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驚膽跳_台灣處境

一個留言板
訪客

Re: 心驚膽跳_台灣處境

#6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大般若經要解 - 九十波羅蜜(二二)精進
現在介紹九十波羅蜜裡第八十一個“毗黎耶波羅蜜”,也就是“精進波羅蜜”。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39期 2009年8月刊
現在介紹九十波羅蜜裡第八十一個“毗黎耶波羅蜜”,也就是“精進波羅蜜”。前面曾經提過“精進”,“精”是選擇好的, “進”是往前推進,或者說提昇、增上都可以。此處所談“精進波羅蜜” 是什麼現象呢?我們知道,一般談“精進”的用意主要是用來對治懈怠、放逸,因為人有這些問題,所以才需要“精進波羅蜜”,這也是前面談的“精進”的修養。現在所談的“精進”是什麼呢?可以說已達隨心所欲的程度,於行、住、坐、臥任何時間隨時都可以精進,不一定要等什麼問題出現才精進,更不是等到有放逸、懈怠時才精進;也就是他本身不只已沒有放逸懈怠的行為,甚至連這種心念都不會發起了。前面曾談到達到灑脫自在的境界,灑脫自在是不是他就不修行了?不!他還是要修養!只是他已不再是專門針對某一現象去行精進,而是一種無欲、無妄、無心念的精進,這才是此處所談的第八十一個“精進波羅蜜”。

如果還有欲、妄及心念去行精進,這樣的境界並不高。另外要注意:精進波羅蜜裡沒有圓滿和究竟,千萬勿以為前面都是談圓滿、究竟,就把“精進”也套上圓滿、究竟,那就錯了!因為精進裡是沒有圓滿究竟的。前面談的精進是從懈怠、放逸著手,如何修養精進使自己不懈怠、不放逸,但若是要修養成不懈怠、不放逸,也就表示還有懈怠、有放逸,必須突破這些“有”,這頂多也只是到達一個“無”的境界,“毗黎耶波羅蜜”可以說是一種無欲、無妄、無心念起動的精進,所以無論行住坐臥,任何時候都可以去行,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為什麼,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這精進的意境?好比人肚子餓了必然要吃飯,一日三餐通常有固定的時間,大約幾點早餐,午餐、晚餐,都有一個時間性,如果以“精進波羅蜜”來講,那是已達隨心所欲的境界;再次提醒各位:增上境界的精進波羅蜜,千萬別解釋為圓滿精進、究竟精進,那就錯了!

再看下一個“禪那波羅蜜”,前面談禪“定”,肯定的說有四禪、四無色定與滅盡定,此處“禪那波羅蜜”就不是談定了,而是靜慮的意思。“靜慮”就是靜淨地去思考,譬如想一件事,一定先找出其優劣點,分別好與壞之後,再作比較與選擇,這都是在“靜淨的思考”的前提下去發展,那到達“禪那波羅蜜”是一種什麼境界呢?就以觀想念佛來說,“禪那波羅蜜”已經突破了要在那裡念佛、還要觀一個什麼佛像的行法局限,也就是它沒有一個特定的範圍,也沒有局限了,這麼一來是不是會很零亂呢?並非如此,還是清清楚楚的。所以“禪那波羅蜜”的境界是一種什麼現象?譬如早晨與黃昏所看到的雲彩都叫做彩雲,如果到達“禪那波羅蜜”的境界,你所看的早晨的雲與晚上的雲也都是雲,只不過多了太陽的輻射與反射的顏色而已,所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面目,這就可以發現,這靜淨思考出來的境界是一種完全突破了的境界,它超越了提昇,一直增上到沒有辦法再增上了,而且它也同樣不是圓滿也不是究竟,因為“禪那波羅蜜”也是沒有圓滿及究竟的。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看一二三的“一”,通常談“一”,“一”究竟是什麼?我們通常分別認定這是一本書、一張桌子、一個人或者是一個什麼‧‧‧‧‧‧,都有一個特定所指,或者是一個名相、代名詞或代號,這都是世間上談的一;佛法的“一”呢?那就是突破了“一”的“有”的現象,不再執著於那些“一”了!那麼“禪那波羅蜜”針對的“一”是什麼呢?那是談“萬法歸一”的境界。因為如果講“萬法”,可以知道有一萬個法,但是一萬是多少“一”?一萬個“一”嗎?仔細想想這問題,靜淨的思考就是這種意思。

