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大智度論》:1.復次,「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
2.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從「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
依上段說,法皆無性,諸法皆「無」上段所說的性(自有),所以我們才會常說「諸法無自性」,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因緣生都是作法,需要因緣和合,無法自己生,非「自有」,所以「無性」,性不可得,所以叫性空。
那麼勝義無自性性怎麼解釋呢?
我們先把它拆開來看:
「勝義」——無變圓成實,不會變的道理。
「無自性」——性空、 不可得
「性」——自有
整體的意思就是:
緣起萬法「有」(性)不變的道理(勝義),這個道理就是性空、不可得(無自性)
也就是唯識所說的「勝義有」,「有」就是「性」,有什麼呢?
「有能取所取的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