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13)

回覆文章
訪客

楞伽經白話心得(13)

#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唯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已,離有無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唯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離一切相)。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已,(即可如實)離有無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懇請世尊大慈大悲為所有與會的佛子,演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等諸法。

(唯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世尊!我(大慧菩薩)以及其他的菩薩摩訶薩,如果能夠通達「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等諸法,那麼就可以遠離一切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已,(即可如實)離有無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解:

「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佛性)。

佛性不生不滅、非空非不空、非生非不生、非有非無、非二非不二、非相非不相。故方便曰「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如果沒有「真如實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佛性即是所有一切諸法萬物的唯一「依歸」。

請注意:經文中的「一切法空、無生」是用來描述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不是說: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存在或是不曾存在過。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

然而佛性無法用世俗的文字語言來作完整地描述,因此世尊才會用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例如空、無生、無二、離一切諸相等等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來作為用來描述佛性的「方便之說」,但是佛性的真實意義,並非是空、無生、無二、離一切諸相等等世俗文字語言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該如何才能夠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我們的「成就」必須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然而「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則正是完完全全符合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汝廣分別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我現在就為你們演說什麼是「一切法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等等諸法的真實義。請仔細的聆聽,並且善思念之。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菩薩恭敬地告訴世尊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我們現在都正期盼著世尊的演說。


「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大慧!妄想自性計著者,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大慧!彼略說七種空。謂: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云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無性,故相不住,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云何性自性空?謂: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說性自性空。云何行空?謂:陰離我我所,因所成,所作業方便生。是名行空。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轉緣起自性無性,是名無行空。云何一切法離言說空?謂:妄想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是名一切法離言說空。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云何彼彼空?謂:於彼無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眾,而說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餘處無象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於彼無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種空。彼彼空者,是空最?,汝當遠離。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離自性,即是無生。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云何無二?謂一切法,如冷熱、如長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無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應當修學。」

在解這一段經文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外道所說的「空」?

外道不管他們是說哪一種空,都是屬於執著的空、頑固的空、無因的空、因果不分的空等等,而這一些都是屬於外道的邪說邪見。

外道所說的「常」即是外道的「無因論」,外道所說的「無常」即是「斷滅論」。

這兩種戲論都無法與世尊所說的「佛性」(也就是第一義諦)相應,所以外道此等落入有無兩邊的邪說邪見,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在這一段經文裏世尊所說的七種空,除了「彼彼空」之外,其餘的六種「空」,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依歸的「空」。

外道的「彼(相)彼空」是屬於非常粗糙,非常表面的戲論。

意思就是說: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沒看到什麼就不是什麼。在經文中世尊有教我們應當遠離外道虛妄分別的「彼(相)彼空」。

其實並不是只要遠離外道的「彼彼空」就可以了,凡是所有一切外道所建立的不如法「空」均要遠離。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

「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句義)處。」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所有諸佛如來所說的「空」,這是對於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而所作出的「方便之說」。

而並不是說: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就是表面文字上「空」的意思。

(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

註解:

「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句義)處。」

經文中的「空空者」即是對於「佛性」所作的「方便說」。

經文中的「妄想自性」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佛性非空非不空。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空」或是「不空」的意思。故曰「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句義)處」。

世尊用文字、語言來對佛性作出方便的描述,這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如果連文字語言的「方便描述」都沒有的話,那麼世尊要如何來為我們眾生介紹「佛性」呢?所以文字語言的方便描述這是必須的。

我們最常看到對於佛性所作的「方便描述」例如: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等等文字語言章句。這一些全部都是屬於佛性的「方便說」。

世尊所說的「空」與外道所說的「空」是完全不一樣的。為什麼呢?

