煖、頂、忍、世第一法

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頭像
Sherlock
貝克街主人
文章: 455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71

未閱讀文章 Sherlock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瑜伽》卷58:若諸異生離欲界欲、或色界欲,但由修道,無有見道。彼於欲界得離欲時,貪欲、瞋恚及彼隨法鄰近憍慢,若諸煩惱相應無明不現行故,皆說名斷。非如見道所斷薩迦耶見等。由彼諸惑住此身中,從定起已,有時現行,非生上者彼復現起。如是異生離色界欲,如其所應除瞋恚,餘煩惱,當知亦爾。自地所有見斷諸漏,若定、若起、若生,於一切時若遇生緣,便現在前。

講記:如果凡夫離欲界欲得四禪,或離色界欲得到四空定,這只是有漏的修道,只能斷除障礙禪定的煩惱現行,不能斷除見道所要斷的煩惱種子,所以沒有見道。有禪定不一定是聖人。...這些煩惱還是安住在【阿賴耶識】中,若是從禪定出來,這些煩惱還是會現行(按:經部的假說,安立所有煩惱種子隨逐在五淨色根及扶根塵中,於證無心定如入滅盡定、入無想定、生無想天時,還有隨逐清淨色根的煩惱種子沒有斷滅,依此可以解釋從無心定出來之後,繼續輪迴的業果道理)。若生到色界禪天的人,欲界的貪瞋與隨順貪瞋生起的憍慢,不會再現行。...得到四禪或四空定的凡夫,四禪是色界的自地;四空定是無色界的自地色無色界自地見所斷的煩惱,包括薩迦耶見、邊執見和邪見等,若在禪定裡面,若從禪定出來,或是已經生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如果有使令生起我見、邊執見、邪見、疑等的因緣出現,這些煩惱還是會現起的。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頭像
Sherlock
貝克街主人
文章: 455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釋大寂:《瑜伽師地論》中的神通義

#72

未閱讀文章 Sherlock »

神通的直接原因是禪定,尤其是四禪;禪定的直接原因又是戒律,故總的來說,戒律是神通的間接原因,戒律將在下一部分作明確的說明。以有禪定故,能發五神通,如論 (《瑜伽》卷33 ) 云:

依靜慮等,能引無想定及發五神通等。

為什麼有了禪定或靜慮之後就能夠神通自在呢?這在論中解釋「是何因緣要把神足命名為神足」時,有明確的答覆:
問:何因緣故說名神足?答:如有足者,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世間所有殊勝之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如是若有如是諸法,有三摩地圓滿成辨,彼心如是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出世間法。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彼能證此,故名神足。
「清淨鮮白」這個詞,瑜伽師使用的頻率相當高,大抵在描述行者依奢摩他的修習而使心的汙染越來越少,心的染汙越少,心原本的光明潔白就被動性地彰顯出來了,這叫做「清淨鮮白」。事實上,心的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等等特質相輔相成,...瑜伽師除了把「五通」視為「增上正法」,在修學上,也要像解脫道的修法一樣,都要按著聞思修的次第來進行,上面的引文呈現底下的次第關係:

聽聞受持五通增上正法 → 作意思惟五神通 → 修習多修習 → 證得五神通

這完全就是聞思修的次第,神通在這裡呈現出明朗的一面,許多人把神通給神祕化、把它當作神祕主義,完全是無知的表現。神通自始至終就是依著次第道而修得,完全合理,哪有一絲一毫的神祕色彩呢?或許是因為神通之修證處於佛陀教法非主流的部分。主流的分類總以聲聞道或菩提道的教法為主,因此,神通在被忽視的情況下,才漸漸走向神祕,否則,它自身一點都不神祕。

行者在聽聞神通教法後,如何作意思惟呢?必須思惟十二種想,論云:

一輕舉想、二柔軟想、三空界想、四身心符順想、五勝解想、六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七種種品類集會音聲想、八光明色相想、九煩惱所作色變異想、十解脫想、十一勝處想、十二遍處想。

