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40)

回覆文章
訪客

楞伽經白話心得(40)

#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我及諸菩薩說宗通相。若善分別宗通相者,我及諸菩薩通達是相,通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隨覺想及眾魔外道。」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我及諸菩薩說宗通相。若善分別宗通相者,我及諸菩薩通達是相,通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隨(外道)覺想及眾魔外道。」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懇請世尊為我以及與會的菩薩摩訶薩演說什麼是「宗通之相」?

(世尊!唯願為我及諸菩薩說宗通相。)

世尊!我以及與會的菩薩摩訶薩若能夠通達世尊所說的「宗通之相」,那麼就不會再落入種種不實的妄想覺知,更不會落入外道所建立的種種邪說邪見,並且可以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得永恆的解脫與自在。

(若善分別宗通相者,我及諸菩薩通達是相,通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隨(外道)覺想及眾魔外道。)

注解:

「唯願為我及諸菩薩說宗通相。」

何謂「宗通之相」?世尊會再下面的經文中作解釋。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暉發。是名宗通相。云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大慧!汝及餘菩薩,應當修學。」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暉發。是名宗通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所有一切欲成就佛道菩提的修行人,包括了一切的聲聞、緣覺以及菩薩等等,皆可歸類於兩種通相。那兩種通相呢?其所指的即是:宗通之相以及說通之相。

(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

大慧!那一類的修行人是屬於成就宗通之相呢?這一類的修行人自久遠以來,已經累積了無量的善根,因此其修行的次第,遠勝於一般的凡夫俗子。

這類的修行人已經能夠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佛性),如實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修行依歸,並且能夠不斷地在境界中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實踐清淨的梵行,這一類的修行人就是屬於成就宗通之相的修行人。

(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

大慧!成就宗通之相的修行人,遠離一切文字語言的妄想之相,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會再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縛,並且藉由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自覺聖智進而從地至地直趨究竟圓滿的無漏境界。

(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

大慧!成就宗通之相的修行人,遠離一切的妄想覺知,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邪知邪見,並可摧伏所有一切外道邪魔所建立的邪知邪見。

(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

大慧!由於成就宗通之相的修行人已經能夠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所以其所散發出來的不可思議智慧光芒,就猶如是日月一般,可破除一切陰暗,可利益一切眾生,可成為眾生修行路上的燈塔,進而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緣自覺趣光明暉發。)

大慧!以上所說就是屬於成就宗通之相的修行人。

(是名宗通相。)

注解:

「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

何謂宗通?「宗」在這裏是譬喻世尊所親證的「第一義諦」。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故稱為「第一義諦」(宗)。

因此修行人若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並且能夠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即是屬於成就宗通之相的修行人。

根據世尊在下面經文中所作的回答,幾乎可以肯定,在這裏所謂的宗通,是指那一些已經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是屬於八地菩薩。

因此成就宗通的修行人,其修行的位階與次第,遠勝於一般的凡夫俗子。


何謂說通?所謂的「說通」是指:已經能夠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說的種種法義、教法,並且能夠隨順眾生、如實地把種種不同的法義、教法向眾生宣說,而無有任何的障礙,若能夠如此成就的菩薩摩訶薩,即可稱為精於「說通」的大成就者。

不管聽法的眾生其「根器」如何,諸佛菩薩對眾生所宣說的一切教法,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作為依歸,因此一切眾生在聽受「說通」大成就者宣說如來正法之後,若能夠如實地在境界中以真如實性作為依歸而修行(實踐清淨的梵行),待得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一樣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任何修行次第、修行方法皆不可以離開清淨的梵行,所以不管修行眾生的根器如何,皆必須藉由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最後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佛地。


「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

經文中的「緣自得(證)勝進相」其所指的即是:宗通的修行人已經能夠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

因此若能夠在境界中通達、了知唯有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才是成就佛道的唯一正道,並且能夠不斷地在境界中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實踐清淨的梵行,此類的修行人即是屬於成就宗通之相的修行人。

根據世尊在下面經文中對於成就宗通之相的修行人其所作的描述,幾乎可以肯定,宗通之相的修行人即是屬於成就無生法忍的菩薩摩訶薩(八地菩薩)。

經文中的「勝進相」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勝進相」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用:
經文中的「勝進相」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種種無邊無量的清淨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勝進之相),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

經文中的「緣自得勝進相」即是在表達:已經成就宗通的修行人能夠如實地了知唯有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才能夠令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佛地。故曰「緣自得勝進相」。


