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無隱乎爾
禪門公案 乃古人追求真理,體解大道,發明心地的真實寫照,是為中華佛教文化 最為絢麗的瑰寶。通過公案中那一個個 生動活潑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 歷代先輩 為擺脫生死樊籠的束縛,以達成人格的昇華和淨化,所付出的種種艱辛努力,以及於悟心後 所得到的解脫和快樂。通過對公案的學習和探究,可以幫助後人重履古人的心地歷程,以窺得入道門徑,辯駁見地真偽,最終得究竟果地成就。
自古於今,研究公案之文章著述 浩若煙海,不勝枚舉。有唐一代所傳公案 經雪竇禪師輯出《頌古百則》。對此百則公案,前有圓悟祖師之《碧巖錄》,後有師尊元音老人之評唱,個中玄旨 得以明示後學,使我等初心晚輩 因之可以略識端倪。本人乃師尊不成器之無名弟子,雖至今未曾 深入悉地,於心於性 毫無所證,但自從閱讀師尊幾篇《碧巖錄》講座,內心所得受用 實難言表。先師於講錄中 傾畢生之學,將其中幽微難測的內容 層層剖析,一一點出,其講解之精細縝密,實為千古以來 所未有也!爭奈師尊凡塵化緣已了,碧巖講錄終成絕唱,求其續篇 而不可再得。
本人雖學無所成,但時常追念先師恩德 而無以為報。今日借論壇一席園地,欲仿效師尊 昔日之風格,選取一些有參考價值的公案,加以分析解說,以期對眾位同修 有所助益。不才學識淺薄,意境比之師尊實有云泥之別,講錯的地方 還望壇子上的師兄 棒下留情。如此則幸甚!幸甚!
今天為大家選取的 是宋朝黃庭堅居士的悟道因緣。原文如下:
士初謁秀圓通…自是遂著發願文,痛戒酒色,日惟朝粥午飯,銳志參求。
既依晦堂,乞指徑捷處。
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者,太史居常 如何理論?”公擬對。
堂曰:“不是,不是。”公迷悶不已。
一日同堂山行次,時岩桂盛開,
堂曰:“聞木犀花香麼?”
公曰:“聞。”
堂曰:“吾無隱乎爾。”
公釋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麼老婆心切。”
堂笑曰:“只要公到家耳。”
久之,謁死心(悟)新禪師,隨眾入室。
心見,張目問曰:“新長老死,學士死,燒作兩堆灰,向什麼處相見?”公無語。
心約出曰:“晦堂處參得的,使未著在。”
後左官黔南道,力愈勝,於無思念中,頓明死心所問,報以書曰:“往年嘗蒙苦苦提攜,長如醉夢,依稀在光影中,蓋疑情不盡,命根不斷,故望崖而退耳。謫官在黔南道中,晝臥覺來,忽爾尋思 被天下老和尚瞞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為也。”
黃庭堅悟道公案的前半部分,上師在《佛法修證心要》一書中曾經講過。讀罷上文,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那黃庭堅黃大進士 在黃龍晦堂禪師處,經木犀花香的提示 不是已經悟道了嗎?為什麼在見黃龍死心禪師時,又被他下語難住,不得已跑到大老遠的貴州,經礪志苦參,方才打破疑團。上師不是曾經說過,見性一見永見的嗎?為什麼黃庭堅悟道 卻要經歷兩次,難道黃龍晦堂禪師 和上師肯他都肯錯了嗎?難道為師的接引手段 還不如自己的弟子嗎(兩個黃龍原是師徒)?當大家在閱讀禪宗的公案語錄時,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不妨多用心思考,仔細推敲,久而久之 或可洞達深奧秘旨。
古人參禪 為的是打破迷情,明心見性。那麼自性 究竟在何處?熟讀上師著作的人都知道,自性只在每個人的尋常日用當中。我們終日里 穿衣吃飯,舉手投足,無一不是 自性在起作用,所以說“大道不遠,只在目前”。但是,僅僅明白書本上所講的道理,並不等於見性,那隻是解悟,而非證悟,在事上 依然會落在生滅的假象裡,掉進“有”、“無”的窠臼中出不來。還需於事透得過,才是真悟。
待歷經一番勤苦努力,打開本來時,才會豁然明了:噢!原來這個就是,以前所了解的,相似則相似,是即不是。此時終於明白,心既是性,性也既是心;相既是性,性同樣也既是相。所謂性相一體,心性一如,從今以後 不再被一切假象所迷惑,所以上師說見性是一見永見。
那麼黃庭堅經黃龍晦堂禪師的提示,於聞香之處 已悟到了性相不二的道理,為什麼還是不解 死心禪師的問話呢?這是由於他所悟不徹,腳跟還沒有真正點地。我們每個人 平日里對境生心慣了,初初打開本來時,當下就會明了 因心而見性,由相而顯性的道理。
因為心是性的作用,相是心的影子,當然也是由自性 變現出來的,所以龐婆說:“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悟到這個,是不是就透徹了呢?當然還沒有。因為他還需要有個相,還需要有心意識的作用,通過作意分別 才能把持得定。
如果把相給他拿走,讓他把心熄滅,就像死心禪師所問:兩個人死掉了,燒成灰了,沒有心意識的作用了,怎麼相見?
