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
怪道1412
#451
未閱讀文章
由 怪道1412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道心」有多大,阿賴耶識就有多大
當「不生不滅心」呈現「生滅心」的相分萬法,再經過有如颱風一般的阿賴耶識業力運轉起來以後,歸納起來就分為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個大類,在「我」的這一念裡頭認為這七大類的天下都是我的…(佛法修證系列,四大法門,林中治先生講述)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阿賴耶識相分)。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可憐的夢中幻人
譬之店中之貨物如相分,掌櫃如見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婦。見分緣相分而不可緣自證分,猶如掌櫃能差排貨物,而不能關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緣外之見分與內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櫃與其婦,證自證分之緣自證分,如婦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師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於自證分,護法菩薩之正義,乃立四分。
////
道心(阿賴耶識自證分)...一切法剎那非剎那故,修行的過程就是要修到生滅心與不生不滅心兩者合而為一?!
-
高報
- 個人觀點不代表誰
- 文章: 1419
-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7, 2022 10:43 am
#452
未閱讀文章
由 高報 »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9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彼阿賴耶終不自言:我生七識,七識 不言從賴耶生,但由自心執取境相,分別而 生。
-
寂照世間
- 文章: 3094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453
未閱讀文章
由 寂照世間 »
道心(阿賴耶識自證分)...一切諸法有是剎那非剎那故,修行的過程就是要修到生滅心與不生不滅心兩者合而為一?!
禪師常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萬法歸一,就是在說,修禪宗之人,要從相用歸體,是為萬法歸一。
一,一真法界、常住真心、佛性、真如、本體、本性..
就是從生死歸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本體,也就是楞嚴經所說的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的歸元
也就是從始覺合本覺,始本合一
以萬法歸心錄來說,則是要從識心第三月,回歸直心靈照第二月,然後再歸本性第一月
///////////////////////////////////
自證分如第二月,證自證分如第一月
-
怪道1412
#455
未閱讀文章
由 怪道1412 »
Re: 證得阿羅漢與成佛如來的差別?P44
文章 由 周善為 » 週二 3月 14, 2023 2:09 pm
這裡的十住菩薩,是指初地至十地,非第十地菩薩。
若以《華嚴經》圓教來說,則指初住以上的菩薩。
總之,入一真法界之法身菩薩,皆已見佛性。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7:「別教登地破無明,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一身湛然安住,無量身
百界作佛(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亦示九界身(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為其說法),得論年紀大、小。大即大乘常壽;小即小乘無常之壽也。圓教登住時,亦如是。」(CBETA 2023.Q1, T33, no. 1716, p. 769a29-b4)
可知 百界作佛 這句话 最早出自哪裡?! (經文,經證)
-
怪道1412
#456
未閱讀文章
由 怪道1412 »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光明覺品第九 解說
信堅園地
World of Mastermind (聖賢境界)
4.3「光照百界,顯八相菩提」...初住
爾時光明過十世界,遍照東方百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諸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佛了法如幻.通達無障礙.心淨離眾著.調伏諸群生。
謂了俗即真故,如幻本虛,真不礙俗故,達諸法相,性相無礙,是真通達。『佛了』,通達明瞭,『法如幻』,這個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相是虛妄的,性是真實的。但是真不礙俗,空性不礙諸相發揮,諸相發揮不礙自性真空。
「了相故無智障,了性故無惑障」。轉境界兩個基本條件:通達諸法實相,所知障沒有了,轉變成智慧;通達法性,知法性無性,煩惱障沒有了,這時轉兩種煩惱成兩種菩提,根本智與後得智。
底下九偈,是講 “佛八相成道” 的真義。第一偈:【初生】時.身如夜月,皎鏡可觀.智猶滿月,清涼照物.故云永作。第二偈: 行七步時.顯其具德。第三偈: 顧眄時.觀方現笑。第四偈: 師子吼時.說我獨尊。第五偈:【出家】時.解縛修寂。第六偈:【坐道場】時.障盡德圓。第七偈: 轉法輪時.因悲度物。第八偈: 顯神道時.調彼難調。第九偈示入涅槃.不妨神用。
(中略)
4.4光照千界...二住
爾時光明過百世界,遍照東方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這一小段為我們說明光照法界,佛光遍照。上面從一個世界到十個世界,到百個世界,到此地千世界,最後說到無量無邊的世界,法爾如是。
https://www.worldofmastermind.com/?p=8326
////
十地經(又稱十住經,收入華嚴經十地品),見引用於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華嚴法華同為大乘初期經典
-
非心非佛
- 文章: 630
- 註冊時間: 週五 2月 17, 2023 12:06 pm
#457
未閱讀文章
由 非心非佛 »
證得阿羅漢與成佛如來的差別?
===========================
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汝問云何為佛性者。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
差別在阿羅漢還不見佛性。
-
非心非佛
- 文章: 630
- 註冊時間: 週五 2月 17, 2023 12:06 pm
#458
未閱讀文章
由 非心非佛 »
也可以說,阿羅漢還沒有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佛性。
見性就是見不空,不是只見空。
-
怪道1412
#459
未閱讀文章
由 怪道1412 »
若得聞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則見佛性(佛種從緣起)。..聞是經已,即知一切無量眾生皆有佛性(狗子有佛性),以是義故,說大涅槃(根性成熟得遇佛法皆有機會成佛),名為如來祕密之藏,增長法身,猶如雷時象牙上花。
////
見者有分?!
-
周善為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460
未閱讀文章
由 周善為 »
非心非佛 寫: ↑週三 3月 15, 2023 8:52 pm
證得阿羅漢與成佛如來的差別?
===========================
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汝問云何為佛性者。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
差別在阿羅漢還不見佛性。
非心非佛君說「阿羅漢還不見佛性」,這是有疑義的。
尊者二十億,即慧解脫阿羅漢,所證究竟智,即是佛智,又名第一義智,又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不能說,尊者二十億猶未見佛性吧?
《中阿含123經》
爾時,世尊[於]尊者沙門二十億去後不久,告諸比丘:「諸族姓子!應如是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如沙門二十億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不自譽、不慢他,說義現法隨諸處也。莫令如癡增上慢所纏,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彼不得義,但大煩勞。沙門二十億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不自譽、不慢他,說義現法隨諸處也。」
第一義智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術語)於金剛喻定斷盡一切煩惱之究竟佛智也。勝鬘經曰:「金剛喻者第一義智。(中略)若壞一切煩惱藏究竟智,是名第一義智。」
-
藍海千尋
- 文章: 3841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461
未閱讀文章
由 藍海千尋 »
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汝問云何為佛性者。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這段經文不容易解。
須知,佛性兩字是名相,不是佛性實體。
大般涅槃經中, 佛性一詞有時說義(名相),有時指實體...當善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