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551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即心即佛(心平如願《無門關》)


  【公案】
  馬祖因大梅問:「如何是佛?」
  祖雲:「即心是佛!」

  【語譯】
  大梅問馬祖:「什麼是佛?」
  馬祖說:「即心是佛。」

  【評唱】
  無門曰:「若能直下領略得去,著佛衣、吃佛飯、說佛話、行佛行,即是佛也。
  然雖如是,大梅引多少人,錯認定盤星,爭知道說個佛字,三日漱口。若是個漢,見說即心是佛,掩耳便走!」

  【語譯】
  無門說:「如果能當下領略得這『即心是佛』,著佛衣、吃佛飯、說佛話、行佛行,你就是佛了。
  雖然如此,大梅到底接引過多少人,而判斷錯誤呢?怎麼知道說了個『佛』字,要漱三日的口。如果你是宗下之人,聽到有人說『即心是佛』,應會掩耳便走。」

  【頌曰】
  青天白日 切忌尋覓 更問如何 抱贓叫屈

  【語譯】
  朗朗青天,曜曜白日,切忌尋覓些什麼。
  如果你想追究為什麼?包管你是作賊的喊捉賊。

  【附參資料】
  一、達觀法師文

  大梅法常問馬祖道一:「如何是佛?」
  馬祖禪師答:「即心是佛。」
  無門慧開頌曰:「青天白日,切忌尋覓,更問如何,抱贓叫屈。」
  其實,我們天天看到這種人,而且自己就是這種人。
  自己沒有盡到責任,還說自己是受害者;自己做錯了事 還說環境給他困擾;自己沒辦法掌握、主宰自己的心 不受誘惑,反而推諉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些都是反主為賓、反賓為主的現象。
  這句話原來的意思是,自己的煩惱 是自己製造的,卻反而怨天尤人。
  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自己醉了 還說酒害人,誰叫你喝酒呢?酒是無辜的,你會喝醉是因為 你無法控制自己、無法管理自己。
  現在這個社會,類似的情形很多。

  人無法做自己的主宰,常受到虛榮心的驅使 而陷自己於矛盾沖突中;分明是自己飛蛾投火,反倒說火很可惡。

  處處都有火是事實,但你明知是陷阱 卻要踩進去,還美其名為冒險;冒險時宛如英雄,入了險境卻怨恨別人設陷阱。

  人會踏入陷阱,多半是受自己的貪心、瞋心、嫉妒心、虛榮心所唆使。社會新聞常報導金光黨 扮豬吃老虎,那是因為一時 利慾熏心;有的用女色 布下仙人跳,也是因為一時色迷心竅。

  人如果能夠 常常管理自己的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在想什麼、做什麼──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東西可以要、什麼東西不能要──那麼,別人即使把贓物丟給你,你也不會接受,更不會去偷去搶。別人要栽贓,一定有他的原因,一旦栽給你,千萬不要接受。事實勝於雄辯,即使別人栽贓,只要你不抱住它,就不會有麻煩。

  世界上有許多事 真的是冤屈的,只要有機會伸冤,當然要叫屈。

  不過,抱贓叫屈是自己的確有疏失、有過錯,因而受到指責或制裁,那就應該懺悔,不應掩飾、蒙蓋或推卸責任。

  智者可以失去一切、可以一無所有,但人格是完整的、清白的。

  智者不一定 永遠不做錯事 或永遠不說錯話,但他不推卸責任 更不嫁禍於人,心中一片坦蕩蕩。

  二、八方百科網文
  即心即佛,意即「見性成佛」。
  禪宗講究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有佛性,所謂不假他求。
  就是說,佛,不要向外去尋求。佛就在每個人的心裡,你能明心見性,你自己就是佛。
  所謂佛也曾是人,在禪師眼裡,自己與佛是應該平起平坐的。
  佛宗用語,是說不須向面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
  據記載是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來的。
  據《祖堂集馬祖傳》載:道一每謂眾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另外,《道一禪師塔鳴並序》也記:道一常說:「佛不遠人,即心而證。」
  馬祖道一的禪法具有獨特的內涵,其邏輯推演與理論闡釋,層層遞進。針對修行者而言,有三個層面:
  1、「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礎,確立自信自立;
  2、「非心非佛」是解脫關鍵,破除妄念偏執;
  3、「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堅持應世利人。

