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正一居士的祇樹孤獨園林
http://www.charity.idv.tw
巴利律藏聖典
http://www.charity.idv.tw/d1/d1.htm
祇樹給孤獨園林
版主: 釋大懺
Re: 祇樹孤獨園林-異陰相續
《彌蘭王問經》上卷
二十九、異陰相續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6/6/11
彌蘭王問:「尊者,請問下一世再生的人與前一生死掉的人是同一個人嗎?還是不同的人呢?」
「是同一個人,但也非同一人。」
「哦?我不懂,請舉例說明。」
「陛下!您從小的時候,到青少年,到現在成年,請問都沒有變化嗎?」
「當然不是,小時的我跟現在的我是不一樣的。」
「陛下,如果真是如此,那這世上應該就無母、無父、無師長、無工藝師、無持戒者、無智慧者。
陛下,請問初生胎兒的母親與孩童、青少年、成年後的母親是否為同一個母親?是否某一個人作惡,另一個人的手足就該被罰截斷?」
「當然不。尊者這樣問是什麼意思?」
「那初生的嬰孩與現已成人的都是同一個人。」
「請舉例說明。」
「陛下,譬如有人燃燈,請問它是否它會徹夜通宵照明?」
「是的。」
「請問初夜的燈焰與中夜的登是否同一?」
「不同。」
「請問,是否它們是否為不同的東西?」
「也不能這樣說,燈是依靠它自己的火而通宵照明的。」
「陛下,法也是如此。法是有延續性的,它一生一滅,相續連結起來,因此非同非異。」
「請再舉一例說明。」
「譬如擠出的牛奶,經過一段時間後自然會變為酪,從酪到生酥,從生酥到熟酥。陛下,如果有人說:『牛奶即是酪、是生酥,也是熟酥』──陛下,您覺得這種說法正確嗎?」
「不對。」
「法也是如此。 法是有延續性的,它一生一滅,相續連結起來,因此非同非異。」
彌蘭王讚道:「善哉!」
http://www.charity.idv.tw/w/w.htm
二十九、異陰相續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6/6/11
彌蘭王問:「尊者,請問下一世再生的人與前一生死掉的人是同一個人嗎?還是不同的人呢?」
「是同一個人,但也非同一人。」
「哦?我不懂,請舉例說明。」
「陛下!您從小的時候,到青少年,到現在成年,請問都沒有變化嗎?」
「當然不是,小時的我跟現在的我是不一樣的。」
「陛下,如果真是如此,那這世上應該就無母、無父、無師長、無工藝師、無持戒者、無智慧者。
陛下,請問初生胎兒的母親與孩童、青少年、成年後的母親是否為同一個母親?是否某一個人作惡,另一個人的手足就該被罰截斷?」
「當然不。尊者這樣問是什麼意思?」
「那初生的嬰孩與現已成人的都是同一個人。」
「請舉例說明。」
「陛下,譬如有人燃燈,請問它是否它會徹夜通宵照明?」
「是的。」
「請問初夜的燈焰與中夜的登是否同一?」
「不同。」
「請問,是否它們是否為不同的東西?」
「也不能這樣說,燈是依靠它自己的火而通宵照明的。」
「陛下,法也是如此。法是有延續性的,它一生一滅,相續連結起來,因此非同非異。」
「請再舉一例說明。」
「譬如擠出的牛奶,經過一段時間後自然會變為酪,從酪到生酥,從生酥到熟酥。陛下,如果有人說:『牛奶即是酪、是生酥,也是熟酥』──陛下,您覺得這種說法正確嗎?」
「不對。」
「法也是如此。 法是有延續性的,它一生一滅,相續連結起來,因此非同非異。」
彌蘭王讚道:「善哉!」
http://www.charity.idv.tw/w/w.htm
