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個留言板
自然

Re: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1

未閱讀文章 自然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鴕鳥為什麼把頭埋起來呢?和你想的不一樣
2019-07-02 由 怪羅科普 發表于自然


我們先來一個歇後語測試吧:

豬八戒照鏡子,( )。

屎殼郎戴花,( )。

王八肚子插雞毛,( )。

鴕鳥鑽沙堆 ,( )。

這四個關於動物的歇後語,不知道各位大神能對幾個?


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動物擬人化的歇後語就更有意思了。這四個歇後語中,前三個還比較簡單,估計大家都能答出來,第四個關於鴕鳥的,你也能答出來嗎?

今天小編主要和大家講解一下第四個歇後語。

鴕鳥,也叫非洲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不會飛的鳥類,之前說的鴯鶓(澳洲鴕鳥)穩居第二,非洲鴕鳥,大部分生活在沙漠草地和稀樹草原地帶,生活周圍到處是沙,與此同時,很多自然科學研究者,拍到了很多當危險來臨時,鴕鳥將頭伸到地下的畫面,於是就出現了鴕鳥鑽沙堆歇後語的下一句:顧頭不顧尾。

圖檔

很多人認為,這是鴕鳥逃避現實的一種心態,當危險來臨,鴕鳥將頭埋進沙子,企圖逃避現實,自欺欺人。如果恰巧你也是喜歡逃避的人,那麼你的同事朋友肯定會開玩笑地說你是屬鴕鳥的。

歇後語的廣泛流傳,也將鴕鳥膽小愚蠢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現實中,鴕鳥鑽進沙堆真的是為了逃避嗎?

首先,讓我們搞清楚一件事,鴕鳥不會把頭埋在沙子裡,以為自己被成功地藏起來了。實際上,鴕鳥只是在地上挖一個淺洞,然後在那裡築巢。


鴕鳥不能飛,也沒有辦法爬到樹上做一個我們通常想像的傳統鳥巢,它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地上築巢,但這樣它們的蛋就會一直處於被捕食者吃掉的危險之中。於是,它們將蛋產在地上的一個淺洞中,為了確保蛋受熱均勻,所以它們會把頭伸進洞裡,小心翼翼地把蛋翻過來。

其次,鴕鳥鑽沙堆是你眼睛錯誤的判斷。

因為鴕鳥的頭相對於它們巨大的身體來說比較小,所以很容易被認為將頭埋進了地里,尤其是當你從遠處看的時候。


而且當捕食者靠近鴕鳥時,鴕鳥第一時間是偽裝。它們離地面很近,脖子和頭平放在地上,和大地顏色融為一體。從遠處看,只能看到它們黑色的羽毛,掠食者可能認為它看到的是某種巨大的黑色灌木,這是一種偽裝,鴕鳥儘量保持這種姿勢,直到危險過去。

當保持這樣姿勢時,有時人們也很容易認為鴕鳥實際上是把它的頭埋在沙子裡,因為鴕鳥的頭很小,而且它的脖子和頭很容易被沙子蓋住。

因此,鴕鳥並不是喜歡逃避現實的動物,頭埋沙也是為了孵蛋。


反過來說,如果真的有危險靠近,鴕鳥的奔跑速度可以到60公里,完全可以逃跑,而且鴕鳥腿部非常粗壯,踢死獅子豹子,也不是問題,鴕鳥完全有能力抵禦危害。

下次當有人告訴你不要把頭埋在沙子裡,來暗示你是屬鴕鳥的,你就可以大膽反駁他,鴕鳥是如此聰明負責的動物,並給他好好上一課鴕鳥的知識。

鴕鳥鑽沙堆,顧頭不顧尾。這一句歇後語也也應該朝好父母方向延伸,畢竟鑽進沙堆去照顧下一代,是冒著窒息的風險的。

歇後語答案: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屎殼郎戴花,臭美

王八肚子插雞毛,(歸 )龜心似箭

鴕鳥鑽沙堆 ,顧頭不顧尾(應該改成中國好父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ature/rlxolzo.html
工商服務