  「平常心」是馬祖道一禪法的突出特點 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惡、染淨等二元對立的區別性,主張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 體現心性、張揚真理。
  它繼承並發展了 慧能等祖師們的禪法思想,也深受《華嚴經》“事事無礙法界”等義理的影響。
  「平常心」所體現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簡易化等質量,促進了中國禪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價值趨向。
  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礎。
  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堅定的信念、信心,具備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礎。
  這就是馬祖道一首先要講「即心即佛」的出發點。在《語錄》中,馬祖道一告訴弟子們:
  汝等諸人 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達磨大師從南天竺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信,此一心之法 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
  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 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唸唸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
  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俱亦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在這段話裡,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然後指出它是 達磨所傳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經》為證。
  其論證的推理過程是:因為諸法性空無自性,求法者應無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眾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運無礙。
  從而要求求法者,不要顛倒不要外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思想上達到自信自立。

  馬祖的這種觀點 不是自己的發明創造,他直接繼承 發揮了禪宗祖師們的理論。初祖達磨大師在《二入四行論》裡所講「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為“理入”,與馬祖的“一心”是一樣的意義。

  二祖慧可也說過「是心是佛,是心是法」。
  四祖道信曾經引《無量壽佛經》中「諸佛法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是心是佛」,提出:「當知佛即是心,心外無別佛」。
  五祖弘忍依據《金剛經》,更是發揮「即心即佛」的思想。
  到六祖慧能,更加直接,明確眾生心就是佛心。
  《壇經》中說:「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是佛。……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菩提只向心說,何勞向外求玄?」
  當然,道一更直接地繼承了懷讓禪師的思想衣缽。

  在馬祖問道時,懷讓在運用了「磨磚」、「打車」等比喻後,總結出一首偈語:「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這裡的“心地”被馬祖直接引用,與《壇經》中「心是地,性是王……性含萬物為大,自性含萬法,名為含藏識」的意味是一致的。

  關於馬祖所謂“一心”的含義,一般認為它所表達的是 人的清淨自性即佛性,人一旦悟到並歸依自己的清淨本性,也就與佛性 沒有什麼差別了,從佛性或心性上講,人與一切事物 沒有根本的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
  當然,祖師們為了應機說法,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對不同的人物、事情,用不同的概念、詞語來表達,就出現了不同解釋。

  但大致是指眾生思維的功能 和思維的活動(心識)、大乘佛教所說的精神性 本源和本體(真如、實相、法性、佛性等)、佛教最高的人格化理念(法身)等。
  不過,馬祖所講的 首先立足於佛性本源上,然後講眾生的心識功能。
  前者重在“理”,強調本性的認同和平等;後者重在“事”,強調事相的轉化和意義。
  對修行者來講,只有從根本上 體會了凡聖的無差別性 和可轉化性,才可能堅定信念、培育精神。

  如果用《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等概念,那麼,馬祖的一心是可以用「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來形容的。馬祖的《語錄》裡不斷地闡釋「即事即理」、「理事無礙」的思想,主要是根據《華嚴經》思想。
  《華嚴經》用“一真法界”來概括法界圓融的思想,它融攝一切萬法 是一切現象的本體,是一切萬有的“本源真心”。它清淨平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而展現宇宙萬物。
  華嚴宗祖師法藏根據《華嚴經·十地品》的「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把一真法界視為“真心”、“如來藏”,認為一切眾生 都具有佛性,是成佛的根源,也是形成萬物的原因。
  之後,澄觀、宗密等人 也強調一心是萬物的本原,是眾生原本具有的覺悟之心,具備智慧和功德的靈知之心。

  宗密在《原人論》裡講:「一切有情(眾生)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法界緣起的一切現像,在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共同作用下,互為因果,相資相生,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即是此,此即是彼。相即相入,圓融無礙。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
【參方立天:《佛教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256~269頁。】。

馬祖的「即心即佛」說,顯然是融合了佛教華嚴、唯識等理論,繼承了禪宗祖師們的思想,而且簡要直捷。
  這簡約化的命題,卻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 最為重要的三個彼此相關的問題:
  一是佛性問題,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
  二是成佛途徑問題,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
  三是佛陀境界問題,即真正解脫的境界究竟如何。

  它首先設定人的心靈 本來就是清淨無垢的,人的自性與佛性 沒有差別,如慧能所說“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

  其次,當人領悟到自心 是佛而回歸自己的本性,就脫胎換骨似地 進入超越和解脫的境界,即如慧能所說“一剎那間 妄念俱滅,若視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再次,人們一旦覺悟,回歸自心,心中便是一片澄澈空明,水月朗照,纖塵不生,體驗與感受宇宙 和生命的真實境界,即如慧能所說“內外明澈,不異西方”。

  這就與傳統佛教 禪宗漸悟之法不同。正因為「即心即佛」簡約而直接地表達了南禪頓悟之說在佛性論、修行論、境界論三個方面 的獨特思想,所以它成為中國禪宗南禪的著名命題。

