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66)

回覆文章
訪客

楞伽經白話心得(66)

#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記阿羅漢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諸菩薩等無差別?一切眾生法不涅槃,誰至佛道?從初得佛,至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無所答?如來常定故,亦無慮,亦無察。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說識剎那展轉壞相?金剛力士,常隨侍衛?不施設本際。現魔魔業、惡業果報,旃遮摩納、孫陀利女、空?(缽)而出,惡業障現。云何如來得一切種智,而不離諸過?」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為何)世尊記阿羅漢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諸菩薩等無差別(呢)?(若)一切眾生法(皆)不(至)涅槃,(然)誰至佛道?(世尊)從初得佛,至般涅槃,(為何說)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無所答(呢)?如來常(處於不可思議禪)定故,(如是如來)亦無慮,亦無察(,如是如來如如不動)。(何以如來還能夠變化成種種)化佛,(並為眾生)化作佛事(呢)?(世尊)何故說(諸)識剎那展轉壞相?(為何如來需要)金剛力士,常隨侍衛(呢)?(世尊)不施設(生死)本際,(然而眾生何以能夠知道自己已經了脫生死了呢?)。(世尊仍然承受)現魔魔業、惡業果報(等等障礙),(例如)旃遮摩納(婆羅門女毀謗世尊)、孫陀利(外道殺)女、(世尊)空?(缽)而出,(如是種種)惡業障現(前)。云何(能說)如來得一切種智,而(可以)不離諸過?」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那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您曾經說二乘人是修行不如法的修行人,而在境界中行菩薩道的菩薩摩訶薩才算是修行如法的修行人,既然阿羅漢並非是修行如法的修行人,那麼世尊為什麼要為其預授佛記呢?又為什麼其預授佛記與修行如法的菩薩摩訶薩是完全相同的呢?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為何)世尊記阿羅漢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諸菩薩等無差別(呢)?)

世尊!您曾經說無有涅槃之法,一切諸佛如來亦不入涅槃,既然無有涅槃之法,諸佛如來亦不入涅槃,那麼請問世尊又有誰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呢?

((若)一切眾生法(皆)不(至)涅槃,(然)誰至佛道?)

世尊!您曾經說自從您成就佛道以來,乃至於般涅槃之時,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無所答,但是世尊您在教化眾生的過程之中,明明為眾生演說了種種法,那麼您為何要說不曾說一字,亦無所答呢?這不是很矛盾嗎?

((世尊)從初得佛,至般涅槃,(為何說)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無所答(呢)?)

世尊!您曾經說成就無上智慧的諸佛如來恆常處在「無慮、無察」之不可思議禪定之中,既然諸佛如來恆常處在如如不動的「禪定」之中,那麼又怎麼能夠分身化作無數化佛,為教化眾生講經說法呢?

(如來常(處於不可思議禪)定故,(如是如來)亦無慮,亦無察(,如是如來如如不動)。(何以如來還能夠變化成種種)化佛,(並為眾生)化作佛事(呢)?)

世尊!您曾經說「如來藏名藏識」,然而如來藏是指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既然「如來藏名藏識」,那麼是否意謂著藏識也是不生不滅的呢?既然藏識是不生不滅?那麼您為何又說一切眾生所具備的八種識(諸識),皆是屬於生滅無常、剎那變壞之相呢?這不是很矛盾嗎?

((世尊)何故說(諸)識剎那展轉壞相?)

世尊!您曾經說佛之法身不生不滅,既然法身不生不滅,那麼又何必需要金剛力士等等護法之神的護衛呢?然而成就無上智慧的報身之佛,本身具足一切無畏神通,既然變化無窮的報身之佛,具足一切無畏神通,那麼身邊又何必需要金剛力士等等護法之神的護衛呢?

((為何如來需要)金剛力士,常隨侍衛(呢)?)

世尊!您曾經說過一切諸法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既然是不生不滅,那麼就不需要為諸法建立生死的本際,既然一切諸法皆沒有生死的本際,那麼修行的眾生要如何才能夠得知自己已經「永脫輪迴、了脫生死」了呢?

((世尊)不施設(生死)本際,(然而眾生何以能夠知道自己已經了脫生死了呢?)。)

世尊!您曾經說過成就無量功德具足一切無上智慧的諸佛如來,遠離一切業障諸過,而不受後有。那麼世尊為什麼您現在還要承受許許多多不好的業報呢?例如:您初成道的時候,魔軍現前惱亂,以及旃遮婆羅門女毀謗您,以及孫陀利外道殺女並把罪名誣賴給您,以及世尊您曾經在利那村乞食,然而卻空缽而回,諸如此類等等不好的業報。

((世尊仍然承受)現魔魔業、惡業果報(等等障礙),(例如)旃遮摩納(婆羅門女毀謗世尊)、孫陀利(外道殺)女、(世尊)空?(缽)而出,(如是種種)惡業障現(前)。云何(能說)如來得一切種智,而(可以)不離諸過?)

注解: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為何)世尊記阿羅漢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諸菩薩等無差別(呢)?」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以及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他們並非是在境界中行如是之因,既然不是在境界中行如是之因,那麼也就無法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既然無法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那麼世尊為什麼要為其預授佛記呢?

根據世尊在下面經文中所作的回答,世尊為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以及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預授佛記,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將他們引進行菩薩道的正確菩提之路,如果他們能夠在境界中如實修行菩薩道,那麼最後一定能夠成就佛道,因此世尊為其預授佛記。

在大乘經典中所提到的「不如是」的二乘人,與在阿含經裏面所提到的「阿羅漢」是完全不相同的。

阿含經裏面所提到的阿羅漢,必須要符合「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條件。其中的「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指的即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所以各位千萬不可以把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與阿含經裏面所提到的「阿羅漢」混為一談。

阿含經裏面所提到的阿羅漢皆是由世尊所親授的,皆是由世尊所授記的,哪有「不如是」的呢?難道世尊所親授的十大弟子是屬於「不如是」的二乘人嗎?