不經一試不長一智

#12

未閱讀文章 工商服務 »

自然 寫: 週五 7月 29, 2022 10:55 am 鴕鳥為什麼把頭埋起來呢?和你想的不一樣
2019-07-02 由 怪羅科普 發表于自然


我們先來一個歇後語測試吧:

豬八戒照鏡子,( )。

屎殼郎戴花,( )。

王八肚子插雞毛,( )。

鴕鳥鑽沙堆 ,( )。

這四個關於動物的歇後語,不知道各位大神能對幾個?


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動物擬人化的歇後語就更有意思了。這四個歇後語中,前三個還比較簡單,估計大家都能答出來,第四個關於鴕鳥的,你也能答出來嗎?

今天小編主要和大家講解一下第四個歇後語。

鴕鳥,也叫非洲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不會飛的鳥類,之前說的鴯鶓(澳洲鴕鳥)穩居第二,非洲鴕鳥,大部分生活在沙漠草地和稀樹草原地帶,生活周圍到處是沙,與此同時,很多自然科學研究者,拍到了很多當危險來臨時,鴕鳥將頭伸到地下的畫面,於是就出現了鴕鳥鑽沙堆歇後語的下一句:顧頭不顧尾。

圖檔

很多人認為,這是鴕鳥逃避現實的一種心態,當危險來臨,鴕鳥將頭埋進沙子,企圖逃避現實,自欺欺人。如果恰巧你也是喜歡逃避的人,那麼你的同事朋友肯定會開玩笑地說你是屬鴕鳥的。

歇後語的廣泛流傳,也將鴕鳥膽小愚蠢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現實中,鴕鳥鑽進沙堆真的是為了逃避嗎?

首先,讓我們搞清楚一件事,鴕鳥不會把頭埋在沙子裡,以為自己被成功地藏起來了。實際上,鴕鳥只是在地上挖一個淺洞,然後在那裡築巢。


鴕鳥不能飛,也沒有辦法爬到樹上做一個我們通常想像的傳統鳥巢,它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地上築巢,但這樣它們的蛋就會一直處於被捕食者吃掉的危險之中。於是,它們將蛋產在地上的一個淺洞中,為了確保蛋受熱均勻,所以它們會把頭伸進洞裡,小心翼翼地把蛋翻過來。

其次,鴕鳥鑽沙堆是你眼睛錯誤的判斷。

因為鴕鳥的頭相對於它們巨大的身體來說比較小,所以很容易被認為將頭埋進了地里,尤其是當你從遠處看的時候。


而且當捕食者靠近鴕鳥時,鴕鳥第一時間是偽裝。它們離地面很近,脖子和頭平放在地上,和大地顏色融為一體。從遠處看,只能看到它們黑色的羽毛,掠食者可能認為它看到的是某種巨大的黑色灌木,這是一種偽裝,鴕鳥儘量保持這種姿勢,直到危險過去。

當保持這樣姿勢時,有時人們也很容易認為鴕鳥實際上是把它的頭埋在沙子裡,因為鴕鳥的頭很小,而且它的脖子和頭很容易被沙子蓋住。

因此,鴕鳥並不是喜歡逃避現實的動物,頭埋沙也是為了孵蛋。


反過來說,如果真的有危險靠近,鴕鳥的奔跑速度可以到60公里,完全可以逃跑,而且鴕鳥腿部非常粗壯,踢死獅子豹子,也不是問題,鴕鳥完全有能力抵禦危害。

下次當有人告訴你不要把頭埋在沙子裡,來暗示你是屬鴕鳥的,你就可以大膽反駁他,鴕鳥是如此聰明負責的動物,並給他好好上一課鴕鳥的知識。

鴕鳥鑽沙堆,顧頭不顧尾。這一句歇後語也也應該朝好父母方向延伸,畢竟鑽進沙堆去照顧下一代,是冒著窒息的風險的。

歇後語答案: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屎殼郎戴花,臭美

王八肚子插雞毛,(歸 )龜心似箭

鴕鳥鑽沙堆 ,顧頭不顧尾(應該改成中國好父母)