萬法是一萬個法,還是要以“一”做基礎;也就是不管什麼樣的法,我並不捨棄,但是並不需要一個萬個法;怎麼說?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只需要一個法就可以去化解,絕不會說一個問題要找很多的法去化解;同樣的,這個法也不能化解所有的問題。這就可以發現:“一”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暫時定位的數目字,不是肯定的。

所以這裡的“禪那波羅蜜”,是靜淨地去思考,思考到境界已增上到非常微細的境界了。好比有人半開玩笑問你有多少頭髮?我們常常會以八萬四千來形容,如果真正去算的話究竟有多少?其實這不是問題,因為不管你有多少毛髮,總是以“一”作基礎,這就可以發現所謂的“一”究竟說什麼?!

我們剛開始修行總會有分別與差異,如果能到達這種禪那的境界,思慮的境界,就會發現並未捨棄那些,卻也沒有任何的計較執著,那不是清淨,“禪那波羅蜜”是清淨不了的,因為一旦清淨了,就沒有值得我們靜淨思考的內容了,只不過它是由粗到細,由細到微如此而已。

再看第八十三個“般若波羅蜜”,前面介紹過“般若波羅蜜”,是講慧的意思。“慧”是從知識經驗而來,運用我們的知識經驗,發揮成為一種有效的力量就是慧,或稱為般若,這是之前所說的。這裡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境界呢?有句俗語 “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說知其二也不一定知其三,此處講“般若”以知而言,可以說已到達了無限的境界;前面所講的還是有限的,如果到達“般若波羅蜜”這最後的修養境界,可以用“舉一反三”來形容,是說已經到達沒有任何邊際、限制、範圍了,但是也並不捨棄這些邊際、限制、範圍。那麼該如何去認定呢?只能說,其實還能認定都不是“般若波羅蜜”的究竟,所以“般若波羅蜜”是一個究竟境界;它不止談圓滿,因為談圓滿表示還有不圓,它是談究竟!是從原來的一些有所圓滿或者有所不究竟,最後到達了究竟,這個“究竟”是一個“畢竟”的結果,如果以佛法的言句來說,就是“大事已辦”、“所做皆辦”的境界,這境界就是經由“般若波羅蜜”或者是“慧波羅蜜”形成的,所以它還是有一個名詞,但是它是一種究竟的境界,事實上這種運作已到達什麼程度呢?

再舉個例子來說,好比黃豆磨成豆汁後可以製做成豆腐、豆腐乳、豆腐干等各種豆類製品;最初它是黃豆,但經過不同的變化作用,產生不同的結果,這都需要智慧不是嗎?這都要靠知識經驗才能完成的。那麼“般若波羅蜜”是個什麼境界呢?以黃豆為例,黃豆還是有所需要,既然做成各種豆製品,一定是你還需要去吃它,這些你都能作了,但已經不是為自己而作,只要還為自己而作,都不是般若波羅蜜的究竟;那是到達什麼程度了?可以說是“所作皆辦”、“具諸佛法”的境界,只不過這境界真要拿捏也很困難,因為“般若波羅蜜”的究竟,不只是一個微細的境界,幾乎很難表達,甚至連體會、感受都很難。如果這麼說:城市裡的空氣總是不好,感覺連呼吸都困難,到郊外空氣很好,呼吸就順暢,一旦身處森林,空氣就更好了。假如說你每天都待在那種空氣最好的環境裡,你還會不會起分別?一定沒有好壞可分了,那時你所體會的、顯現的智慧是一個什麼境界?已經沒有言說、文字、境界與作用,什麼都不存在了,那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是“般若波羅蜜”完成的,“般若波羅蜜”可以這麼來解釋。