因此在阿含經裏面世尊向阿羅漢所說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成就「條件」,這是「如實說」而不是「方便說」。

凡是經由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清淨梵行的修行人,一定會具備大慈大悲的本願,一定會實踐利益一切眾生的宏大誓願,因此並非是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自了漢),所能夠相提並論的。

所有一切眾生該如何才能夠真正成就佛道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修行才能夠走向正確的菩提之路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若)一切眾生法(皆)不(至)涅槃,(然)誰至佛道?」

這一句經文指的即是:世尊曾說一切諸法(眾生)皆非生死涅槃之法,那麼一切諸法皆非生死涅槃之法,那麼又有誰能夠成就了脫生死、究竟圓滿的佛道呢?

世尊所說的一切諸法皆非生死涅槃之法,這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而是在描述一切諸法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生死非涅槃,並非是屬於生死涅槃之法。

如果一切眾生再怎麼努力地在境界中修行,都無法到達究竟圓滿的清淨佛地,那麼試問又有誰願意在境界中如實地修行佛道呢?那麼世尊如此辛苦地為我們眾生演說這麼多不可思議的如來正法,又有什麼意義呢?

但事實上,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皆是已經到達究竟圓滿清淨佛地的大成就者,皆是具備無上智慧的大覺悟者。諸佛如來是不誑語者、是不妄語者,諸佛如來又怎麼會欺騙眾生呢?當然不會。


「(世尊)從初得佛,至般涅槃,(為何說)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無所答(呢)?」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明明為眾生演說了許多的如來正法,那麼世尊為何又說不曾向眾生說一字,亦無所答呢?

世尊會這麼說,這是為了要凸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佛性)的不可表達性。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故曰「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無所答。」

例如我們常常看到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淨不垢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但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如來常(處於不可思議禪)定故,(如是如來)亦無慮,亦無察(,如是如來如如不動)。(何以如來還能夠變化成種種)化佛,(並為眾生)化作佛事(呢)?」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恆常處在「無慮無察」的不可思議禪定之中,既然是恆常處在不可思議的禪定之中,那麼諸佛如來又怎麼能夠化身為無數的「應化佛」,為眾生講經說法呢?

諸佛如來恆常處在「無慮無察」的禪定之中,是甚麼意思呢?其所指的即是:諸佛如來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的意思。

而並不是說:諸佛如來從此涅槃常定,不再有所思慮、亦無所觀察,而不再與任何的境界、眾生作接觸。

根據下面經文世尊所作的回答,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皆是具備無盡的大慈大悲本願(無盡本願),因此為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不計任何的辛勞,為一切眾生演說如來正法。所以諸佛如來從來都沒有離開過眾生,也無時無刻思念著眾生無盡的苦難,就猶如是循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一般,千處祈求千處現,故何言「無慮、無察」呢?


「(世尊)何故說(諸)識剎那展轉壞相?」

經文中的「識」是指我們眾生所具備的「諸識」(八種識)。

我們眾生所具備的「諸識」以及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藉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生滅之法。故曰「(諸)識剎那展轉壞相」。

但是大慧菩薩認為,世尊在前面的經文中曾經提到「如來藏名藏識」的詞句,然而大慧菩薩認為如來藏指的即是一切諸法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因此大慧菩薩認為既然如來藏不生不滅,那麼藏識也應該是不生不滅,那麼世尊又為何說眾生所具備的諸識皆是屬於生滅無常、剎那展轉壞之法呢?這不是很矛盾嗎?

原來世尊所說的「如來藏名藏識」並非是指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即是等同眾生所具備的「藏識」,而是指如來藏名藏識「體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而我們眾生所具備的「諸識」(八種識),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而其體性當然也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因此雖然我們眾生所具備的種種諸識,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然而我們眾生所具備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屬於比較特殊,第八識阿賴耶識,並不會真正地消失,而是不斷地長養,既然是不斷地長養,那麼就是屬於生滅之法,與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不可把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與生滅的阿賴耶識混為一談。

世尊在下面的經文中有提到:「愚夫依七識身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起常見。」其中的「不覺識藏故,起常見」即是凸顯迷惑的眾生誤把生滅的阿賴耶識,當成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故妄起「常見」。


「(為何如來需要)金剛力士,常隨侍衛(呢)?」

大慧菩薩認為,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具足一切無畏神通,既然具足一切無畏神通,那麼又何必需要金剛力士等等護法之神的保護呢?

根據世尊在下面經文中所作的回答,金剛力士等等護法之神,其所保護的對象,是諸佛如來應化在境界中的「應化佛」,而並非是離一切諸相的「法身佛」,也不是具足一切無畏神通,法力無邊的「報身佛」。

法身佛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既然是不生不滅,那麼又何需保護呢?然而具足一切無畏神通的報身佛,其自身法力無邊,能降伏一切邪魔,遠離一切業障,當然也不需要金剛力士等等護法之神的保護。

何謂應化佛?當年示現在人間的釋迦牟尼佛,即是屬於應化佛。不管如何當年示現在人間的釋迦牟尼佛,其所具備的「色身」,與一切眾生所具備的「血肉之身」,是完全相同的,一定會歷經生老病死的過程,並且在整個過程之中,一定會受到種種的磨難,因此為了要替「應化佛」盡量排除種種的磨難,所以應化佛的身邊,一定會有金剛力士等等護法之神的保護。

莫說「應化佛」身邊有金剛力士護法之神的保護,只要能夠在境界中如實修行佛道的修行人,其身邊也一定會有金剛力士護法之神的保護。


「(世尊)不施設(生死)本際,(然而眾生何以能夠知道自己已經了脫生死了呢?)。」

這一句經文其原來的意思是:大慧菩薩認為,世尊不為眾生建立生死的邊際,既然不為眾生建立生死的邊際,那麼眾生要如何才能夠得知自己已經到達了究竟圓滿、解脫自在的境界呢?

然而世尊所說的「不建立生死的邊際」,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而是在描述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真如實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所有一切對於真如實性所作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因此世尊才會說「不施設本際」。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解脫自在、永脫輪迴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我們的「成就」必須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麼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然而「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則正是完完全全符合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斷一切習氣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斷一切煩惱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實踐「無我」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遠離一切意識妄想心的具體表現。


「(世尊仍然承受)現魔魔業、惡業果報(等等障礙),(例如)旃遮摩納(婆羅門女毀謗世尊)、孫陀利(外道殺)女、(世尊)空?(缽)而出,(如是種種)惡業障現(前)。云何(能說)如來得一切種智,而(可以)不離諸過?」

大慧菩薩認為,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已經具足了一切無上智慧,已經遠離了一切因果業障,那麼為何還會遭受到種種不好的業報磨難呢?

