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丹道的理論來說,「精」、「氣」、「神」是生命體的三要素。但是, 新道家不言「生命」,而是從「性命」來看待吾人的生命體,也就是特別強調「性」與「命」。李清庵在其《中和集》中謂︰
「夫性者,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精神,性命之根也」。176
「性」指「元神」(神),其本質是「靈」。「命」出於「精」,其本質是「氣」(元氣)。總之,「命」指形軀生命,「性」指具靈性的「元神」。生命是性與命的結合177,故謂「性命之根」為「精」與「神」。在這個意義下,內丹道的要領,就在於煉「性命」︰
「煉丹之要,只是性命兩字。離了性命,便是旁門。各執一邊謂之偏枯。祖師云『神是性兮氣是命』,即此義也」178。
所謂「各執一邊,謂之偏枯」,是批評單獨修「性」或單獨修「命」,進而強調「性命雙修」之意。修「命」在於煉「元氣」,而修「性」則在於煉「元神」。對於新道家來說,「元神」就是吾人的「真性」,而「真性」又意謂著自我的真正本質,故「真性」或「元神」,其實乃指「真我」。「元氣」與「元神」,分別位於身體的下丹田及上丹田179。呂袓的《太一金華宗旨》一書對「真性」或「元神」有明確的表述。他認為人的「元神真性」是與天地共在的,而吾人修道,就是要明心見性,守言護元神,使之恢復來本面目︰
「祖師曰︰『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其精氣則隨天地而敗壞矣。然元神在,則無極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學人但能護元神,則超生 陰陽外,不在三界中。此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面目也』」179。
依照卲康節的《皇極經世書》,「一會」有一萬八百年,「一元會」有十二「會」,故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天地開合之數。因此,所謂「超元會」是指天長地久之意。。除「元神」之外,尚有「識神」180。故謂︰
「一靈真性,既落乾宮,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陽也,輕清之氣晋也。此自太虛得來,與元始同形。魄陰也,沉濁之氣也,附於有形之凡心。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背識神也」。181
這裡認為「魂」與「元神真性」一樣,寄居於「天心」(祖竅),而「魄」則依附於「識神」,成為識神之體。前者來自「太虛」,又「與元始同形」。後者則為沉濁之氣。故又說︰
「蓋身中有魄焉,魄附識而用,識依魄而生。魄陰也,識之體也。識不斷,則生生世世,魄之變形易質無已也。唯有魂神之所藏也。……故回光所以煉魂,即所以保神,即祇以制魄,即所以斷識」。182
「識心」就是「識神」,猶如攝論師的「阿賴耶識」,而「元神真性」則像「阿摩羅識」,也就是像《攝大乘論釋》的「佛性」或「如來藏」。回光之效能是煉魂,強化「元神真性」,又可制魄斷識。然則何故「識心」要斷呢?對此,《太一金華宗旨》說︰
「下識心,如強藩悍將,欺天君闇弱,便皇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今凝守元宮,如英明之主在上,二目回光,如左右大臣盡心輔弼,內政既肅,自然一切奸雄,無不倒戈乞命矣」。183
「識心」能昏亂「元神真性」,若生命體由「識心」主宰,必墮於沈淪。故回光的修持就是對治「識心」,此點與攝論師以修佛之目的在於對治阿賴耶識相似。
延伸閱讀
聖嚴法師:華嚴心詮
viewtopic.php?p=11155#p1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