藍海

Re: 妄相與實相

#13

未閱讀文章 藍海 »

色空不一不異即是實相,而妄相本是虛妄,又如何以不一不異來套用實相?這豈不成龜毛兔角!
色空不一,應滅色相,實相自顯。

色空不異,無非空性體。

空不一不異,何來色可說?
若色空不一不異故唯空可得,夫復何言空不一不異,應說:唯空是真?
說一套做一套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本來就無事 何必找麻煩 實相就是實相 只有接受不接受

#14

未閱讀文章 說一套做一套 »

藍海 寫: 週五 7月 29, 2022 1:34 pm
色空不一不異即是實相,而妄相本是虛妄,又如何以不一不異來套用實相?這豈不成龜毛兔角!
色空不一,應滅色相,實相自顯。

色空不異,無非空性體。


空不一不異,何來色可說?
若色空不一不異故唯空可得,夫復何言空不一不異,應說:唯空是真?
色空不一不異
觀到了便知到
飄~

Re: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5

未閱讀文章 飄~ »

圖檔
--

-

#16

未閱讀文章 -- »

飄~ 寫: 週一 8月 01, 2022 10:23 pm
打破鏡來相見

Re: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7

未閱讀文章 打破鏡來相見 »

要會此事,猶如古鏡當台,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2018-07-26 由 中國禪宗 發表于佛教

這裡不妨再舉一則公案,以資證明。

有一次,雪峰義存禪師上堂示眾,他說:「要會此事,猶如古鏡當台,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我們的法身、我們的真性,就象古來的鏡子一樣。



為什麼要比作古鏡呢?因為我們這個法身是從無始以來就有的,而不是從今天開始,所以謂之古。又因光明無量、朗照十方、無有障礙故,所以比作鏡。

這面古鏡應物現形。

照多大的物,就現多大的影;照什麼樣的人,就現什麼樣的形——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義存禪師開示大家,我們的法身就是這樣的妙體,就有這樣的妙用。

這時,他的弟子玄沙禪師站出來問道:「忽遇明鏡來時如何?」

這是說,開悟見性的人來了,又如何現呢?

雪峰禪師說:「胡漢俱隱。」意思是一切相都沒有了、都隱沒掉了。

玄沙禪師說:「老和尚腳跟猶未點地在。」

為什麼呢?因為雖然一切俱隱,但還有鏡在啊!

而且,一切俱隱並不是空無所有,而是妙用重重,般若味重重嘛。

所以說,「胡漢俱隱」這個答話還不究竟。後來,有位老宿下語說:「打破鏡來相見。」

意思是,法身也不可執著,法身也化空無著了。  

洞山禪師說「我今不是渠」,就抹掉了一切法相的影子,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一切都消殞無存、化為烏有了。

非但如此,連我(即法身)也不立。非但不立法身,連不立也不立,所謂「非法、非非法」,這才是大悟、才是究竟。

這個公案如此深邃,我們修道人也要這樣悟、這樣解、這樣證。

《心經》講得很深刻,我們真能把《心經》研究通,佛經三藏十二部就都能透徹無疑了。 

節選自元音老人《心經抉隱》

歡迎關注轉發利樂有情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3obr4ba.html
鏡由心生生生不滅

Re: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沒頭沒腦戴著鋼盔往前衝 請自珍重

#18

未閱讀文章 鏡由心生生生不滅 »

打破鏡來相見 寫: 週五 8月 05, 2022 4:09 pm 要會此事,猶如古鏡當台,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2018-07-26 由 中國禪宗 發表于佛教