  三、馬祖道一禪師悟道因緣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南嶽懷讓禪師之法嗣,俗姓馬,漢州會邡縣(今四川什邡縣)人。

  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

  少年時,即游步恬曠,厭視塵廛,脫落愛取,不樂世務,後依資州(今四川資中北)唐和尚落發,受具足戒於渝州(今重慶)圓律師。

  從懷讓禪師學道之前,道一禪師曾師從成都淨眾寺的無相禪師學習禪定。後聽說六祖法嗣懷讓禪師在南嶽觀音台傳法,於是往依受學。

  關於他開悟的因緣,燈錄中是這樣記載的:

  唐開元年間,道一禪師經常習禪定於衡岳山中,懷讓禪師知道他是個法器,於是前往他打坐的地方點化他。

  懷讓禪師問:「大德坐禪圖甚麼?」
  道一禪師道:「圖作佛。」
  懷讓禪師於是拿了一塊磚,在庵前的一塊石頭上使勁地磨。
  道一禪師問道:「磨作甚麼?」
  懷讓禪師道:「磨作鏡。」
  道一禪師非常好奇,說道:「磨磚豈得成鏡邪?」
  懷讓禪師道:「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
  道一禪師於是問:「如何即是(怎樣做才能成佛)?」
  懷讓禪師道:「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道一禪師無言以對。
  懷讓禪師接著說:「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
  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你是在學坐禪,還是在學坐佛?
  如果說是學坐禪,可是禪與坐臥沒有關系;如果說是學坐佛,佛無形無相,卻能現一切相,並不只是禪定之相。
  諸法性空,本無可住,於無住法,不應該有取捨之心。
  你想通過坐禪成佛,這實際是在殺佛。如果你執著於禪定之相,你是不可能通達實相之理的)。」

  道一禪師聽了 懷讓禪師的開示教誨,如飲醍醐,於是從禪座上下來,給懷讓禪師頂禮,並問道:「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
  懷讓禪師道:「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你自己發心學習心地法門,如同下種子;我為你宣說修行法要,好比天降甘霖。這樣內外因緣和合,你就會見道,好比種子就會發芽一樣)。」
  道一禪師又問:「道非色相,雲何能見(道是無形無相的,如何能見)?」
  懷讓禪師道:「心地法眼 能見乎道,無相三昧 亦復然矣(不是說用肉眼見道,而是要用我們心地的智慧之眼來見道。無相三昧 也應該用智慧的心眼來修習)。」
  道一禪師道:「有成壞否(道有成有壞嗎)?」
  懷讓禪師道:「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如果用成住壞空的生滅心來見道,認為道也是成住壞空的,那麼所見到的 也就不是真正的道。道是不生不滅的、超越生滅二邊的絕對)。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道一禪師聽了懷讓和尚的開悟,當下心開意解,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開悟後,道一禪師繼續留在懷讓和尚的身邊,侍奉懷讓和尚十個春秋,他的修證也日趨玄奧。
  道一禪師大約在開元十年(722)離開南嶽,後住洪州開元寺,大弘南宗禪法,四方學人爭相歸依,一是座下法將如林。
  道一禪師入寂於唐德宗貞元四年(788),春秋八十歲,謚大寂禪師。

  四、大梅法常禪師悟道因緣
  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寧波)大梅山法常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湖北襄陽人,俗姓鄭。幼年即出家,從師子荊州玉泉寺。其容貌清峻,性度剛敏,具有超人的記憶力,“凡百經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二十歲的時候,於龍興寺受具足戒,後參禮江西馬祖大寂(道一)禪師。
  初禮馬祖,法常禪師便單刀直入地問:「如何是佛?」
  馬祖道:「即心是佛。」
  法常禪師言下大悟。
  開悟後,法常禪師離開了馬祖,前往四明(今浙江寧波市西南)仙尉梅子真昔日的隱居地,結茅隱修。
  唐貞元年間,鹽官齊安國師(馬祖弟子)座下有位僧人,因在山上採集拄杖,迷路了,無意中來到法常禪師隱修的庵所。
  那位僧人問法常禪師:「和尚在此多少時?」
  法常禪師回答道:「只見四山青又黃。」
  那位僧人又問:「出山路向甚麼處去?」
  法常禪師道:「隨流去。」
  那位僧人回去後,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鹽官齊安國師。
  鹽官道:「我在江西時曾見一僧,自後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於是便命令那位僧人回去招請法常禪師下山。
  法常禪師以詩偈回答鹽官國師道:
  「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後來馬祖聽說 法常禪師在大梅山住山隱修,便派手下的僧人前住勘驗,看他是不是徹悟了。
  那僧問道:「和尚見馬大師得個甚麼,便住此山?」
  法常禪師道「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裡住。」
  那僧故意試探道:「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大師最近講法又變了)。」
  法常禪師問:「作麼生?」
  那僧道:「又道:非心非佛」
  法常禪師道:「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那僧回去後,把勘驗法常的經過 向馬祖作了匯報,馬祖大聲贊嘆道:「梅子熟也!」
  後來叢林中便稱法常禪師為「大梅禪師」。
  後來,龐居士(龐蘊,馬祖在家弟子,一個開悟的大修行人)聽說了這件事,也想前往大梅山一探虛實。
  一見法常禪師,龐居士便問:「久向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
  法常禪師道:「熟也。你向甚麼處下口?」
  龐居士道:「百雜碎。」
  法常禪師向龐居士伸過手來:「還我核子來。」
  於是龐居士便默不作聲。
  從此以後,大梅法常禪師開始住山傳法,道望日隆,四方學者爭相參禮。