一般而言,「想蘊」是被除遣的對像,但在修神通時,「想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它促使神通得以開發。因此,任何事物沒有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事情的好壞對錯依時空、場合……等等因緣而定。底下就根據經文對一一的「想」作大意式的解釋。

一、 輕舉想:想像麤重的身體變成棉絮或風那樣的輕,經過不斷地勝解作意後,能夠使身體飄浮起來,比如從床上飄到桌上,復從桌上飄到床上。

二、 柔軟想:此想可視作輕舉想的增長廣大,把身體作「如毛般」的勝解作意。

三、 空界想:依著前二想的基礎後,身體已能飛行,然若飛行時有障礙物,可能傷害到行者,故於飛行時,對所有的「色」作空勝解,就能飛行無礙。

四、 身心符順想:在《阿姜曼尊者傳》中,有一次阿姜曼從二禪正受退出時,瞬間感到身體的麤重是一大痛苦,因為在二禪中,心已達色界,故欲界之身影響不及,但出定後,心回到欲界,心再度受到身麤重的影響,因而感受到麤重之苦。身心符順想就是在刻服這一困擾,如果心情不愉快而造成心理麤重時,行者必須作「心符順於身」的勝解;相反的,若身體有病苦或麤重燥擾,必須作「身符順於心」的勝解。不斷地作此勝解後,身心將輾轉地越變越輕、柔軟、堪任、光潔,這麼一來,神通就能更加自在了,因為外在皆繫屬於心,依心而轉。

五、 勝解想:訓練自己的想蘊,使能達到具體化、明確化,如使遠的概念轉成近的概念,並使之清晰不模糊;同理也能使近的概念轉成遠的概念,麤細、地水……等等亦復如是。此想成就後,轉變色或聲音將更得心應手。
以上五想若能串習熟練,能領受種種的妙神通境,底下原文的描述是許多佛經在述說神通時所同樣會出現的描述:

由此五想修習成滿,領受種種妙神境通,或從一身示現多身,謂由現化勝解想故;或從多身示現一身,謂由隱化勝解想故;或以其身於諸牆壁垣城等類厚障隔事,直過無礙,或於其地出沒如水,或於其水斷流往返,履上如地,或如飛鳥結加趺坐,騰颺虛空,或於廣大威德勢力日月光輪,以手捫摸,或以其身乃至梵世自在迴轉,當知如是種種神變,皆由輕舉、柔軟、空界身心符順想所攝受勝解想故。

種種神通之境皆是由於修習輕舉、柔軟、空界身心符順想後所生之功德,比如空界身心符順想能使行者於諸牆壁通過無礙,何以故?因為此想不僅要有內在之空性智慧,並使內在的空性智慧向外在世界擴張,使所有的內在與外在都能普遍性地符順於空性,如此一來,在內外達成一致條件下,行者能對內在作種種的轉變,當然也能對外在作種種的轉變,以內外已成一致故。
六、 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此想是「宿命通」的基礎,然而此想的修習過程,論中並沒有說清,只就此想所生之果而論說。先從今世修起,從孩童時代至今皆能回憶無礙,以此基礎再往前推溯,即能對過去世行住坐臥的種種行憶念了知。修習久後,更能回憶無量的過去世,此回憶說,頗似 Plato 的說法,唯 Plato 的觀念完全與佛教不同。

七、 種種品類集會音聲想:此想是「天耳通」的基礎,令想蘊遍於所有的城鎮、村落與所有種類的音聲,善取其音相,人間天耳成就後,復可對天人之聲取相,則最後能聽取任何一層天的聲音,所有人間天上、遠近的聲音,都能隨意而聽。

八、 光明色相想:此想是「天眼通」的基礎,行者應取光明的色相,於彼作意思惟,不僅於器世間之物相作意,亦於有情之相作意,如此一來,所修得之天眼不僅能看到任何遠近之物,也能看到諸有情類「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情形。

