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
二楞子
- 文章: 1315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241
未閱讀文章
由 二楞子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心法分為心及心所二部分
受是心所的ㄧ支。
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等七個心所全部與89種心相應,即所有89種心一定會有這七個心所,所以稱為遍一切心心所。
受(vedanā)受的特相是被感受。作用是感受及體驗目標的味道,例如吃東西時,會感受到食物的美味;喝咖啡時,感受到咖啡的美味。這些都是「受」在感受,不是「你」在感受。你的心流中有個受的心所在感受一切。感受過後,會令相應名法愉悅,所以受的現起是使相應名法愉悅。受有三種,一種是樂受(sukha-vedanā),體驗可喜的所緣。所緣,有的是可喜的,有的是不可喜的。比如你喜歡吃甜的,當甜味撞擊到舌根,就感覺到可喜。相反地,如果你不喜歡苦,苦一撞擊到舌根,你體驗到不可喜的所緣,就是苦受。所以苦受就是體驗到不可喜的所緣。有時候,某種所緣並沒有特別強烈的特質,是中捨的所緣,當你的舌頭嚐到這種味道,會生起「捨受」,去體驗中捨的所緣。
-
Viirya
- 文章: 2199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242
未閱讀文章
由 Viirya »
了別是五蘊中的識蘊的主要功能
【識是心法】完全是胡說八道言論
了別需要複雜的心識活動
是否為心法
可參閱楞嚴經
-
二楞子
- 文章: 1315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243
未閱讀文章
由 二楞子 »
為了方便使用~~
現行把100元以下又分成了50、20、10、5、1元的硬幣。
今天買了一條50元的吐司、ㄧ顆20元的蘋果
二顆10元的奇異果、ㄧ個7元的雞蛋和3元的塑膠袋
根性佳的人就拿張100元付款就ok了
根性平庸就拿了一個50元,ㄧ個 20元,二個10元
ㄧ個5元和5個1元來付款。
根性差的人加了半天還加不出來。
根性更差的人還在分別50、20、10、5、1硬幣是什麼?
-
高報
- 個人觀點不代表誰
- 文章: 1419
-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7, 2022 10:43 am
#244
未閱讀文章
由 高報 »
大寶積經
因眼見色所有識智,因眼見色者實無有色,因耳聞聲者亦無色,因鼻聞香者亦無色,因舌知味者亦無色,因身覺觸者彼觸亦無色,因意有諸大者彼亦無色,所有知者亦無色,當知彼境界內亦無有色。如是次第此識當知皆亦無色,當應如是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信佛教如上
而一直吵六識屬色法就是來亂的!
-
次草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245
未閱讀文章
由 次草 »
大開眼界 寫: ↑週四 1月 06, 2022 11:53 am
「前六識是心法」這種說法是出自少數論師所寫的「論」。
但《成唯識論》說,前六識「非是心性」。即,非心法。
《成唯識論》
如識間斷易脱起故。不自在故。非心性故。不能持種亦不受熏。
由此可知,「前六識是心法」是某些論師的錯誤知見。毫無佛經根據。
佛經的教導是,前六識皆是色陰,色法。即我們所看見的「相」
離題
《中阿含經 卷七(30)》
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
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是屬色陰。
《大寶積經》
凡有二種色。一者內。二者外。
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 彼名內色。
耳內聲外。鼻內香外。舌內味外。身內觸外。意內法外。←(同理「若有意識 名為內色」)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相者 眼識所照名為色。耳鼻舌身意識所照。名為聲香味觸法。是名為相。
《入楞伽經》
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
一者了別識。
二者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見諸色像。大慧。了別識亦如是。見種種鏡像。
了別識不可思議熏變因。
大慧。分別事識分別取境界。
上面不同經文講很清楚,前六識皆是「色」
楞伽經還說,了別識(前六識) 猶如明鏡 能顯現諸色像
「前六識是心法」是毫無佛經根據的說法,卻成為所有人的共識!
「前六識是色法」才是正規經典的教導,為何反而被批判為邪說?
大寶積經
此識成就六色身,所謂因眼見色所有識智,因眼見色者實無有色,因耳聞聲者亦無色,因鼻聞香者亦無色,因舌知味者亦無色,因身覺觸者彼觸亦無色,因意有諸大者彼亦無色,所有知者亦無色,當知彼境界內亦無有色。如是次第此識當知皆亦無色,當應如是觀。
佛經說
如是次第此識當知皆亦無色,當應如是觀。
學子卻將識當成色法
不解佛經強調識是知
會引用佛經
卻迷於錯讀的認知
心生傲慢難於自拔
將諸聖當成無知來滿足自知的需要
玩癡自心在所不惜
失卻平等心就會一直認為我知他不知
要依佛經調養心性,何其難矣。
-
大開眼界
- 文章: 1532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246
未閱讀文章
由 大開眼界 »
高報 寫: ↑週日 8月 07, 2022 8:45 am
大寶積經
因眼見色所有識智,因眼見色者實無有色,因耳聞聲者亦無色,因鼻聞香者亦無色,因舌知味者亦無色,因身覺觸者彼觸亦無色,因意有諸大者彼亦無色,
所有知者亦無色,當知彼境界內亦無有色。如是次第
此識當知皆亦無色,
當應如是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信佛教如上
而一直吵六識屬色法就是來亂的!