再看第八十四個“十力波羅蜜”,十力在此不需一個一個做解釋,因為前面已介紹過了,但它的究竟是講什麼?──無礙解脫。要解脫難免都有障礙,而“十力”就是十力具足無礙而解脫,這是對“十力波羅蜜”的認知。那麼該如何把握?譬如修行,需具足了“戒、定、慧”才能顯現修養,在學習上才可以說完成了,那是不是就可以完成了生脫死呢?不一定,為什麼?這要看你於戒、定、慧三學的修養到什麼程度而定?講“戒、定、慧”具足,這只是一個概念,到底具足到什麼程度?於戒而言,可以隨心所欲不會造成傷害了;於定呢?根本就不會有散亂的機會;於慧呢?更沒有癡迷、無明、煩惱的可能了,那是以“十力”修養所完成的結果,可以說是無礙法門。是“十力波羅蜜”經歷無礙完成的最後結果,是一個無礙的境界,可見這法門是以“十力”來說,達到無礙的境界,這樣才是十力波羅蜜。只不過要瞭解“無礙波羅蜜”不是說在這世界上都沒有障礙了,而是說這個人的修養已到達沒有障礙的境界了,不但自己沒有障礙,還能幫助別人化解障礙,那才是“無礙解脫”,否則只是自己做得到,並不能幫助別人也做得到,那還是有礙,可見“十力波羅蜜”的境界是已達到了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境界。

再看第八十五個,“無所畏波羅蜜”。我們通常把“無所畏”看成好像什麼都不怕,前面還特別強調不是這麼解釋的,這個“無所”是已經沒有什麼會使他產生所謂的顛倒夢想與恐怖的現象,這“畏”的本身就是顛倒、夢想、罣礙、恐怖,而“無所畏”已經到達沒有任何的人、事,或者是道理會使他罣礙、恐怖、顛倒、夢想了。那究竟是何等現象?具有這樣修養的人還像不像一個人呢?當然他還是一個人,也可以說:是人,非人,是名為人!為什麼說“是人,非人,是名為人”呢?因為他肯定已不同於一般人,他的修養已經到達了菩薩或者是佛陀的境界了,但是在名字相上講,他還是一個人,可見“無所畏”並不是什麼都不害怕的意思,而是說不再有任何狀況會使他產生顛倒、夢想、罣礙這些問題了。《心經》裡也特別說道「遠離顛倒夢想才能究竟涅槃」,這裡講“無所畏”是唯有達到無所畏的境界,你才能究竟涅槃,否則還是有所畏。還有,即使你能突破有所畏,也並不表示你已經不受干擾,因為你還需要利用修養或者運用道理方法去突破,而“無所畏波羅蜜”是說一切對你已是多餘,可以說就是無餘的境界。但是我要強調一下:這“無餘”並不是指死了的無餘,而是凡所有“業”已完全清淨,“道”也不需要了的境界。因為如果業清淨了,還需要道,那還是有餘;如果連“道”也不需要了,那就是“有餘”不起,“無餘”也是多餘。所以談“無所畏”,如果以修養的人來講,有很多人好像自己都能作得了主,對別人也能說出大道理來,甚至也能幫助人家,但是,這是沒有事情發生的時候可以做到,一旦有事還是作不了主。可見他的修養,最多只能做到從“有”的突破顯現“無”而已,若是“無所畏”,根本還辦不到。

虛雲老和尚過去有這麼個故事,他曾經住山洞,那裡有老虎、毒蛇,但是他不會受到傷害,還可以跟牠們安然相處,那種境界才是無所畏的境界,他不是不怕,他清清楚楚知道“老虎”會吃人,“蛇”會傷害人,可是,他們彼此不會造成障礙,不會發生問題,那是融為一體的境界,但是不叫“天人合一”,而是眾生同體,要到達這“眾生同體”不是嘴上說說就算了。以前我行腳的時候發生過這麼的事,一起行腳的寶乘法師跟另外一位流雲法師講:「山裡有獅子,要小心!但是你不要怕,如果你看見獅子,只要朝牠笑,牠就不會咬你。」流雲法師還信以為真,我趕快拉住他說:千萬不要聽他的話,“笑”表示你還有問題。我們曉得電視、電影有一陣子流行殭屍片,要你停止呼吸,他才找不到你,還有呼吸的話都會找到你,這說明什麼?不是一個殭屍跟一個生命的問題,是表示你本身還有問題在,還有“有所畏”的這種心念,只是這種“有所畏”是粗?是細?還是微細?如果到了連微細都不存在了,那才是真正“究竟無所畏”的境界。

