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正思惟),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不思惟、定慧等持)五蘊皆空,是哪一種空?
Re: 五蘊皆空,是哪一種空?
無有思惟名正思惟。
聞所聞盡,無聞名正聞。
依此作推論,無見名正見,無知名正知,無相名實相,無法名正法,無色名正色,無空名正空,無覺名正覺........(真與正同義)
以上種種性能,其共通處,皆無先於其有,譬如以見為例,見所不見,其見之性能已成。
以上說祇推論而已,諸位莫過認真。
聞所聞盡,無聞名正聞。
依此作推論,無見名正見,無知名正知,無相名實相,無法名正法,無色名正色,無空名正空,無覺名正覺........(真與正同義)
以上種種性能,其共通處,皆無先於其有,譬如以見為例,見所不見,其見之性能已成。
以上說祇推論而已,諸位莫過認真。
Re: 五蘊皆空,是哪一種空?
大開眼界說無有思惟名正思惟
問題是誰能無有思惟與人討論
思惟的速度很快就已很難達成
現在的九段圍棋手都敗在電腦手下
人的思惟沒電腦快
到底人能不能突破
還不知道
如果用在佛學辯論
人就更慘了
要融通諸經
沒思考過怎知佛意
如果人學佛也像圍棋的心態
被電腦打敗
對學佛還有興趣嗎
很久以前就一直對“ 離一切想” 起了興趣
我的體會就是唯有透澈一切想
才能不住一切想
所以與人辯論
無非是驗証這個方向
只要別人有堅持己見的現象
就是我練習的對象
如果討論不是以佛理為依歸
就會有面子問題
面子包含地位與能力
卻不包含理解能力
面子就是理解能力的障礙
自古皆然
從以前古人辯論中可以看出端倪
大小乘之爭亦有此現象
不管如何爭
辯理總要回歸實用
不能用於方便的辯論
往往是爭知而已
知也代表地位能力
反而能不能幫助解脫變的不重要
所以到底要不要思惟
如何思惟
如何不思惟
都要以當下而論
離一切想不是無想天為依歸
還沒能離一切想
應該以不住心為依歸
真能無想無思惟
不是目前能及的
問題是誰能無有思惟與人討論
思惟的速度很快就已很難達成
現在的九段圍棋手都敗在電腦手下
人的思惟沒電腦快
到底人能不能突破
還不知道
如果用在佛學辯論
人就更慘了
要融通諸經
沒思考過怎知佛意
如果人學佛也像圍棋的心態
被電腦打敗
對學佛還有興趣嗎
很久以前就一直對“ 離一切想” 起了興趣
我的體會就是唯有透澈一切想
才能不住一切想
所以與人辯論
無非是驗証這個方向
只要別人有堅持己見的現象
就是我練習的對象
如果討論不是以佛理為依歸
就會有面子問題
面子包含地位與能力
卻不包含理解能力
面子就是理解能力的障礙
自古皆然
從以前古人辯論中可以看出端倪
大小乘之爭亦有此現象
不管如何爭
辯理總要回歸實用
不能用於方便的辯論
往往是爭知而已
知也代表地位能力
反而能不能幫助解脫變的不重要
所以到底要不要思惟
如何思惟
如何不思惟
都要以當下而論
離一切想不是無想天為依歸
還沒能離一切想
應該以不住心為依歸
真能無想無思惟
不是目前能及的
思惟 或 不思惟?
「無有思惟名正思惟」
經文在《大方等大集經》第七卷
修四念處, 四聖諦, 八正道等的思惟,其實都是指無漏思惟。
只是佛經通常都只寫「思惟」,因此讓人誤解。
《雜阿含經 789》
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是名正見 是聖出世間...
無漏思惟不同於凡夫所做的思惟。
無漏思惟是深入禪定後 所引發的
你必須先熄滅凡夫思惟,才能引發無漏思惟
修禪定就是在熄滅凡夫思惟
〈相應部 12相應 51〉
依不為、不思惟,無取著世間之任何物。無取著故無畏怖,無畏怖故自證般涅槃,
Re: 思惟 或 不思惟?
Re: 思惟 或 不思惟?
八正道的正知(如理思惟),確實要通過禪修來引出,金剛經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即是正思惟之心。必須先修”定”,後起慧(正思惟)。
Re: 五蘊皆空,是哪一種空?
六根六塵都是色法,”緣”根塵三事合和生六識,六識是色陰。於色陰起受想行思,才是心法四陰。
”緣”根塵,此”緣”即是無始無明俱生之我執識(七八二識)。心法四陰從中依名輾轉相生,七八二識純粹是”名”,轉其名相幻執,則轉識成智。
”緣”根塵,此”緣”即是無始無明俱生之我執識(七八二識)。心法四陰從中依名輾轉相生,七八二識純粹是”名”,轉其名相幻執,則轉識成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