  法常禪師曾上堂示眾雲:「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
  若欲識本,唯了自心。
  此心元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根本,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心且不附一切善惡而生,萬法本自如如。」
  這段開示,言簡而意賅,既揭示了禪宗之大本,同時也暗示了大梅禪師當初入道之所在,以及他一生受用之所在,轉機之所在。
  識心達本是修行的基礎,心不附物,不落兩邊,是修行的關要。二邊不去,心存彼此,則與道相背。

  請看法常禪師接引夾山、定山二位禪人之公案:
  一日,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定山禪師道:「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
  夾山禪師道:「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
  二人互相不肯,於是一同上山,參見法常禪師。
  一見法常禪師,夾山禪師便問:「未審二人見處,那(哪)個較親?」
  法常禪師道:「一親一疏。」
  夾山禪師復問:「那(哪)個親?」
  法常禪師道:「且去,明日來。」
  第二天,夾山禪師又問。
  法常禪師道:「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禪宗最貴情不附物,不立一法,不廢一法。金屑雖貴,落眼成病。
  「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妙!
  「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亦妙!
  然而,若把二者打成兩截,貴一賤一,即不妙矣。
  法常神師的回答 真是精妙絕倫。二人互不相肯處,正是「一親一疏」,不是兩邊,又是什麼?爭什麼親與不親?難怪夾山後來 自我反省道:「當時失一隻眼。」

  法常禪師入寂於開成四年(839)春秋八十八歲。臨終前,法常禪師仍不忘向徒眾開示即心即佛之宗旨。
  一天,法常禪師告訴徒眾:「來莫可抑,往莫可追。」就在這個時候,室中的鼯鼠發出吱吱的叫聲,於是,法常禪師接著說道:「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自護持,吾今逝矣。」
  說完,便怡然而逝。後世永明延壽禪師贊嘆法常禪師雲:
  師初得道,即心是佛。最後示徒,物非他物。
  窮萬法源,徹千聖骨。真化不移,何妨出沒。

  (心平如願《無門關》)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552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即心即佛(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舉:馬祖因大海問:“如何是佛?”祖雲:“即心是佛!”

  無門曰:若能直下領略得去,著佛衣,吃佛飯,說佛話,行佛行,即是佛也!雖然如是,大梅引多少人,錯認定盤星;爭知道,說個佛宇,三日漱口;若是個漢,且說即心是佛,掩耳便走!

  頌曰:青天白日,切忘尋覓,更問如何?抱贓叫屈。


  野老曰:魚躍迎水,賊心著財,躍之,不定轍中待斃;匿之,夤夜行動手腳。但是,躍匿之間,無可諱言的,皆具求生之意;猶若掩門捉賊的,撒網捕魚的,依舊不離求生之旨。

  行者!直下承當,非是躍之匿之,而是可曾有死的威脅;就像是“掩耳盜鈴”的,為何欲得之而後快?最哀者,莫過於抱贓叫屈,或是轍中求水!何以故?佛不是物!欲求得佛,即心即佛!欲識真佛,非心非物!

  你若說:佛不在心,即心即佛,躍之匿之,魚賊不錯!若果如是,轍中樑上,皆具安危兩種動向,又何言佛不在心!因此,切記死裡求生!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553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即心即佛(明超《無門關夾注》)


即心即佛(心就是佛)

馬祖(馬祖道一禪師)因大梅(大梅法常禪師)問:“如何是佛(怎樣才是佛)?”
祖雲:“即心是佛(心就是佛)!”