所以我們看經典不要從文字上看,前面也這麼講,後面也這麼講,我平常跟你們講過,你們聽我講般若學很容易,如果叫你們自己去看《大般若經》,可能會打瞌睡,為什麼?因為前面也這麼講,中間也這麼講,後面還是這麼講,不是一直在重複嗎?如果不能把握一個原則,開頭講“有”而後怎麼樣突破,藉著認識、了解,能夠發現“無”,但到達“無”還不是究竟,要達到圓滿才能究竟,你如果不知道這個過程,不知道此中境界的層次的話,你就會愈看愈煩惱,會想:「怎麼搞的?這個經典翻來覆去。」其實並沒有翻來覆去,首先你必須看它的標題,還要看裡面的內容,而且除了解釋名相,還要說出它的法義,比喻的境界。所以“無所畏”千萬不要說,我什麼都不怕就是無所畏,如果你說什麼都不怕,就表示你內心還是有怕的成份,什麼都不怕是因為你還沒有面對,一旦面對了,是不是什麼都不怕?即使表面上不怕,可能內心還是怕得很,就算內心也不怕,你敢不敢真正去面對,完全無動於衷呢?可見其中有不同的境界,何況要到達最後融為一體,不分彼此,沒有差異性、分別性,那是什麼?那不是木頭、石頭!如果以慈悲兩個字來講,你已經圓融了慈悲的心念,唯有圓融了慈悲的心念,才能夠達到喜捨的成就,那才是所謂的圓滿、所謂的究竟。
訪客

Re: 心驚膽跳_台灣處境

#63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國民黨智庫上午舉行「新冠肺炎疫苗發展的瓶頸及解決之道(九)-防疫升級!社區感染連環爆」視訊座談會,對於國內取得疫苗困難,施打率低於其他疫情國家,國民黨智庫副董事長連勝文建議政府透過民間團體去和代理商溝通,加速取得疫苗;他也提醒,現在大家都在開發二代疫苗,但台灣卻連一代都拿不到,應該要提前布局二代疫苗。

國民黨主席、智庫董事長江啟臣表示,不管是快篩、精準的普篩還是疫苗的取得,國民黨去年都一再呼籲,連勝文去年提出時還被抹黑污衊,看到現在這樣的狀況真的是蠻遺憾的。現在疫情爆發,包括篩檢和篩檢完如何處理、輕、重症怎麼分配等,皆顯示醫療量能不足,證明這一年以來,指揮中心和中央單位沒有做超前部屬和貯備,等於回到原點。

江啟臣說,位於第一線的地方政府需要協助中央和調配,「但調度全都在中央,這些疫療量能不光是地方政府能夠決定的」,行政上面調度指揮非常關鍵。現在除了技術上的篩檢,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怎樣有效控制疫情,最終解方還是在於疫苗,國產疫苗真如蔡英文所講的能夠期待嗎?還有取得疫苗的途徑是不是這麼有限?蔡英文都沒有說清楚。

連勝文說,他之前不管提疫苗建議還是防疫意見,民進黨就出動網軍攻擊,「很不幸當初提出的警示和疑問都發生了,我們的擔憂都變成事實,但我一點都不高興,我寧願這些都沒有發生」。就跟江啟臣所說的一樣,現在都「回到原點」,所有民眾和醫護人員的努力都前功盡棄。

連勝文說,即便走上封城這條路,如果沒有疫苗,解封還不是沒有免疫力,無法抵抗病毒,等於問題無法解決,他提出兩點建議:一,蔡政府既然有意識形態的枷鎖,是否乾脆透過紅十字會等民間組織去跟代理商溝通,加速買到疫苗;二,現在大家都在開發二代疫苗,但台灣卻連一代都拿不到,應該要提前布局二代疫苗。

針對國產疫苗的部分,連勝文批評,國產疫苗都還沒推出,政府就已經開始炒股。他強調,台灣做得出疫苗很好,但能不能做到國際認證?以及拿到疫苗護照出國?政府應該協助國產疫苗拿到國際認證,而不是光宣傳以拖待變。況竊台美關係這麼好,怎麼不去爭取幫美國疫苗場代工?不是疫苗國家隊嗎?除了可以提供給台灣也可以提供周邊東南亞國家。

