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 [折翮之嘆]
「鳩摩羅什」來中國弘法,應該是他的願望達成了,他的人生也無憾了,是這樣嗎?
《高僧傳》裡面記載過,鳩摩羅什有過「折翮之嘆」!那為甚麼會有折翮之嘆?
因為鳩摩羅什在翻譯的過程當中,他發現中國人「好簡」,喜歡文筆簡略,很多地方
他們會嫌鳩摩羅什翻譯的太繁瑣,他們希望文筆不要這樣的囉嗦。
當鳩摩羅什把《大智度論》百卷,整個翻(譯)好以後送給「盧山慧遠(西元334~
416年)」,慧遠的年紀比「鳩摩羅什(約西元344~413年)」大,是當時南方的宗
教界領袖,也是道安和尚的高徒。鳩摩羅什當然很清楚,他能夠來到中國,是因為道
安和尚請前秦的國君「苻堅」迎請他來的。雖然這當中發生了很多的變故,他在
姑臧被(苻堅的手下-呂光將軍)羈留了十六.七年,但是鳩摩羅什(仍然)對道安懷念.
感激(雖然他與道安從未見過面),(但是)道安留下譯場的規模,還留給他一批譯經的
人才,就是前面講的(道安的老朋友)「法和」,(還有)「曇影」,「僧叡」,有僧略」
這些人。而慧遠對他也是很重視的,也派了一批人去幫助他(參與翻譯的工作)。
所以他把《大智度論》的序文的寫作,就請慧遠來執筆。
可是《大智度論》由人帶到廬山的地方,慧遠看過以後覺得太多了,太繁瑣了,所以
慧遠(只)把他抄錄了重要的,抄成二十卷。慧遠(只)為《大智度論鈔》做了序文。
這件事情讓鳩摩羅什很傷心,這可以理解,(自己)很辛苦的,認為最重要的論書,可是
別人卻認為太繁瑣,覺得不必全部來閱讀,只讀重點就好了。
所以後來《大智度論》的序文是由「僧叡」來寫的,這個事情對鳩摩羅什,當然
有相當大的打擊啦,也讓他覺得很遺憾。所以他曾經講過這樣的話:(高僧傳卷二)
(「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毗曇,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識者寡,折翮於此,將
何所論。」)
這裡的「著」應該是唸「ㄓㄨㄛˊ」,我若是著筆.下筆來寫作大乘的論,「阿毗曇」
就是「論」;「非迦旃延子比也」,那就不是「說一切有部的--迦旃延子」可以比的。
迦旃延子;是「說一切有部」創部的人,也是《發智論》的作者,是對印度佛教影響
非常深遠.廣大的一位論師。
鳩摩羅什有自信,他若能夠寫作大乘的論書,那麼迦旃延子也比不上他。可是今在秦
地,現在我在秦地,在中國;「深識者寡」,很深的了解我的人少呀!
「折翮於此」,我像鳥斷了翅膀,不能飛翔,「將何所論」,我還有甚麼好說的呢?
「翮--ㄏㄜˊ」是甚麼?「翮」是鳥的羽毛當中的硬梗,那麼就比喻作鳥的翅膀,
「折翮」就是鳥斷了翅膀,不能飛行,比喻「鴻圖難展」,這是鳩摩羅什的感嘆,
也是很有名的「折翮之嘆」。
鳩摩羅什過世以後,有一位高僧從印度來,看了他的翻譯很感慨(的說),其實鳩摩羅什
所擅長的,只翻出了十分之一而已,這也是他的不幸,因為他在姑臧被浪費了太久的
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