根據世尊在下面的回答,世尊明確地說:「一切化佛不從業生」。因此表現在境界中的應化佛,並不存在著任何的業障與過失。

那麼既然不存在著任何的業障與過失,那麼為什麼表現在境界中的應化佛,還會出現種種的磨難呢?

世尊在下面的經文中回答說:「化化佛者,非佛,不離佛。」
經文中的「化化佛者,非佛,不離佛」世尊明確地回答說:表現在境界中的應化佛,是屬於隨順眾生所在境界應化而生,就猶如是當年降生在人間的釋迦牟尼佛一般,因此應化佛與人間的眾生,皆有著相同的血肉之軀,皆有著相同的生活環境,所以應化佛一定會示現出與眾生無異的種種生老病死,也一定會遭受到境界的種種磨難,不管是自然的磨難(例如身體病痛等等),還是人為的磨難(例如誹謗誣陷等等),這是一定會出現的,這是不可避免的。

儘管應化佛在境界中遭受到種種的磨難,但是不能夠把這一種磨難,視為應化佛所造作的因果業報,因為世尊已經明確地表示,一切化佛不從業生的原則。意思就是:應化佛已經遠離一切業障,並且也不會在境界中造作種種諸惡業。

應化佛是因應眾生並且隨順眾生環境,而應化在境界中,並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希望將一切眾生皆引導至正確的菩提路上,所以應化佛可視為「因應眾生、環境」所產生的。

因此應化佛與具足一切無畏神通、來去自如、法力無邊的「報身佛」,是不相同的,但卻是報身佛本著大慈大悲的本願,欲救度一切眾生,隨順眾生所產生的應化之佛,並且具足一切佛之正見,而能如實為眾生演說如來正法。故曰「化化佛者,非(報身)佛,(然)不離佛(之正見)」。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為無餘涅槃故說,誘進行菩薩行者故。此及餘世界修菩薩行者,樂聲聞乘涅槃,為令離聲聞乘,進向大乘,化佛授聲聞記,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記諸聲聞與菩薩不異。大慧!不異者,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煩惱障斷,解脫一味,非智障斷。大慧!智障者,見法無我,殊勝清淨。煩惱障者,先習見人無我,斷七識滅,法障解脫,識藏習滅,究竟清淨。」


「佛告大慧:為無餘涅槃故說,(為)誘進(阿羅漢等等二乘人)行菩薩行者故。此(世界)及餘世界(有些)修菩薩行者,樂(於貪圖)聲聞乘(所得)涅槃,為令離聲聞乘(所得之妄想涅槃),(為了誘進、鼓勵二乘人)進向大乘(菩薩道),(所以藉由應)化佛(預)授聲聞(佛)記,(而並)非是(由)法佛(授記)。大慧!因是(勸進聲聞轉行大乘菩薩道)故,(如是)記諸聲聞與菩薩不異。大慧!不異者,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煩惱障斷,解脫一味,(然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並)非智障斷。大慧!智障(斷)者,(如實)見法無我,(如是所得智慧)殊勝清淨。(修行人若欲成就)煩惱障(斷)者,(則)先習見人無我,(如實)斷七識(種種妄想分別)滅,(如實次第修行)法障解脫,(如是)識藏(種種)習(氣)滅(,如是轉識成智),(則能入於佛地)究竟清淨。」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我為什麼要為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預授佛記呢?這是因為希望能夠引領他們進入修行菩薩行的菩提大道,唯有修行菩薩行的菩提大道,才能夠令修行人走向究竟圓滿的無餘涅槃。

(佛告大慧:為無餘涅槃故說,(為)誘進(阿羅漢等等二乘人)行菩薩行者故。)

大慧!在這個世界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不同世界,其修行人皆是喜歡以聲聞緣覺的有餘涅槃作為修行的目標,因為只要達到了這個目標,就可以遠離一切世間的煩惱與障礙,何樂而不為呢?二乘人反觀那一些修行菩薩道的修行人,放著種種不可思議的三昧樂受,而不去享受,反而為了其他眾生的利益,而不眠不休地去打拚著,所以那一些修行菩薩道的修行人,是不是很愚蠢呢?因此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往往為了自己的利益,並且畏懼行菩薩道的艱難,所以寧可待在有餘涅槃而不肯出離。

(此(世界)及餘世界(有些)修菩薩行者,樂(於貪圖)聲聞乘(所得)涅槃。)

大慧!因此我為了要引領、鼓勵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轉而修行能令一切眾生究竟圓滿的大乘菩薩道,並且遠離非究竟圓滿的有餘涅槃,所以我才會為他們預授佛記。

(為令離聲聞乘(所得之妄想涅槃),(為了誘進、鼓勵二乘人)進向大乘(菩薩道)。)

大慧!對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預授佛記的是示現在人間的應化佛,這是屬於一種誘進、鼓勵的預授佛記,而並非是由法身佛為其授記,所以並不代表著他們已經到達了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如果那些二乘人不願意在境界中修行究竟圓滿的大乘菩薩道,那麼他們將無法受到法身佛的授記,如果沒有受到法身佛的授記,那麼永遠也到達不了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所以藉由應)化佛(預)授聲聞(佛)記,(而並)非是(由)法佛(授記)。)

大慧!為什麼我可以為那些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預授佛記呢?而且所預授的佛記與行菩薩道的菩薩摩訶薩並沒有兩樣呢?