對於疫苗代工的說法,國民黨立委賴士葆也附和連勝文,他說印度、韓國都有代工AZ疫苗,為什麼台灣不能代工?台灣生技廠程度並不差,而是在於主政者有沒有認真跟美國和其他國家交涉。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憂心國內疫苗短缺問題,她表示,即便昨天來台的40萬劑AZ疫苗打完,台灣和其他國家相比的施打率仍是非常落後。她也呼籲民進黨不要再造謠國民黨要進口大陸疫苗,國民黨討論的都是BNT和莫德納等國際疫苗,不要因為意識形態曲解主張購買BNT的人都是支持大陸進口疫苗。
軟體之美
文章: 1603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華裔醫建議口罩戴2層 美CDC方針「點出1關鍵」:貼合臉部最重要

#65

未閱讀文章 軟體之美 »

華裔醫建議口罩戴2層 美CDC方針「點出1關鍵」:貼合臉部最重要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515/1 ... z6vT50WOuV
在醫療口罩外層多戴一層布料口罩,能有效減少超過9成以上的病毒傳播,在台灣卻鮮為人知。但根據查證,美國CDC官方網站於4月6日更新提升口罩防護的佩戴方式,特別提到「良好貼合度」增進口罩性能的重要性,並強調不要同時佩戴2個一次性口罩。
軟體之美
文章: 1603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新北144例足跡 侯友宜曝「4家菜市場」確診者常去

#66

未閱讀文章 軟體之美 »

https://news.tvbs.com.tw/life/1513917?from=popin_like
三重三和幸福菜市場、三重幸福戲院;另外還有中和華泰市場,板橋國慶黃昏市場、板橋朝陽市場,這些都是確診者經常去的地方。
軟體之美
文章: 1603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外媒評台「假安全感」淪空轉

#68

未閱讀文章 軟體之美 »

活仔

Re: 心驚膽跳_台灣處境

#70

未閱讀文章 活仔 »

自由開講》謾罵無濟於事 台灣防疫人員加油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45314

生活在美國,我們已經一年半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
台灣政府與民眾已經辛苦守了一年多,真是做得很好了,
這樣的政府和防疫,究竟是要謾罵什麼?
請多多鼓勵防疫人員代替指責,不要因為疫情嚴峻指責誰好嗎!
在普遍施打疫苗前,減少感染唯一的方法就是待在家中,
如果你有家人或朋友在最前線,
請跟他/她們說辛苦了,
台灣第一線的醫、護、警、消加油!
訪客

Re: 心驚膽跳_台灣處境

#7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大般若經要解 - 十波羅蜜(二三)無礙智
介紹九十波羅蜜第八十六個“無礙智波羅蜜”。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40期 2009年9月刊
介紹九十波羅蜜第八十六個“無礙智波羅蜜”。“無礙智”是講“法”、“類”、“智”、“忍”這四個項目所完成的智,那是什麼智呢?就是大圓鏡智。我們知道,鏡子本身並沒有什麼,只是顯現一個現象,並不會造成障礙或任何問題;此處講“無礙智”就是這種現象。好比一面鏡子,照漂亮的東西如此顯現,照醜惡的東西還是如此顯現;如果眼前無物呢?它不會感覺空虛或少了什麼,東西多了也不覺得擁擠,都能一一明顯的顯現;所以可以說“無礙智”的本身已達到類似的般若智,是實相完成之後般若觀照的一個功夫。如果以“定”的修養來看,是從四禪、四無色以至滅盡定,已經完成九次第定的階段;以無礙智來說,雖已達“滅盡”,仍然有所執著,為什麼?因“我 ”生也不起,滅也多餘,但是有一個問題,是否如此就大事已辦了呢?在菩薩法裡,你到達了這層修養,卻要看你能表現多少?能使人得到利益嗎?遇著比你差或跟你差不多的人,也許能夠表現,但是遇修養比你更高的人呢?那你是不是就不如別人了 ?! 而“無礙智”卻是:遇低的是如此,遇中的也是如此,遇高的也是如此,乃至遇到更高的,“我”的表現還是如此,因為已經沒有任何差別還會使你造成障礙,這才是無礙智。所以,我曾說過:要做一個真正的菩薩行者,或要做一個法師,能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必須天上知道一半,地上的要全知道;但是常常會發現自己“這個不懂”或認為“我是專修什麼”,如此於智而言是有礙的;無礙一定是無所障礙,是依於你的智的修養或者般若而言,已達無礙。只要還有什麼不瞭解的或者做不到的,都還是有礙。所以肯定的說,必須已達等佛或等覺的境界,也就是須完成八地以上菩薩的修養,所以說菩薩八地以上就具足了“無礙智”。

