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
恆不住
- 文章: 1915
-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171
未閱讀文章
由 恆不住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二楞子 寫: ↑週日 5月 01, 2022 7:13 am
說有唯識三自性,是依緣而假名施設
眾生迷而說有遍計所執、依他起自性
眾生覺而說有圓成實自性
實覺後當為能、所俱泯
若有人言:「我」證得唯識性
知其仍於遍計所執、依他起性中
說有唯識三自性,是有體施設假
說三無自性,是無體隨情假
若有人言:「我」證得唯識性
我者如來藏義也
故知有圓成實性
-
Viirya
- 文章: 2199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172
未閱讀文章
由 Viirya »
在相中翻滾.所得的都是一堆空相.
一世一世都在忙這些空相 一直在玩弄自己?...
-
黃竹
- 文章: 784
-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02, 2021 8:41 pm
#173
未閱讀文章
由 黃竹 »
在相中翻滾.所得的都是一堆空相.
一世一世都在忙這些空相 一直在玩弄自己?...
相,譬如相片。在相中翻滾的,不是相,是性。所得?所得的是,性自勞累。
見性?是見勞累的自性。
如來所說法,皆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一味者,法性也。是其性住於相中,而生諸法味。緣起是性,緣生是法。二者同出心相中,異名。此有故彼有,根塵同源。
譬如照與照者,同時寂滅。便是講照性與所照之法,同出於究竟涅槃常寂滅相,即圓照清淨覺相之中。
如此反推,於究竟涅槃常寂滅相中的性,是識性。於滅相中的,是行性。於離相中的,是想性。於解脫相中的,是受性。故知,名解脫者,是解脫色性。即是破色陰,超劫濁。
故五蘊皆空後,其性名佛性。性,很奇特的,依甚麽便作用甚麽,無自主的,被動的。很累呀!
-
Viirya
- 文章: 2199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174
未閱讀文章
由 Viirya »
前述的相是虛妄分別而來.
在辨相品第一.本論則再從九個向度去分析說明虛妄分別的特質與表現
論曰
此前總顯虛妄分別有九種相。
一有相。二無相。三自相。四攝相。五入無相方便相。
六差別相。七異門相。八生起相。九雜染相。
-
Viirya
- 文章: 2199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175
未閱讀文章
由 Viirya »
虛妄分別
有者.謂有所取能取分別.
無者.謂於此虛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
-
二楞子
- 文章: 1315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176
未閱讀文章
由 二楞子 »
《本文》
一則名緣識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別推心所
[0465a25] 論曰。緣識者。謂藏識。是餘識生緣故。藏識為緣所生轉識。受用主故名為受者。此諸識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別。思作意等諸相應行。能推諸識此三助心故名心所。今次當說此雜染相。
《心得》
我們眾生染著的根本, 來自阿賴耶識, 由此識因緣所轉出來的七、六、五識,都還是以阿賴耶識為主,受到其習氣的影響,而有所不同的受、想、思心所的生起,而這些分別又會回薰到阿賴耶識,這樣子的無盡的輪迴造作,讓我們的無明,永無盡頭的互相助推的疊加上去,而有無盡的苦集,這就是煩惱苦痛的來源。所以我們常說:「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就是這個意思。下面ㄧ段我們就會來討論這些生起的雜染相,看清楚您認為的真實,都是一些虛妄不實。
-
二楞子
- 文章: 1315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177
未閱讀文章
由 二楞子 »
《本文》
覆障及安立 將導攝圓滿
三分別受用 引起并連縛
現前苦果故 唯此惱世間
三二七雜染 由虛妄分別
[0465b05] 論曰。覆障故者。謂由無明覆如實理障真見故。安立故者。謂由諸行植本識中業熏習故。將導故者。謂有取識引諸有情至生處故。攝故者。謂名色攝有情自體故。圓滿故者。謂六內處令諸有情體具足故。三分別故者。謂觸能分別根境識三順三受故。受用故者。謂由受支領納順違非二境故。引起故者。謂由愛力令先業所引後有得起故。連縛故者。謂取令識緣順欲等連縛生故。現前故者。謂由有力令已作業所與後有諸異熟果得現前故。苦果故者。謂生老死性有逼迫酬前因故。唯此所說十二有支。逼惱世間令不安隱。三雜染者。一煩惱雜染。謂無明愛取。二業雜染謂行有。三生雜染。謂餘支。二雜染者。一因雜染。謂煩惱業。二果雜染。謂所餘支。七雜染者。謂七種因。一顛倒因。謂(無明)。二牽引因。謂(行)。三將導因。謂(識)。四攝受因。謂(名色)(六處)。五受用因。謂(觸)(受)。六引起因。謂(愛)(取)(有)。七厭怖因。謂(生)(老死)。此諸雜染無不皆由虛妄分別而得生長。此前總顯虛妄分別有九種相。一有相。二無相。三自相。四攝相。五入無相方便相。六差別相。七異門相。八生起相。九雜染相。如是已顯虛妄分別。今次當說所知空性。頌曰。
《心得》
其實阿賴耶識和七轉識相互薰習雜染不斷,其相依相續的根本,都是虛妄不實的,說得更細ㄧ點,就是緣起十二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再細分點,有七種因,九種相。ㄧ旦我們看清楚諸法的實際樣貌(諸法實相),便可看見ㄧ切法無自性的二無我性,這也就是《稻竿經》所說的:「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如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大乘的論典的道理也總離不開佛法的根本緣起法、四聖諦等。而唯識重點想表達的「有」是:有二無我性,「無」是:無能取所取之性。