(大慧!因是(勸進聲聞轉行大乘菩薩道)故,(如是)記諸聲聞與菩薩不異。)

大慧!這是因為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他們的修行次第已經達到了斷煩惱障的境界,然而他們所斷的煩惱障,與修行如法的諸佛菩薩其所斷的煩惱障,可以說是解脫一味,是非常類似的情形,所以我才會為他們預授佛記。儘管他們的煩惱障已斷,但是並沒有到達「智障」(所知障)也斷的境界,所以他們所達到的境界,並不是究竟圓滿的無餘涅槃境界。

如果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不願意在境界中精進修行菩薩道,那麼他們一定會發生退轉的現象,而與迷惑眾生無異。

(大慧!不異者,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煩惱障斷,解脫一味,(然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並)非智障斷。)

大慧!何謂智障斷呢?斷一切「所知障」的大成就者,必須到達「法無我」的境界,若是能夠如實證得「法無我」的境界,那麼才能夠真正達到如實知見的境界,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與障礙,並且安住於不可思議殊勝的清淨自在。

(大慧!智障(斷)者,(如實)見法無我,(如是所得智慧)殊勝清淨。)

大慧!修行人若是能夠到達「人無我」的境界,即可斷除煩惱障,但是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其所達到的「人無我」境界,並非是真實的「人無我」,如果是真實的「人無我」境界,我又何必費心地將他們引進大乘行菩薩道呢?所以我先前說聲聞緣覺與諸佛菩薩解脫一味,這是屬於方便的隱覆之說,其目的是希望能夠將他們誘進大乘行菩薩道,而並不是說,聲聞緣覺所斷的智障,與諸佛菩薩所斷的智障,是完全相同的。

((修行人若欲成就)煩惱障(斷)者,(則)先習見人無我。)

大慧!修行人唯有遠離一切意識妄想的分別之心,才能夠遠離一切有無兩邊,也才能夠慢慢達到法障解脫的境界,如此次第增進、一步一腳印不斷地在境界中如實修行,待得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轉識成智」(識藏習滅),並且得到究竟圓滿清淨的解脫自在。

((如實)斷七識(種種妄想分別)滅,(如實次第修行)法障解脫,(如是)識藏(種種)習(氣)滅(,如是轉識成智),(則能入於佛地)究竟清淨。)


注解:

「佛告大慧:為無餘涅槃故說,(為)誘進(阿羅漢等等二乘人)行菩薩行者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為什麼要為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預授佛記呢?

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將他們引進能令一切眾生究竟圓滿的大乘菩薩道。

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無餘涅槃呢?就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然而行菩薩道即是在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


「此(世界)及餘世界(有些)修菩薩行者,樂(於貪圖)聲聞乘(所得)涅槃,為令離聲聞乘(所得之妄想涅槃),(為了誘進、鼓勵二乘人)進向大乘(菩薩道)。」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
絕大多數的修行人,其修行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自己自身的利益,因此他們不會去做與自身利益相違背的修行。例如:不計任何代價,不計任何的辛苦,為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願意放棄自己自身的利益,諸如此類的菩薩大願,皆是與他們自身利益相違背的修行,因此他們比較不會發心去做。

但是修行人如果其修行只是為了自己自身的利益,那麼再怎麼樣修行,也無法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因此世尊希望他們能夠暫時捨棄自己自身的利益,而試著去修行能利益一切眾生的大乘菩薩道,因為唯有本著利益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本願,才能夠帶領修行人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所以藉由應)化佛(預)授聲聞(佛)記,(而並)非是(由)法佛(授記)。」

經文中的「化佛授聲聞記」即是在表達:應化佛為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預授佛記,這僅僅是一種誘進與鼓勵的「方便作法」,而並不是表示那一些二乘人已經到達了究竟圓滿的境界。意思就是:是預授佛記,而並非是正授佛記。

那麼何謂正授佛記?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有資格接受正授佛記。意思就是說: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即是真正究竟圓滿的正等正覺。

經文中的「法佛」是甚麼意思呢?經文中的法佛指的即是:一切諸佛如來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法身佛既然是不生不滅的佛性,那麼佛性又如何能夠為成就者授記呢?這是屬於一種方便說法,而並非是說佛性可以為成就者授記。

意思就是: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已經親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已經了然通達所有一切諸法法性,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遠離一切妄想分別,遠離一切有無兩邊,解脫而得大自在。故方便曰「法佛授記」。

換句話說:修行人若能夠如實親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即謂之法佛授記。唯有親證「真如實性」的大成就者,才能夠稱為真正的正等正覺。

那麼我們修行人該如何才能夠親證真如實性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大慧!因是(勸進聲聞轉行大乘菩薩道)故,(如是)記諸聲聞與菩薩不異。」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為什麼世尊為那一些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所預授的佛記,與如實修行的菩薩摩訶薩,是完全相同的呢?一個是如法的修行人,一個是不如法的修行人,為什麼皆受相同的佛記呢?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與如實修行的菩薩摩訶薩,皆有著相同的「出離之心」。也就是說:不管是二乘人還是菩薩,皆希望能夠擺脫一切世間的煩惱與障礙,而不再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縛住。因此世尊才會在下面的經文中緊接著說到二乘人與菩薩皆是「解脫一味」,皆有著相同的出離之心,所以世尊才會說二乘人所受的佛記與菩薩無異。


「大慧!不異者,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煩惱障斷,解脫一味,(然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並)非智障斷。」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他們所達到的斷煩惱障境界,與菩薩所達到的斷煩惱障境界,是非常類似的,可以說是解脫一味。但是那些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還留著「智障」未斷,所以他們並非是真正的成就者。

雖然世尊在這裏有提到二乘人所斷的煩惱障與菩薩所斷的煩惱障,是解脫一味,但是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並非是走在正確的菩提之路上,既然並非是走在正確的菩提路上,那麼又何以能夠斷除煩惱障呢?

因此修行不如法的二乘人,其煩惱障根本並未真正地斷除,如果他們的煩惱障能夠真正地斷除,那麼自然也就可以進一步地斷除「所知障」,既然如此世尊又何必費心地希望能夠將他們帶進大乘菩薩道呢?

所以世尊在這裏所說的「解脫一味」是屬於誘進、鼓勵二乘人進入大乘菩薩道的方便之說,而並不是說二乘人的「煩惱障」已斷。

任何的修行方法、修行次第,皆不可以離開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如果離開了佛性而另有所修行,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清淨梵行。

既然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並非是屬於如法的修行人,那麼自然他們在境界中的所作所為,就並非是完全屬於清淨的梵行,如果他們在境界中的所作所為皆是屬於清淨的梵行,那就表示他們已經走在正確的菩提路上,既然如此,那麼世尊又何必將他們誘進大乘呢?