「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

經文中的「自覺地自相」指的即是:自覺聖智成就無生法忍的八地菩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宗通的修行人能夠遠離一切文字語言的妄想之相,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並且藉由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從地至地、漸次增進,直趨究竟圓滿的無漏境界。


「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宗通的修行人能夠遠離一切的虛妄覺知,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束縛,並可降伏、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邪說邪見,並且期望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遠離外道所造作的種種邪說邪見。


「緣自覺趣光明暉發。」
經文中的「緣自覺趣」即是在表達:成就宗通的修行人能夠如實地了知唯有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到達究竟圓滿的清淨佛地。故曰「緣自覺趣(如實修行)」。

經文中的「光明暉發」即是在表達:成就宗通的修行人(八地菩薩)能夠散發出殊勝不可思議的智慧光芒,此種殊勝不可思議的智慧光芒,就有如是日月一般,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是名宗通相。」

根據世尊在經文中對於成就宗通之相修行人的描述,幾乎可以肯定,成就宗通修行之相的修行人,即是屬於證得無生法忍的八地菩薩(或以上)。


原本經文:「云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大慧!汝及餘菩薩,應當修學。」

「云何說通相?謂:(如實為眾生)說九部種種教法,(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大慧!汝及餘菩薩,應當修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菩薩摩訶薩成就「說通之相」呢?(云何說通相?)

大慧!若菩薩摩訶薩能夠如實地為一切眾生演說九部種種教法,並且根據眾生種種不同的根器,善用各種善巧方便,令眾生歡喜聽法,而無有任何的障礙,即可稱為菩薩摩訶薩已經成就了「說通之相」。

((如實為眾生)說九部種種教法。)

大慧!成就「說通之相」的菩薩摩訶薩,隨順種種眾生根器的不同,而為眾生所演說的種種教法,皆是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佛性不生不滅、非一非異、非異非不異、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非是世俗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異不異、有無等相。)

大慧!成就「說通之相」的菩薩摩訶薩,能夠隨順種種眾生根器的不同,而善用各種不同的善巧方便,如實地為眾生演說如來正法,並期望眾生皆能夠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離一切苦、得一切樂,並進而到達究竟圓滿的清淨佛地。

(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

大慧!菩薩摩訶薩若能夠如實地為眾生演說一切如來正法,而無有任何的障礙,並且能令眾生歡喜聽法,而無有任何的厭倦,若能夠如是成就,那麼即稱為已經成就「說通之相」的菩薩摩訶薩。(是名說通相。)

大慧!你(大慧菩薩)以及其他的菩薩摩訶薩,對於這兩種通相,皆應該如實地修學,若如此才能夠成就自利利他的不可思議功德。

(汝及餘菩薩,應當修學。)

注解:

「云何說通相?謂:(如實為眾生)說九部種種教法,(如實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異不異、有無等相。」

經文中的「九部種種教法」即是泛指: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的種種教法。

如何才是成就「說通之相」的菩薩摩訶薩呢?

菩薩摩訶薩若能夠如實地為一切眾生演說諸佛如來所傳授的種種教法,並且能令眾生歡喜聽受、歡喜受持,而無有任何的障礙,即謂之菩薩摩訶薩已經成就了「說通之相」。故曰「說九部種種教法」。

經文中的「離異不異、有無等相」即是在描述「佛性」(真如實性)。

佛性不生不滅、非一非異、非異非不異、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故曰「(真如實性)離異不異、有無等相」。

經文中的「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建立的種種不可思議正法,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佛性非異非不異、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菩薩摩訶薩若能夠如實地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如實地為一切眾生演說如來甚深法義,並且能夠令一切眾生歡喜聽受、歡喜受持,而無有任何的障礙,若能夠如此,即謂之菩薩摩訶薩已經成就了「說通之相」。


「以巧方便,隨順眾生(根器)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菩薩摩訶薩若能夠如實地以「真如實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根據眾生種種不同根器,而善用各種善巧方便,為眾生演說如來正法,並令眾生歡喜聽受、歡喜受持,進而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若是能夠如此成就,即謂之菩薩摩訶薩已經成就了「說通之相」。


「汝及餘菩薩,應當修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期望所有一切欲成就無上佛道的菩薩摩訶薩,皆應當通達不可思議的「宗通」以及「說通」,若能夠如此,才能夠實現自利利他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故曰「汝及餘菩薩,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宗及說通相,  緣自與教法,
 若見善分別,  不隨諸覺想。
 非有真實性,  如愚夫妄想,
 云何起欲想,  非性為解脫?
 觀察諸有為,  生滅等相續,
 增長於二見,  顛倒無所知。
 一是為真諦,  無罪為涅槃,
 觀察世妄想,  如幻夢芭蕉。
 雖有貪恚癡,  而實無有人,
 從愛生諸陰,  有皆如幻夢。」