Re: 祇樹孤獨園林-靈魂
《彌蘭王問經》上卷
四十三:靈魂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6/7/2
彌蘭王又問:「請問尊者,有靈魂這種東西嗎?」
「什麼是靈魂?請陛下先下個定義。」
「我認為所謂的靈魂就是身內有一個真正的生命,這個生命透過身體的眼睛去看見外界的色境,透過耳朵去聽聞外面的聲音,透過鼻子去聞嗅香臭,透過舌頭去品嚐味道,透過身體去觸碰外物,透過大腦去思考。就好比譬如此處坐在宮殿樓閣的我們,欲眺望窗外的任何景色,都是由窗戶眺望出去。由東窗可眺望,由西窗亦可眺望;由北窗可眺望,由南窗亦可眺望。尊者!以上,就是我對靈魂的概念與認知。」
「陛下!我懂您的意思了。好,就依照你剛剛舉的例子來討論吧。如果所謂的靈魂真如你所說的那樣,那麼靈魂在身內不但可透過眼睛看見外界的景色,也可透過耳朵可看見外界的景色,透過鼻子看見外界的景色,透過舌頭可看見外界的景色,透過身體可看見外界的景色,乃至透過心意或大腦亦可看見外界的景色?甚至透過眼睛可聽聞聲音,透過鼻子可聽聞聲音,透過舌頭可聽聞聲音,透過身體可聽聞聲音,透過心意大腦可聽聞聲音?又或者透過眼睛可聞嗅香臭,透過耳、舌、身、心意大腦亦可聞嗅香臭?又或者透過眼睛可品嚐味道,透過耳、鼻、身、大腦亦可品嚐味道?或透過眼睛可觸摸外在,透過耳、鼻、舌、大腦可觸摸外在?或透過眼睛思考事情,透過耳、鼻、舌、身等可思考事情?」
「尊者!這都是不可能的。」
「哦!陛下!既然這樣您就前言不對後語,自相矛盾囉!陛下,譬如坐於宮殿樓閣的我們,開窗之時,臉向外面,通過大虛空,更能眺望外界的景色。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拿掉眼睛時,內在的靈魂生命,也可臉向外而自由出入,通過大虛空,能看清外界的景色;除去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大腦之時,也都是臉向外界而可自由出入,通過大虛空,更能聞聲、嗅香臭、嚐味、觸摸一切?」
「尊者!不可能這樣的,這是不成立的。」
「喔!陛下,您又前言不對後語,自相矛盾囉!陛下!就好比現在您的侍衛在殿外守衛,您知道這件事嗎?」
「當然知道。」
「又陛下!譬如侍衛在殿內,就在您的面前,您會知道這件事嗎?」
「我當然會知道。」
「陛下!同理,當食物放置於您的舌頭上時,假設體內真有靈魂這種東西,那麼靈魂能知道食物的味道是酸、鹹、苦、辣、澀、或甘甜嗎?」
「當然會知道。」
「可若當食物已吃入胃裡時,您體內的靈魂還能知道在胃裡的食物味道是酸、鹹、苦、辣、澀、或甘甜嗎?」
「嗯…不能。」
「喔!陛下,您這樣又前言不對後語,自相矛盾囉!陛下!譬如有人持來一百個蜜甕,當蜜桶裡的蜜滿後,假設把某人的嘴巴給鉗下來,投入蜜桶裡。請問此人能知蜜是甘甜或不甘甜?」
「不能。」
「為什麼?」
「因為這個人的嘴巴已被挖走,已失去了嚐蜜的正常功能。」
「陛下!您這樣又前言不對後語,自相矛盾囉!」
「尊者!我真的從來沒遇過跟您一樣優秀的大師。能跟您一起討論,真得是累世有幸。」
於是,那先尊者以阿毘達摩論的理論來開示彌蘭王:「陛下!此處緣眼與色而眼識生,受、想、思、觸、識與彼等俱生。如是,一切因緣而生。因此,靈魂並不存在。緣耳與聲而耳識生……乃至……緣意與法而意識生,受、想、思、觸、識與彼等俱生。因此,一切法因緣而生,並不存在所謂的靈魂。」
「善哉!尊者。」
http://www.charity.idv.tw/w/w43.htm