因此世尊所說的「解脫一味」,這是屬於誘進、鼓勵二乘人的「方便之說」,因為他們與如實修行的菩薩,皆有著同樣的「出離之心」。故曰「解脫一味」。


「大慧!智障(斷)者,(如實)見法無我,(如是所得智慧)殊勝清淨。」

在這裏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修行佛道是有著「次第」的關係,修行人必須先斷除煩惱障,才能夠進一步斷除所知障,必先證得人無我,才能夠證得法無我,最後待得成就無量功德,自可到達究竟圓滿的清淨佛地。

初成就的菩薩距離佛地還是非常地遙遠,仍然必須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成就「無量功德」,才可以到達究竟圓滿的清淨佛地。


「(修行人若欲成就)煩惱障(斷)者,(則)先習見人無我。」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必先到達「人無我」的境界,才能夠斷除煩惱障。


「(如實)斷七識(種種妄想分別)滅,(如實次第修行)法障解脫,(如是)識藏(種種)習(氣)滅(,如是轉識成智),(則能入於佛地)究竟清淨。」

經文中的「斷七識滅」指的即是:遠離一切妄想分別。

經文中的「識藏習滅」指的即是:轉識成智。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必須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慢慢地遠離一切意識妄想的虛妄分別,也才能夠慢慢地達到斷除智障的境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轉識成智,而得到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原本經文:「因本住法故,前後非性。無盡本願故。如來無慮無察,而演說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忘故,無慮無察,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二煩惱斷,離二種死,覺人法無我,及二障斷。大慧!心.意.意識.眼識等七,剎那習氣因,離善無漏品離。不復輪轉。大慧!如來藏者,輪轉涅槃苦樂因。空亂意。大慧!愚癡凡夫所不能覺。」


「(大慧!我所說之法皆)因(依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本住(之)法(而說)故,(然我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是我所說之法一以貫之,如是我所說之法非是)前後非性(前後有別)。(如來本著大慈大悲)無盡本願故(,而為眾生說種種法)。如來(具足一切智慧)無慮無察,而(為眾生)演說法。(何以故?如來所說之法皆是)正智所化故,(如是如來正)念不忘故,(如是如來)無慮無察,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二煩惱斷,離二種死,(如實)覺人法無我,及二障斷。大慧!心.意.意識.眼識等七(識所產生的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然而迷惑眾生不覺不知種種)剎那習氣因,(是故)離善無漏品離(離字應該刪掉)。(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不復(生死)輪轉。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如來藏者,(是一切眾生)輪轉涅槃苦樂(之)因。(然而迷惑眾生卻總是執著於)空(的表面文字意思上),(故如是)亂意(如是妄想分別不斷)。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愚癡凡夫所不能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我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因此我所說之法一以貫之,皆是同一法味,而並非是前後有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並非是生滅無常之法所可比擬的。

((大慧!我所說之法皆)因(依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本住(之)法(而說)故,(然我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是我所說之法一以貫之,如是我所說之法非是)前後非性(前後有別)。)

大慧!所有一切修行人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藉由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增長自己的慈悲之心。因此所有一切如實修行的菩薩摩訶薩,皆具備了共同的大慈大悲本願,本著眾生無盡,願亦無盡的不可思議誓願,誓度眾生一切苦,令眾生得一切樂,如實為眾生說種種法。

((如來本著大慈大悲)無盡本願故(,而為眾生說種種法)。)

大慧!為什麼諸佛如來能如實為眾生演說種種正法呢?這是因為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皆是久遠劫以來即不斷地薰習佛法,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因此才能成為具備一切無上智慧,通達一切法性,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解脫而得大自在的大成就者,並且以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如來正法,無慮無察,無有一絲妄念,如實地為眾生演說,字字句句皆是正法,而無有任何的錯誤。

(如來(具足一切智慧)無慮無察,而(為眾生)演說法。(何以故?如來所說之法皆是)正智所化故,(如是如來正)念不忘故,(如是如來)無慮無察。)

大慧!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已經斷除了四住地、無明住地種種的習氣妄想,並且斷除了起煩惱以及住地煩惱等等兩種煩惱障礙,遠離了分段生死以及不可思議變易生死,親證了人無我以及法無我,並且斷除了煩惱障以及所知障,故具足了一切無上智慧,解脫而得大自在。

(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二煩惱斷,離二種死,(如實)覺人法無我,及二障斷。)

大慧!所有一切眾生所具備的諸識以及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剎那變壞的習氣妄想,但是迷惑的眾生卻總是執著於、迷戀於種種剎那變壞的習氣妄想,故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因此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會遠離了一切能令眾生解脫自在的無漏清淨善法。殊不知,當下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是菩提智慧、解脫自在之處。

(大慧!心.意.意識.眼識等七(識所產生的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然而迷惑眾生不覺不知種種)剎那習氣因,(是故)離善無漏品離(離字應該刪掉)。)

大慧!我所說的一切諸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我所說之法。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遠離一切諸相、並非是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不復(生死)輪轉。)

大慧!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具足一切「因」(佛性上的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能令眾生生死輪轉之因(妄因),也包括了一切能令眾生了脫生死、解脫自在的涅槃之因(真因),因此「真如實性」(佛性)與一切眾生皆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如來藏者,(是一切眾生)輪轉涅槃苦樂(之)因。)

大慧!諸佛如來常用「空」來形容不生不滅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因此「空」僅僅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但是迷惑的眾生卻執著於「空」的表面文字意思,因此煩惱障礙妄想分別不斷。真如實性非空非不空、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文字語言妄想分別,但是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然而迷惑眾生卻總是執著於)空(的表面文字意思上),(故如是)亂意(如是妄想分別不斷)。)

大慧!我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真如實性」,我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那一些愚癡凡夫、迷惑眾生所能夠了知通達的。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愚癡凡夫所不能覺。)

注解:

「(大慧!我所說之法皆)因(依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本住(之)法(而說)故,(然我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是我所說之法一以貫之,如是我所說之法非是)前後非性(前後有別)。」

根據其他兩種翻譯的版本,經文中的「前後非性」意思就是:世尊所說之法一以貫之皆是同一法味,因此並沒有前後所說不一致的情形。

何謂世尊所說的「本住法」?世尊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因此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佛性)之上的如來正法,即謂之世尊所說之「本住法」。如果離開了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所有一切眾生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法相成熟,即可到達究竟圓滿的清淨佛地。

