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薰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槐安國語》
圍繞“薰風自南來”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典故。唐文宗(840年卒)以“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起承,詩人柳公權(856年卒)續之“薰風自南來,殿閣微生涼”而成為一首詩。
熏風自南來
殿閣微生涼
一般人都很討厭炎炎夏日,但是我卻很喜歡一年中 最長的夏季。雖說很熱,但穿過樹叢微微吹來的涼風使寬闊的宮殿 也一下子變得清涼,這種愜意和清爽 只有在夏天才能體會得到。
但是大約200年以後,宋朝詩人蘇東坡(1101年卒)批判說,很遺憾這首詩 表明為政者對老百姓沒有憐憫之心,也就是他忘記了 平民百姓住在狹窄不通風的屋子裡,烈日炎炎之下 還要去耕田、做生意,是皇帝自以為是,忘記百姓疾苦,只呆在宮中 度過消遣漫漫夏日的詩。
對此,蘇東坡做了一首諷刺當時上流社會的詩。
一為居所移, 苦樂永相忘,
願言均此施, 清陰分四方。
皇帝生來住在寬敞的宮中,所以不關心天下百姓 為炎熱所苦。懇請皇上關注天下萬民,只有讓他們都能享受“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的舒適和安逸,才是皇帝當為之事。
這句詩被用於禪語之時,和這個典故毫無關係。
這是因為據說宋朝末年,臨濟宗公案禪(與曹洞宗的默照禪相對應,參透禪的公案而至悟)的集大成者大慧禪師(1163年卒)聽這句詩後 而至大悟。
那麼大慧禪師聞聽“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後有何感悟呢?
我們每天總是拘泥於得失、利害、愛憎、善惡、迷悟、凡聖,因而沒有目標,不知所措。
但是,如果一陣熏風 能將那一切對立的觀念吹散,那我們就能不拘泥、不執著、不偏頗,品嘗到自由自在、淡泊清涼之意。
那樣一種清爽無垢的純粹境界 即詠作“殿閣生微涼”。
浪跡天涯的自由俳人 種田山頭火與松山“大耕舍”道場的大山澄太通過俳句 和禪而成為摯友。我曾聽澄太先生講演時 非常感慨地講過 他們二人最初相識的情景。
——我匆匆走到庵旁,剛停下腳步,紙門便一下子拉開了,傳來洪亮的聲音“是澄太君嗎?”
我剛一說是,話音未落,他馬上光著腳 從走廊那兒跑過來,雖然我個子很大,他還是一把將我拽了上去。真是一個怪人,他把我拽上去,也沒有像常人那樣打招呼,而是說“現在正好是中午,我已經做好飯等著你呢,快吃吧。”說著給我盛了一大碗飯。
但是庵中空無一物,既沒有菜 也沒有飯桌。筷子、碟子和冒著熱氣的米飯 就直接放在破舊的榻榻米上。……(中略)……這時我發現他一口也沒吃,而是一直盯著我。
我說:“你也一起吃吧。”
他說:“說實話,我這兒只有那一付碗筷。你吃好了。”
……(中略)……這就是真實的山頭火,於是我急忙吃完,放下筷子雙手合十說:“謝了。”他馬上拿起碗筷,洗也不洗,給自己盛上一大碗,大口大口地吃得香極了。
也許是肚子餓了吧。他專心致志吃飯,絲毫也不東張西望。
(大山澄太口述《俳人山頭火的禪》臨濟會出版)
山頭火的行為裡 沒有任何拘泥、執著和偏頗,他只是依照他那顆生來 就有的赤子般的純粹之心生活。
山頭火的生存方式 不就是“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的極好體現嗎?
俳人山頭火的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