因為世尊所說的「空」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空」。

然而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空」的立論,皆是屬於極為膚淺且表淺的世俗言論,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


原本經文:「大慧!妄想自性計著者,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大慧!(外道)妄想自性計著者,(妄)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由於修行不如法的外道,他們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那一些僅憑藉著意識妄想心所作出的種種邪說邪見的諸外道,他們所說的「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則正是具足了種種的執著、分別與妄想,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外道)妄想自性計著者,(妄)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註解:

這一句經文是上一句經文的延續。

經文中的「妄想自性計著者」即是泛指:迷惑的眾生、以及建立種種落入有無兩邊邪說邪見的諸外道。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那一些根本沒有世尊所說「佛性」概念的諸外道,他們僅僅憑藉著意識妄想心而所作出的種種立論,皆是屬於不正確的邪說邪見。

例如:外道所說的「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等諸法,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的邪說邪見。

所以不管他們對「自性」作了什麼樣的解釋,一定會落入心、意識、 思維,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而不得解脫、不得自在,所以世尊把修行不如法的外道稱為「妄想自性計著者」。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大慧!彼略說七種空。謂: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我(世尊)現在簡單地說有七種「空」。其所指的即是: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註解:

世尊所說的這七種「空」,皆是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依歸、作為核心。

請大家特別注意經文中的「彼(相)彼空」。經文中的「彼(相)彼空」要分為世尊所說的「彼(相)彼空」以及外道所說的「彼(相)彼空」,世尊所說與外道所說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在下面的經文中會看到。

相同的一段經文如果是由世尊所說的,那就是了義 的第一義諦。如果是由外道所說的,那就是屬於戲論。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其所說的一切立論皆是屬於戲論。


原本經文:「云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無性,故相不住,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云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如實)觀展轉積聚故。(如實)分別無性,(如實知真如實性)自共相不生。(如實了知真如實性)自他俱性無性,故(真如實性於)相不住,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相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相空」呢?

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通達一切法性的菩薩摩訶薩,能夠如實地觀察到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云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如實)觀展轉積聚故。)

大慧!所有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非相非不相、非自相非不自相、非他相非不他相。

((如實)分別無性,(如實知真如實性)自共相不生。(如實了知真如實性)自他俱性無性,故(真如實性於)相不住。)

大慧!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例如:「一切性相空」即是屬於用來描述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空」或是「不空」的意思。

(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相空。)

註解:

「云何相空?」

經文中的「相空」即是在描述佛性的方便說。

佛性非相非不相、非空非不空。故方便曰「相空」。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空」或是「不空」的意思。

請注意!經文中的「相空」並不是指:空無一物、空空如也的意思。大家在看到類似這一種經文的時候,切勿只作表面文字上的知解,如果只是作表面文字上的知解,那麼永遠也無法明白世尊到底是在表達什麼意思。


「一切性自共相空。」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一切性」指的是諸法萬物的「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就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佛性非相非不相、非自相非不自相、非共相非不共相、非空非不空。故方便曰「一切性自共相空」。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並且是完全一致,而沒有任何的差別。

也就是說: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同一體性,同一佛性,完全沒有任何的差別。故曰「一切性自共相空」。

所以經文中的「空」實在與表面文字上的「空」還是「不空」完全沒有任何的關係,這一點請大家一定要注意。

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無法直接具體地表現在境界中,所以站在境界上的角度來觀察佛性,那佛性就是「空」。但絕對不是表面文字上空空如也的「空」。

佛性是確實存在的,並且是由世尊所親証而告訴我們的,大家一定要對世尊所說的話具有大信心,所以說佛性究竟「不空」。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完全是由於「佛性」存在的緣故,然而我們眾生的「了脫生死」所依靠的仍然是佛性,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如實)觀展轉積聚故。」

經文中的「展轉積聚」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藉由因緣和合,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故曰「展轉積聚」。

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

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會提到。


「(如實)分別無性,(如實知真如實性)自共相不生。(如實了知真如實性)自他俱性無性,故(真如實性於)相不住。」

經文中的「分別無性」指的即是:分析推求無所有、無分別性的意思。

何謂「分析推求無所有、無分別性」呢?其所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佛性非相非不相、非自相非不自相、非他相非不他相、非生非不生,遠離一切諸相。故曰「相不住」。


「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相空。」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故曰「一切性相空」。


在上面經文中有提到外道也說「相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離一切相)」等等諸論,但是由於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說「佛性」的概念,所以不管外道所說的種種「空」,皆是心意識思維妄想下的產物,全部都是屬於邪說邪見,根本沒有實證的根據,所以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境界。