「(如來本著大慈大悲)無盡本願故(,而為眾生說種種法)。」

經文中的「無盡本願」指的即是:一切諸佛菩薩所具備的不可思議大慈大悲本願。

如何才能夠造就出具備大慈大悲本願的大成就者呢?只有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即是不斷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修行人唯有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在不知不覺之中增長自己的慈悲特質,藉由不斷增長的慈悲特質,才能夠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藉由不斷增長的菩提智慧,才能夠真正了解「解脫自在」並非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而是所有一切無邊無量眾生的共同之事。

因此若有一眾生不得解脫、不得自在,那就表示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本願的大事業,就還沒有完成(眾生無盡願亦無盡)。故曰「無盡本願」。

「如來(具足一切智慧)無慮無察,而(為眾生)演說法。(何以故?如來所說之法皆是)正智所化故,(如是如來正)念不忘故,(如是如來)無慮無察。」

經文中的「無慮無察」指的即是: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皆是自從無始劫以來,即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藉由清淨梵行不斷地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待得成就無量功德,才得以成就無上智慧。因此成就無上智慧的諸佛如來,即是通達一切諸法法性,在無慮無察、無思無別、如如不動之間,即可如實地為眾生演說如來正法,而無有任何的錯誤。

「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二煩惱斷,離二種死,(如實)覺人法無我,及二障斷。」

經文中的「四住地」指的即是: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可以斷除這四種住地煩惱,然而無明住地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可以真正地斷除。

大寶積經有云:「此四住地。能生一切遍起煩惱。起煩惱者。剎那剎那與心相應。世尊。無明住地。無始時來心不相應。」

經文中的「起煩惱者。剎那剎那與心相應」意思就是:這一種起煩惱,不管在怎樣微細,都能夠被修行者察覺到。

經文中的「無明住地。無始時來心不相應」意思就是:無明住地煩惱,是無法被修行者察覺到,因此無明住地煩惱的威力最為強大。

我們眾生為什麼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存在於佛性上的「妄因」即是眾生的無始「無明住地」。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真正斷除無明住地煩惱。

經文中的「二煩惱斷」指的即是:起煩惱以及住地煩惱。
大寶積經有云:此四住地。能生一切遍起煩惱。起煩惱者。剎那剎那與心相應。
大寶積經有云:如是無明住地蔽四住地。過恒沙數煩惱所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聲聞獨覺智不能斷。唯有如來智所能斷。

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真正地遠離兩種死,斷兩種障,遠離一切煩惱障礙,證人無我以及法無我。

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成就「如來智慧」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涅槃。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大慧!心.意.意識.眼識等七(識所產生的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然而迷惑眾生不覺不知種種)剎那習氣因,(是故)離善無漏品離(離字應該刪掉)。」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一切眾生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無常剎那變壞之法,但是迷惑的眾生卻總是執著於、迷戀於種種生滅無常的諸識相,因此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會遠離一切能令眾生解脫自在的無漏善業。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不復(生死)輪轉。」

根據其他兩種翻譯的版本,經文中的「不復輪轉」指的即是:不生不滅。

何謂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即是用來描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如來藏者,(是一切眾生)輪轉涅槃苦樂(之)因。」

經文中的「如來藏」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佛性)。

所有一切眾生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如果沒有真如實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眾生的存在,因此真如實性對於所有一切眾生而言,皆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完全是由於佛性存在的緣故,然而我們眾生的「了脫生死」所依靠的仍然是佛性,所以佛性即是所有一切眾生唯一的依歸。

為什麼我們眾生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呢?為什麼我們眾生透過在境界中如實修行之後,就可以成就不可思議的了脫生死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因此不管是眾生的生死輪迴,或是眾生的了脫生死,皆與佛性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故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如來藏者,(是一切眾生)輪轉涅槃苦樂(之)因。」

「(然而迷惑眾生卻總是執著於)空(的表面文字意思上),(故如是)亂意(如是妄想分別不斷)。」

經文中的「空」指的即是:世尊對於「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然而真如實性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空」的意思。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空非不空。

經文中的「亂意」指的即是:妄想分別不斷的意思。

迷惑的眾生總是執著於種種有關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總是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因此根本無法了解世尊到底是在表達什麼。故曰「(然而迷惑眾生卻總是執著於)空(的表面文字意思上),(故如是)亂意(如是妄想分別不斷)。」

因此我們在看世尊所說經典的時候,不可以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尤其是種種有關於描述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如果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那麼將會誤解世尊所說的本意。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愚癡凡夫所不能覺。」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真如實性(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無法用任何的文字語言來作完整的描述,任何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然而我們迷惑的眾生,哪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故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愚癡凡夫所不能覺。」


原本經文:「大慧!金剛力士所隨護者,是化佛耳,非真如來。大慧!真如來者,離一切根量。一切凡夫、聲聞、緣覺及外道根量悉滅,得現法樂住,無間法智忍故,非金剛力士所護。一切化佛不從業生。化化佛者,非佛,不離佛。因陶家輪等眾生所作相而說法。非自通處說自覺境界。復次,大慧!愚夫依七識身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起常見。自妄想故,不知本際。自妄想慧滅,故解脫。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一切過斷。」

「大慧!金剛力士所隨護者,是(示現在境界中的應)化佛耳,非真如來。大慧!真如來者,離一切根量(,無有任何的障礙)。(如是)一切凡夫、聲聞、緣覺及外道(種種妄想分別)根量(真實如來)悉滅,(如是真實如來)得現法樂住,(如是真實如來成就)無間法智忍故(,如是具足一切無畏神通),(因此真實如來)非金剛力士所護。(大慧!)一切(示現在境界中的)化佛不從業生。(如是)化化佛者,非(真)佛,(亦)不離(真)佛(之正見)。因陶家輪等眾生(根據種種不同用途而生種種)所作(之)相,(然而示現在境界中的應化佛,亦是根據眾生種種不同的根器,)而(如實為眾生)說法。(然應化佛所說之法,)非(直接向眾生演說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自通(之)處,(亦非直接向眾生)說(如來不可思議)自覺境界。復次,大慧!愚夫(執著)依(於)七識身滅,(故而妄)起斷見。(如是迷惑眾生)不覺識藏(是生滅之法),故(而妄)起常見。(如是迷惑眾生執著於)自(心)妄想(分別)故,(如是眾生)不(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無有)本際。(修行人若能)自妄想慧滅,故(而)解脫。(如實)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如實)一切過斷。」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金剛力士護法之神所保護的對象,是應化在境界中的應化之佛,並非是法身佛或者是報身佛。因為應化在境界中的應化佛,會示現種種的生老病死,也會受到種種的磨難,而其色身與一般眾生並沒有兩樣,因此應化佛其身邊一定會有金剛力士護法之神的保護。