再看第八十七個“佛法波羅蜜”,或許大家還沒聽過這名詞──“佛法波羅蜜”。一定要瞭解,此處所謂的“佛法”,不是限於某一位佛的法,而是說圓覺之法,也就是圓妙明覺或說“圓覺”、“妙覺” 或“明覺”之法,那麼到此修養究竟是什麼樣子?如果以智慧的比喻來講,好比一盞燈,可以照亮一個環境,可是範圍有限,有許多燈,也只能夠照亮許多地方,那如果像太陽之光呢?還是會受限於東半球、西半球的地域,還是有礙的;而如果到達妙覺、圓覺境界的話,這個世界根本就不再有黑暗,都是明亮的!這是什麼境界?就是所謂的“佛法”!佛法是一個沒有黑暗的境界,那以什麼來說?當然還是以般若來講,所謂的覺悟之光或者智慧之光,就是已經超出了等覺,到了圓覺、妙覺的境界。所以,究竟佛的境界是什麼?他是一個發明者,不是一個創造者。如同以發明飯菜的人來說,也叫做發明,若能從飯菜中發明所具備的營養,那又是另一種發明。如果能夠從“營養”中分析它的成分,自然也是一種發明;或者能研究出人究竟需要多少營養,又是另一種發明;此外還要知道什麼樣的人需要那一些營養?那就更難了,至少目前還沒有任何營養學家或者醫學家能做到這個程度;而瞭解什麼樣的人需要些什麼營養,讓所需的營養能恰到好處,那才是圓滿、才是明覺。這不是隨便就可以做得到的,只有完成了“覺悟之法”或者說“佛法”,才能做到。

既然佛法做得到,為什麼只能發明,不能創造?譬如說人從哪裡來?基督教說,人是上帝造的,是創造者;佛陀不這麼說,佛陀說人是從父母而來,所以是發明者不是創造者,為什麼佛只能發明不能創造?如果上帝過去能夠造人,現在有那麼多教徒,為什麼上帝不創造一個人給大家看看?其實佛陀告訴我們的道理方法肯定是我們能認知也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教一些做不到的,那叫做迷惑眾生,不是“實相無相”的真如之道;所以“佛法波羅蜜”的本身就是以覺悟為前提,達到圓覺、妙覺、明覺的境界,這是以佛法來說波羅蜜。

再看第八十八個“如實說波羅蜜”,這個實是講“實相”,即實有相,實實在在的實。“如實”是什麼意思呢?一般談道理方法,總是把世間法或現實的法看得很輕微,甚至認為不好,而一味的去追求所謂的理想或玄妙的,這就是“不如實”。“如實”是必須要能面對實有相,並能化解實有相,不會有任何障礙;所以要到達了無障礙的境界,才是如實的境界。至於“如實”後面為什麼還要加“說”呢?前面講八十六個波羅蜜,一直到無礙智為止,然後才講到“佛法波羅蜜”,而 “佛法波羅蜜”當然就是要弘傳流佈的道理方法,所以這裡講“如實說”,表示不是以自我意識來說,因為那還會造成障礙、問題與傷害。以前我一再強調現在很多人講佛法,其實說的都是人法,都是以自我意識來說,因此不是如實的佛法。

