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的直接原因是禪定,尤其是四禪;禪定的直接原因又是戒律,故總的來說,戒律是神通的間接原因,戒律將在下一部分作明確的說明。以有禪定故,能發五神通,如論 (《瑜伽》卷33 ) 云:
依靜慮等,能引無想定及發五神通等。
為什麼有了禪定或靜慮之後就能夠神通自在呢?這在論中解釋「是何因緣要把神足命名為神足」時,有明確的答覆:
問:何因緣故說名神足?答:如有足者,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世間所有殊勝之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如是若有如是諸法,有三摩地圓滿成辨,彼心如是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出世間法。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彼能證此,故名神足。
「清淨鮮白」這個詞,瑜伽師使用的頻率相當高,大抵在描述行者依奢摩他的修習而使心的汙染越來越少,心的染汙越少,心原本的光明潔白就被動性地彰顯出來了,這叫做「清淨鮮白」。事實上,心的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等等特質相輔相成,...瑜伽師除了把「五通」視為「增上正法」,在修學上,也要像解脫道的修法一樣,都要按著聞思修的次第來進行,上面的引文呈現底下的次第關係:
聽聞受持五通增上正法 → 作意思惟五神通 → 修習多修習 → 證得五神通
這完全就是聞思修的次第,神通在這裡呈現出明朗的一面,許多人把神通給神祕化、把它當作神祕主義,完全是無知的表現。神通自始至終就是依著次第道而修得,完全合理,哪有一絲一毫的神祕色彩呢?或許是因為神通之修證處於佛陀教法非主流的部分。主流的分類總以聲聞道或菩提道的教法為主,因此,神通在被忽視的情況下,才漸漸走向神祕,否則,它自身一點都不神祕。
行者在聽聞神通教法後,如何作意思惟呢?必須思惟十二種想,論云:
一輕舉想、二柔軟想、三空界想、四身心符順想、五勝解想、六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七種種品類集會音聲想、八光明色相想、九煩惱所作色變異想、十解脫想、十一勝處想、十二遍處想。
一般而言,「想蘊」是被除遣的對像,
但在修神通時,「想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它促使神通得以開發。因此,任何事物沒有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事情的好壞對錯依時空、場合……等等因緣而定。底下就根據經文對一一的「想」作大意式的解釋。
一、 輕舉想:想像麤重的身體變成棉絮或風那樣的輕,經過不斷地勝解作意後,能夠使身體飄浮起來,比如從床上飄到桌上,復從桌上飄到床上。
二、 柔軟想:此想可視作輕舉想的增長廣大,把身體作「如毛般」的勝解作意。
三、 空界想:依著前二想的基礎後,身體已能飛行,然若飛行時有障礙物,可能傷害到行者,故於飛行時,對所有的「色」作空勝解,就能飛行無礙。
四、 身心符順想:在《阿姜曼尊者傳》中,有一次阿姜曼從二禪正受退出時,瞬間感到身體的麤重是一大痛苦,因為在二禪中,心已達色界,故欲界之身影響不及,但出定後,心回到欲界,心再度受到身麤重的影響,因而感受到麤重之苦。身心符順想就是在刻服這一困擾,如果心情不愉快而造成心理麤重時,行者必須作「心符順於身」的勝解;相反的,若身體有病苦或麤重燥擾,必須作「身符順於心」的勝解。不斷地作此勝解後,身心將輾轉地越變越輕、柔軟、堪任、光潔,這麼一來,神通就能更加自在了,因為外在皆繫屬於心,依心而轉。
五、 勝解想:訓練自己的想蘊,使能達到具體化、明確化,如使遠的概念轉成近的概念,並使之清晰不模糊;同理也能使近的概念轉成遠的概念,麤細、地水……等等亦復如是。此想成就後,轉變色或聲音將更得心應手。
以上五想若能串習熟練,能領受種種的妙神通境,底下原文的描述是許多佛經在述說神通時所同樣會出現的描述:
由此五想修習成滿,領受種種妙神境通,或從一身示現多身,謂由現化勝解想故;或從多身示現一身,謂由隱化勝解想故;或以其身於諸牆壁垣城等類厚障隔事,直過無礙,或於其地出沒如水,或於其水斷流往返,履上如地,或如飛鳥結加趺坐,騰颺虛空,或於廣大威德勢力日月光輪,以手捫摸,或以其身乃至梵世自在迴轉,當知如是種種神變,皆由輕舉、柔軟、空界身心符順想所攝受勝解想故。
種種神通之境皆是由於修習輕舉、柔軟、空界身心符順想後所生之功德,比如空界身心符順想能使行者於諸牆壁通過無礙,何以故?因為此想不僅要有內在之空性智慧,並使內在的空性智慧向外在世界擴張,使所有的內在與外在都能普遍性地符順於空性,如此一來,在內外達成一致條件下,行者能對內在作種種的轉變,當然也能對外在作種種的轉變,以內外已成一致故。
六、 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此想是「宿命通」的基礎,然而此想的修習過程,論中並沒有說清,只就此想所生之果而論說。先從今世修起,從孩童時代至今皆能回憶無礙,以此基礎再往前推溯,即能對過去世行住坐臥的種種行憶念了知。修習久後,更能回憶無量的過去世,此回憶說,頗似 Plato 的說法,唯 Plato 的觀念完全與佛教不同。
七、 種種品類集會音聲想:此想是「天耳通」的基礎,令想蘊遍於所有的城鎮、村落與所有種類的音聲,善取其音相,人間天耳成就後,復可對天人之聲取相,則最後能聽取任何一層天的聲音,所有人間天上、遠近的聲音,都能隨意而聽。
八、 光明色相想:此想是「天眼通」的基礎,行者應取光明的色相,於彼作意思惟,不僅於器世間之物相作意,亦於有情之相作意,如此一來,所修得之天眼不僅能看到任何遠近之物,也能看到諸有情類「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情形。
九、 煩惱所作色變異想:此想是「他心通」的基礎,行者必須於諸有情種種可能生起的煩惱相,解了分別。如有貪者,其外之色相會隨其貪心而呈現各種變化,如諸根躁擾、諸根掉舉、言常含笑;瞋恚者則常現出面貌顰蹙、語音謇澀、言常變色;愚癡者則常現出瘖啞、事義闇昧、言不辯了、語多下俚;此外還有許多種類的心會產生種種相,行者皆須一一解了分別,串習久後,即能獲得「心差別智」,對他人的心理變化便瞭若指掌。
十~十二、瑜伽師將剩餘的三想一起解釋,即第十解脫想、第十一勝處想、第十二遍處想,瑜伽師僅說「如前三摩呬多地」,<三摩呬多地>屬於十七中的第六地,<聲聞地>則是第十三地,因此要到<三摩呬多地>才能找到這三種想的內容。所謂的「解脫想」指的是八解脫,「勝處想」指八勝處,「遍處想」指十遍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