體性」與虛空的「體性」是完全相同的,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大慧!色(本自具足真如實性即)是虛空(本自具足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種種形態不同的「色法」與「虛空」是如何產生的呢?皆是藉由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因緣和合」而生。

((如是一切色法虛空皆是藉由)持所持(因緣和合)處所建立。)

大慧!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色法」或是「虛空」,皆可分為「體」以及「用」兩種不同的觀察角度,其中表現在境界中的「用」,可以直接被觀察,但是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體性),是無法直接被觀察的。

這個道理,所有一切的修行人,都應當深刻地去體認,進而通達,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唯有如此,才能夠走在正確的菩提之路,而不至於迷失方向。

((如是修行人於)性色空事,(應如實)分別當知。)

注解:

「大慧!虛空是色。(何以故?如是虛空)隨(地水火風四大)入(於)色種(,所以虛空即是色法的一種)。大慧!色(本自具足真如實性即)是虛空(本自具足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如是一切色法虛空皆是藉由)持所持(因緣和合)處所建立,(如是修行人於)性色空事,(應如實)分別當知。」

經文中的「虛空是色、色是虛空」與心經上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完全相同的。

那麼心經上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是在表達什麼呢?其所表達的即是:所有一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空非色、非色非不色、非空非不空。

表現在境界中的「色法」以及「虛空」,皆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所以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表現在境界中一切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已知的、未知的、內在的、外在的,到底是如何來的呢?

經文中的「持所持處所建立」即是在表達: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會提到。

如果沒有真如實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真如實性對於我們眾生,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經文中「性色空事」其中的「性」指的即是:表現在境界中一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經文中「性色空事」其中的「色」指的即是: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色法。

經文中「性色空事」其中的「空」指的即是:表現在境界中的「虛空」。(虛空也是屬於色法的一種。)

經文中的「性色空事,分別當知」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我們能夠通達一切諸法萬物的「體性」以及「用」,並且如實在境界中修行。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然而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皆是真如實性顯現在境界中的「用」,並且所有一切修行人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到達究竟圓滿的清淨佛地。


原本經文:「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虛空,非彼無虛空。」

「大慧!(一切色法皆是藉由)四大種生時,(如是一切色法)自相各別,(然一切色法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亦不住(於)虛空,非彼(色法)無(本自具足)虛空(性)。」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色法,其形態各個不同,皆是藉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經由因緣和合的過程而生。

(大慧!(一切色法皆是藉由)四大種生時,(如是一切色法)自相各別。)

大慧!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在虛空之中皆有著各自不同的形狀與性質,但諸法萬物其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是無法直接顯現在虛空之中。

((然一切色法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亦不住(於)虛空。)

大慧!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虛空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非彼(色法)無(本自具足)虛空(性)。)

注解:

「大慧!(一切色法皆是藉由)四大種生時,(如是一切色法)自相各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其形態性質各個不同的色法,皆是藉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所產生的。

然而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則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然一切色法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亦不住(於)虛空。」

經文中的「亦不住虛空」即是在表達: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無法直接顯現在「境界」(虛空)中。故曰「(真如實性)亦不住虛空。」


「非彼(色法)無(本自具足)虛空(性)。」

經文中的「非彼無虛空」即是在表達: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如果沒有真如實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因此真如實性具足一切內因,其原因就是在於此。


原本經文:「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

「如是,大慧!(外道妄)觀牛有角,(如是愚癡外道)故(妄言)兔無角。」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所以,大慧!由於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皆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在觀察諸法萬物的時候,皆是屬於極其表淺且膚淺的表面觀察,這種表面觀察,只會令眾生落入有無兩邊的深淵,只會令眾生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並且能令眾生不斷長養自身的執著、分別與妄想,因此所有一切修行人,皆應當遠離外道的「牛有角」(常見)以及「兔無角」(斷見)的邪知邪見。

修行人若能夠如此了知通達,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那麼眾生在面對境界的時候,就不會落入有無兩邊,就不會落入外道所建立的種種邪說邪見。

(如是,大慧!(外道妄)觀牛有角,(如是愚癡外道)故(妄言)兔無角。)

注解:

「如是,大慧!(外道妄)觀牛有角,(如是愚癡外道)故(妄言)兔無角。」

經文中的「牛有角」即是在譬喻:外道所建立的常見。

經文中的「兔無角」即是在譬喻:外道所建立的斷見。

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慢慢遠離虛妄的「有、無」兩邊呢?只有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梵行。若不如此,虛妄的「有、無」兩邊,將永遠地跟著我們,永遠也擺脫不了。


原本經文:「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餘物者,彼法亦然。」

「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仍不可得見)剎那不住(,如是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彼(依)何所觀故而(妄)言無耶(有耶)?若言觀餘物者,彼法亦然。」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如若把牛角分析為微塵,然後再把微塵分析到最後,仍然無法觀察到牛角、微塵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仍不可得見)剎那不住(,如是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大慧!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這是因為諸法萬物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非有非無」,並且不能夠直接顯現在境界中,所以不可藉由世俗眼光的有無,來觀察真如實性。

(彼(依)何所觀故而(妄)言無耶(有耶)?)

大慧!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所以說「牛角、微塵」與真如實性的關係是如此,推至其他一切諸法萬物與真如實性的關係也是如此。

(若言觀餘物者,彼法亦然。)

注解:

「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仍不可得見)剎那不住(,如是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彼(依)何所觀故而(妄)言無耶(有耶)?若言觀餘物者,彼法亦然。」

經文中的「牛角」、「微塵」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即是在表達:即是把微塵分析到最後,仍然無法觀察到微塵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這是因為佛性根本無法直接表現在境界中。


原本經文:「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虛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無)角(斷見)、牛(有)角(常見),(如是遠離)虛空形色,(等等外道)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如實)思惟自心(所)現妄想,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應當遠離一切「兔無角」(斷見)、「牛有角」(常見)、虛空、色法等等落入虛妄「有、無」兩邊的邪說邪見以及心意識思維的妄想。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無)角(斷見)、牛(有)角(常見),(如是遠離)虛空形色,(等等外道)異見妄想。)

大慧!你與其他諸位菩薩,應當善加思惟,如何才能夠不受到自心所現妄想的障礙?

(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如實)思惟自心(所)現妄想。)

大慧!如若修行的菩薩已經能夠達到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的境界,應當把所證之法,善用各種的善巧方便,如實地教化一切佛子、一切眾生,並且引導一切佛子、一切眾生均能夠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最後達到究竟圓滿、解脫自在的境界。

(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注解: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無)角(斷見)、牛(有)角(常見),(如是遠離)虛空形色,(等等外道)異見妄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所有一切修行的菩薩,均能夠如實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有、無」兩邊的意識妄想、邪說邪見。


「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如實)思惟自心(所)現妄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所有修行的菩薩,都能夠善加思維該如何才能夠不落入「有、無」兩邊、自心所現的妄想。


「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菩薩在教化眾生的時候,均應順應眾生不同的根器,用最適當的方法,引導眾生走上菩提之路,但是不管菩薩是用那一種方法來教化眾生,都不可以離開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色等及心無,  色等長養心,
 身受用安立,  識藏現眾生。
 心意及與識,  自性法有五,
 無我二種淨,  廣說者所說。
 長短有無等,  展轉互相生,
 以無故成有,  以有故成無。
 微塵分別事,  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處,  惡見所不樂。
 覺想非境界,  聲聞亦復然,
 救世之所說,  自覺之境界。」


「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安立,識藏現眾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不管是有形、有相的「色法」、還是無形、無相的「心法」(非色法),欲求其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那是不可得的。因為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所以真如實性並非是屬於世俗可得的生滅之法。

(色等及心無。)

但是迷惑的眾生總是太過執著於、依賴於境界中的種種「覺知感受」,彷彿失去了這一些「覺知感受」,就無法生存似的,所以眾生才會在境界中,一直產生不間斷的煩惱與障礙,而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安立,識藏現眾生。)

注解:

經文中的「色等及心無」即是在描述佛性。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不管是色法還是非色法,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經文中的「色」、「心」皆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佛性非色非不色、非心非不心、非有非無。故曰「色等及心(本自具足真如實性)無(有可得)。」

經文中的「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安立,識藏現眾生」即是在表達:我們眾生必須要藉由「諸識」以及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才能夠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

但是由於我們眾生太過於依賴、太過於迷戀境界中的種種「覺知感受」,彷彿失去了這一些種種的覺知感受,就無法生存似的,所以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