無門曰:
“若能直下領略得去(直接地體會到心就是佛),
著佛衣,吃佛飯,說佛話,行佛行,即是佛也(那麼你穿衣、吃飯、說話、做事,就是佛穿衣、吃飯、說話、做事,你就
是佛了)。
然雖如是(雖然這樣沒錯),大梅引(導致)多少人錯認定盤星(定盤星:桿秤上的第一個星,把秤砣掛在這裡 正好能與秤盤上重量平衡。試問:真的我們每個時刻的妄想心 就是佛嗎?真的有一個叫做心的東西是佛嗎?還是說根本沒有一個心 也沒有一個佛?這些有無、是非的知見 與我們明心見性又有什麼相干)!
爭知道說個佛字,三日漱口(何曾認識到:當你說一個‘佛’字的時候,就應該去連著漱口三天,免得髒了自己的嘴。任何一種知見和觀念存於心裡,都是污染)。
若是個漢(如果是個真的漢子),
見說(一聽到別人說)
即心是佛,掩耳便走(馬上就捂起耳朵走開)。

頌曰:青天白日,切忌尋覓。更問如何,抱贓叫屈。

頌文大意:陽光朗照 萬裡無雲的藍色晴空下,一切事物 都是如此清晰明了地呈現,所以千萬不要再去尋找 什麼真心佛性了,根本沒有必要 頭上安頭。真心佛性 如此本然的呈現在此,你卻無事生非地問說:怎樣才是佛?這就好像是盜賊抱著贓物,口裡不斷地喊冤屈說自己根本沒有偷東西。

二木曰:即心即佛,不是要我們 認為心就是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也不是要我們認為什麼都不是。如果我們的心 陷入是非 有無的思維觀念,就遠離了 當下全然呈現的真心本性。所以當我們聽說“即心即佛”便息想絕求而安住,聽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的時候也是當下釋然 放下一切的思慮執著,禪的無限自由 就全然呈現。

  (明超《無門關夾注》)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554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即心即佛(程叔彪《無門直指》第二章)


  法海大師問六祖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大師言下大悟。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誌公曰:“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世間幾許痴人,將道復欲求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尋討。彌勒身中自有,何須別處思量。”

  無業禪師問馬祖曰:“三乘之學,粗窮其旨。常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祖曰:“只未了的心即是,更無別佛。”業曰:“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祖曰:“大德正鬧在,且去,別時來!”業才出。祖召曰:“大德。”業回首。祖曰:“是什麼?”業便領悟,乃禮拜。祖曰:“這鈍漢禮拜作麼?”

  黃檗曰:“諸佛與眾生 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即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

  高麗普照大師《修心訣》曰:“欲免輪回,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遠覓,不離身中。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煉肉,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臥,一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只益自勞。但識自心,恆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故世尊雲:普觀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是知離此心外,無佛可成。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的人。現在諸賢聖,只是修心的人。未來修學的人,當依如是法。願諸修道之人,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僧問鴻山:“如何是道?”溈山曰:“無心是道。”曰:“某甲不會。”曰:“會取不會的好。”問:“如何是不會的?”曰:“只汝是,不是別人。”復曰:“今時但直下體取不會的,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


  盤山積曰:“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復是何物?禪德!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之不及。斯乃空輪無跡,劍刃無虧,若能如是,心心無知,
(妙喜曰:咄!咄!咄!我王庫內無如是刀。)
(我王庫內無如是刀。原文見《大般涅槃經》。意思是我真如中 無如是事。)
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無異,始為道矣!”又曰:“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璿璣不動,寂爾無言。覿面相呈,更無餘事。珍重!”


  圓照本依天衣懷。一日,衣在室中問照:“即心即佛時如何?”照曰:“殺人放火有什麼難?”

  僧問黃檗:“從上來皆雲:即心是佛。未審即那個心是佛?”檗曰:“你有幾個心?”曰:“為復即凡心是佛?即聖心是佛?”檗曰:“你何處 有凡聖心耶?”曰:“即今三乘中 說有凡聖。和尚何得言無?”檗曰:“三乘中 分明向你道:凡聖心是妄。你今不解,執為有。將空作實,豈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卻凡情聖境,心外更無別佛。祖師西來,直指一切人 全體是佛。汝今不識,執凡執聖。向外馳騁。還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