所以,有學佛輩者說中觀說空,唯識說有,其實二者只是從不同角度去說佛法而已,本就是一家親。
-
二楞子
- 文章: 1315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178
未閱讀文章
由 二楞子 »
《本文》
諸相及異門 義差別成立
應知二空性 略說唯由此
[0465c01] 論曰。應知所取能取空性。略說但由此相等五。所知空性其相云何。頌曰。
無二有無故 非有亦非無
非異亦非一 是說為空相
[0465c05] 論曰。無二謂無所取能取。有無謂有二取之無。此即顯空無性為性。故此空相非有非無。云何非有無。二有故。云何非無有。二無故。此顯空相非有非無。此空與彼虛妄分別非異非一。若異應成法性異法。便違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則應非淨智境。亦非共相。此即顯空與妄分別離一異相。所知空性異門云何。頌曰。
《心得》
上面所說的諸相及異門,依相的差別而說不同的意義,二空性,也就是能取、所取的空性。在唯識中說「無」是指無能取、所取之性,「有」是指二無取之空性,為什麼要如此說呢?因為這樣的說法都是跟緣起有關,緣起「無自性」是「無」,緣起「性空」是有,因此知,空,不是一種斷滅,給ㄧ些同修錯解「空,是什麼都沒有」ㄧ些修正。也給予ㄧ些同修對於大乘說有而有所謂「梵有」的錯解。
我們常說「萬法皆空」,那麼基本染法也是空,善法也是空,也就是說空本體相同,但於相上是有「差別相」的,而這些差別相就是有漏眾生修行之所依。
舉個例子來說:
眾生本具佛性,是不是不用修行?貪愛玩樂便可以自然成佛?並不行的,因為體是不異,但相卻是不ㄧ。
反過來說,有的同修認為煩惱跟菩提是二個完全不相干的事物,煩惱要滅掉了才會有菩提,那麼就如論所說,是真有一苦性存在,那麼永遠也滅不了,所有法體皆是空,因顛倒才有分別相存在,相雖不ㄧ,體卻不異。
這是「不ㄧ不異」的二個相反認知的例子。
-
二楞子
- 文章: 1315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179
未閱讀文章
由 二楞子 »
《本文》
略說空異門 謂真如實際
無相勝義性 法界等應知
[0465c15] 論曰。略說空性有此異門。云何應知此異門義。頌曰。
由無變無倒 相滅聖智境
及諸聖法因 異門義如次
[0465c19] 論曰。即此中說所知空性。由無變義說為真如。真性常如。無轉易故。由無倒義說為實際。非諸顛倒。依緣事故。由相滅義說為無相。此中永絕一切相故。由聖智境義說為勝義性。是最勝智所行義故。由聖法因義說為法界。以一切聖法緣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義無我等義如理應知。云何應知空性差別。
《心得》
空性有其差別相,但卻有其不變義,這不變義稱之為真如,真如無顛倒義,稱之為實際,從實際去觀緣起事相皆無自性,稱之為無相,因知事相為無自性故,能對ㄧ切相不執著,這樣的境界義,稱為勝義性,這種勝義在於事相所行的流程,稱為法界,ㄧ切聖法都是緣此而生,即是因義、無我等義。
因此,我們可以了知真如、實際、實相、勝義諦、第一義諦、無相、法界、無我等等意義,其實都只是從不同面向角度去觀察緣起的實際內涵。
-
二楞子
- 文章: 1315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180
未閱讀文章
由 二楞子 »
《本文》
此雜染清淨 由有垢無垢
如水界全空 淨故許為淨
[0465c28] 論曰。空性差別略有二種。一雜染。二清淨。此成染淨由分位別。謂有垢位說為雜染。出離垢時說為清淨。雖先雜染後成清淨。而非轉變成無常失。如水界等出離客塵。空淨亦然非性轉變。此空差別復有十六。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此等略義云何應知。頌曰。
能食及所食 此依身所住
能見此如理 所求二淨空
為常益有情 為不捨生死
為善無窮盡 故觀此為空
為種性清淨 為得諸相好
為淨諸佛法 故菩薩觀空
[0466a13] 論曰。能食空者。依內處說即是內空。所食空者。依外處說即是外空。此依身者。謂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內外空。諸器世間說為所住。此相寬廣故名為大。所住空故名為大空。能見此者。謂智能見內處等空。空智空故說名空空。如理者。謂勝義即如實行。所觀真理此即空故名勝義空。菩薩修行為得二淨。即諸有為無為善法。此二空故名有為空及無為空。為於有情常作饒益。而觀空故名畢竟空。生死長遠無初後際。觀此空故名無際空。不觀為空便速厭捨。為不厭捨此生死故。觀此無際生死為空。為所修善至無餘依般涅槃位。亦無散捨而觀空故名無散空。諸聖種姓自體本有非習所成說名本性。菩薩為此速得清淨。而觀空故名本性空。菩薩為得大士相好。而觀空故名為相空。菩薩為令力無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淨。而觀此空故名一切法空。是十四空隨別安立。此中何者說名為空。
《心得》
空性的差別相有二種,雜染及清淨,而雜染及清淨並不是二種不ㄧ樣的東西,而是有垢的時侯叫雜染,無垢的時侯叫清淨,所謂的垢,其實就是心顛倒而已,而這種轉變並不是無常的轉變,它的空性還是如如不動的,性是不變的,如水污濁,等污染沉澱後,水就變清淨了。
而空的差別再細分有十六種如論中所述。
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我們來綜觀最終的無性自性空,包含了唯識的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之前已分析過,遍計所執及依他起所依的能、所都是虛妄不實,所以它的實相就是空無自性,也就是圓成實性,三種自性的內涵都是空,但我們修行沒有辦法ㄧ下ㄧ空到底,只能由緣起的萬法中,去觀察到遍計所執性及依他起性,所以論說:菩薩為令力無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淨。而觀此空故名一切法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