可悲的是,諸外道們自己已經落入了有無兩邊的惡見,但是他們卻不願意承認、不願意去面對現實。一旦落入有無兩邊的惡見,那就表示他們已經起了極大的執著、分別與妄想。

所以修行人不要天真地以為經歷了某些「不可思議」的境界,或是體驗到了什麼不可思議的現象,就執著地認為那就是「究竟」圓滿的境界,希望我們大家都不要做這一種愚痴之人。


原本經文:「云何性自性空?謂: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說性自性空。」

「云何性自性空?謂:(一切諸法本自具足體性不生不滅,故如是)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本自具足真如實性)性自性空。是故說(一切諸法)性自性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性自性空」呢?(云何性自性空?)

其所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不生不滅、非生非不生、非滅非不滅。

(謂: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

註解:

「謂:(一切諸法本自具足體性不生不滅,故如是)自己性自性不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 「自己性自性 」指的就是「自性」,指的就是「佛性」。佛性 不生不滅、非生非不生。故曰「自己性自性不生 」。

「自性不生」這是屬於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因為站在境界上的角度來觀察真如實性,所觀察到的就是「真如實性不生」。

但是就真如實性本身而言是非生非不生,真如實性根本不存在「生」或是「不生」的概念或邏輯。這一點請大家一定要注意。


「是名一切法(本自具足真如實性)性自性空。」

經文中的「一切法性自性空」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

然而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空非不空,故方便曰「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


「是故說(一切諸法)性自性空。」

經文中的「性自性空」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空非不空。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空」或是「不空」的意思。

佛性無法直接表現在境界中,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故方便曰「空」。但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空空如也的「空」。

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這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原本經文:「云何行空?謂:陰離我我所,因所成,所作業方便生。是名行空。」

「云何行空?謂:陰(等諸法其本自具足體性不生不滅、)離我我所,(然一切諸法為)因所成,(一切)所作業方便(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名行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行空」呢?其所指的即是: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例如色受想行識五蘊等等諸法。),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非我非我所、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分別。佛性非我非不我、非我非我所。

(云何行空?謂:陰(等諸法其本自具足體性不生不滅、)離我我所。)

大慧!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方便而生,但是諸法萬物其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卻是不生不滅、無有任何的造作,遠離一切生滅無常的諸相,所以又把「真如實性」方便稱為「行空」。

((然一切諸法為)因所成,(一切)所作業方便(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名行空。)

注解:

「云何行空?」

經文中的「行」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行空」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空或是不空的意思。


「謂:陰(等諸法其本自具足體性不生不滅、)離我我所。」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陰」(五陰)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然而我們眾生所具備的五蘊,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其體性當然也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我所非不我所。故曰「陰(體性)離我我所」。


「(然一切諸法為)因所成,(一切)所作業方便(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名行空。」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會提到。

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就是經由「內因」與「外因」非常複雜的交互作用輾轉為因,並且藉由「因緣和合」的過程而生諸法萬物。故曰「(然一切諸法為)因所成,(一切)所作業方便(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


原本經文:「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轉緣起,自性無性,是名無行空。」

「大慧!即此(真如實性即是)如是行空,(一切諸法皆是藉由)展轉緣起(而生),(然其本自具足體性)自性無性(,遠離一切諸行),(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名無行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以上所說的「行空」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諸行的「真如實性」。

(大慧!即此(真如實性即是)如是行空。)

大慧!所有一切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然而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卻是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諸行,所以又把真如實性方便稱為「無行空」。

((一切諸法皆是藉由)展轉緣起(而生),(然其本自具足體性)自性無性(,遠離一切諸行),(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名無行空。)

註解:

「大慧!即此(真如實性即是)如是行空,(一切諸法皆是藉由)展轉緣起(而生),(然其本自具足體性)自性無性(,遠離一切諸行)。」

經文中的「展轉緣起」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經文中的「自性無性」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性非不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故方便曰「自性無性」。

經文中的「展轉緣起自性無性」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藉由因緣和合展轉而生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說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是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故曰「展轉緣起自性無性」。


「(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名無行空。」

經文中的「無行空」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空非不空、非行非不行。故方便曰「無行空」。


原本經文:「云何一切法離言說空?謂:妄想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是名一切法離言說空。」

「云何一切法離言說空?謂:(一切眾生不實)妄想(然第一義諦)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本自具足真如實性)離言說,(是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名一切法離言說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一切法離言說空」呢?

