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
勿忘初心
- 文章: 413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101
未閱讀文章
由 勿忘初心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聖者語錄 澄心
白雲禪師 - 千佛山
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
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與諸染法相應,名人天二乘界。
若垢淨心盡,不住繫縛,不住解脫,無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心量,處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妄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迥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礙,往來生死無礙。
-
勿忘初心
- 文章: 413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102
未閱讀文章
由 勿忘初心 »
就 只( 指、止 ) 在當下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量劫事即如今。
如今覷破個一念,
覷破如今覷底人。
【語譯】
一個念頭裡,有無量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事,也只是現前這一剎那。如果能看破現前這一念,就能看破現在正現起一念在觀看的人。
佛法中所說的,不在意今天已前的過去如何?而是在乎每一個現在的今天,必須把握所作因果的因,所結因緣的緣都是好的、善意的。
沒有過去的因和緣,怎會有現在的、是好或不好的果報?
不錯!這些得對。但是,如把三世的時空拉得太遠;剛才強調現在的今天,其實可以縮短為一分一秒,甚至一剎那。譬如現在的這一秒,很快成為過去,同時,未來的一秒,隨即成為現在。
修行重在攝心,不攀緣不迷己迷物,知心與境本不相到,善惡塵緣去來隨緣認份,分別亦非意。
止觀、經行、禪定、觀想、念佛無不如此地〈掃地〉。
-
沙塵封眼
- 文章: 230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07, 2021 1:28 pm
#103
未閱讀文章
由 沙塵封眼 »
沒有過去的因和緣,怎會有現在的、是好或不好的果報?
雲和虛空於過去、現在、未來並無因緣相渉,雲不因虛空而聚散,虛空不因雲而開合,但是心卻能使雲在虛空中舞動變化,這是什麼因緣業果?過去的因和緣是累世來的相續流注生業因緣,現在的果報只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相續流注住生滅業果相,是不是好不好的果報?還由自己識心裁量。
-
勿忘初心
- 文章: 413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105
未閱讀文章
由 勿忘初心 »
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
解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
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妄。
未審...非因非緣非自然性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上頭,
何不於君指上聽?
雲與虛空,碧海藍天,風起雲湧波濤洶湧;呼雷電嗚,浪花如雪若珠;風雨過後,藍天碧海景物依舊,仍是多彩多姿的世界。
思惟及處,萬里無雲,碧海水連天。沒這虛空如何顯得 ?!
是風作崇 ?是空間緣生 ?
是相是色,於雲、水原本空性,故說色即是空,空相故。
色蘊外緣牽引,色塵色法非我。
色心相應作崇,如如一切皆空。
不是麼 ?
種子生法,倘若......
不相應行時會如何 ?
-
勿忘初心
- 文章: 413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106
未閱讀文章
由 勿忘初心 »
體用相境 - 如何日常運用佛法
空間的體,時空的用,現實的相,自我溶入的境。
佛法知見、法門薰習已一段時日,該擁有怎樣的角度切入?
如何把握時機調整看待自我,以開顯一個自己的佛法,去呈現突破本來的〈自我〉,而顯發微妙的「 體、用、相、境 」。
體:
有本體、本質、內涵,並具相對的兩面,如善相對於惡,美相對於醜;但以體的本有而言,卻是空性。
用:
指作用、效果、影響,作用不免千差萬別,效果或影響亦復如是,如善與惡,美與醜;但用的本身,仍以人為主宰。
相:
有表相、行相、現象,包含了語言與動作的行相,以及靜態的相狀,如五欲、八風和諸般情識;唯相的行與狀,仍不離於各人的分別而議論。
境:
指內容、境界、修養,就是意念中的感受所形成,涉及到各人所具的知識和經驗,尤其是業的內涵,影響非常的大;因為業的內涵,有著太過複雜的成份,所產生的力量,也就大不相同。
可知,一體不是幾面,卻具兩邊的差異;作用有緣遇的不同,卻有必然的價值;表與裡的諸般現象,無非是動靜的分辨;念感意受成形,總歸業力之所至。
體用相境,是佛法圓滿世間法的道理和方法,也就是於世間的認識與瞭解,藉佛陀所說的道理和方法於中有所發現,進而突破世間法的缺失而得離苦厄,獲得圓滿的結果,譬如:轉煩惱而成菩提,煩惱即是煩身惱心,身心失去平和,不得自在;唯有以煩惱為修行之道,去面對、去認識,去瞭解為什麼煩惱?發現為什麼,找出原因,然後從煩惱裡顯現菩提,身心才能恢復平和、自在、安然。
《解惑篇》千佛山教授師/若知法師
問:請問如何以體、用、相、境,來認識自我?