《佛說法集經》
見一切法如夢幻.乾闥婆城.陽焔.火輪.水中月.鏡中像。
上面經文佛陀也說「一切法如水中月.鏡中像」
但這並不代表那是眾生實際所看見的
眾生並沒有看見「一切法如水中月,鏡中像」
---------------------------------------------------------
同理,
佛陀說「此識當知皆亦無色」
這只是在陳述事實。並不表示這是眾生實際所看見的。
眾生實際所看見的是,識有色。
因此佛陀才叫眾生「觀識無色」,以破除「見識有色」的妄想
讀佛經時,請你要搞清楚「事實」與「現實」的差別
不要把「事實」和「現實」混為一談
譬如佛陀說「無相」,這是在陳述「事實」
但眾生實際所看見的是「有相」。這是「現實」
「事實」和「現實」是相反的
-
沙塵封眼
- 文章: 230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07, 2021 1:28 pm
#247
未閱讀文章
由 沙塵封眼 »
名相:色法
釋文: 梵語 rpa-dharma。廣義言之,乃總稱物質之存在。泛指有質礙之物,即佔有一定之空間,具有自他互相障礙,及會變壞之性質者。一切法可分為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五位,其中色法在五蘊分類中稱為色蘊,心法稱為識蘊。在小乘俱舍五位七十五法和大乘法相宗五位百法中均將色法分為三類十一種:(一)五根(眼、耳、鼻、舌、身),(二)五境(色、聲、香、味、觸),(三)無表色。在五位七十五法中,色法在心法之前,因其能引起貪欲愛樂等染法,被視為最重要之對治對象;而五位百法中,色法則在心法、心所法之後,乃因其不能獨立生起,而僅為前二者之變現。(參閱「心」1395、「色」2541)p2544
-
大開眼界
- 文章: 1532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248
未閱讀文章
由 大開眼界 »
沙塵封眼 寫: ↑週二 8月 09, 2022 1:25 pm
將色法分為三類十一種:(一)五根(眼、耳、鼻、舌、身),(二)五境(色、聲、香、味、觸)
那應該不是佛經的說法
《大寶積經》
眼四大所造。無常無住。無恒不堅之法...
眼為如是不應依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不應依止。
《楞嚴經》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朶。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
根據佛經,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都是四大所造,屬於色法
並不是只有五根(眼耳鼻舌身)是色法
-
沙塵封眼
- 文章: 230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07, 2021 1:28 pm
#249
未閱讀文章
由 沙塵封眼 »
大開眼界 寫: ↑週二 8月 09, 2022 1:58 pm
沙塵封眼 寫: ↑週二 8月 09, 2022 1:25 pm
將色法分為三類十一種:(一)五根(眼、耳、鼻、舌、身),(二)五境(色、聲、香、味、觸)
那應該不是佛經的說法
《大寶積經》
眼四大所造。無常無住。無恒不堅之法...
眼為如是不應依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不應依止。
《楞嚴經》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朶。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
根據佛經,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都是四大所造,屬於色法
並不是只有五根(眼耳鼻舌身)是色法
六根怎麼會是四大所造?這誤會大了!
-
沙塵封眼
- 文章: 230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07, 2021 1:28 pm
#250
未閱讀文章
由 沙塵封眼 »
大開眼界 寫: ↑週二 8月 09, 2022 1:58 pm
沙塵封眼 寫: ↑週二 8月 09, 2022 1:25 pm
將色法分為三類十一種:(一)五根(眼、耳、鼻、舌、身),(二)五境(色、聲、香、味、觸)
那應該不是佛經的說法
《大寶積經》
眼四大所造。無常無住。無恒不堅之法...
眼為如是不應依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不應依止。
《楞嚴經》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朶。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
根據佛經,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都是四大所造,屬於色法
並不是只有五根(眼耳鼻舌身)是色法
六根怎麼會是四大所造?這誤會大了!
-
大開眼界
- 文章: 1532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251
未閱讀文章
由 大開眼界 »
次草 寫: ↑週日 8月 07, 2022 9:02 am
大寶積經
此識成就六色身,所謂因眼見色所有識智,因眼見色者實無有色,因耳聞聲者亦無色,因鼻聞香者亦無色,因舌知味者亦無色,因身覺觸者彼觸亦無色,因意有諸大者彼亦無色,所有知者亦無色,當知彼境界內亦無有色。如是次第
此識當知皆亦無色,當應如是觀。
佛經說
如是次第此識當知皆亦無色,當應如是觀。
學子卻將識當成色法
佛陀說「諸法無相」,這只是在陳述事實
並不代表眾生已經見到「諸法無相」
眾生實際所看見的是「諸法有相」
----------------------------------------------
佛陀說「識無色」,這同樣也只是在陳述事實
並不代表眾生已經見到「識無色」
眾生實際所看見的是「識有色」
《大寶積經》
世尊。彼識云何有色。
佛告跋陀羅波梨。凡有二種色。一者內。二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