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歸心錄》 卷中
http://www.buddhason.org/tripitaka/X65/X65n1288.php
※問。云何心有染淨?
師曰。
1.本性如鏡。圓明空寂。((第一月))
2.真心如光。照物不昧。((第二月))
諸聖無心應事。去來無染。謂之淨光。((第二月,唯佛第一月))
眾生有心應事。分別取捨。謂之染光。((第三月))
染淨雖殊。其體無二。((色身識心,為染心.妄心。))
※問。心性本體。可有限量否。
師曰。有。
※問。體有多大。
師曰。含裹十虗。彌綸萬有。
※僧云。既是無邊廣大心性。因甚却在肉身之內。
師曰。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囚繫胎獄。桎梏肉身。堅固妄執。廣大心性。惑在身內。認賊為子。如陷大獄。何日能出。不但人天迷此。小乘尚且猶然。
※僧云。心性不在身內。我今能思者誰。
師曰。爾疑所問身內幻識。能思能慮以為我心。斯是六塵緣影。惑汝真性。無故堅執在內。難脫胎獄。
楞嚴經云。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虗妄想相。惑汝真性。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若向這裏明得。便知思慮之心。如鏡中影。似空中花。虗顯空輪。本無實質。
※僧云。身內思慮。六塵緣影。云何是吾妙明心性。
師曰。
眾生不悟廣大心性。不在內外。却認塵影。妄以虗空包肉身。肉身包肉心。肉心包真性。重重拘縛。固執貪愛。
殊不知虛空大地。萬物身心。盡是吾妙明心性,所現幻影。
楞嚴經云。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恐爾未悟。吾設一喻。
1.本性,如盡法界大底鏡子。
2.真心靈照,如鏡中之光明。
3.山河大地,萬象森羅,至於肉身識心,盡是鏡中之影。((妄心))
眾生認影,汩沒四生九有。如若認鏡,自然頓復真心。
※問。心性廣大。含育萬有。不在身內。想在身外。包裹肉身。斯理是否。
師曰。非也。
※僧云。在內不成。在外非是。其理甚疑。請師決之。
師曰。本性空徧。非身內。非身外。真心無住。不即身,不離身。
所以阿難執妄無據。七處茫然。二祖了真不生。一言契道。
汝或愚鈍。再示一喻。
1.本性,如大海湛水。
2.真心,似湛水之光。
因境風鼓,忽起浮漚。浮漚是色身,海水是法身。
浮漚濕即識性。海水濕即本性。
浮漚濕。海水濕。濕性本一。故非內外。
海水濕。浮漚濕。濕性各一,似有內外。
凡夫迷執浮漚。反棄無邊大海。
楞嚴經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浡。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後學若悟漚水海水,濕性本一。何有內外一定之執。不獲本性,真可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