到這時啞口無言者多,能翻過身來的少。諸位莫將此事 作等閒看,死心禪師這一句 你若透不過,依然只是一條死漢,祖師們的踪影 你還沒夢見在。自古悟禪者於此門前 顛倒的多矣,既有顛倒後 終其一生死在句下的,也有翻身爬起 成為英傑漢的。
唐朝時候的龐蘊龐居士,悟道後的機鋒 極為快捷犀利,是在家人學禪的典範,他的悟心歷程 也是分兩步走的。最初他參禮石頭希遷禪師,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石頭以手掩其口,遂豁然有省,這欲說不能的 不就是我的自性嗎?後來石頭問他:“日用事作么生?”他回答說:“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乃呈偈曰:
日用事無別,惟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
朱紫為誰號,秋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
其意境界和氣魄 令人由衷欽佩。
後參馬祖,又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原來這漢心中還有疑,腳跟未點地在)?”
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龐公到此方徹悟玄旨。
在這裡我們不妨分析一下 他前面問話過在何處。
龐所欲明者,“不與萬法為侶者”(超然於萬法之上,也就是獨立於一切萬象之外)的那個(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性),是個什麼樣子,應該怎樣去認識它、識別它呢?
從他前面所說的:“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我們知道大士已然明了,一切心意識 都是自性的作用,但是離開意識、離開作用 如何認識體證自性,他並沒有真正搞清楚,所以離開石頭參見馬祖時才會有此一問。類似的情況 歷史上還有很多,比如高峰禪師的悟道因緣,上師在“禪海微瀾”一文中有極為精彩的講解,有興趣者 不妨打開仔細閱讀。
現在我們回到前邊,再說那黃庭堅 乃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詞賦並世稱雄,流傳後代,這樣一代大文豪居然被死心禪師 一個小小的問題,問得張口結舌,不知所與雲。難道以黃大進士的聰明智慧 居然下不出轉語,隨便胡謅兩句出格的話 總可以唬唬人吧!須知這正是他的可貴處。古人參學為的是了心中生死大事,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哪像現在的人,不懂裝懂,以為只要那說幾句出格的話,就可以打機鋒、下轉語,如此豈不是 阿貓阿狗都會得禪了?
我們的黃大進士被死心一問,如吞生栗子在喉,咽不進吐不出,每日銘掛於心。初時由於政務相煩,疑情若斷若續,功夫未能成片。後貶官到了貴州,在宋朝時三黔 乃邊地貧困之鄉,每日政務之餘,戮力苦參,終於迷團盡破,腳跟點地。
今天舉出黃庭堅的公案,是因為他的悟道經歷 對我們現在的人,特別是心中心的同人,有著非常實際的啟發和參考價值。本人見過一些同修,經過一段時間的用功,初初得個入處,即自肯已經見性,其實只是剛剛得到點兒皮毛,可惜未遇明眼人 為之說破,指個路徑。

一口吸盡西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