這裡不妨再舉一則公案,以資證明。

有一次,雪峰義存禪師上堂示眾,他說:「要會此事,猶如古鏡當台,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我們的法身、我們的真性,就象古來的鏡子一樣。



為什麼要比作古鏡呢?因為我們這個法身是從無始以來就有的,而不是從今天開始,所以謂之古。又因光明無量、朗照十方、無有障礙故,所以比作鏡。

這面古鏡應物現形。

照多大的物,就現多大的影;照什麼樣的人,就現什麼樣的形——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義存禪師開示大家,我們的法身就是這樣的妙體,就有這樣的妙用。

這時,他的弟子玄沙禪師站出來問道:「忽遇明鏡來時如何?」

這是說,開悟見性的人來了,又如何現呢?

雪峰禪師說:「胡漢俱隱。」意思是一切相都沒有了、都隱沒掉了。

玄沙禪師說:「老和尚腳跟猶未點地在。」

為什麼呢?因為雖然一切俱隱,但還有鏡在啊!

而且,一切俱隱並不是空無所有,而是妙用重重,般若味重重嘛。

所以說,「胡漢俱隱」這個答話還不究竟。後來,有位老宿下語說:「打破鏡來相見。」

意思是,法身也不可執著,法身也化空無著了。  

洞山禪師說「我今不是渠」,就抹掉了一切法相的影子,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一切都消殞無存、化為烏有了。

非但如此,連我(即法身)也不立。非但不立法身,連不立也不立,所謂「非法、非非法」,這才是大悟、才是究竟。

這個公案如此深邃,我們修道人也要這樣悟、這樣解、這樣證。

《心經》講得很深刻,我們真能把《心經》研究通,佛經三藏十二部就都能透徹無疑了。 

節選自元音老人《心經抉隱》

歡迎關注轉發利樂有情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3obr4ba.html
丹霞問僧具眼

Re: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9

未閱讀文章 丹霞問僧具眼 »

雪峰曾示眾云:「世界闊一尺,古鏡闊一尺;世界闊一丈,古鏡闊一丈。」玄沙指著火爐問雪峰:「火爐闊多少?」雪峰答:「如古鏡闊。」玄沙說:「老和尚腳跟未點地在!」

「世界闊一尺,古鏡闊一尺;世界闊一丈,古鏡闊一丈。」雪峰是用古鏡比喻天真佛性。佛性與世界本來不二。《心經》在講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之後,恐學人將色、空看作「不異(相同)」的二物,緊接著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直指不二。這裏的世界、古鏡也是此義,世界就是古鏡、古鏡就是世界。玄沙問「火爐闊多少」是「驗主問」,看你是不是會落在古鏡邊,或者落在世界邊。一落兩邊,便非不二。雪峰不懼落古鏡邊,逕答「如古鏡闊」。雪峰是一千五百人的大善知識。禪宗一花開五葉,共分五宗,他座下就出了雲門、法眼兩宗。他豈不知落在古鏡邊麼?雪峰自有深意。雪峰的弘法手段與其師兄岩頭不同。岩頭善用惡辣鉗錘,天下人摸索不著,誰也咬他不住,其師德山也不奈他何。雪峰卻是不懼渾身落草,敢於橫身讓學人咬嚼。敢咬者、能咬住者,方堪傳授。所以岩頭說:「雪峰雖與我同條生,不與我同條死」。意思是:雖然同在德山門下打開本來(同條生。言體),啟用的手段卻不同(不同條死。言相、用)。雪峰不懼落古鏡邊,是故意賣個破綻。你問「火爐闊多少」,可能是驗主問,也可能是懵懂問。我故意落古鏡邊,看你能否檢點得出。若檢點得出,正合我意;若檢點不出,那就該吃棒了。玄沙檢點得出,一句「腳跟不點地」咬個正著,不愧為雪峰的高徒也。

