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網站常有師兄引用大般涅槃經.末學好奇.故隨順因緣取cbeta T12n0374而研讀之
近日巧見CY師兄和犀牛師兄引用獅子吼菩薩品.一翻閱下.方知此品乃紀錄世尊反覆開演佛性之種種開示
由於初次閱讀.尚有諸多不懂.於是想藉此因緣.以不拘泥之形式.或貼文.或漫談.或請教.或(各種可能)來進行.也歡迎CY師兄和犀牛師兄.和怪師兄.各位師兄多來指導..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經云
善男子。如來正覺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為尾。安住
四禪清淨窟宅。為諸眾生而師子吼摧破魔軍。示眾十力開佛行處。為諸邪見作歸依所
。安撫生死怖畏之眾。覺寤無明睡眠眾生。行惡法者為作悔心。開示邪見一切眾生令
知六師非師子吼故。破富蘭那等憍慢心故。為令二乘生悔心故。為教五住諸菩薩等生
大力心故。為令正見四部之眾於彼邪見四部徒眾不生怖畏故。從聖行梵行天行窟宅頻
申而出。為欲令彼諸眾生等破憍慢故欠呿。為令諸眾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顧望。為令眾
生得四無礙故四足踞地。為令眾生具足安住尸波羅蜜故。故師子吼。師子吼者名決定
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善男子。聲聞緣覺雖復隨逐如來世尊無
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師子吼。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三行處。當知。是則能師
子吼。諸善男子。是師子吼菩薩摩訶薩。今欲如是大師子吼。是故汝等應當深心供養
恭敬尊重讚歎
請教
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三行處是指聖行.梵行.天行嗎?....
又云何是聖行.梵行.天行?...
善男子。如來正覺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為尾。安住
四禪清淨窟宅。為諸眾生而師子吼摧破魔軍。示眾十力開佛行處。為諸邪見作歸依所
。安撫生死怖畏之眾。覺寤無明睡眠眾生。行惡法者為作悔心。開示邪見一切眾生令
知六師非師子吼故。破富蘭那等憍慢心故。為令二乘生悔心故。為教五住諸菩薩等生
大力心故。為令正見四部之眾於彼邪見四部徒眾不生怖畏故。從聖行梵行天行窟宅頻
申而出。為欲令彼諸眾生等破憍慢故欠呿。為令諸眾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顧望。為令眾
生得四無礙故四足踞地。為令眾生具足安住尸波羅蜜故。故師子吼。師子吼者名決定
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善男子。聲聞緣覺雖復隨逐如來世尊無
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師子吼。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三行處。當知。是則能師
子吼。諸善男子。是師子吼菩薩摩訶薩。今欲如是大師子吼。是故汝等應當深心供養
恭敬尊重讚歎
請教
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三行處是指聖行.梵行.天行嗎?....
又云何是聖行.梵行.天行?...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建議.....依次第慢慢學起.
因為會完全顛覆你對三乘法的看法.
如果不捨棄既有觀念.很難透徹悟入大般涅槃經.
但.還是肯定你能踏入真常法第一步.加油了!
因為會完全顛覆你對三乘法的看法.
如果不捨棄既有觀念.很難透徹悟入大般涅槃經.
但.還是肯定你能踏入真常法第一步.加油了!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三行處是指聖行.梵行.天行嗎?....
又云何是聖行.梵行.天行?...
個人解讀請參考,鼓勵十住菩薩,實踐十地菩薩所身體力行;
聖行 =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梵行 = 自利 利他之身體力行,
天行 = 瞭達三輪體空。
又云何是聖行.梵行.天行?...
個人解讀請參考,鼓勵十住菩薩,實踐十地菩薩所身體力行;
聖行 =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梵行 = 自利 利他之身體力行,
天行 = 瞭達三輪體空。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非也.個人解讀請參考,鼓勵十住菩薩,實踐十地菩薩所身體力行;
聖行 =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梵行 = 自利 利他之身體力行,
天行 = 瞭達三輪體空。
請從頭讀起!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感謝各位師兄分享指導.剛剛再翻閱此經.發現前有兩品.一曰聖行.一曰梵行
待末學閱讀後.再貼出相關經文請教各位
不拘泥於形式的探索在學習初期是有趣的.有引人入勝之功.