(云何一切法離言說空?)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不可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然而迷惑的眾生卻試圖用意識妄想心來妄加分別真如實性,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謂:(一切眾生不實)妄想(然第一義諦)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本自具足真如實性)離言說,(是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名一切法離言說空。)

註解:

「云何一切法離言說空?」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一切法」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佛性非空非不空。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故曰「一切法離言說空」。


「妄想自性無言說。」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就是佛性。

經文中的「妄想自性」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妄想用生滅的言語,試圖想要妄加分別佛性。殊不知,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故曰「自性無言說」。


「故一切法離言說。」

經文中的「一切法」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故曰「故一切法(體性)離言說」。


原本經文:「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唯有諸佛如來)得自覺聖智,(如實)一切見過習氣空(,才能成就第一義聖智大空),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呢?該如何才能夠成就「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呢?

(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大慧!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真正地成就「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遠離一切妄見、遠離一切諸過、遠離一切習氣。

(謂:(唯有諸佛如來)得自覺聖智,(如實)一切見過習氣空(,才能成就第一義聖智大空),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註解:

「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經文中的「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第一義」指的即是佛性。

世尊所說「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

所以說,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故曰第一義。

用:
經文中的「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諸佛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故曰「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一切見過習氣空。」

這一句經文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一切」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佛性非見非不見、非過非不過、非習氣非不習氣。故曰「一切見過習氣空」。

用:
經文中的「一切見過習氣空」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諸佛菩薩通達了知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並且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故曰「一切見過習氣空」。


「云何彼彼空?謂:於彼無彼空,是名彼彼空。」(這一句經文在入楞伽經、以及大乘入楞伽經裏面的翻譯比較明確。)

由於在下面的經文中世尊有提到「彼彼空」是「空」最粗,汝當遠離。

所以經文中的「彼彼空」要分為兩種解釋。一種是世尊所說的「彼彼空」,另外一種是外道所說的「彼彼空」,這兩種「彼彼空」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所要遠離的是外道所說的「彼彼空」,而並不是世尊所說的「彼彼空」,請大家能夠注意到其間不同的差異。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所說的「彼彼空」:
大慧!什麼是「彼彼空」呢?其所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非彼非不彼、非空非不空。(於彼(真如實性)無彼空,是名(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彼彼空。)

外道所說的「彼彼空」:
大慧!什麼是外道所說的「彼彼空」呢?其所指的即是:由於外道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他們在觀察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極其表淺且膚淺的表面觀察,此等極其表淺的表面觀察,並無法闡述事實的真相。

因此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就容易犯下了「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沒看到什麼就不是什麼」的錯誤。故曰「(外道妄言)於彼無彼空,是名(外道)彼彼空」。

大慧!外道這一種的「描述」是屬於非常地表淺且膚淺,並且粗糙不堪。迷惑的眾生常常會落入這一種表淺的情境而不自知,以致於產生了許多的煩惱與障礙。

註解:

同樣的「彼彼空」,由世尊所說出,還是由外道所說出,則是有完全不同的結果。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說佛性的概念。

所以諸外道所作的種種立論,最後皆會落入有無兩邊,最後皆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然而世尊所說的「彼(相)彼空」是指什麼呢?世尊所說的「彼彼空」即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非彼非不彼、非空非不空。故方便曰「彼彼空」。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空」或是「不空」的意思。


原本經文:「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眾,而說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餘處無象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於彼無彼,是名彼彼空。」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眾,而(方便)說彼空。(然)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亦)非餘處無象馬(性),(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名一切法自(性)相。彼(真如實性)於彼無彼,是名(第一義諦)彼彼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我以前曾經在鹿子母講堂,比喻說講堂裏面沒有象馬牛羊等等動物,所以說講堂裏面是「空」的,但是我所說的這一種表面文字上的「空」是指講堂裏面沒有象馬牛羊等等動物,而不是指講堂裏面沒有比丘眾,所以說這一種的「空」是屬於非常表淺且膚淺的「空」。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眾,而(方便)說彼空。)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