  大梅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梅即大悟。後住梅子山。馬祖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什麼,便住此山。梅曰:“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裡住。”僧曰:“大師近日佛法又別。”梅曰:“作麼生?”曰:“又道:非心非佛。”梅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僧回舉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
(解脫長者:馬祖自雲:即心即佛,為止小兒啼。啼止後,即非心非佛。何以此處稱贊梅子熟也。佛果曰:非心非佛,到者甚少。不見僧問南泉:“即心即佛又不得,非心非佛又不得。師意如何?”泉曰:“你但信即心即佛便了,更說什麼得不得。”百丈曰:“說道修行得佛,有修有證,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是佛說,是不了義教語。是不遮語。是總語。是升合擔語。是揀穢法邊語。是順喻語。是死語。是凡夫前語。不許修行得佛,無修無證,非心非佛,亦是佛說,是了義教語。是遮語。是別語。是百石擔語。是三乘教外語。是逆喻語。是揀淨法邊語。是生語。是地位人前語。”)


  (程叔彪《無門直指》第二章 雲何明心)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555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即心即佛(謝力《我與無門關》)


第三十則 即心即佛
〖公案〗
  馬祖*1因大梅*2問:“如何是佛?”
祖雲:“即心是佛。”

【語譯】
  大梅問馬祖:“什麼是佛?”
馬祖說:“即心是佛。”

〖評唱〗
  無門曰:“若能直下領略得去,著佛衣、吃佛飯、說佛話、行佛行,即是佛也。然雖如是,大梅引多少人,錯認定盤星*3。爭知道說個佛字,三日漱口。若是個漢,見說即心是佛,掩耳便走。”

【語譯】
  無門說:“如果能當下領略這個即心是佛,著佛衣、吃佛飯、說佛話、行佛行,你就是佛了。話雖如此,大梅認錯了定盤星,到底接引過多少人?怎麼知道說了個‘佛’字,要漱三日的口。如果你是條漢子,只要一聽到有人說‘即心是佛’,馬上掩耳便走。”

〖頌曰〗
青天白日  切忌尋覓
更問如何  抱髒叫屈

【語譯】
朗朗青天,曜曜白日,你切忌尋覓些什麼。
如果你想追究為什麼?包管你抱著肚子叫屈。

【題解】
  即心是佛,是禪宗主要的教義。誰要是能領略這個道理,著佛衣、吃佛飯、說佛話、行佛行,你就是佛了。馬祖道一 明白這個道理,接引了包括大梅在內的 一百三十九頭龍象。大梅卻一人也接引不上,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就出自這個“佛”字,這個“佛”字,要是從口中說出來,包管你漱三天的口,口中還有味道。

無門認為,如果你還算是一個人,只要一聽到有人在說“即心是佛”,馬上要掩耳走開。為什麼呢?這朗朗青天,曜曜白日,什麼也不缺少,你到底在尋找些什麼呢?如果你想追究為什麼?當你知道答案時,包管你笑到抱著肚子,挺不起腰板,大喊冤枉。


【參究】
第一層:
即心是佛。

第二層:
爭知道說個佛字,三日漱口。
若是個漢,見說即心是佛,掩耳便走。

第三層:
青天白日,切忌尋覓。
更問如何,抱髒叫屈。


【註解】
*1  馬祖(709~788)唐代禪僧。南嶽懷讓之法嗣。漢州(四川廣漢)人,俗姓馬,世稱馬大師、馬祖。名道一。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紋。依資州唐和尚(即處寂)剃染,就渝州圓律師受具足戒。開元年間,就懷讓習曹溪禪法,言下領旨,密受心法。初止於建陽之佛跡嶺,未久,遷至臨川之南康、龔公二山。大歷四年(769),駐錫鐘陵(江西進賢)開元寺,是時學者雲集,化緣大盛。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弘禪風,入室弟子有百丈懷海、南泉普願、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禪門甫啟時,禪僧皆寄居律院,法制有限,不得別住而齟齬時生,皆以為苦。馬祖乃創叢林,以安禪侶,由是宗門益盛,轉化無窮。貞元四年正月,登建昌石門山,經行林中託付後事,於二月四日示寂,世壽八十。唐憲宗謚其號為“大寂禪師”。其派發展甚大,稱為洪州宗。道一之於懷讓,恰如希遷之於行思,於禪法之弘揚二者並稱。馬祖因於江西闡揚南嶽系禪風,亦稱江西禪,故以“江西馬祖”聞名於世。

*2  大梅,即浙江鄞縣大梅山。位於鄞縣東南四十公裡,以山上有大梅樹,故名大梅。唐貞元十二年(796),馬祖之法嗣法常,自天台山來此棲隱,故後世稱之為大梅法常。

*3  定盤星,命盤上的主星,能主宰一世的運程。是中國人傳統的一種宿命觀。


  (謝力《我與無門關》)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556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即心即佛(慧開《無門關》)

三十 即心即佛

  馬祖因大梅問:“如何是佛?”祖雲:“即心即佛。”

  無門曰:若能直下領略得去,著佛衣,吃佛飯,說佛話,行佛行,即是佛也。然雖如是,大梅引多少人錯認定盤星。爭知道說個佛字,三日漱口?若是個漢,見說即心即佛,掩耳便走。

  頌曰:
    青天白日,切忌尋覓。更問如何,抱贓叫屈!