九、 煩惱所作色變異想:此想是「他心通」的基礎,行者必須於諸有情種種可能生起的煩惱相,解了分別。如有貪者,其外之色相會隨其貪心而呈現各種變化,如諸根躁擾、諸根掉舉、言常含笑;瞋恚者則常現出面貌顰蹙、語音謇澀、言常變色;愚癡者則常現出瘖啞、事義闇昧、言不辯了、語多下俚;此外還有許多種類的心會產生種種相,行者皆須一一解了分別,串習久後,即能獲得「心差別智」,對他人的心理變化便瞭若指掌。

十~十二、瑜伽師將剩餘的三想一起解釋,即第十解脫想、第十一勝處想、第十二遍處想,瑜伽師僅說「如前三摩呬多地」,<三摩呬多地>屬於十七中的第六地,<聲聞地>則是第十三地,因此要到<三摩呬多地>才能找到這三種想的內容。所謂的「解脫想」指的是八解脫,「勝處想」指八勝處,「遍處想」指十遍處。
離題
離題太遠,以下全部省略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Viirya
文章: 2199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73

未閱讀文章 Viirya »

大乘阿毗達摩集論就想蘊是這樣定義的.想蘊何相。搆了相是想相。謂由想故。搆畫種種諸法像類。隨所見聞覺知之義起諸言說。相近於現代心理學中的perception知覺.知覺被心理學家看作一種主動的和富有選擇性的構造(組織與解釋)過程.當我們看到葡萄時.既可以觀察到它的顏色.形狀.軟度.光滑度.氣味.口感等多方面的特性.將這些特性整合起來.就構成了我們對葡萄的整體印象.而一般所謂的想.反而比較像是行蘊
.如集論云
行蘊何相。造作相是行相。謂由行故。令心造作於善不善無記品。中驅役心故。

思或思維是行蘊主要的表現.
Viirya
文章: 2199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74

未閱讀文章 Viirya »

加行定義有寬有狹.凡加倍用功修行都稱加行.
煖.頂.忍.世第一法的加行又稱勝解加行.勝解是深入的理解.達到堅定不移的狀態.勝解不是真實的體驗.但也不是一般平常的瞭解.因此.位於此階段的修行者.被稱為入勝解行地或順抉擇位.這時候的智慧.又名順抉擇善根.
頭像
Sherlock
貝克街主人
文章: 455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依他起因緣生法從虛妄分別生

#75

未閱讀文章 Sherlock »