四十三:靈魂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6/7/2
彌蘭王又問:「請問尊者,有靈魂這種東西嗎?」
「什麼是靈魂?請陛下先下個定義。」
「我認為所謂的靈魂就是身內有一個真正的生命,這個生命透過身體的眼睛去看見外界的色境,透過耳朵去聽聞外面的聲音,透過鼻子去聞嗅香臭,透過舌頭去品嚐味道,透過身體去觸碰外物,透過大腦去思考。就好比譬如此處坐在宮殿樓閣的我們,欲眺望窗外的任何景色,都是由窗戶眺望出去。由東窗可眺望,由西窗亦可眺望;由北窗可眺望,由南窗亦可眺望。尊者!以上,就是我對靈魂的概念與認知。」
「陛下!我懂您的意思了。好,就依照你剛剛舉的例子來討論吧。如果所謂的靈魂真如你所說的那樣,那麼靈魂在身內不但可透過眼睛看見外界的景色,也可透過耳朵可看見外界的景色,透過鼻子看見外界的景色,透過舌頭可看見外界的景色,透過身體可看見外界的景色,乃至透過心意或大腦亦可看見外界的景色?甚至透過眼睛可聽聞聲音,透過鼻子可聽聞聲音,透過舌頭可聽聞聲音,透過身體可聽聞聲音,透過心意大腦可聽聞聲音?又或者透過眼睛可聞嗅香臭,透過耳、舌、身、心意大腦亦可聞嗅香臭?又或者透過眼睛可品嚐味道,透過耳、鼻、身、大腦亦可品嚐味道?或透過眼睛可觸摸外在,透過耳、鼻、舌、大腦可觸摸外在?或透過眼睛思考事情,透過耳、鼻、舌、身等可思考事情?」
「尊者!這都是不可能的。」
「哦!陛下!既然這樣您就前言不對後語,自相矛盾囉!陛下,譬如坐於宮殿樓閣的我們,開窗之時,臉向外面,通過大虛空,更能眺望外界的景色。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拿掉眼睛時,內在的靈魂生命,也可臉向外而自由出入,通過大虛空,能看清外界的景色;除去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大腦之時,也都是臉向外界而可自由出入,通過大虛空,更能聞聲、嗅香臭、嚐味、觸摸一切?」
「尊者!不可能這樣的,這是不成立的。」
「喔!陛下,您又前言不對後語,自相矛盾囉!陛下!就好比現在您的侍衛在殿外守衛,您知道這件事嗎?」
「當然知道。」
「又陛下!譬如侍衛在殿內,就在您的面前,您會知道這件事嗎?」
「我當然會知道。」
「陛下!同理,當食物放置於您的舌頭上時,假設體內真有靈魂這種東西,那麼靈魂能知道食物的味道是酸、鹹、苦、辣、澀、或甘甜嗎?」
「當然會知道。」
「可若當食物已吃入胃裡時,您體內的靈魂還能知道在胃裡的食物味道是酸、鹹、苦、辣、澀、或甘甜嗎?」
「嗯…不能。」
「喔!陛下,您這樣又前言不對後語,自相矛盾囉!陛下!譬如有人持來一百個蜜甕,當蜜桶裡的蜜滿後,假設把某人的嘴巴給鉗下來,投入蜜桶裡。請問此人能知蜜是甘甜或不甘甜?」
「不能。」
「為什麼?」
「因為這個人的嘴巴已被挖走,已失去了嚐蜜的正常功能。」
「陛下!您這樣又前言不對後語,自相矛盾囉!」
「尊者!我真的從來沒遇過跟您一樣優秀的大師。能跟您一起討論,真得是累世有幸。」
於是,那先尊者以阿毘達摩論的理論來開示彌蘭王:「陛下!此處緣眼與色而眼識生,受、想、思、觸、識與彼等俱生。如是,一切因緣而生。因此,靈魂並不存在。緣耳與聲而耳識生……乃至……緣意與法而意識生,受、想、思、觸、識與彼等俱生。因此,一切法因緣而生,並不存在所謂的靈魂。」
「善哉!尊者。」
http://www.charity.idv.tw/w/w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