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w.news.yahoo.com/news/%E3%80%9 ... 06174.html
翻開2019年數據,當時台灣的人均GDP為25,539美元,這兩年時間超韓趕日,人均GDP爆炸式成長了28%,一半歸功於台灣防疫有成,另一半貢獻則來自於
台幣升值所致。...
這麼高的所得數字,似乎和民眾對台灣普遍低薪、薪資成長停滯、買不起房的感受和印象,有很大的落差。台灣社會普遍現象是低薪、買不起房,GDP卻反常態的爆炸性成長,主要原因在JCER亞洲預測辦公室主任兼首席研究員富山篤近來接受共同社訪問時表示的「南韓與台灣經濟成長動能主要來自科技」,
大賺的是半導體,領高薪的是科技新貴,多數人所得卻沒相應提升。
薪水不漲,只要物價低,實質購買力強也是收入增加的一種方式,然而事實上並不如表面上看到的那樣樂觀。台灣民眾之所以能有超高購買力而歐美人沒有,有想過這是用什麼換來的嗎?首先是商人為了留住客源不敢輕易漲價反映物價成本,低報酬率直接反映在工資不漲,形成惡性循環;一部分則是市場有相應的低價貨源供應,只要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我們在超市買到相對平價的鮮乳絕大部分不是100%生乳製造,低價人造奶油充斥於許多飲品,還有食用油、雞蛋、雞肉等等。也就是說,台灣低物價環境有許多條件,是
用民眾身體健康堆積起來的。
造成台灣低物價的原因還有政治因素,台灣有已開發國家中最低的電價,價格為每度(每千瓦時)0.102美元(台幣2.6253元)。 全球平均價格為每度0.138美元(台幣3.833元),南韓每度為0.103美元(台幣2.86元),日本每度為0.256美元(台幣4.25元),結果是台電截至2021年6月的資產為2.1兆元、負債1.8兆元,負債比率84.1%。
為此台電於經濟部2021年9月23日舉行的110年度第二次電價費率審議會,提出電價應調漲1.2%方案,決議是至2022年3月維持每度電價不調整,連同該次已是連續七次不調整,是2015年立法院通過新電價費率計算公式以來,凍漲時間最長一次。政府用國營事業的利潤換取民意支持,羊毛出在羊身上,
最終排擠了社會福利及建設支出。
因為物價水準低,透過購買力平價計算,就變成了世界前茅,是便宜、低價撐起來的高排名;與此同時,台灣絕對收入水準實際上並不如歐美和日韓。台灣富裕假象背後的真相是贏了人均GDP面子,輸了低薪資及貧富不均的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