隱藏內容
你必須登入/註冊才可觀看隱藏內容
《瑜伽》卷36:云何如是八種分別能生三事?謂若自性分別、若差別分別、若總執分別,此三分別能生分別戲論所依、分別戲論所緣事。謂色等想事為依緣故,名想言說所攝、名想言說所顯分別戲論,即於此事分別計度非一眾多品類差別。
 於色等【想事】的因緣生法,會知道那是叫色聲香味觸,是由於有【想】而能取相,這是屬於名想言說想這類的事情,有情的境界是由名言識虛妄分別所現出來的境相,此境界是不真實的,就像做夢一樣,因為那樣想就現出那樣的境界。《披尋記》的解釋是指成人所現出來的境相,那是很明了的境界的相貌,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取的相,稱作名想言說所顯。此分別戲論都是屬於名想言說,種種的語言就產生了,有情對於內六根、外六塵的事,有很多種類的分別計量比度,依止六根、六塵會虛妄分別,現在的虛妄分別薰習又能產生下一生的六根、六塵種子。因為虛妄分別會起煩惱,起煩惱就會造業,造了業又會感得苦果,惑業苦,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如果不了解真實義,就不斷的生死流轉惡性循環。(論曰:八種分別,能生三事。何等為三?一、分別戲論所依緣事(分別戲論[識],所依[根],所緣[塵.境])。二、見我慢事。三、貪瞋癡事。)
《披》謂色等想事至品類差別者:此中更釋三種分別因緣道理。謂依緣事從分別生,分別亦由依緣事生,展轉為因而生起故。名為先故想,想為先故說,是名分別戲論生起次第。然有二別。若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戲論,是名名想言說所攝,謂由言說隨眠之所攝故。若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有分別戲論,是名名想言說所顯,謂由言說隨覺所顯了故。由彼種種分別戲論,即於此依緣事分別計度,或執自性、或執差別、或總執我及餘假法,各有非一眾多品類差別,如下自釋。
 這裡更加解釋這三種分別的因緣道理,有情的所依根、所緣境,能遍計、所遍計的依他起因緣生法,是從【虛妄分別】生的,而【分別】又是從所依根、所緣境產生的。虛妄分別與果報是相互展轉為因緣而生起。為什麼有情的內心有那麼多的想法呢?一定是先有名言才能想,有想後才能說話,這是分別戲論生起的次第。有情內心如果沒有名言,會說不出話來。分別戲論又有二種的差別;嬰兒與動物雖然不能有言說,不能用言說來表達,但是內心也還是有分別戲論,這是屬於名想言說所攝的,他們還是有言說的種子藏在內心中,所以也會有分別戲論。六根成熟的人能善於用名言表達,也能作各種的分別,這是屬於名想言說所顯,也就是世間極成真實。由於有種種的分別戲論,在六根及六境上作分別計度,此虛妄分別會執著每一法的自性,或是執著法法之間的差別,或者執著五蘊的和合相為我,或執著其他和合體的假法,品類很多,下面還會解釋。(依分別戲論,後五種分別而有我見(薩迦耶見)、貪瞋癡慢)
《披》戲論所攝所依緣事者:謂當來世所依緣事,樂著戲論熏習為因緣故而得生起,於現法中有彼因性,由是說言戲論所攝。
 這裡說出來什麼稱作戲論所攝,將來的所依根、所緣事,是由於有情愛著名言的戲論而來的,有情熏習了很多的名言種子,由於這些名言種子的熏習故,會生起將來的六根、六塵、六識。現在的果報裡就有名言種子,心與名言和合,由「有彼因性」,對於名言相有真實感,名言種子一動,就現出這樣的根、這樣的境。一切法是名言種子所變現的。《攝大乘論》中說,有自性分別緣起和愛非愛緣起;自性分別緣起是說這一切世界成就的原因,是因為有情對一切法有自性分別;而愛非愛緣起是決定有情將來感得到那一道受生,因為有八種分別中的後五種分別,而造業就有業種子,業種子也是名言種子,業也是離不開名言的,但是業種子有力量能感果。業種子能感得果報,而名言種子能感得器世間,這二類種子都是屬於戲論所攝。
《披》有情世間器世間者:自業所感內分死生,是名有情世間。共業所感外分壞成,名器世間。由此二法,能攝一切諸戲論事,謂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是故建立二種世間。
 有情由業力所感得的生命體有死也有生,生是果報的開始,死是一期果報的結束,這就是有情世間。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轉,原來就是因為有情虛妄分別來的。生命體的生理作用、精神作用,是由虛妄分別來的。