(大慧!金剛力士所隨護者,是(示現在境界中的應)化佛耳,非真如來。)

大慧!「真如來」有兩種意思,其中一種是指諸佛如來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如來法身),而另外一種是指成就「無量功德」具足一切無上智慧的正等正覺。如來法身不生不滅、無形無相,非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所以並不需要金剛力士的保護。然而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具足一切無畏神通,足以降伏一切邪魔,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已成就一切無上種智,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所以當然也不需要金剛力士的保護。

(大慧!真如來者,離一切根量(,無有任何的障礙)。(如是)一切凡夫、聲聞、緣覺及外道(種種妄想分別)根量(真實如來)悉滅,(如是真實如來)得現法樂住,(如是真實如來成就)無間法智忍故(,如是具足一切無畏神通),(因此真實如來)非金剛力士所護。)

大慧!應化在境界中的應化佛,已經遠離一切業障,無有任何的諸過。因為應化佛並非是從眾生的業障所生,而是由成就無量功德的報身佛,因不忍眾生長夜受苦,為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因此不畏任何的艱辛,本著大慈大悲的本願,隨順眾生所在的境界,應化到境界中,而為眾生講經說法,希望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大慧!)一切(示現在境界中的)化佛不從業生。)

大慧!隨順眾生所在的境界,而應化在境界中的應化佛,其色身與其他的眾生並沒有兩樣,所以一定會在境界中示現生老病死、並且遭受到種種的磨難,因此應化佛與具足一切無畏神通、來去自如、變化莫測、法力無邊的報身佛是不相同的,但是應化佛其所具備的「無上智慧、正知正見」則與報身佛是完全相同的。故曰「化佛非佛不離佛。」

((如是)化化佛者,非(真)佛,(亦)不離(真)佛(之正見)。)

大慧!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皆會根據眾生所具備的根器,而善用各種善巧方便為其演說如來正法,因此面對種種不同根器的眾生,就會有不同的說法,就猶如是製作陶藝的工匠一般,會根據種種不同的需求,而製作出種種不同用途的陶器。

(因陶家輪等眾生(根據種種不同用途而生種種)所作(之)相,(然而示現在境界中的應化佛,亦是根據眾生種種不同的根器,)而(如實為眾生)說法。)

大慧!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但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無法用文字語言來作完整的描述,因此諸佛如來向眾生所說之法,皆是屬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方便之法」,而並非是直接向眾生演說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然應化佛所說之法,)非(直接向眾生演說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自通(之)處,(亦非直接向眾生)說(如來)自覺境界。)

接下來,大慧!有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膚淺地認為眾生所具備的前七識,是屬於生滅無常、剎那變壞之法,因此生起了「斷見」的妄想。殊不知,眾生所具備的前七識雖然是屬於生滅無常、剎那變壞之法,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復次,大慧!愚夫(執著)依(於)七識身滅,(故而妄)起斷見。)

大慧!一切眾生所具備的「藏識」(阿賴耶識),會隨著眾生幾無盡頭的生死輪迴、因果業報等等現象,而不斷地「長養」(流注住),因此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也就猶如是前七識一般,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但是有一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卻執著地認為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即是等同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因此而妄起「常見」。

((如是迷惑眾生)不覺識藏(是生滅之法),故(而妄)起常見。)

大慧!諸佛如來所說的生死涅槃本際,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然而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故方便曰「無有本際」。一切迷惑的眾生之所以會不斷地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煩惱與障礙,皆是因為不能夠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所以才會妄想分別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如是迷惑眾生執著於)自(心)妄想(分別)故,(如是眾生)不(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無有)本際。)

大慧!所有一切修行人若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可遠離一切妄想分別,遠離一切煩惱、無明種種住地,斷除一切習氣妄想、業障過失,若能夠如此成就的大成就者,即謂之正等正覺。

((修行人若能)自妄想慧滅,故(而)解脫。(如實)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如實)一切過斷。)

注解:

「大慧!金剛力士所隨護者,是(示現在境界中的應)化佛耳,非真如來。」

經文中的「化佛」指的即是:應化在境界中的應化佛。

應化佛與生活在境界中的眾生,皆有著相同的「生活環境」,所以應化佛一定會受到外在境界的影響。

例如:應化佛在境界中所示現的生老病死,與一般眾生無異。所以示現在境界中的應化佛,會需要金剛力士的保護。

經文中的「真如來」要分為兩種解釋。
第一種:
經文中的「真如來」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也稱為諸佛如來的「法身」。法身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所以不需要金剛力士的保護。

第二種:
經文中的「真如來」指的即是:成就無量功德、具足一切無上智慧的諸佛如來。

通常諸佛如來表現在境界中的「形象」,即是相好莊嚴的「報身佛」。報身佛具足一切無畏神通,遠離一切業障,所以也不需要金剛力士的保護。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金剛力士護法之神所保護的對象是應化在境界中的應化佛,而並非是法身佛或是報身佛。

「大慧!真如來者,離一切根量(,無有任何的障礙)。(如是)一切凡夫、聲聞、緣覺及外道(種種妄想分別)根量(真實如來)悉滅,(如是真實如來)得現法樂住,(如是真實如來成就)無間法智忍故(,如是具足一切無畏神通),(因此真實如來)非金剛力士所護。」

經文中的「真如來」最主要是強調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以相好莊嚴的報身佛形象示現在境界中。)

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具足一切無畏神通,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來去自如無有任何的障礙,故解脫而得大自在,因此成就無量功德的報身佛,並不需要金剛力士護法之神的保護。


「(大慧!)一切(示現在境界中的)化佛不從業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本著大慈大悲的本願,願救度一切眾生,離一切苦得一切樂,所以不辭任何的辛勞,隨順眾生所在的「境界」,應化到境界中,為眾生講經說法,並且希望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的菩提之路。