雪峰舉拂子、放拂子,故意落在兩邊,也是考驗這僧,看他是否檢點得出。可惜這僧檢點不出,還以為雪峰答得對,便禮拜。雪峰便打,打你這個糊塗人!我原是將錯示你,你卻檢點不出。這僧挨了打,也沒有弄明白,後來又去問玄沙。玄沙說:「汝欲會麼?我與汝說個喻:如人賣一片園,東西南北一時結契了也,中心樹子猶屬我在。」玄沙很會打比方:東西南北一時結契,比喻其他一切都能放下;中心樹子猶屬我在,比喻卻放不下開悟、成道等概念。這能算真的放下嗎?放不下就不算開悟成道。無修才是真修,無得才是真得,無證才是真證!

丹霞問:「吃飯了也未?」僧答:「吃飯了。」這僧是懵懂漢呢,還是明眼人故意賣破綻?丹霞當然不會輕輕放過他。請看下文:

霞云:「將飯來與汝吃的人,還具眼麼?」僧無語。

拿飯來給你吃的那個人,長了眼睛沒有?供養明眼人吃飯才好,像你這樣的懵懂漢,什麼都不明白。供養你吃飯(即與你說法),豈不是瞎了眼麼?僧無語— 這僧無話可說了。唉!真是個懵懂漢。圜悟勤祖師在此著語云:「果然走不得。這僧若是作家,向他道:與和尚眼一般!」無語就不行了,就「走不得」了。這僧如果是明眼人,待丹霞問「將飯來與汝吃的人,還具眼麼?」逕答他:不但具眼,而且跟你的眼一般無二!看你丹霞如何應付?儘管丹霞也不會就此罷休,那就會演出一幕堪為後人作標榜的千古絕唱。這僧卻是眼眨眨地「無語」,不是個明眼人啊。

有人說:布施乃六度之首,將飯與人吃正是行布施,還有具眼、不具眼的分別麼?那好,大家來看看《佛說四十二章經》是怎麼講的吧。該經第十一章云: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四十二章經》最早傳入中國,有人說它是小乘經典。上段經文中,在辟支佛與三世諸佛之間,果然沒有列入大乘菩薩。然而,不管是羊車、鹿車、牛車,最後都是大白牛車。無論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終歸是一佛乘啊。「飯惡人百」,就是將飯來與一百個惡人吃……。這段經文很容易懂,不用再作解釋。那「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分明已透出大乘一實相印。實相無相,無相而無不相。

下面接著看公案:

長慶問保福:「將飯與人吃,報恩有分。為什麼不具眼?」

長慶、保福、玄沙、雲門等禪德,都是雪峰義存禪師的高足弟子。長慶即長慶慧棱禪師,保福即保福從展禪師,他們兩個同在雪峰會下,很是相契,經常在一塊討論古人的公案。有一天,他們討論起「丹霞問僧具眼」這則公案來了。長慶問保福:「將飯與人吃,報恩有分。為什麼不具眼?」教下有言:「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四重恩就有一重是「報三寶恩」。三寶者,佛、法、僧也。供養僧不就是報恩嗎?供養就是「四事供養」。哪四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將飯與人吃—供養出家人飲食,不正是報三寶恩嗎?所以說「報恩有分」,那為什麼說不具眼呢?

長慶並不是不知道為什麼不具眼,才問保福的。討論古人的公案並不是就事論事,評價古人的是非長短。而是借公案為由,端正自己和他人的見地,以當下啟開般若正眼。長慶這樣問保福,是借「丹霞問僧具眼」這則公案為話頭,檢驗保福的見地,看一看保福是不是時時不離自性。趙州禪師曾說:「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此外更無別用心處。若不如是,大遠在!」時時處處都不「雜用心」,即時時處處都不離自性。如此綿密保任,長養聖胎,自得法身正住。然後法身向上,起無量無邊妙用,於本來無法處開演八萬四千法門,于本無眾生處救度無量無邊眾生。
此地無銀三百兩

Re: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象牙塔裏演公案 藏經閣裏念心經

#20

未閱讀文章 此地無銀三百兩 »