  (無門慧開《無門關》)


  馬祖:道一(709—788),唐代禪僧,俗姓馬,漢州什邡(今四川什邡縣)人。習禪於衡山傳法院。師事懷讓十年,密受心印。大歷年間(766—779)住鐘陵(今江西南昌附近)開元寺,弘傳禪法。主張“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謚“大寂禪師”。

  大梅:法常(752—839),唐代禪僧,俗姓鄭,湖北襄陽人。馬祖道一法嗣。後隱居浙江鄞縣大梅山靜修。初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雲:“即心即佛。”師即大悟,唐貞元中居天台山餘姚南七十裡梅子鎮舊居。祖聞師住山,乃使一僧去問:“和尚見馬師,得甚便住此山?”師雲:“馬師向我道:即心即佛。我即向這裡住。”僧雲:“馬師近日佛法又別。”師雲:“作甚別?”僧雲:“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師雲:“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舉示馬祖,祖雲:“梅子熟也!”自此學者漸臻,師道彌顯。

  定盤星:又作“定盤子”。定盤,即秤;星,即秤的刻度。刻度之基點即稱“定盤星”。一般用於比喻事物的准則。在禪宗,指執著於有心 或無心任何一方,並以之為一定的標准 而不得自在的情況。戥(亦作等)子上零位之星,與戥盤等重,為衡量物品輕重之計數起點,故雲。把定盤星 認作衡量事物的結果,叫做“錯認定盤星”。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557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指月錄:
疎山上堂示眾云:「病僧咸通年前,會得法身邊事。咸通年後,會得法身向上事。」
雲門出問:「如何是法身邊事?」師曰:「枯樁。」
曰:「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師曰:「非枯樁。」
曰:「還許某甲說道理也無?」師曰:「許。」
曰:「枯樁豈不是明法身邊事?」師曰:「是。」
曰:「非枯樁豈不是明法身向上事?」師曰:「是。」
曰:「祇如法身,還該一切也無?」師曰:「法身周徧,豈得不該?」
門指淨瓶曰:「祇如淨瓶,還該法身麼?」師曰:「闍黎莫向淨瓶邊覓。」
門便禮拜。」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558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即心是佛(《宗門拈古匯集》卷第八)


  馬祖因僧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

  高峰妙雲。眾中商量皆謂心本是佛。佛外無心。故雲即心是佛。苦哉苦哉。若作這般見解。明朝後日吃鐵棒有分在。既然如是。合作麼生。石壓筍斜出。岩懸花倒生。


  (《宗門拈古匯集》卷第八)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559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即我即佛(湛愚老人《心燈錄》卷二)


此身車也,此我牛也,車若不行,打車是,打牛是?
此南嶽開示馬祖者,明明以此我語之。
馬祖悟後雲,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少鹽醬,可見保任工夫。
雖馬祖上根利器,至三十年之久,還孜孜保任,不敢自肆。
吾人乃何人而敢自肆,不斟酌乎?
所謂悟後如喪考妣是也,悟後保任成就之功,要人自知 其氣質好惡偏向處 下手修治。
則此我 自然光明普照,幽深難測,平平有常,而殊勝自至。
然最要最妙者無事去,乃諸佛諸祖 第一總持大陀羅尼。

馬祖即心即佛語,即此四字,已超入如來之地,還有什麼語句在此上者?所以悟此便了。
後非心非佛句,不過了此心佛兩字之名目耳,非高於前句也。
因眾人都知此句,動則曰:即心即佛,耳邊極熟了,都忽略過去,涉及留心。
我今曰:即我即佛,我字較心字 固然親切,然還是即心即佛,何嘗不同?
若我不是心,心不是我,我與心竟成兩物,有是理乎?無是理乎?
三峰謂此等句不得到底,乃後人之誤,非此句之誤也。
西來直指,原是要人 識得自家,即此我是佛。
故六祖開口 便教人見自本心,識自本性,不可向外馳求。求即有得,得亦不真,終歸虛妄。