所以說講堂是「空」的,並不是指講堂的「體性」是「空」的,也不是指眾比丘的體性是「空」的,更不是指象馬牛羊等等動物的體性是「空」的。

因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所以說體性「不空」。

((然)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亦)非餘處無象馬(性)。)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自性相」指的即是「佛性」。

佛性非彼非不彼、非空非不空。故方便曰「彼彼空」。但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空」或是「不空」的意思。

((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名一切法自(性)相。彼(真如實性)於彼無彼,是名(第一義諦)彼彼空。)

註解:

「譬如鹿子母舍。」

經文中的「鹿子母舍」指的即是:鹿子母講堂。世尊曾經在這裏講經說法。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眾,而(方便)說彼空。」

世尊曾經在「鹿子母講堂」裏面講經說法,比喻說講堂裏面沒有象馬牛羊等等動物,於是乎把講堂稱為「空」。

講堂裏面雖然沒有象馬牛羊等等動物,但是講堂裏面有眾比丘在聽聞世尊講經說法,所以謂之「不空」。

世尊為什麼要作這一種比喻呢?世尊所說的這一種「空」,其目的就是在諷刺外道所說的表淺、膚淺、表面文字上的「空」。故曰「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眾,而(方便)說彼空。」


「(然)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亦)非餘處無象馬(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

經文中的「非舍舍性空」即是在表達:「鹿子母講堂」裏面雖然沒有象馬牛羊等等動物,而稱為「空」,但並非是指講堂的「體性」是「空」的。

講堂的「體性」指的即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所以說講堂的體性「不空」。故曰「非舍(本自具足)舍性空」。

經文中的「亦非比丘比丘性空」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在講堂裏面的眾比丘,其體性也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故曰「亦非比丘(本自具足)比丘性空」。

經文中的「非餘處無象馬」即是在表達:雖然「鹿子母講堂」裏面沒有象馬牛羊等等動物的存在,但並不是指象馬牛羊等等動物的「體性」不存在。

象馬牛羊等等動物的體性,也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故曰「非餘處無象馬(體性)」。


「(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名一切法自(性)相。彼(真如實性)於彼無彼,是名(第一義諦)彼彼空。」

經文中的「一切法自相」指的即是:一切法「自性相」。

何謂一切法「自性相」呢?其所指的即是: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經文中的「彼(真如實性)於彼無彼」即是在描述「佛性」。

佛性非彼非不彼、非空非不空、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故方便曰「彼彼空」。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彼空」或是「彼不空」的意思。

經文中的「彼於彼無彼」(非有非無)即是佛性的「方便說」。

然而我們無法直接利用佛性的方便說,必須要將佛性的「方便說」加以引申之後,才能夠對我們眾生有實際的幫助。加以引申之後的佛性方便說,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


原本經文:「是名七種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當遠離。」

「是名七種空。(外道)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當遠離。」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以上我(世尊)所說的這七種「空」皆是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是名七種空。)

大慧!然而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所說的「彼彼空」,則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的邪說邪見,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因此所有一切修行的佛子應該遠離這一種非常膚淺且表淺的世俗戲論。

((外道)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當遠離。)

註解:

世尊所說的「彼彼空」與外道所說的「彼彼空」是完全不相同的。在這裏希望大家能夠分辨清楚,而不要混為一談。

世尊所說的「彼彼空」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然而外道所說的「彼彼空」指的即是: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並且是屬於非常表淺且膚淺的「世俗戲論」。故曰「是空最?(粗)」。


原本經文:「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離自性,即是無生。」

「大慧!(真如實性)不自生,(諸法萬物)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證)無生。(真如實性)離自性,即是(第一義諦)無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本自具足、遠離一切諸相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大慧!(真如實性)不自生。)

大慧!雖然一切眾生本自具足、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但是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卻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

