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未閱讀文章
由 釋大懺 »
【順境或不順境,取決於自己的業報】
世間的生命就是如此的,
拼命地掙扎,去尋找快樂,
拼命地掙扎,去逃避痛苦。
事實上,根本不必掙扎,
快樂,無論你怎麼掙扎,它都會消失的,
痛苦,無論你怎麼掙扎,它也不會消失。
時間到了,因沒有了,苦也不存在了。
快樂也是一樣的,
有因,就有快樂,
沒有因,就不會有快樂。
我們接觸到喜歡的所緣與境界,就會有快樂,
我們接觸到不喜歡的所緣與境界,就會有痛苦。
因此,苦樂是心接觸所緣時(呈現)的事實,
碰到喜歡的所緣,就會快樂,
碰到不喜歡的所緣,就會痛苦。
接觸到(什麼)所緣與境界,
我們是無法選擇的。
我們刻意地去選擇——
接觸的全是讓自己滿意、快樂的所緣,
那是做不到的。
比如,我們有眼睛,就會看到,
有時會看到喜歡的畫面,
有時會看到不喜歡的畫面,
我們是無法做選擇的。
然而,是業報為我們做選擇。
業報現前的時候,
(比如)坐車,聽到路況新聞報導,
前面發生車禍,有人死了,
不想看,不敢把視線往路中間看,
不想看屍體,於是把視線往路邊看,
剛好他們卻將屍體移到了路邊。
眼睛看到好的畫面,或不好的畫面,
滿意的畫面,或不滿意的畫面,
我們是無法選擇的,
是業報在為我們做選擇。
耳朵聽到喜歡的聲音,或不喜歡的聲音,
我們也是無法選擇的,
心要想好的事情,或想不好的事情,
我們也無法選擇。
因此,所有心感知的所緣,
無論是色、聲、香、味、觸,
身體方面的觸,或心方面的感覺,
我們都是無法選擇的。
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去躲避這些所緣和境界,
佛陀教導我們——
有眼睛就去看,有耳朵就去聽,
有鼻子就去聞,有舌頭就去嚐,
有身體就去接觸,有心就去想與造作。
因為眼、耳、鼻、舌、身、心,
各有它們自身的職責,
它們就要各司其職。
然後,接觸到所緣與境界,
是(接觸)好的所緣,或是不好的所緣,
我們是無法選擇的。
比如,我們在禮佛念經,心情很好,
無緣無故地,敵人的臉突然浮現,
瞋心生起了,我們已經忘了法,
已被煩惱習氣替代了。
心是接觸到好的所緣,或不好的所緣,
我們是無法選擇的。
因此,我們並不在自己控制不了的事物上,去做糾正,
我們要探究的是——
眼睛看見、耳朵聽到、鼻子聞到、
舌頭嚐到、身體接觸到、心接觸到念頭,
接觸到喜歡的所緣,有快樂生起,
我們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
接觸到不喜歡的所緣,有痛苦生起,
我們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
我們並不去選擇所緣,
對於接觸的所緣,我們並不去選擇,
色、聲、香、味、觸、法,
我們是無法選擇的,
是業報為我們做選擇。
我們的心會生起感受,
生起苦或樂,
我們是無法控制的,
因為感受屬於結果,
結果是無法選擇的,
它不屬於煩惱習氣,不是業報,
結果,是解決不了的。
比如,有些人稱聞到了香味,會有快樂,
這說法對嗎?
誰說對,舉手給隆波看一下。
(誰認為)聞到了臭味,會有苦?
請舉一下手。
嗯!這同樣也聰明。
事實上,並非如此,
(而是)聞到了喜歡的氣味,會有快樂,
喜歡的氣味,或許是臭味也有可能。
比如,假設我們喜歡吃臭魚,別人聞起來很臭,
但我們很喜歡,聞到味道之後,就有快樂,
因為曾經吃過。
假設我們的住家在垃圾場旁邊,
垃圾的氣味可以飄好幾公里,
我們一出生,就待在那個地方,
後來到國外,空氣特別好,是世界最好的,
比如新西蘭,那邊的空氣特別好,
回來之後,聞到了原先住家的氣味,會有快樂。
聞到了臭味,也可以有快樂。
因此,眼、耳、鼻、舌、身、心,
接觸到所緣與境界,
我們是無法選擇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接觸之後)生起了苦或樂,
我們也是無法選擇的,
這取決於——
接觸到滿意的所緣與境界,就會有快樂,
接觸到不滿意的所緣與境界,就會有痛苦。
因此,我們就只是看見——
哦!心自行快樂,自行痛苦,
這麼看見也可以,
這也稱為「修行」。
我們看到了事實,
眼、耳、鼻、舌、身、心接觸到所緣,
在我們的心裡,有快樂、有痛苦生起。
生起了苦或樂,
我們是無法選擇的,
無法掌控、無法操控,
它只是暫時地存在,就會消失,
這稱之為「無常」。
我們無法控制或命令,讓它待得久一點,
願快樂待得久一點——無法指揮,
命令痛苦快些消失——無法指揮、無法控制,
這稱之為「無我」。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聽錄、摘錄自2020年11月15日直播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