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汝應如是學:『見則如見,聞則如聞,思則如思,知則如知。』婆醯汝應如是學:『汝見唯如見……知唯如知故。』婆醯!汝則非在其處,婆醯!汝非在其處故,婆醯!汝則非在此世亦非在彼世,又非在於兩世之間。如是則苦終盡。」=======================================================
如何看見只是看見,聽見只是聽見,這是一門大學問,修對的人,能夠產生智慧,修錯的人, 只有定沒有慧。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汝應如是學:『見則如見,聞則如聞,思則如思,知則如知。』婆醯汝應如是學:『汝見唯如見……知唯如知故。』婆醯!汝則非在其處,婆醯!汝非在其處故,婆醯!汝則非在此世亦非在彼世,又非在於兩世之間。如是則苦終盡。」對佛經文的解讀個人建議,要特別比對不同狀況或揭示,所以有不同提示內容。大開眼界 寫: ↑週二 6月 06, 2023 11:28 am .
很多人經常說同一句話「看見就只是看見;聽見就只是聽見....不要有價值判斷」
這種說法完全是唬爛。《相應部 35相應95經》和《雜阿含經312》根本不是這種意思。佛陀從來沒這樣教過
《雜阿含經312》《相應部 35相應95經》
佛告摩羅迦舅。若眼未曾見色。汝當欲見於彼色 起欲起愛起念起染著不。答言。不也世尊。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亦如是説。
佛告摩羅迦舅。善哉善哉。摩羅迦舅。見以見爲量。聞以聞爲量。覺以覺爲量。識以識爲量。
將「見以見爲量。聞以聞爲量。覺以覺爲量。識以識爲量」解釋為:
看見就只是看見;聽見就只是聽見.....(然後又自己加油添醋說:不要有價值判斷)
這完全是鬼扯瞎掰,胡說八道
「見以見爲量。聞以聞爲量。覺以覺爲量。識以識爲量」的意思 其實是指:
見必須是以見過為準;聽必須是以聽過為準;嚐必須是以嚐過為準.....
(若不曾見過 聽過 嚐過...,就不能稱為見,聽,嗅,嚐...)
人們只會對自己見過, 聽過, 嚐過...的東西 起執著
對於自己不曾見過, 聽過, 嚐過...的東西, 無所認知 故不會起執著
這才是經文所講的內容和意思
佛陀從來沒教過【看見就只是看見,聽見就只是聽見....不要有任何價值判斷】...←這完全是瞎掰言論
以下才是真正佛陀的教導:
《大寶積經》眼無所見。耳無所聞。鼻無嗅香...
《楞嚴經》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
.
如何照?照而寂
寂而照?
安住在正念正知的狀態中?
(色境)X[色物]X[色身]X{識支]X{識大本心]O{空大本心}怪道1412 寫: ↑週二 6月 06, 2023 9:05 pm 捨識用根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CBETA 2023.Q1, T48, no. 2008, p. 353a24-b6)
////
真如(即是念之體,迷人於境上有念,即是)背覺合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見則如見,聞則如聞,思則如思,知則如知),若有所得(自性見),妄說禍福(識性虛妄猶如空花),即是塵勞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