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知見(正知見)

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輕舟
文章: 143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11

未閱讀文章 輕舟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虛雲老和尚
  
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謂一切聖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輩凡夫,因為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好似牆頭上的草,東風吹來向西倒,西風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作得主。有些人終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雖做功夫,也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常在喜怒哀樂是非煩惱中打圈子。眼見色,耳聞聲,鼻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根對六塵,沒有覺照,隨他青黃赤白,老少男女,亂轉念頭。對合意的,則生歡喜貪愛心,對逆意的,則生煩惱憎惡心。心裡常起妄想,其輕妄想,還可以用來辦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則有種種不正邪念,滿肚穢濁,烏七八糟,這就不堪言說了。白雲端禪師有頌曰:「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臺。」又《金剛經》云:「應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說法。儒家發憤,尚能如此不被物轉,我們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頭燃呢?應須放下身心,精進求道,於動用中磨鍊考驗自己,漸至此心不隨物轉,則功夫就有把握了。
—————————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楞嚴經》
不動道場即住於常樂我淨,身心圓明即戒定慧具足,於一毛端即一智慧心,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即轉法。

轉法指運用生活中一切方法事物來完全工作,在過程中不住色香味觸法打妄想自尋煩惱。
輕舟
文章: 143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12

未閱讀文章 輕舟 »

次草 寫: 週四 7月 07, 2022 12:32 pm 三界真俗地指什麼
地=依持之意。

如船子夾山故事裡描述夾山是個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之地的證道高僧。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13

未閱讀文章 次草 »

輕舟 寫: 週四 7月 07, 2022 12:36 pm
次草 寫: 週四 7月 07, 2022 12:32 pm 三界真俗地指什麼
地=依持之意。

如船子夾山故事裡描述夾山是個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之地的證道高僧。
三界真俗地這名相前人用過嗎
夾山的境界需要付與名相嗎
三界是世間,是俗諦
出世間是真諦
還是空有,有無的心理現象問題
真俗不二是中道義
想表達什麼要用心
也要考慮別人能懂的自己的意思
練習這麼久了
不該有這種馬虎心態
cyc320
文章: 1910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14

未閱讀文章 cyc320 »

名相 無常、苦、無我 ,其俱 色、有漏及變易,此質 造三種相續;
名相 常、樂、我、淨本自俱足,其質性為遍及、無漏及成就......
輕舟
文章: 143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15

未閱讀文章 輕舟 »

次草 寫: 週四 7月 07, 2022 12:57 pm
輕舟 寫: 週四 7月 07, 2022 12:36 pm
次草 寫: 週四 7月 07, 2022 12:32 pm 三界真俗地指什麼
地=依持之意。

如船子夾山故事裡描述夾山是個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之地的證道高僧。
三界真俗地這名相前人用過嗎
夾山的境界需要付與名相嗎
三界是世間,是俗諦
出世間是真諦
還是空有,有無的心理現象問題
真俗不二是中道義
想表達什麼要用心
也要考慮別人能懂的自己的意思
練習這麼久了
不該有這種馬虎心態
沒問題!三界、真俗。
輕舟
文章: 143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16

未閱讀文章 輕舟 »

五陰如急流,著住皆漂溺。
無住應機轉,常住涅槃城。
生滅唯心造,如幻無所有。
但離妄計著,無法不真如。
沙塵封眼
文章: 230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07, 2021 1:28 pm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17

未閱讀文章 沙塵封眼 »

輕舟 寫: 週四 7月 07, 2022 10:30 am 眾生顛倒迷己逐物,為物法所轉,無常變異故無我。
大修行人識心達本不為物所轉故得名常樂我淨。
物者,塵也!