所以示現在境界中的應化佛,並不是由眾生的「業障」所生,而是由成就一切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本著大慈大悲的本願,隨順眾生應化到境界中。(也就是說:應化佛並非是藉由眾生生死輪迴的過程,出現在境界中。)

例如:當年應化到人間的釋迦牟尼佛,就是屬於隨順眾生的應化佛,儘管世尊在境界中也會表現出生老病死,也會出現許許多多不如人意的磨難,譬如頭痛、背痛、甚至有人惡意毀謗或者刻意傷害世尊等等,但這一切磨難並非是屬於世尊所帶來的業障,而是屬於應化佛示現給眾生看的「自然磨難」。

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具足一切無上智慧,早已經遠離一切業障,而不受後有之煩惱與障礙。故曰「一切化佛不從業生。」


「(如是)化化佛者,非(真)佛,(亦)不離(真)佛(之正見)。」

經文中的「化佛」指的即是:應化在境界中的應化佛。

經文中的「非佛」指的即是:應化在境界中的應化佛,並不是法身佛也不是報身佛。

經文中的「不離佛」指的即是:應化在境界中的應化佛,與成就一切無量功德、相好莊嚴的報身佛,皆有著相同的無上智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應化在境界中的應化佛,並非是佛的法身,也不是相好莊嚴具足一切無量神通的報身佛,但應化佛所具備的無上智慧以及正知正見,與報身佛所具備的無上智慧以及正知正見,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應化在境界中的應化佛,可以如實地為眾生演說如來正法,而無有任何的錯誤。故曰「(如是)化化佛者,非(真)佛,(亦)不離(真)佛(之正見)。」


「因陶家輪等眾生(根據種種不同用途而生種種)所作(之)相,(然而示現在境界中的應化佛,亦是根據眾生種種不同的根器,)而(如實為眾生)說法。(然應化佛所說之法,)非(直接向眾生演說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自通(之)處,(亦非直接向眾生)說(如來不可思議)自覺境界。」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應化在境界中的應化佛,會隨著眾生根器的不同,善用各種善巧方便,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就猶如是製作陶器的工匠一般,會隨著用途的不同,而製造出種種不同的陶器。故曰「因陶家輪等眾生所作相而說法。」

應化佛在境界中所說的一切諸法,皆是建立在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然而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無法用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來作完整的描述,所有種種有關於真如實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

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親證真如實性,但世尊向眾生所說之法,並無法真實將真如實性的「原貌」直接呈現給眾生。故曰「非(直接向眾生演說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自通(之)處,(亦非直接向眾生)說(如來不可思議)自覺境界。」


「復次,大慧!愚夫(執著)依(於)七識身滅,(故而妄)起斷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有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執著地認為眾生所具備的諸識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因而妄起「斷見」。

但他們卻不知道,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如是迷惑眾生)不覺識藏(是生滅之法),故(而妄)起常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因為世尊曾經說過「如來藏名藏識」,因此有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執著地把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誤當成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因而妄起「常見」。

眾生所具備的「諸識」(八種識),皆是經由「因緣和合」的過程,所產生的生滅之法,所以眾生所具備的諸識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是完全不相同的。

真如實性是為「體性」,然而諸識僅僅是真如實性表現在境界中的「相用」,體性與相用當然是不相同的,所以不可以把不斷生滅長養的阿賴耶識與不生不滅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混為一談。


「(如是迷惑眾生執著於)自(心)妄想(分別)故,(如是眾生)不(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無有)本際。」

經文中的「本際」即是在譬喻: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的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無有邊際、無有本際。

如果真如實性不存在的話,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所有一切諸法,皆是以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故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故曰「自妄想故,不知本際。」


「(修行人若能)自妄想慧滅,故(而)解脫。(如實)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如實)一切過斷。」

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成就「如來智慧」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修行人唯有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成就無量功德,自可到達不可思議清淨圓滿的佛地。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三乘亦非乘,  如來不磨滅,
 一切佛所說,  說離諸過惡。
 為諸無間智,  及無餘涅槃,
 誘進諸下劣,  是故隱覆說。
 諸佛所起智,  即分別說道,
 諸乘非為乘,  彼則非涅槃。
 欲色有及見,  說是四住地,
 意識之所起,  識宅意所住。
 意及眼識等,  斷滅說無常,
 或作涅槃見,  而為說常住。」


「三乘亦非乘,  如來不磨滅,
 一切佛所說,  說離諸過惡。」

經文中的「三乘亦非乘,如來不磨滅」即是在描述: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乘非所乘。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其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所有一切修行人,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才可慢慢遠離一切妄想分別,遠離一切業障,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真如實性)一切佛所說,說離諸過惡。」


「為諸無間智,  及無餘涅槃,
 誘進諸下劣,  是故隱覆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為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預授佛記,其目的是為了將他們引進大乘修行菩薩道,因為修行人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能夠帶領他們走向究竟的涅槃境界。雖然世尊為其預授佛記,但並不表示那些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已經到達了究竟圓滿的境界。故曰「隱覆之說。」


「諸佛所起智,  即分別說道,
 諸乘非為乘,  彼則非涅槃。」

經文中的「彼則非涅槃」即是用來描述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乘非所乘、非生死非涅槃。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唯有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如來正法,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欲色有及見,  說是四住地,
 意識之所起,  識宅意所住。」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藉由諸識在境界中的作用,因而產生了種種諸識相,但是迷惑的眾生卻總是執著於、迷戀於種種生滅無常的諸識相,因此總是離不開意識妄想分別之心,故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總是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縛住,而不得解脫、不得自在。故曰「意識之所起,識宅意所住。」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意及眼識等,  斷滅說無常,
 或作涅槃見,  而為說常住。」

經文中的「意及眼識等,斷滅說無常」即是在表達:有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執著地認為眾生所具備的諸識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因而妄起「斷見」。

殊不知,雖然眾生所具備的諸識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經文中的「或作涅槃見,而為說常住」即是在表達:有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執著地認為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即是等同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因而妄起「常見」。

殊不知,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是屬於生滅無常長養之法,然而「如來藏」(真如實性)並非是屬於生滅無常長養之法,因此不可以將生滅無常長養之法的阿賴耶識,與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混為一談。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五 2月 04, 2022 7:27 a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