 業又有共業和別業的不同,個人的別業是不共業,不共業又有二種,不共中的不共與不共中的共。各人根身的感受,心裡的狀態,外人不會感覺到,這是不共中的不共業,是自己所造、自己要領受的,沒有人能替代;浮根塵屬不共中的共業,眾人可以看到的外表相貌,有一分是共業所感的。共業也有很多種,如有情的共業所感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的變化,這是器世間。有情與自己的家人,也有一些共業,眾人在一起共同受用的房子、車等。共業中又有共與不共的業,共業中的共,譬如大家住在埔里;共業中的不共是自家住的房子與他人住的房子不同。「外分」是身體之外的外境。有情世間與器世間這二種法,是有情的正報和依報,能夠含攝一切戲論的因緣生法,戲論是沒有真實性的,是言說和內心的虛妄分別。名言就是戲論,由戲論而產生的果報和境界,包含了戲論事,下面再解釋什麼是戲論事。「能取法」是能遍計的心,也就是八個識,最主要的是第六意識,「彼所依」心法是要有所依,八個識也各有所依的根,以及所取的六塵,「所取之法」包括器世間和有情世間,由此建立有情世間和器世間。
《披》由無見故至故名不愛者:謂無現前顛倒見故,於此想事能正了知,不妄執取增益、損減為所知相,此不執取,故名無著。然雖不著,而有見聞,是名能取。又此見聞,非唯眼耳及能依識,約彼為緣生起意識,故作是說。於所知境能正觀察,故名為見。聽聞所知境界言說,故名為聞。離此意識,如是見聞不可得故。於見聞時,不執取相及彼隨好,故愛不生,亦不增長。取相隨好,即是生長貪愛之緣;無執取故,說於彼緣畢竟斷滅。由念正知,住極寂靜,是名安住上捨;即由是義,故名不愛。
 佛不會有常樂我淨的顛倒分別,對於想所緣的事,能正確的認識,不會妄執為真實的,沒有增益見,也沒有損減見,這種不執取,故名無著。雖然不執著,還是能見聞覺知,是名能取。前五識在見聞覺知起作用時,一定有第六意識在主導作意。對所知的境界能正確的觀察,稱作見。聽聞所知境界的言說,稱作聞。所知言說都離不開第六意識,離開第六意識沒有見聞可得,第六意識可以了相、計度、隨念,所緣的是影像。在見聞外境時,能與般若相應,不會執取於相,不會生起愛著,更不會增長愛著。此相是指總相,隨好是指細相。取相取隨好是增長貪愛的因緣,不取相不取隨好是〈聲聞地〉的根律儀,根律儀的重點是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有取相、取隨好的功能,所以要注意此第六意識,不要隨它而轉;如果不執取,則在所緣境上所起的貪瞋癡能畢竟斷滅。由於內心有正念正知,內心很寂靜,因為一切法都是的空的,沒有什麼好分別了,可以住在最上捨。由此道理,名為不愛。在卷38說到的修止觀,是以離名言相的唯識為所緣境,換句話說,是以四尋思、四如實智為所緣境,要修無相觀,離名言相的觀察。
《披》由彼故空至可說為空者:由彼色等假說性法,但為名言之所取故,說之為空,彼假說法實無自性,是名由彼故空,彼實是無。彼假說法雖說為空,然此空言要觀待有方可施設。何者為有?謂即色等假說所依色等想事。於此色等想事假說色等性法,當知其中有空不空。色等想事實有性故,為所依故,不應說空;色等假說,唯於色等想事增益相故,應說為空;是名於此而空,此實是有。由此觀待道理,觀待於此餘實是有,故可於彼假說為空。
 假名安立的法,只是用名言來表達那件事,名言本身是沒有體性的,譬如說餃子時,並沒有餃子在,是名由彼故空,彼實是無。而此空是要觀待有而說空,那什麼叫有呢?