楞嚴經說:「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楞嚴經另說:「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六祖壇經亦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乃說偈言。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維摩詰所說經說: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為佛種。」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是以,若見「常、樂、我、淨」而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無異如同焦芽敗種!
逍遙
文章: 427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07, 2022 3:12 am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18

未閱讀文章 逍遙 »

因此,無常、苦、無我,祂跟實相....沒甚麼關係。
==================================================
無常故苦,空,無我
----
因為無常
所以才苦
所以畢竟是空的
所以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
這是1.如實且2.切合實際的說法

1.如實的理由:
這世間所有一切,都是無常的
舉凡所有--所知所見所聞,無一例外
連太陽都是無常
有太陽生,時間夠久,也必定太陽滅

2.切合實際的理由
所有人的痛苦,幾乎都是來自於人都只喜歡常,不喜歡無常
例如希望自己親人,包括自己永遠存活,不生病
永遠保持事事如意
但是前面說的--無常才是事實
所以人的喜歡常--就注定了與事實(無常)相違背
相違背則必定痛苦

1,2無論在事實上,再針對人的痛苦來源的原因上
都是非常實際,務實,不打高空,符合人性的說法
這是非常難得的

另外,能夠做到--都是非常實際,務實,不打高空
所以,無常就直接是實相了--諸法實相,乃諸法空相
見無常,直接就是見道,足以解脫
甚至不需再談緣起,談般若
緣起(因緣生滅),般若(空)--有脫離或違背無常嗎?
故無常絕對足以稱為實相
逍遙
文章: 427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07, 2022 3:12 am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19

未閱讀文章 逍遙 »

大修行人識心達本不為物所轉故得名常樂我淨。
======================================
人的天性,就是喜歡--常樂我淨
這是天生的,就像人天生就會趨吉避凶
教都不用教,學都不用學
所以在人的實際行為中--不喜歡無常,喜歡常
這就是苦的來源--無常故苦

佛陀因教而設施
倒也可以順應有些人的喜歡--常樂我淨
而不是一昧只說--無常
有些人可以直說無常
有些人必須要包糖衣

有些人可以直說無常:
直說無常--這種是切合事實,直接從事實出發
這種叫做--一實相印
禪宗叫做直接承擔

有些人必須要包糖衣:
然而這糖衣,終究也不能違背對無常的體認
無常最終還是必須具備的
如果只知常,卻不具備無常的能力會如何?
倒也不一定就落到惡法
只是可能最多就像基督的天堂一樣
這樣只學到一半的佛法
逍遙
文章: 427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07, 2022 3:12 am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20

未閱讀文章 逍遙 »

大修行人識心達本不為物所轉故得名常樂我淨
=======================================
我從不說--常樂我淨
不說的原因,不是否認常樂我淨
而是--不夠精確

眾所皆知
佛法的常樂我淨
指的是--超越了二元
例如超越了--苦,樂
而若人真的超越了
為何還是使用"樂"字?
為何不再用"苦"字?
所以,此樂非彼樂
除非是人能清楚,精確說出另一種樂
否則一樣的樂字,只有更加混淆而已
輕舟
文章: 143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21

未閱讀文章 輕舟 »

大家說的都對。

一切法不出相對有,此有故彼有。如前所說,若無身是菩提樹,亦無本來無一物,煩惱及菩提、生死與涅槃也是如此。

大修行人行菩薩道,不見有無常、苦、空、無我之實可得,亦不見有常、樂、我、淨之實可得,見有見無唯心所造,本無有少法可得故無所住著,於一切法行六波羅蜜,出入自在不離禪定,"得名"常樂我淨。

無常苦空無我 與 常樂我淨亦是相對有,如因有【此岸】故有【彼此】,有【東方】故有【西方】,凡夫見此岸不淨,故佛發明彼岸,令眾生解脫此岸種種邪見,及至到達之時才發現,一切都是自心幻化,因知見立知生取捨,故起種種幻事,苦是自己幻化,樂也是自己幻化,生死自己幻化,涅槃也是自己幻化,如阿彌陀佛於求道時,發四十八願化西方淨土接引眾生,唯是阿彌陀佛自心所化,度脫自心六道眾生,及至到達時,原來只是內在產生變化,超越妄想、眼光不同,世界仍是原來的世界。故曰:及至悟時,依前只是舊時人,只改從前所行路。

信心銘: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