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十五、善不善〈惡〉法,實為不二。此即《解深密經》所言「於諸惡法能不造作,於諸善法能勤修習」,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者何?此與解脫何關?與見性何關?佛陀何以教令大眾斷惡修善?因為若是善惡實有,則三善三惡六道輪迴便為實有,而眾生畢竟不得解脫,不得了見佛性也。若教小孩學佛,即應從佛教的善惡觀教起,這是不二法的初階。雖是初階,一生管用。六祖大師得衣缽後,最先度化惠明,當時用的即是善惡不二法。貪為佛教十惡業之首,有能貪心與所貪法,有二始有貪。不貪為佛教十善業之首,無能貪心與所貪法,無二即無貪。故,行十善者,無所行;無所行者,不起二想也。何以故?不行十惡,即行十善;非善即惡,非惡即善;善惡一體兩面,離惡者,善亦不可得也。是故,行十善者,無所行;無所行者,不起二想。無二者,無人我、無愛憎、無善惡、無生死。有二者,有生死、有善惡六道輪迴,而不得出也,此即實修實踐大乘禪法觀行功夫也。
《雜阿含964經》
婆蹉白佛:「當為我說【善不善法,令我得解】。」
佛告婆蹉:「我今當為汝略說善不善法,諦聽!善思!婆蹉!貪欲者是不善法,調伏貪欲是則善法;瞋恚愚癡是不善法,調伏恚癡是則善法;殺生者是不善法,離殺生者是則善法;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不善法,不盜……乃至正見是則善法,是為,婆蹉!我今已說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
如是,聖弟子於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實知,十種不善法、十種善法如實知者,則於貪欲無餘滅盡;瞋恚愚癡無餘滅盡者,則於一切【有漏滅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987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二法依止多住】,云何為二?【於諸善法未曾知足,於斷未曾遠離】。於善法不知足故,於諸斷法未曾遠離故,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終不捨離精勤方便,不捨善法,不得未得終不休息,未曾於劣心生歡喜,常樂增進,昇上上道。【如是精進住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比丘!當於二法依止多住:於諸善法不生足想;依於諸斷未曾捨離,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精勤方便堪能,修習善法不息。是故,比丘!於諸下劣[勿]生歡喜想,當修上上昇進,多住如是修習,不久當得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