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觀行 - 日常六麈緣影修止觀白雲禪師開示
人各有不同的業,而有不同的欲,因欲而有貪,因貪而去牽動自己身口意的造作,便會成為舊業未了,新殃又起,永遠在業中打轉,不停的在六道裡輪迴。會有造作因無明,不明白自己為何會這麽做。知道了又該如何解行並進 ?
「止觀何時做最好?當自己生起強烈的情識作用時,則是最好行止觀的時刻。」
抓住最強烈的那一念,把車刹住不立即付諸實行做出回應,在想行間建立間隔,當中會產生許多的非想,但不論是好的或是不好的,都不要緊。從這些非想中再一一分別去篩選即過濾。」
當色法與心相應,確定色蘊生起,而後有受、想,有行為造作而至識的結果,這就是五蘊如此按部就班的完成。所以五蘊的流程,也就是「我」的表現,有所謂五蘊即我之說。
色蘊是以色塵為基礎,色塵本來就有,乃是外緣,當在五根與五塵接觸,而意根加入才有法塵,法塵具備了意義轉成為色法,這時心法去相應它,才是色蘊的完成。例如一張桌子的存在,乃只是一個色塵而已,「我」知道這張桌子是什麼材料做的,有什麼用途、形狀等,桌子對我而言,便由不相干的色塵轉變成法塵,一旦心和桌子打起交道了,而法塵就成為色法了。也就是色蘊要來形成,需先要有法塵的完成,才有色法,色法是談有道理、有方法,叫做色法。所以當心、色相應後,五蘊完成,自我意識表現出來以至成為結果。
談「色受想行識」之五蘊,是因為關係到我,因為有我而生起變化,產生作用;從外界物質體的接觸到精神而完成色法,相應於心,色蘊生起,有感受,來進入想,決定怎麼做,付諸實行,完成結果,這就是整個五蘊的流程。
上白下雲老禪師說:「想行之間要建立起間隔,建立間隔不是憑空的,應於想不要馬上去行,就有間隔了,不馬上行怎麼辦?這時於此間隔就可以運用我的發明『止觀法門』,這止觀法門絕不是打坐,閉著眼睛在那裡觀想,而是好好地想一想該怎麼做?我講的一些方法,是在現實生活裡時時刻刻都用得上的,不是在那裡談所謂的一些文字相怎麼樣?」
所謂止觀,止是止於一念,去研究、分析、認識;觀是觀照菩提,去察覺返照。「止於一念」是五蘊的想,從想裡再去認識、瞭解,所謂的研究、分析、認識,會產生很多的非想。而最初的想是業的想,是個自我意識的想,依於意產生作用變化,而去分別、計較、執著的想,這是第一個想;如果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去止於一念,可以改變原有的想轉變為非想,也就是不同於原有的想;「非」想是不同於原有的想,非不是否定詞,乃是不同於原有,非想不一定要很完美,可能還有缺失,是憑自己的所知、自己的知識經驗、由自己的看法,所以也可以不同於原有的想法。如果想行的間隔加大,再用止觀的方法,可以把第一個想突破為非想,雖然不是零缺點,至少不會造成傷害,就可以提昇到非非想的境界,能達到非非想的境界,肯定心就是清淨心。
所以,於「業的想」會產生多「非想」,非想要經過比較、選擇以後,才有顯現「道」的可能,這「道」還是一個想,因為關係道的道理方法很多,又會產生很多的「非想」,這些非想再加以篩揀,也就是研究、分析、認識前面的止。可以說很多的非想中,經比較、選擇,最後總會有一個好的,這時才只是進入「道」的境界而已,而這「道」的境界可信嗎?就要觀照菩提──察覺、返照。
什麼叫做觀照菩提?觀照就能顯現菩提嗎?
必須經過很多的「非想」!得運用五蘊去調理,不斷地去察覺、返照,而察覺、返照是在「道」的範圍,即使完成了,也並不表示達到了非非想,因為下次遇到別的事會不會起煩惱?是不是從此以後就清淨了?到達無我的境界還不夠,必須清淨我,這時顯現的才是真正菩提的真面目,就是「非非想」的境界。否則,那只是一些菩提種子而已,說不定還是業。
上白下雲老禪師在《生命的組曲.止觀喻》說:假設有人對你說了一句不中聽的話,這句話引發了你的情感生起變化,因而有了「不愉快」的表現;按理,人的習氣,必然先付諸諍辯的言行,把事情弄個清楚。可是,以止觀之法去處理時,則首先止於「不中聽」之一念,而後察究自我意識變化情形,分析那一句不中聽之所在,認識不中聽之結果;而後以返照的工夫,究竟一句話的引發,為何會感到不中聽?倘若換個說話的人是你的好友或親人,是否同樣會感到不中聽?又如果,自我情緒正當平靜或原本不安祥之時;那感受將如何?!以上所設,只是一種修養的方法。
想行之間建立間隔,乃系「色蘊」已經形成,「受、想」亦生起變化,我意識發動了分別作用;此刻利用間隔,調理「受、想」,換取造作的空間,不至使「行、識」隨緣境而有「成業」的危險性;此種修養是比較艱辛的,甚至太過掙扎,因勞累而損害道心!因此,一個修養有素的行者,往往「色、心」尚未相應,色蘊不曾形成之前,即能主宰色法,自我意識便不會生變化、起作用,憑藉觀照的功能,色與心便可以不相應行。於是,色蘊不起,五蘊皆成空相;一切有為法,皆不受影響;隨心自在,隨緣無礙。
所以要「照見五蘊皆空」,依「止觀法門」是可以做得到的,可是必須先要能把握五蘊的道理,就是在想行之間怎樣建立起間隔,明白五蘊是身口意的原動力,五蘊如果能照見空相,身口意就不會造作成業,而是修養成道,所以要有智慧之行,而佛陀所有的道理方法就是智慧,能運用在五蘊起動時,能作得了主,就能照見五蘊皆空。
止是止於一念,去研究、分析、認識;觀是觀照菩提,去察覺返照。
如能配合著〈四尋思〉來了知分析、認識,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地探究去察覺返照,來日久功深滴水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