 要有假說所依的想事,才會安立假說,要先取相才能有名言。前五識接觸境界時,一開始並沒有名言,率爾時,與前五識俱起的五俱意識,緣取阿賴耶識變現的本質分為疏所緣緣,前六識自變相似的相分為親所緣緣來緣慮,此時是現量境界。一剎那後,第六意識的影像變成似帶質境(八識規矩直解:『謂帶彼相起,有似彼質。如依經作觀,非是五識所緣現境故也。』挾帶本質,所變親緣跟原來的本質不一樣,雖然不完全一樣,卻又相似它的本質。);這時第六意識開始尋求,由想心所施設假名緣名取相,想本身也是依他起,能遍計的是依他起,所遍計的相是疏所緣緣,當然也是依他起法,不過當執為真實時,就變成遍計所執了。色等想事是約第六意識的想來說的,此想又是取前五識所取的事為疏所緣緣,雖然此想事並不是色受想行識本身,此想事的本質不是沒有,但意識卻於假名上分別產生似義顯現的義相為親所緣緣,意識遍計所執的是根本無所有的,是非實的影像。這是說明遍計執從哪裡來的。有情所認識的一切境界,色等想事是依他起的,這是緣起有的,可以說出種種的名字,在此法當中,應該要分別一下,有一些是空的,有一些是不空的,色等想事不能說它是空的,而色等假說是在色等想事上增加上去的,所以色等假說應該是空的,於此無依他起和圓成實,不像所認識的那樣,所以稱作於此而空。相對於依他起法來說,名言的安立是空的,名言中根本沒有那件事。所以離言自性還是有的,如幻如化的依他起還是有的,這是染淨的依止處。圓成實是一切法的空性,這也是有的。所謂的空只是空去遍計所執的部分而已。相對待來說,假必依實,觀待於名言,而說離言自性是有的,只有假名是空的。
《披》數習緣生諸行生滅相應慧至發生如是聖諦現觀者:此說唯有法智能生之因。由能數習緣生諸行生滅相應慧為因,是故能觀唯有諸蘊可得。由數習異蘊補特伽羅無性見為因,是故能觀除諸蘊外我不可得。緣生法中,唯有諸行從因而生,託眾緣轉,本無而有,有已散滅,是名緣生諸行生滅。數習此故,能正悟入,和合無乖,名相應慧。又緣生行唯法所顯、唯法能潤、唯法所潤,墮在相續。若離唯法,實無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是名異蘊補特伽羅無性。數習此故,正見得生。
 這裡是在解釋,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聖道的智慧也是由因緣而產生,能生起的是只有法而無我的智慧,因為常常修學色受想行識是因緣所生的,色受想行識剎那生滅,是無常的,而凡夫所執著的我是與常相相應、有主宰性相應,行者若是仔細觀察自己的五蘊,並不是常住不變的,也沒有主宰性,確實是無我的,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離開了色受想行識也是找不到我,能知道只有如幻如化的色受想行識,而沒有我,沒有常恆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在因緣所生法當中,只有從因緣所生的色受想行識,此因是自己從過去所熏習的惑業種子所生。煩惱滋潤業種子,業種子會滋潤果報的種子,使它產生現行,這是由因而生的。有了種子之後,還要有緣如愛取的煩惱,以及父母的和合,眾緣和合才能現起此色受想行識。還未出生之前,是沒有色受想行識的,必須有因緣才能現起的,生起之後也不是常住的,是剎那的生滅變化的,所以說是緣生諸行生滅。

 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熏習,有這種智慧,能悟入諸法無我,能緣的心有這種智慧,所緣的境也證明確實是無我的。一次又一次的觀察,由愛取滋潤業種子有力量去感果,愛又有自體愛及境界愛,愛取所滋潤的是業與苦的種子,使令它產生苦果,因此不斷的一生又一生的輪迴生死。除了愛取有,除了愛色受想行識,並沒有什麼人在主宰生死輪迴,生死其實只是惑業苦的轉換而已。因此說沒有一個造作業的人,也沒有一個受果報的人,造業的是色受想行識,得果報的也是色受想行識,只是這些有為法在那裡相續的流轉,離開色受想行識之外並沒有我。常常這樣的熏習,清淨的正見是可以產生的。以上是說到聲聞人所見的真實,也就是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頭像
Sherlock
貝克街主人
文章: 455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76

未閱讀文章 Sherlock »

無間道

四道之一。乃正斷除煩惱之位,生起於加行道之後,而在解脫道之前。俱舍論卷二十五(大二九‧一三二上):「無間道者,謂此能斷所應斷障。」

凡煩惱皆於無間道斷除之,於見道十五心中,八忍皆屬於無間道。又修道所斷之惑,於九地各有九品,故能治之無間道亦各有九品。其中,斷除有頂地第九品惑之最後無間道,稱為金剛喻定。無間道通於有漏、無漏,然唯有頂之斷惑屬於無漏,而不通於有漏。又於有漏之六行觀,緣「上地」之諸有漏法,觀靜、妙、離等三行相之一,稱為解脫道;緣「下地」之諸有漏法,觀粗、苦、障等三行相之一,稱為無間道。無間道以斷惑(斷煩惱之種子)為目的,解脫道以證得真理為目的,因無間道之斷惑仍殘留習氣,至解脫道時,捨此而證寂滅之理,此稱為無間道斷、解脫道捨證。(解脫道之後或三道之外為勝進道,又稱勝道、三餘道)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Viirya
文章: 2199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77