「宗及說通相,  緣自與教法,
 若見善分別,  不隨諸覺想。」

「宗及說通相,緣自與教法。」

經文中的「緣自」意思就是「建立內證法」、「自證」的意思,這是屬於成就「宗通之相」的菩薩摩訶薩。

經文中的「教法」意思就是:已經有能力能夠如實地為一切眾生演說如來正法的菩薩摩訶薩,這是屬於成就「說通之相」的菩薩摩訶薩。

根據上面經文世尊對於宗通的描述,幾乎可以肯定,成就宗通之相的菩薩摩訶薩,即是已經證得無生法忍的八地菩薩。

那麼菩薩該如何才能夠證得「無生法忍」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我們的「成就」是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


「若見善分別,不隨(外道)諸覺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若能夠成就「宗通之相」以及「說通之相」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遠離一切不實的妄想覺知,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邪說邪見,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非有真實性,  如愚夫妄想,
 云何起欲想,  非性為解脫?」

經文中的「非有真實性,如愚夫妄想」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總是執著於、迷戀於種種表現於外在境界的諸法萬物(例如財色名利等等),殊不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如果費盡心思去追逐這一些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那麼又怎麼能夠使自己的內心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呢?故曰「(外在境界)非有真實性,如愚夫妄想」。

「云何起欲想,非性為解脫?」

經文中的「非性」指的即是外道所墮入的「空見」。

記不記得前面經文中,世尊有提到墮入「無所有增上慢空見」的邪見外道。這一句經文所描述的即是墮入無所有增上慢空見的邪見外道。

經文中的「云何起欲想,非性為解脫」即是在表達:落入無所有增上慢空見的邪見外道,他們天真地認為一切眾生所具備的種種貪瞋癡,皆是虛妄不實的幻相,根本就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麼也就無需費心地在境界中消除自己內心深處的貪瞋癡。

意思就是說:眾生煩惱本不存在,那麼又何需消除自己的煩惱呢?

各位應該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愚癡外道這一種自欺欺人、眼不見為淨、鴕鳥心態的修行態度,是有多麼地可笑。故曰「云何起欲想,非性(空見)為解脫?」。


「觀察諸有為,  生滅等相續,
 增長於二見,  顛倒無所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不能夠如實地觀察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總是落入有、無兩邊,總是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縛住,殊不知當下回歸於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即是成就究竟圓滿的菩提智慧。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一是為真諦,  無罪為涅槃,
 觀察世妄想,  如幻夢芭蕉。」

「一是為真諦,無罪為涅槃」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涅槃」即是唯一的真諦。

經文中的「涅槃」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異名。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佛性具足一切、圓滿一切功德、遠離一切妄想過失。故曰「無罪」。

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因此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觀察世妄想,如幻夢芭蕉。」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如果我們眾生太過執著於、迷戀於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那麼是無法得到真正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故曰「觀察世妄想,如幻夢芭蕉」。


「雖有貪恚癡,  而實無有人,
 從愛生諸陰,  有皆如幻夢。」

「雖有貪恚癡,而實無有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雖然眾生在境界中造作種種的貪瞋癡,但實是無有造作貪瞋癡之人。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眾生在境界中造作種種的貪瞋癡,但是貪瞋癡的本性(體性),卻是不生不滅、非作非所作、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造作的「真如實性」(佛性)。故曰「雖有貪恚癡,而實無有(造作之)人」。

如果執著於眾生雖然具備了種種的貪瞋癡,但是卻天真地認為這一些的貪瞋癡皆是屬於虛妄不實的幻相,既然是虛妄不實的幻相,那麼也就無有造作之人,如果你是這麼認為的話,那麼豈不就墮入了外道的無所有增上慢空見嗎?

所以我們在解釋經文的時候,不可以執著於經文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如果執著於經文表面文字上的意思,那麼我們將無法了解世尊到底是在表達什麼。


「從愛生諸陰,有皆如幻夢。」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就有如是夢幻一般地虛幻不實。

然而我們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色受想行識等等),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既然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那麼當然也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就有如是夢幻一般地虛幻不實。故曰「從愛生諸陰(妄想分別),有皆如幻夢」。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一 3月 21, 2022 5:24 a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