((諸法萬物)非不生。)

大慧!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凡面對境界的時候才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並且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如實性」。

(除住三昧,是名(證)無生。)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佛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性、遠離一切諸相,所以又把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佛性」方便稱為「無生」。

((真如實性)離自性,即是(第一義諦)無生。)

註解:

「(真如實性)不自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生非不生。故曰「(真如實性)不自生」。

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無法直接表現在生滅無常的境界中。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諸法萬物)非不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但是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故曰「(諸法萬物)非不生」。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後面的經文中會提到。


「除住三昧,是名(證)無生。」

經文中的「無生」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生非不生。故方便曰「無生」。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生或是不生的意思。

經文中的「除住三昧,是名無生」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諸佛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

可以把經文中的「無生」解釋為成就無生法忍。其所指的即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故曰「除住三昧,是名(證)無生」。


「(真如實性)離自性,即是(第一義諦)無生。」

經文中的「離自性」、「無生」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性非不性。故方便曰「離自性」。佛性非生非不生。故方便曰「不生」。

世尊所親證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原本經文:「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

「(真如實性)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本自具足真如實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本自具足真如實性)離自性。」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証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並非是剎那變壞的因緣相續流注(諸識)所可比擬的,也不是不斷變化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相提並論的。

((真如實性)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

大慧!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是諸法萬物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真如實性遠離一切生滅無常之相、遠離一切生滅無常之性。

(一切性(本自具足真如實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本自具足真如實性)離自性。)

註解:

「(真如實性)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

經文中的「離自性」要解釋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本身」並不存在著一個永恆不變的「型態」或是「性質」。故曰「離自性」。

意思就是: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故曰「剎那」。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一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並非是那一些剎那變壞、因緣相續流注的諸識相以及種種不斷變化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


「一切性(真如實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其本身並不存在著一個永恆不變的型態或是性質,但是諸法萬物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皆是以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如果沒有真如實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


原本經文:「云何無二?謂一切法,如冷熱、如長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無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應當修學。」

「云何無二?謂一切法,如冷熱、如長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體性)無二,非於(此)涅槃彼生死,非於(此)生死彼涅槃。(真如實性不生不滅)異相因有性故,(故真如實性)是名(為)無二。如涅槃、生死(等等諸法,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如是)一切法亦如是。是故(我所說之)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等諸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是一切修行人)應當修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無二」呢?「無二」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佛性非異非同、非異非不異、非同非不同,不落入有、無兩邊。故方便曰「無二」。

(云何無二?)

大慧!然而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例如冷熱、長短、黑白等等諸法。所以這一些落入有無兩邊、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就不可以稱為「無二」。

(謂一切法,如冷熱、如長短、如黑白。)

大慧!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但是諸法萬物其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卻是完全相同的。

就好像「涅槃」的體性就是「生死」的體性,生死的體性就是涅槃的體性,也就是說生死與涅槃皆同一個「體性」(真如實性),而沒有任何的分別。故曰「無二」。

(大慧!一切法(體性)無二,非於(此)涅槃彼生死,非於(此)生死彼涅槃。)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有著種種不同相、種種不同因、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雖然其形態、性質各個不同,但是其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卻是完全相同的,而沒有任何的分別。所以又把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稱為「無二」。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異相因有性故,(故真如實性)是名(為)無二。)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兩兩相對、落入有無兩邊、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例如生死涅槃、黑白、長短、冷熱等等諸法,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所以又把「真如實性」(佛性)稱為「無二」。

(如涅槃生死(等等諸法,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如是)一切法亦如是。)

大慧!所以所有一切修學佛道的佛子,皆應當通達、了知什麼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等諸法的真實義。

以上所說的這一些「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等諸法皆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所有修行的菩薩皆應當學習。

(是故(我所說之)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等諸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是一切修行人)應當修學。)

註解:

「云何無二?」

經文中的「無二」其表面的文字意思就是「唯一」的意思。是指什麼「唯一」呢?

