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無訛!「五陰不起」,就這麼簡單
那表示阿羅漢所證是假,五陰仍會再起,所以不是真滅,故所謂解脫,法華經指為:非真解脫。
阿含經雖說:阿羅漢解脫。實是誘進方便說。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無訛!「五陰不起」,就這麼簡單
1.口是:說雜阿含經都說大乘恆不住 寫: ↑週日 3月 05, 2023 10:44 pm來談談經文說佛與阿羅漢慧解脫差異的這一部分。雜阿含75經文:
1.佛是「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
2.阿羅漢慧解脫是:[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
依經文說
這兩句話有一樣嗎?
2.阿羅漢慧解脫是:[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
[滅]是指滅生滅的滅,是以有生滅煩惱障的滅,乃至有滅盡定的滅。
首先我們知道[阿羅漢慧解脫]是沒有煩惱障,但還有定障,也就是說[滅盡定]還有障礙。
這就是:[名阿羅漢慧解脫。]。
再來說佛:
1.佛是「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
滅:是指一切法本來寂滅(涅槃)。
怎說呢?
不起:
本來解脫,何有束縛?所以不起解脫心。
本來涅槃,何有生死?所以不起涅槃心。
本來不生不滅,何有生滅?所以不起不生滅心。
本來成佛,何有眾生?所以不起成佛心。
解脫:
以不起故無所得、無所求而解脫
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不斷生死,不住涅槃。
這就是:[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以上就是佛與阿羅漢的根本差異
請參考看看
雜阿含經(七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
比丘白佛:「如來為法根、為法眼、為法依,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廣說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你相信法華經還是阿含的說法?據《雜阿含75經、684經》,阿羅漢所證,若非真解脫,則如來應等正覺所證,亦非真解脫。
這才是阿含的正解。五陰已滅 已斷, 不再生起,已經無五陰,這就是真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