丹霞問僧具眼 寫: 週一 8月 08, 2022 1:38 pm 雪峰曾示眾云:「世界闊一尺,古鏡闊一尺;世界闊一丈,古鏡闊一丈。」玄沙指著火爐問雪峰:「火爐闊多少?」雪峰答:「如古鏡闊。」玄沙說:「老和尚腳跟未點地在!」

「世界闊一尺,古鏡闊一尺;世界闊一丈,古鏡闊一丈。」雪峰是用古鏡比喻天真佛性。佛性與世界本來不二。《心經》在講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之後,恐學人將色、空看作「不異(相同)」的二物,緊接著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直指不二。這裏的世界、古鏡也是此義,世界就是古鏡、古鏡就是世界。玄沙問「火爐闊多少」是「驗主問」,看你是不是會落在古鏡邊,或者落在世界邊。一落兩邊,便非不二。雪峰不懼落古鏡邊,逕答「如古鏡闊」。雪峰是一千五百人的大善知識。禪宗一花開五葉,共分五宗,他座下就出了雲門、法眼兩宗。他豈不知落在古鏡邊麼?雪峰自有深意。雪峰的弘法手段與其師兄岩頭不同。岩頭善用惡辣鉗錘,天下人摸索不著,誰也咬他不住,其師德山也不奈他何。雪峰卻是不懼渾身落草,敢於橫身讓學人咬嚼。敢咬者、能咬住者,方堪傳授。所以岩頭說:「雪峰雖與我同條生,不與我同條死」。意思是:雖然同在德山門下打開本來(同條生。言體),啟用的手段卻不同(不同條死。言相、用)。雪峰不懼落古鏡邊,是故意賣個破綻。你問「火爐闊多少」,可能是驗主問,也可能是懵懂問。我故意落古鏡邊,看你能否檢點得出。若檢點得出,正合我意;若檢點不出,那就該吃棒了。玄沙檢點得出,一句「腳跟不點地」咬個正著,不愧為雪峰的高徒也。

雪峰舉拂子、放拂子,故意落在兩邊,也是考驗這僧,看他是否檢點得出。可惜這僧檢點不出,還以為雪峰答得對,便禮拜。雪峰便打,打你這個糊塗人!我原是將錯示你,你卻檢點不出。這僧挨了打,也沒有弄明白,後來又去問玄沙。玄沙說:「汝欲會麼?我與汝說個喻:如人賣一片園,東西南北一時結契了也,中心樹子猶屬我在。」玄沙很會打比方:東西南北一時結契,比喻其他一切都能放下;中心樹子猶屬我在,比喻卻放不下開悟、成道等概念。這能算真的放下嗎?放不下就不算開悟成道。無修才是真修,無得才是真得,無證才是真證!

丹霞問:「吃飯了也未?」僧答:「吃飯了。」這僧是懵懂漢呢,還是明眼人故意賣破綻?丹霞當然不會輕輕放過他。請看下文:

霞云:「將飯來與汝吃的人,還具眼麼?」僧無語。

拿飯來給你吃的那個人,長了眼睛沒有?供養明眼人吃飯才好,像你這樣的懵懂漢,什麼都不明白。供養你吃飯(即與你說法),豈不是瞎了眼麼?僧無語— 這僧無話可說了。唉!真是個懵懂漢。圜悟勤祖師在此著語云:「果然走不得。這僧若是作家,向他道:與和尚眼一般!」無語就不行了,就「走不得」了。這僧如果是明眼人,待丹霞問「將飯來與汝吃的人,還具眼麼?」逕答他:不但具眼,而且跟你的眼一般無二!看你丹霞如何應付?儘管丹霞也不會就此罷休,那就會演出一幕堪為後人作標榜的千古絕唱。這僧卻是眼眨眨地「無語」,不是個明眼人啊。