待末學閱讀後.再貼出相關經文請教各位
不拘泥於形式的探索在學習初期是有趣的.有引人入勝之功.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智慧100 聖嚴法師著
風遊虛空
不離於世間,亦不著世間;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六十華嚴經卷五六.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三
菩薩不離開煩擾的世間,也不貪戀繁華的世間;遊化世間,沒有障礙,猶如風遊虛空,不牽不掛。
這個偈子講到不離世間和不著世間;反過來說,也有一些人是逃離世間,那是還對世間有所執著。就像怕火而避火,雖已離火,仍在厭火,豈非執著!厭離世間 的人是小乘,貪戀世間的人是凡夫,這兩類人都有執著。唯有大乘菩薩是既不離開世間也不貪戀世間。菩薩在世間到處遊化、時時遊化而不為世間的罪惡及煩惱等所 困。大乘菩薩住於世間是為救度眾生,一般凡夫住於世間,卻是自惱惱人。可知智者到人間是為入世救世,愚者在人間是為混世。
《六祖壇經》說:「佛法出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因眾生而有,有眾生才需要佛法;唯世間才有眾生,唯世間才需要佛法,所以,離開世間不需要佛法。
有人以為,入山求法求道,得道之後就要離開世間。這不是正確的觀念。釋迦牟尼佛為度眾生而修行,成佛之後,四十多年中都在人間辛苦忙碌救濟眾生。若無眾生可度就不需要佛,佛也不需在這個世間出現。修道應該從世間的立場出發,得道之後依然在世間行道,這才是真正的佛教。
一般人在有所表現、有所貢獻時,多半躊躇滿志,自認有功勞、有功德,這就是執著,把成就當成是自己擁有的東西。
大乘菩薩的精神是,雖然做了功德,幫助了人,卻以為眾生是自己成長、自己成熟、自己自助,憑的是他們自己的善根。當眾生沈溺於醉夢之中時,菩薩仍要努 力讓他接觸,盡量給予幫助。但有一些人既不主動接觸也不被動接觸。你要幫他,他也拒絕。菩薩對這種人不會失望,不會怨恨,不會認為他是魔、是鬼。菩薩不會 強求,卻願以耐心和悲願來等待因緣成熟,在因緣未成熟時,不會認為那些人是無可救藥、沒有希望的。因此,菩薩心中沒有怨懟,沒有仇恨,也沒有永遠不得救的 人。誰是菩薩呢?只要願意做如此學習的人,你、我、他都可以是菩薩。
「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世間不可能沒有障礙,時間、空間、人際、心理、身體皆有障礙。但菩薩不離世間也不著世間,不論因緣成熟與否都同樣努力。 他知道要使因緣成熟,必須有主觀條件配合客觀因素,因此既不失望也不視之為障礙。若有任何情況發生,那是因緣不成熟之故,繼續努力便可了無障礙。「虛空」 有二義:1.空中什麼也沒有,風可自由吹拂。2.空間有物,風遇物體會轉彎,不覺得那是阻礙,高吹低掠只是在運動而已。若學習到了這樣的心態,保證天天都 會過得非常自在。
風遊虛空
不離於世間,亦不著世間;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六十華嚴經卷五六.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三
菩薩不離開煩擾的世間,也不貪戀繁華的世間;遊化世間,沒有障礙,猶如風遊虛空,不牽不掛。
這個偈子講到不離世間和不著世間;反過來說,也有一些人是逃離世間,那是還對世間有所執著。就像怕火而避火,雖已離火,仍在厭火,豈非執著!厭離世間 的人是小乘,貪戀世間的人是凡夫,這兩類人都有執著。唯有大乘菩薩是既不離開世間也不貪戀世間。菩薩在世間到處遊化、時時遊化而不為世間的罪惡及煩惱等所 困。大乘菩薩住於世間是為救度眾生,一般凡夫住於世間,卻是自惱惱人。可知智者到人間是為入世救世,愚者在人間是為混世。
《六祖壇經》說:「佛法出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因眾生而有,有眾生才需要佛法;唯世間才有眾生,唯世間才需要佛法,所以,離開世間不需要佛法。
有人以為,入山求法求道,得道之後就要離開世間。這不是正確的觀念。釋迦牟尼佛為度眾生而修行,成佛之後,四十多年中都在人間辛苦忙碌救濟眾生。若無眾生可度就不需要佛,佛也不需在這個世間出現。修道應該從世間的立場出發,得道之後依然在世間行道,這才是真正的佛教。
一般人在有所表現、有所貢獻時,多半躊躇滿志,自認有功勞、有功德,這就是執著,把成就當成是自己擁有的東西。
大乘菩薩的精神是,雖然做了功德,幫助了人,卻以為眾生是自己成長、自己成熟、自己自助,憑的是他們自己的善根。當眾生沈溺於醉夢之中時,菩薩仍要努 力讓他接觸,盡量給予幫助。但有一些人既不主動接觸也不被動接觸。你要幫他,他也拒絕。菩薩對這種人不會失望,不會怨恨,不會認為他是魔、是鬼。菩薩不會 強求,卻願以耐心和悲願來等待因緣成熟,在因緣未成熟時,不會認為那些人是無可救藥、沒有希望的。因此,菩薩心中沒有怨懟,沒有仇恨,也沒有永遠不得救的 人。誰是菩薩呢?只要願意做如此學習的人,你、我、他都可以是菩薩。
「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世間不可能沒有障礙,時間、空間、人際、心理、身體皆有障礙。但菩薩不離世間也不著世間,不論因緣成熟與否都同樣努力。 他知道要使因緣成熟,必須有主觀條件配合客觀因素,因此既不失望也不視之為障礙。若有任何情況發生,那是因緣不成熟之故,繼續努力便可了無障礙。「虛空」 有二義:1.空中什麼也沒有,風可自由吹拂。2.空間有物,風遇物體會轉彎,不覺得那是阻礙,高吹低掠只是在運動而已。若學習到了這樣的心態,保證天天都 會過得非常自在。
Re: 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研讀
歡迎各位師兄善用此一空間.貼所想貼.
--------
聖行品云
善男子。云何名為聖行。聖行者佛及菩薩之所行處故。故名聖行。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為聖人耶。如是
等人有聖法故。常觀諸法性空寂故。以是義故故名聖人。有聖戒故復名聖人。有聖定慧故故名聖人。有
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開智慧捨離。故名聖人。有七聖覺故故名聖人。以是義故復名聖行。
聖人之所行處.謂聖法.聖戒.聖定慧.七聖財.七聖覺...
此間的多開究竟為何義?...
是多聞之誤植嗎?...
--------
聖行品云
善男子。云何名為聖行。聖行者佛及菩薩之所行處故。故名聖行。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為聖人耶。如是
等人有聖法故。常觀諸法性空寂故。以是義故故名聖人。有聖戒故復名聖人。有聖定慧故故名聖人。有
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開智慧捨離。故名聖人。有七聖覺故故名聖人。以是義故復名聖行。
聖人之所行處.謂聖法.聖戒.聖定慧.七聖財.七聖覺...
此間的多開究竟為何義?...
是多聞之誤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