經文中的「無二」其所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所有一切眾生皆同一體性、同一佛性而沒有任何的分別。

也就是說: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以同一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故曰「無二」。


「謂一切法,如冷熱、如長短、如黑白。」

經文中的「一切法」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落入有無兩邊、兩兩相對、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例如:冷熱、長短、黑白等等諸法。既然是落入有無兩邊、兩兩相對、生滅無常的諸法,那自然就不可以稱為不生不滅的「無二」。


「大慧!一切法(體性)無二,非於(此)涅槃彼生死,非於(此)生死彼涅槃。」

經文中的「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非於涅槃有生死,非於生死有涅槃。意思就是:非生死非涅槃。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落入有無兩邊、非生死非涅槃、非涅槃非不涅槃、非生死非不生死。故曰「一切法(體性)無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經文中的「異相因有性故」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種種不同相、種種不同因的諸法萬物,其形態、性質各個不同,但是其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卻是完全相同的。故曰「是名無二」。

經文中的「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落入有無兩邊、兩兩相對、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例如涅槃生死、長短、冷熱、黑白等等諸法,皆是同一體性、同一佛性,而沒有任何的分別。故曰「無二」。

我們常說涅槃即是生死、生死即是涅槃,這一句話就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涅槃非不涅槃、非生死非不生死。故曰「如涅槃生死(皆同一體性),一切法亦如是」。


「是故(我所說之)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等諸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是一切修行人)應當修學。」

以上世尊所說的「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等諸法皆是以「佛性」作為依歸、作為核心。所有一切修學佛道的佛子,皆應當學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常說空法,  遠離於斷常,
 生死如幻夢,  而彼業不壞。
 虛空及涅槃,  滅二亦如是,
 愚夫作妄想,  諸聖離有無。」


「我常說空法,遠離於斷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我(世尊)所說的「空法」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非空非不空、非斷非不斷、非常非不常、非斷非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我常說空法,遠離於斷常。)

註解:

經文中的「空法」即是對於佛性所作的「方便說」。而並不是其與表面文字上「空」或是「不空」的意思。

佛性非斷非不斷、非常非不常。故曰「我常說空法,遠離於斷常」。

世尊所說的所有一切諸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生死如幻夢,而彼業不壞。」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雖然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迴猶如夢幻一般地虛幻不實,但是眾生在生死流浪之間所造作的種種諸業,所造作的種種因果業報,卻一點也不會流失。

(生死如幻夢,而彼業不壞。)

註解:

「生死如幻夢,而彼業不壞。」

經文中的「生死如幻夢」即是在譬喻:我們眾生幾無盡頭的生死輪迴之旅。

經文中「而彼業不壞」其中的「業」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業」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業非不業、非壞非不壞。故曰「而彼業(性)不壞」。

用:
經文中的「業」指的即是:我們眾生在境界中所造下的一切因果業報。

我們眾生在境界中所造下的種種一切因果業報,其精準實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都應當要引以為戒,而不可心存僥倖,並且時時刻刻地警惕自己不要造作惡業。故曰「生死如幻夢,而彼業不壞」。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我們眾生的「因果業報」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當然也必須要遵循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消除種種的業障呢?只有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解鈴還須繫鈴人,我們眾生之所以會在境界中造作種種諸惡業,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源自於我們無盡的貪瞋癡,源自於我們無盡的執著、分別與妄想,若是我們眾生能夠如實控制自己的貪瞋癡,控制自己的執著、分別以妄想,那麼自然而然就會減少造作惡業的機會,並且也能夠如實地向以往所造作的種種惡業,生出誠摯的懺悔、反省之心,並且祈願所有一切過往被自己所傷害的眾生,皆能夠原諒自己以前的無知,並且祈願他們皆能夠得生善處,離苦得樂,解脫而得大自在。

修行人若是能夠如此時時懺悔,那麼不僅僅以前過往所造作的種種諸業,在取得被自己所傷害眾生的原諒之後,即會慢慢地消失,並且在未來也不會再犯下同樣的錯誤,這就是清淨梵行不可思議的大功德威力。


「虛空及涅槃,滅二(無二)亦如是。」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雖然表現在境界中的「虛空」以及「涅槃」等等諸法,皆是屬於生滅無常、落入有無兩邊的俗法,但是其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卻是完全相同的,而沒有任何的分別。所以又把「真如實性」稱為「無二」。