未閱讀文章 Viirya »

唯識行者在解脫道時冥體唯識實性.無間道便是冥證前的狀態.
之所以稱為無間道.則是此一狀態是在加行位世第一法圓滿之後即無間地產生.
無間道及解脫道是相繼出現.每一道起時.雖歷多個剎那.但前後相等相續.總說一心.
無間道及解脫道合稱真見道.故真見道又名一心見道.
行者在無間道階段.斷分別所起的煩惱障及所知障(簡稱分別二障)種子.但對於俱生煩惱障及所知障(簡稱俱生二障)種子僅能使其暫伏而不現行.然後才能無尋思分別地.離名言概念地.無諸相可得地迫附於真如狀態.平等平等如實地冥證之.
Viirya
文章: 2199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78

未閱讀文章 Viirya »

除遣諸相是加行位必修功課.就法相.義相等的除遣.解深秘經是這麼說的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
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於其名於句於文。於一切義當知亦爾。
乃至於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以真如作意.此處的真如即是指唯識實性.
Viirya
文章: 2199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79

未閱讀文章 Viirya »

根據解深秘經的說法.了知法義菩薩為遣諸相勤修加行.如經云
世尊!如是了知法義菩薩。為遣諸相勤修加行。有幾種相難可除遣。誰能除遣。
善男子。有十種相空能除遣何等為十。
一者了知法義故。有種種文字相。此由一切法能正除遣。
二者了知安立真如義故。有生滅住異性相續隨轉相。此由相空及無先後空能正除遣。
三者了知能取義故。有顧戀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內空及無所得空能正除遣。
四者了知所取義故。有顧戀財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
五者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安樂相外淨妙相。此由內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
六者了知建立義故。有無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除遣。
七者了知無色故。有內寂靜解脫相。此由有為空能正除遣。
八者了知相真如義故。有補特伽羅無我相法無我相。若唯識相及勝義相。此由畢竟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及勝義空能正除遣。
九者由了知清淨真如義故。有無為相無變異相。此由無為空無變異空能正除遣。
十者即於彼相對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行者是藉由奢摩他及毗鉢舍那的禪修而了知以上十義.
Viirya
文章: 2199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80

未閱讀文章 Viirya »

根據演培法師的說法..
加行位上的菩薩,只能思惟真如,並不能真實的觀察真如,只能見到真如的行相,並不能真正的見到真如的理性,對於所思所見的真如,還沒有決定性的體認,所以不是自內所證。就是緣那真如的智慧,也屬分別的有漏所攝,並不能現觀,所以不能通達真如,不是無漏所攝。可是從加行位入於見道已後,由於不斷的思惟真如的緣故,無漏的無分別智任運的生起,頓時的斷除一切見所斷惑,證得遍一切一味的真如。
菩薩在見道位中,由於通達智生證得自內所證的真如的緣故,於是就得入菩薩正性離生的殊勝利益了。正性,就是無漏聖道,生,就是二障種子。以無漏的聖道,斷除分別的二障種子,使那能生後有的分別煩惱,永不現行,名為正性離生。入,謂趣入。謂菩薩的正性離生,要在初地中初入地心時,方能正式的證得,因此名為入菩薩正性離生。
Viirya
文章: 2199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煖、頂、忍、世第一法

#81

未閱讀文章 Viirya »

如解深密經云.菩薩依奢摩他毘鉢舍那勤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可見如本樓夏師兄呼籲當依止善知識.勤修奢摩他毘鉢舍那是值得聽取的.
解深密經云
世尊。此奢摩他毘鉢舍那以何為因。善男子。清淨尸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為其因。

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必須守持淨戒.清淨聞思二慧所成的正見.生起出世清淨的正見.就能求奢摩他.能善毘鉢舍那.
戒定慧.聞思修.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