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臨濟禪宗公案
28.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唐詩選》中國唐代詩人賈島(779 ~843 )有一首題為《訪隱者不遇》的詩。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松樹下有一童子,就問他“ 隱者(仙人)到哪兒去了?” 童子答道:“ 老師採藥去了。” 肯定就在這座山里,但是雲遮霧罩,根本不知道在哪兒。要參透
“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句詩,有必要翻查一下《無門關》第四十七則“ 兜率三關” 。
兜率悅和尚。設三關問學者。“ 撥草參玄,只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甚處……”
“ 撥草參玄” 意為披荊斬棘,翻山越嶺,行走各國,尋訪名師。
上人是對僧的尊稱,但在這裡是“ 你” 的意思。
兜率和尚(1044 ~1091 )常常為沙門設下三關讓他們修行。
這第一關,就是尖銳的提問:“ 修行者遍歷四方 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是為了 拜訪各地名師見性,即看取自己的佛心佛性。那麼現在,你的佛性 到底在哪裡呢?”
按佛教的說法,人無論誰 都有成為悟者(開悟之人)、成佛的可能性,這種潛藏的普遍 也是基本的人性,即稱之為佛性。
佛性實際上 也就是純粹的人性。
而且這種佛性 不僅人有,所有存在的事物,包括草、木、鳥、動物、石頭,甚至垃圾都有。
禪不僅把它作為一種知識加以了解,問題更在於真參實證,即能否將它拿來 使其變成自己的東西。
所以需要一聲喝破“ 那麼,如今你的佛性在哪裡?”
沙門為追求佛性 而每天實參苦修,但卻往往 求之不得。這是為什麼呢?
並不是因為佛性 遠不可及。佛性本就在最近的自己的心裡。
只是因為追求時 卻又在左盼右顧,就像今天的我們一樣。
古人把這種狀態 說成是“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
這裡所說的雲 即指我們的迷惘、煩惱、妄想。
明明就在我們面前的東西,卻因為有云遮擋 而看不到。
鼬鼠、蜥蜴、豪豬等動物的生存能力(佛性)極強,人類也有所不及,常常使我們發出“ 了不起”“ 不得了” 之類的慨嘆。
兒童文學家椋鳩十(1906 ~1987 )曾經懇切地 對孩子們說:“ 每個人都生來 就具有某一特長的地方。你,你,還有你,肯定都有的。只是我不知道是什麼。雖然我不知道是什麼,但你們每個人 肯定都有各自的出色之處。”
這個出色之處 不是要靠學習、要靠什麼人來教才能得到的。
“ 人都有各自的出色之處。為了激發那個能力,人們學習,讀書,感動,在這個過程中,能力會自然地噴發出來。這時你才感慨“ 自己原來 竟有如此能力!” (參照1988 年3 月25日《中外日報》)
只不過是你在學習、讀書的過程中,才注意到了 自身本來就具有的 出色能力而已。
我們都具有可能成佛的佛心、佛性,但我們並未註意到,總是徘徊、猶豫。
這正是“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的狀態。

雲深不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