所以也可以把這一句經文引伸為: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故曰「色等長養心。」

經文中的「識藏現眾生」即是在表達:我們眾生必須要藉由「諸識」以及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才能夠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故曰「識藏現眾生。」


「心意及與識,  自性法有五,
 無我二種淨,  廣說者所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向眾生所宣說的「八識」、「三自性」、「五法」以及兩種「無我」等等諸法,皆是以具足一切、圓滿一切功德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作為說法的核心。

注解:

經文中「心意及與識」其中的「心」指的即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其中的「意」指的即是:第七識末那識。其中的「識」指的即是:第六識意識。

經文中的「心、意及與識」在這裏則是泛指眾生所具備的「諸識」。

我們眾生所具備的「諸識」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其體性也是佛性。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我們眾生所具備的「諸識」也將不復存在,所以諸佛如來對眾生所宣講的諸識,就是以不生不滅的佛性作為核心。

經文中「自性五種法」其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三自性。

何謂「三自性」?其所指的即是:妄想自性(遍計所執性)、緣起自性(依他起性)、成自性(圓成實性)。

諸佛如來所說的「三自性」也是以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作為核心。這個部分,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還會提到。

經文中「自性五種法」其中的「五種法」指的即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而這五種法,也是以「佛性」作為核心。這個部分,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還會提到。

經文中的「無我二種淨」指的即是:人無我以及法無我。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真正地達到「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境界。

經文中「廣說者所說」其中的「廣說者」指的即是:善用各種善巧方便,向眾生宣講不可思議如來正法的「諸佛世尊」。


「長短有無等,  展轉互相生,
 以無故成有,  以有故成無。」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由於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皆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在觀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會落入有無兩邊的「表面觀察」,此等極其膚淺且表淺的表面觀察,只會更加長養眾生的執著分別與妄想之心,只會更加長養眾生的貪瞋癡,不是落入外道所建立的「斷滅見」(以有故成無),即是落入外道所建立的「常見」(以無故成有),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注解:

這一句經文最主要是在表達:世尊期望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斷滅見以及常見,此等落入有無兩邊的邪說邪見,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微塵分別事,  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處,  惡見所不樂。」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把及其微細的「微塵」,分析到最後,仍然得不到、觀察不到其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微塵分別事。)

大慧!修行人若能夠通達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那麼將不會再受到境界種種無明、諸色、妄想的束縛,再也不會落入虛妄的有無兩邊。

(不起色妄想。)

大慧!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一切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真如實性。也就是說: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佛性),即是我們眾生法身慧命的所在。

(心量安立處。)

大慧!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具足一切、圓滿一切功德,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然而具足一切貪瞋癡,並且執著於有無兩邊惡見的外道,哪裏會相信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呢?

(惡見所不樂。)

注解:

經文中的「微塵分別事」即是在表達:即使把極其微細的「微塵」,分析到最後,仍然得不到其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因為佛性非有非無、非可得非不可得,不可直接顯現在境界中。

經文中的「不起色妄想」即是在表達:如果修行人能夠通達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那麼將不再受到種種外界的擺佈。故曰「不起色妄想。」

經文中的「心量安立處」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即是所有一切眾生的唯一依歸,如果沒有真如實性的存在,那麼所有一切境界、所有一切的眾生,也將不復存在。故曰「心量安立處。」

經文中「惡見所不樂」其中的「惡見」即是在表達: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的諸外道、愚癡凡夫等等。

經文中的「惡見所不樂」即是在表達:愚癡的諸外道以及凡夫,很難接受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因為愚癡的凡夫、外道總是習慣於執著、分別世間的種種「有、無」兩邊,然而諸佛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卻是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所以愚癡的外道、凡夫自然是很難接受的。故曰「惡見所不樂。」


「覺想非境界,  聲聞亦復然,
 救世之所說,  自覺之境界。」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親證的究竟圓滿境界,並不是那一些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的聲聞、緣覺以及諸外道可以達到的境界。

(覺想非境界,聲聞亦復然。)

大慧!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真如實性」,所有一切修行人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能夠真正引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進而達到究竟圓滿、解脫自在、如實知見的境界。

(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注解:

經文中「救世之所說」其中的「救世」指的即是:拔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大慈大悲的諸佛如來。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世尊所說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那麼佛性該如何才能夠引領我們眾生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呢?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所以說:唯有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佛性),才能夠真正地引領我們眾生,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故曰「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五 3月 11, 2022 6:19 a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