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41〈8 勸學品〉:
「愛等結使雜諸善法,名為「生」。
復次,無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為「生」;有諸法實相智慧火,故名為「熟」。是人能信受諸佛實相智慧,故名為「熟」;譬如熟瓶能盛受水,生則爛壞。
復次,依止生滅智慧故得離顛倒,離生滅智慧故不生不滅,是名「無生法」;能信、能受、能持故,名為「忍」。
復次,「位」者,拔一切無常等諸觀法故,名為「位」;若不如是,是為順道法愛生。」
無生法
Re: 無生法
金剛經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 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 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 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 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 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 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 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 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 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 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 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 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 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 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 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 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Re: 無生法
又阿毘達磨經說。菩薩成就四智。能隨悟入唯識無境。即是地前小菩薩。雖未證唯識之理。而依佛說。及見地上菩薩。成就四般唯識之智。遂入有漏觀。觀彼十地菩薩所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化肉山魚米等事。此小菩薩入觀觀已。即云。如是所變實金銀等。皆不離十地菩薩能變之心。更無外境。既作觀已。亦能隨順悟入真唯識理。又如勝論祖師。為守六句義故。變身為大石。此有實用。若定實境者。不應隨心變身境為石。
問。且如變大地為金時。為滅却地令金種別生。為轉其地便成金耶。
答。唯識鏡云。為佛菩薩。以妙觀察智。繫大圓鏡智。及異熟識。令地種不起。金種生現。以此為增上。能令眾生地滅金生。名之為變。非為便轉地成金故。攝論云。由觀行為增上。令餘人識變。大涅槃經云。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大涅槃者。觀土為金。觀金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隨意成就。無有虛妄。觀實眾生。為非眾生。觀非眾生。為實眾生。悉隨意成。無有虛妄。
問。且如變大地為金時。為滅却地令金種別生。為轉其地便成金耶。
答。唯識鏡云。為佛菩薩。以妙觀察智。繫大圓鏡智。及異熟識。令地種不起。金種生現。以此為增上。能令眾生地滅金生。名之為變。非為便轉地成金故。攝論云。由觀行為增上。令餘人識變。大涅槃經云。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大涅槃者。觀土為金。觀金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隨意成就。無有虛妄。觀實眾生。為非眾生。觀非眾生。為實眾生。悉隨意成。無有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