要知道“如實的佛法”必須要依教如法,絕不能離於佛陀所教、佛陀所說,才是如實說。常有很多人自己講了一大堆,最後卻總括一句:這些都是佛說的、都是經典上講的,如果追究一下,問他是什麼經典講的?他可能回答:「經典那麼多,我即使告訴你,你也很難找到!」這根本是騙人,想想!你能夠說出是那一部經,我就可以從那一部經典去著手,即使你不知道是那一部經典的那一品、那一卷,至少你要知道是那一部經,不是嗎?偏偏就有很多人講了一大堆:這是《十地經》、《心地觀經》、《本事經》....可能他自己都沒有看過。好比“本事”是講什麼?不是說你這個人有沒有本事,而是說釋迦牟尼佛的事蹟,如果你沒有看過這一部經典,就不知道這部經究竟說什麼?就以常常聽到的“九色鹿的故事”來說,大家都知道這是出自於《譬喻經》、《百喻經》,其實《纓絡經》也講,《妙童女經》也講,很多經都講九色鹿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知道一點那也不錯,就怕他自己說了一大堆,最後說這是佛說的、是經典講的,偏偏最後既不是佛說的,經典上也沒有,這就不叫“如實”說了,那是自己隨便說。所以“如實”就是要如佛陀的教法,老老實實,實實在在的來表現,才叫“如實說”,這是一種警告的意思。

其次再看第八十九個“自然波羅蜜”。既然如實,還怕你有法的執著,說這是佛說的,是經典上講的;以戒律來講,中國是大乘菩薩法採用四分戒法,南傳的戒法是五分法。如果原始佛典都談五分法,為什麼中國的佛法要講四分法?其實這是唐代道宣法師的用心,為求適合於中國的環境、民族性以及風俗習慣、人文史源等種種關係,把不適合的剔除。有人會認為怎麼可以隨便刪改,不依教如法呢?其實,佛法在乎順乎自然,讓眾生能得到利益。所以“自然波羅蜜”是告訴我們不要造成一種勉強,好比南傳的出家人是托缽營生,北傳的出家人都是自己煮食,如果照原來佛教的規定應該出去托缽,那在台灣可不可能托缽呢?還是可以!但是有一個問題,老百姓每天是不是都會特別煮一些飯菜擺在門口,等著人家來化緣?很可能你就要不到飯菜了。可見,環境不同,想要托缽還要有人發心。再看教界每回遇到傳戒或什麼事,就會有托缽的作法,看看托缽是什麼現象?往往事先都得做很多文宣,告訴大家明天戒壇有多少戒子要出來托缽,在家菩薩請先準備銅板!還有的更妙──有的在家菩薩拿了一口袋的銅板,其實真正的托缽,你一口袋錢全交給為首的一個人也可以,他卻化整為零,在每個缽裡都放一點銅板,究竟為什麼?我不瞭解!但這似乎已成了傳統。

多年前千佛山有個作風,現在已沒人懂得去體驗了;就是受完戒要出去化小緣,只准跟人家要一塊錢,多給一塊都不行,而不給也不行;你們可能不瞭解其中的道理,其實這是一種自然性,但看起來卻很勉強,為什麼?因為在中國不適合托缽,所以要你去化小緣,體會一下人家給你的那份難堪、侮辱與鄙視,進而返照自己的起心動念,順乎自然而去行修養。尤其有時候遇到發心的在家居士,你去化緣,他很可能給你一百塊、一千塊,如果這時你說:「這位菩薩,對不起!我只要一塊錢。」他很可能會生氣,至少他會感覺你這個人很奇怪!你來化緣,我給你那麼多你不要,反而只要一塊錢,而你還要花多少口舌跟他解釋,所以首先你本身要具備耐心!因為你的主題不是為了化緣,而是藉著化小緣以作一種心性的磨鍊,只不過這心性的磨鍊看起來有點不自然,所以要順乎自然的環境,達到自然的境界,才叫做“自然波羅蜜”,否則都是勉強。