有人說:布施乃六度之首,將飯與人吃正是行布施,還有具眼、不具眼的分別麼?那好,大家來看看《佛說四十二章經》是怎麼講的吧。該經第十一章云: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四十二章經》最早傳入中國,有人說它是小乘經典。上段經文中,在辟支佛與三世諸佛之間,果然沒有列入大乘菩薩。然而,不管是羊車、鹿車、牛車,最後都是大白牛車。無論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終歸是一佛乘啊。「飯惡人百」,就是將飯來與一百個惡人吃……。這段經文很容易懂,不用再作解釋。那「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分明已透出大乘一實相印。實相無相,無相而無不相。

下面接著看公案:

長慶問保福:「將飯與人吃,報恩有分。為什麼不具眼?」

長慶、保福、玄沙、雲門等禪德,都是雪峰義存禪師的高足弟子。長慶即長慶慧棱禪師,保福即保福從展禪師,他們兩個同在雪峰會下,很是相契,經常在一塊討論古人的公案。有一天,他們討論起「丹霞問僧具眼」這則公案來了。長慶問保福:「將飯與人吃,報恩有分。為什麼不具眼?」教下有言:「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四重恩就有一重是「報三寶恩」。三寶者,佛、法、僧也。供養僧不就是報恩嗎?供養就是「四事供養」。哪四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將飯與人吃—供養出家人飲食,不正是報三寶恩嗎?所以說「報恩有分」,那為什麼說不具眼呢?

長慶並不是不知道為什麼不具眼,才問保福的。討論古人的公案並不是就事論事,評價古人的是非長短。而是借公案為由,端正自己和他人的見地,以當下啟開般若正眼。長慶這樣問保福,是借「丹霞問僧具眼」這則公案為話頭,檢驗保福的見地,看一看保福是不是時時不離自性。趙州禪師曾說:「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此外更無別用心處。若不如是,大遠在!」時時處處都不「雜用心」,即時時處處都不離自性。如此綿密保任,長養聖胎,自得法身正住。然後法身向上,起無量無邊妙用,於本來無法處開演八萬四千法門,于本無眾生處救度無量無邊眾生。
世界是沙門一隻眼

Re: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1

未閱讀文章 世界是沙門一隻眼 »

120 古鏡未磨

有一天,洞山曉聰禪師讓雲居曉舜禪師出外化緣,雲居曉舜禪師首先向一位飽參的劉居士化緣。

居士說:「老漢有個問題,您若答得相契,我便布施;若不相契,就請回吧。」接著居士就問:「古鏡未磨時如何?」

雲居曉舜禪師很快地回答:「黑如漆。」

居士再問:「古鏡磨了以後呢?」

雲居曉舜禪師回說:「照天照地。」

居士不以為然,拱手為禮,說:「抱歉,恕不布施,您請回吧!」說完就轉身回府,閉門不出。

雲居曉舜禪師愣了一下,悶悶不樂地回到了洞山,洞山曉聰禪師問他原因,雲居曉舜便說出他與劉居士的對答經過。

洞山曉聰禪師說:「這樣吧,你來問我,我回答給你聽。」

雲居曉舜就問:「古鏡未磨時如何?」

洞山曉聰禪師回答:「此去漢陽不遠。」

雲居曉舜再問:「古鏡磨後又將如何?」

洞山曉聰禪師微笑說:「黃鶴樓前鸚鵡洲。」

雲居曉舜聽了,猛然省悟。

養心法語

若以古鏡來比喻我們的自性,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朗照,何能分別未磨已磨?何況自性者,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雲居曉舜禪師卻說未磨前黑如漆,已磨則照天照地,顯示雲居禪師還未能清楚地認識自性,難怪無法獲得飽參的劉居士認同。反觀洞山曉聰禪師的回答,古鏡未磨是「此去漢陽不遠」,古鏡已磨是「黃鶴樓前鸚鵡洲」,表示已能認識自性當下即是。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五日刊於《人間福報》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