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觀行 - 如幻觀我們曠刼以來妄想分別、我執習氣堅固難調,是故懂得道理方法好修行,在日常中依這現成現實人我生活中來運用調伏,藉日常中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來去除〈分別〉〈執著〉。藉由觀行,愈觀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清淨,來斷除見思之惑,漸而制伏無明。
《 圖覺經 》上云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
佛如下解說何謂〈無明〉
眾人皆執此而輪迴生死 →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然而佛陀再說該如何從因地修習 →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中略)
佛陀進而解釋無不是「從一而有」,
一念無明生三細六粗相,而當遠離 →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為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由上舉經文所述,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普賢問意有二:一佛對文殊所說,系上上頓根人,一聞即悟,但中根不會,不應以空說空,以幻修幻矣,既幻性盡滅,則是無心,又復誰為修行,誰知是幻,而誰又能修證是幻耶;二眾生既不修行,常居生死幻化之中,則此幻境妄心,云何能解脫乎。此皆代表眾生啟問也。如幻三昧者,言通達實相,了知身心皆幻,本覺真如,不變不動,如鏡受影,影有來去,鏡體不動,故名三昧正受。
佛陀逐答普賢菩薩三問,
實在是教導如何觀修如幻觀 (三昧)。
教授之初,先指示一切幻化,皆由「如來圓覺妙心」生起。幻化出來的現象雖幻,但生起這些現象的「圓覺妙心」則非幻。
甚麼叫做如來圓覺妙心?這裏說的「如來」,實指眾生心中本具的佛性,亦即如來法身本住眾生心。
華嚴說此本心為「不動隨緣」。法身體性(佛性)不動,但卻有隨緣之用。甯瑪派即說此為如來藏,如來藏的智境不動、無變易、不受污染,然而卻可以生起識境,這些識境依智境為基,隨緣自顯現。二者說法其實相同,只是華嚴宗並未強調如來法身為佛內自證智境。
「圓覺妙心」即是本具圓覺的妙心,因為不可思議,所以說之為妙。諸幻由此心生起,但此心本具的圓覺絶無變易,只是隨緣而覺諸幻,這便與如來的不動隨緣相應,是故即將此「圓覺妙心」稱為「如來圓覺妙心」,更形象一點,便說眾生心中都有如來法身,或說眾生心中都有如來藏。
種種幻化實在是隨緣而生,以如來圓覺妙心為因,無明為緣,於是生種種幻。
《大乘起信論》亦便將此如來圓覺妙心比喻為海,無明比喻為風,風吹海水生起波濤,這些波濤便是種種幻化。波濤滅時海水不滅,所以諸幻滅時覺心不滅。知道這一點十分重要,這是觀修如幻的關鍵,下來答諸菩薩所問時,都以此為關鍵,所以觀修幻心,不是滅心,只是離幻,諸幻都離,心便起覺。
然而如何離幻,佛陀答得很簡單,「知幻即離」,知道心所緣境都是空花、都是幻相,那麼便能同時離幻,此如夢醒時知夢便能同時離夢。這便是頓悟頓證。
佛陀所答如是,說為「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日常實際觀照操作 →
《四十二章經》
經云
「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
經中的最後一章,說明以佛的慧眼,來觀察世出世間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我們不要貪愛、執著。
本章共計有二十六句,用了十三個「視」字,也就是每兩句就有一字。視,就是看,但這裡的看,不是以我們一般人的肉眼來看,而是用佛的智慧眼徹底地透〈觀〉。以觀來透析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假的。這即是一種「觀照般若」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