(虛空及涅槃,滅二(無二)亦如是。)

註解:

「滅二亦如是。」

經文中的「滅二」指的即是「無二」。何謂「無二」?其所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愚夫作妄想,諸聖離有無。」

「愚夫作妄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故曰「愚夫作妄想」。

「諸聖離有無。」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諸佛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諸修多羅,悉隨眾生悕望心故,為分別說,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於言說。如鹿渴想,誑惑群鹿。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彼水無。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於言說。是故,當依於義,莫著言說。」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世尊又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我以上所說的「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等諸法,皆是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大慧!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我(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我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乃至於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所有經典以及諸法,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

註解: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完全是由於「佛性」存在的緣故,然而我們眾生的「了脫生死」所依靠的仍然是佛性,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世尊所說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原本經文:「諸修多羅,悉隨眾生悕望心故,為分別說,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於言說。如鹿渴想,誑惑群鹿。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彼水無。」

「諸修多羅,悉隨眾生悕望心故,為分別說,(建立種種方便說法)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於言說。(眾生若執著於經文的表面文字則)如鹿渴想,誑惑群鹿。(如是)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彼水(實)無。」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為眾生演說的種種「修多羅」(經典),皆是隨順眾生根器的不同,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諸修多羅,悉隨眾生悕望心故,為分別說。)

大慧!因為眾生的根器、善根、資質各個不同,如果對所有的眾生皆使用同一個說法的話,那恐怕不是讓所有眾生所「期待」的說法,所以為了要讓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親近佛法,並且有機會能夠聽經聞法,因而為種種不同根器的眾生,作種種不同的說法是必要的。

((建立種種方便說法)顯示其義。)

大慧!然而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並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所以在「修多羅」(經典)裏面所顯示的文句,是無法真正地表達佛性的真實義。

(而非真實在於言說。)

大慧!既然無法用文字語言來表達出真如實性的真實義,所以眾生在看經典的時候,切勿執著於表面文字語言的描述,如果執著於表面文字語言的描述,那麼就有如口渴的鹿群,看到遠方似乎有水的「蕩漾」,而急急忙忙、爭先恐後地前去飲水,但是到達了之後,才知道根本沒有水。

((眾生若執著於經文的表面文字則)如鹿渴想,誑惑群鹿。(如是)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彼水(實)無。)

註解:

空氣在不同的溫度之下,會有不同的折射率、密度,所以在大太陽底下,我們看遠方的地表,似乎是水波蕩漾,但事實上這只是空氣密度以及折射率的改變,而造成的假相。

「而非真實在於言說。」

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例如:以手指月。手是手,月是月,手與月亮畢竟是完全不相同的兩樣東西。故曰「而非真實在於言說」。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通達世尊所說的「佛性」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那麼該如何我們眾生才能夠慢慢地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諸修多羅,悉隨眾生悕望心故,為分別說,(建立種種方便說法)顯示其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會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而在教化眾生的時候會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親近佛法,並進而得到大利益。


「(眾生若執著於經文的表面文字則)如鹿渴想,誑惑群鹿。(如是)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彼水(實)無。」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我們眾生在看經典的時候,不要執著於經典中表面文字上的敘述,而忽略了經文裏面所要帶給我們的真實意義。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佛性)是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所以我們不可執著於經典中的表面文字意思。


原本經文:「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於言說。是故,當依於義,莫著言說。」

「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於言說。是故,當依於義(第一義諦),莫著言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是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以「聖智」的真實義是無法用文字語言來表達的。

(非實聖智在於言說。)

大慧!然而諸佛如來為了要讓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親近佛法、歡喜佛法,並且能夠在境界中樂善奉行種種無邊無量的清淨梵行,進而得到不可思議的大利益,會根據眾生根器、機緣的不同,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歡喜故。)

大慧!所以希望一切眾生在看經典的時候,不要執著於經典裏面表面文字上的意思敘述,而忽略了其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是故,當依於義(第一義諦),莫著言說。)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六 3月 12, 2022 1:08 p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