前面講“如實說”是一種警告,後面告訴你不要計較執著,要順乎自然;《楞嚴經》就提到:「是因,是緣,是自然性;非因,非緣,非自然性」,這裡說的是因緣、因果,而因緣是法則,因果是關係,這是佛法的基本觀點,可是也不要捨棄自然,那自然是什麼?我們常說父母、妻子、兄弟、姐妹彼此的關係都是一種債務問題,這種話沒有人喜歡聽,其實還是一種自然性,為什麼?即使過去世沒有債務問題,沒有那些業作,難道這一生相處就沒有嗎?同樣還是會有,你能夠否定這種自然行為嗎?不可能!再進一步看,如果談佛法,捨棄了世間法,那就無法可說。所以如果認為世間法不好就捨棄它,那就表示你不懂得佛法;因為佛法是覺悟之法,人在現實中會迷惑,會造成無明煩惱,要怎樣從中去覺悟?能顯現覺悟的才是佛法。佛陀提出這些道理方法,也只是幫助我們覺悟而已,可見“世間法”於佛法而言,它還是一種自然的基礎,順乎自然而達到自然的修養與境界,這就是“自然波羅蜜”。

再說九十波羅蜜的最後一個“佛波羅蜜”。可能你們會想,才說“佛法波羅蜜”,何以又提“佛波羅蜜”?可以肯定的告訴各位,“佛波羅蜜”是一個結果,一個圓滿的結果!基於九十波羅蜜再怎麼談,談到最後,就如《千佛山雜誌》所特別強調的“信佛、學佛、可以成佛”一樣,最後一定要圓滿,所以“佛波羅蜜”是最後圓滿究竟覺的結果。只不過提到“佛”與“佛法”,通常我們會混為一談,認為佛法是佛說的,不就是佛嘛!佛法不都是一樣嗎?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佛不限定於某一位佛,佛法則每一位佛都有不同的法;譬如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的法,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佛的法,琉璃世界有藥師佛的法,所有佛世界都有不同佛的法,怎麼能夠說佛法就是佛或佛就是佛法一概而論呢?是有所差別的。以佛法而言,在娑婆世界肯定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所謂佛法,最後的結果要圓成,能到達佛的結果,但也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的法才能成佛,而是要視什麼環境而論;因為依於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如果要在娑婆世界即身成就,就必須要依照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方法去修養,才能成佛;如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那就必須要依阿彌陀佛講的道理方法去成佛;也就是說,不同佛的世界有不同的佛法,但是完成的結果都是佛的結果,所以“佛”當然有所差別。

因為佛是以“願”建立起世界,譬如阿彌陀佛的願力世界是極樂世界,藥師佛的願力世界在琉璃世界,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各世界都有不同的佛,所完成的是適合於那個世界的佛。可見你若在娑婆世界成就,就不可能以西方極樂世界去代替,因為你一旦成就了佛,須依於你的願建立起你的佛世界,所以才講“一花一世界,一佛一世界”。這一個世界就是在乎這一位佛,不是所有的佛,所謂十方三世一切佛,是指所有的佛,十方三世都有不同的佛,這所有不同的佛謂之一切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是指十方三世所有的佛。我們平常講諸佛,可見“諸佛”的範圍就比較小,為什麼?是你能知的,譬如講“諸位菩薩”一定是在座有某一些對象,如果說“十方大德”,這個範圍就大多了,就可以發現“佛法波羅蜜”跟“佛波羅蜜”,一個是道理方法,一個是行修後的結果。

九十波羅蜜到此算是告一個段落了,但是一定要知道,從第七十七個波羅蜜“定波羅蜜”開始,都是談最上的境界,也就是前面按照“有”的認識了解,而後去突破;這種突破需要有一些發現,因為發現才有突破的機會,才能顯現出“無”的境界;但這都還在“有、無”中間,最後一定要突破了“有無”,方能達到“寂滅”或“圓滿”,或是“究竟”,都有其不同。在每一個子題上所表現的,千萬不能夠以一個概念、一種方式去解釋或作認識。譬如平常這個人吃三碗飯,好像定型了,但是有時候吃了零嘴,可能就吃不下那麼多飯,只吃兩碗。而有的時候,本來這個人只吃一碗飯,但是因為運動或工作,體力消耗過多,有可能多吃一碗,所以是不一定的!因此反映出“佛法無定法”的理念,所以即使講九十波羅蜜還是以不一定來說法,不是一個肯定的,畢竟佛法講究善巧、方便,其實談波羅蜜法也有其善巧、方便,這是九十波羅蜜的道理與方法。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