馬祖答僧問西來意曰:“藏頭黑,海頭白。”此兩句全無理路,又要你參,所以為妙。
一參便去不得,直將你心意識之根截斷,教你無可奈何,不怕你這我 不出來東尋西望。
然東尋西望又無入處,此兩句如銅山鐵壁在前,絲毫擬議不得。
可憐生從無始以來,任憑心意識輪轉至今,今日聞涂毒鼓,不怕你心意識不死,不怕你這我今日不活。
而今這去不得者 非我而誰?非佛而誰?非西來意而誰?
此際不能一返照,識得這去不得者,則千古難逢。
然全虧此兩句,把斷要津,不通凡聖,為末後一句,乃能躍出。
若在藏頭黑 海頭白 上搜尋義理,終其身未夢見在。





  (湛愚老人《心燈錄》卷二)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560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此身車也,此我牛也,車若不行,打車是,打牛是?
此南嶽開示馬祖者,明明以此我語之。
馬祖悟後雲,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少鹽醬,可見保任工夫。

:mrgreen: 此身車也,此我牛也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561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台山婆子(萬松行秀《從容庵錄》)


  示眾雲。有收有放。干木隨身。能殺能活。權沖在手。塵勞魔外 盡付指呼。大地山河 皆成戲具。且道。是甚麼境界。


【舉】台山路上有一婆子(傍城莊家夾道兔)。
凡有僧問。台山路向什麼處去(一生行腳去處也不知)。
婆雲。驀直去(未當好心)。
僧才行(著賊也不知)。
婆雲。好個阿師又恁麼去也(爾早侯白)。
僧舉似趙州(人平不語)。
州雲。待與勘過(水平不流)。
州亦如前問(陷虎之機)。
至來日上堂雲。我為汝勘破婆子了也(我更侯黑)。

  師雲。台山路上婆子。慣隨無著出寺入寺。飽參文殊前三後三。凡見僧問。台山路向什麼處去。便當陽指出 長安大道。雲。驀直去。其僧不作疑阻便行。婆雲。好個阿師 又恁麼去也。
這婆子也鉤錐在手。從來觸誤 多少賢良。這僧既不奈伊何。拈來舉似趙州。
州雲。待與勘過。疑殺天下人。這老漢老不歇心。圖個甚麼。也要定個宗眼。
州依前恁麼問。婆依前恁麼答。有底便話作兩橛。前段點這僧扶婆子。後段點婆子扶趙州。
唯玄覺雲。前僧也恁麼問答。後來趙州也恁麼問答。且道。甚處是勘破處。
萬松道。勘破了也。
又雲。非唯被趙州勘破。赤被這僧勘破。
萬松道。非但累及玄覺。亦乃累及萬松。
琅玡雲。大小趙州 去這婆子手裡。喪身失命。雖然如是。錯會者多。
萬松道。切忌。以已方人。
溈山哲雲。天下衲僧 只知問路老婆。要且不知 腳下泥深。若非趙州老人。爭顯汗馬功高。雖然須假天童歌揚始得。
頌雲。
年老成精不謬傳(切忌魔魅人家男女)。
趙州古佛嗣南泉(鎮州端的出大蘿卜)。
枯龜喪命因圖象(靈鬼靈神返遭羅網)。
良駟追風累纏牽(驟風驟雨不免羈韁)。
勘破了 老婆禪(幾個男兒是丈夫)。
說向人前不直錢(知根不聖)。


  師雲。鬼魅以妖通成精。咒藥以依通成精。天龍以報通成精。賢聖以神通成精。佛祖以道通成精。
南泉趙州乃佛祖向上人。那堪年老。所以道。年老成精也。
趙州古佛嗣南泉。馬祖道。經入藏。禪歸海。唯有南泉 獨超物外。
趙州以長沙為友。以南泉為師。故勘辨中。非得失勝負之可品格。天下謂之趙州關。也不妨難過。
雖然仲尼有言。神龜能現 夢於元君。而不能免余且之網。智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而不能避 刳腸之患。如是則智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莊子雲。宋元君夢人被發曰。予自宰路之淵。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余且得予。覺佔之。神龜也。漁者果有餘且。網得白龜。其圓五尺。君欲活之。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刳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乃其事也。
洛浦曰。欲知上流之士。不將佛祖言教 貼在額頭。如龜負圖 自取喪身之兆。鳳縈金網趨霄漢。以何期。
周穆王八駿。有乘雲而趨行越飛鳥者。故曰良駟追風也。
此頌婆子能勘僧。而不免趙州勘破。趙州雖能勘婆。而不免琅玡點檢。參禪謂之金屎法。不會如金。勘破如屎。所以道。說向人前不直錢。汝但離卻 得失勝負情量。自然平欺婆子。下視趙州。若到萬松門下。不得點胸簷板。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卷一)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