答:如果能以體、用、相、境認識自我,就可以說悟到什麼了,因為這是每個人的自我認知,無法由別人代你分析。但是原則上,體、用、相、境可以做個總體概念的介紹。若以〝人〞為例,來談其體、用、相、境:
先問人是怎麼來到這娑婆世界的?有其因緣法則和因果關係;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環境最差的一個佛土,也是釋迦牟尼佛的願力世界。
《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向來大德們也都說「業不重不生娑婆」。依此來看人的體、用、相、境。
《 體 》:
色身本體是個業報身,從正報的形象(高矮、胖瘦、體型、相貌,思想三觀等)到依報(生存的環境國度、家庭、學校和條件),是此生本體性的條件,這一切都是根據自己過去造作的業及所修持的福德大緣而來。
《 用 》:
用是談人的生命價值,視其一生的作用和效果,是利益的還是傷害的?是平凡的還是有貢獻的?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又有小用和大用之別,小用者利一家、一鄉、一省,大用者利全國,乃至利及全人類、全世界。比如歷史上常對一個人身後蓋棺論定,說這人「留芳百世」或是「遺臭萬年」,就是依人的功用價值而論議。
《 相 》:
有總相、別相,同相、異相等之分;如各色人種及男女青少壯老幼等,以及愚智、美醜、高矮、氣質、談吐,教養行為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現象均屬〝相〞。
《 境 》:
精神修養所顯現之層次(法身);有的人是村夫俗婦,有的是忠臣孝子、志士仁人,學佛的人則知有十法界(四聖六凡)之分。
以人為例,簡單的說:體是本質、本體(離不開業,菩薩則是願);用是作用、價值;相是色身、形象,境是素質、內涵。以此四條件去觀照自心,就可以認識自我。
-
勿忘初心
- 文章: 413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107
未閱讀文章
由 勿忘初心 »
分別亦非意
公案
一次,龐蘊居士去參拜藥山禪師。
臨別之際,藥山禪師派十位弟子送他出門。
當時門外大雪紛飛,龐蘊居士說:
「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旁邊有一位姓全的禪客雖明知這是禪語,
但不解其意,乃問龐蘊居士:
「究竟落在何處呢?」
龐居士打了他一掌,作為答復。
全禪客一頭霧水,不明所以,云:
「也不得草草。」
( 也不能這麼草草地作答。)
龐居士隨即又打了他一掌,說道:
「眼見如盲,口說如啞。」
==
如果自己真有工夫,禪悟就在你那邊,好比好雪不會飄到別處,只會飄到你這裡。可是未開悟的人就不懂了。本來龐居士想用這句話來贈給送行的人,禪客卻問:「不落別處又落到那兒去呢?」他的妄念太多了,沒看到雪落在當下,卻順著「別處」這兩個字,念頭越轉越遠,轉到別處去了。怪不得居士要給他一巴掌。居士說:「你那算是參禪的人?你放下當下打妄想,把念頭轉跑了。閻羅王不會饒你,你不會得解脫的。」禪客還弄不清楚他錯在那裡,又問:「那你自己呢?」居士說:「眼見如同盲眼,口語如同啞口。」看了等於沒有看,講了等於沒有講。也就是說,你這個人怎麼搞的,明明看到雪落在此處,還要問落到那裡去?睜眼等於瞎眼,你問的那些話都是不該問的,動了嘴巴卻等於沒啞巴。
這句禪語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我們的忙。有時候在跟別人談重要的事情時,會閃出跟當時的人、當時的事沒有直接關係的念頭,搞得錯綜複雜,使我們的心不能集中。或者在路上看到別人穿了一件衣服,馬上聯想這衣服大概是法國設計的吧!料子是義大利的吧!裁縫是香港的吧!到最後那個人那件衣服的影像已經不在視線之內了,自己卻轉出一大堆念頭來。這都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而我們一向都是這樣迷迷糊糊過日子的。
⇒
「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
勿忘初心
- 文章: 413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108
未閱讀文章
由 勿忘初心 »
非因非緣非自然
《楞嚴經》云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以及
「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
《陰符經》講
「機在目,機在心」。
當要入睡時,眼一閉即走入黑暗將入睡,早晨醒來,眼一睜又再次面對著 ; 這光明又繽紛紛鬧地一天當中充滿未知的色塵緣境到來而自處應對著。
我們這眼有妙開關,「機在目」,即是外面的世界要觀察清楚。
然而「機在心」,應用之妙就在於我們的心了。《楞嚴經》裡佛陀向阿難提「八還辨見」。八次辨別「見」,我等開眼可看見光明,只惟因為身處此宇宙中有光,舉如陽光、月光、星光等,更有著人為造成之電光等。經中云:「瞎子能看嗎?」阿難說不能看,佛說:「你錯了,瞎子也能看。看到裡面黑洞洞的,不像我們看到外面這個樣子。」開眼見明,閉眼見暗。這樣來回有八次辯論。
佛陀明白地說,明來暗去,暗來明就去,現象的變化是無常的,但能見明見暗的那個能見的東西,不在明暗上面。
如把光明還給太陽、月亮、星星,把一切見觸外在色塵緣境統統還給因緣合和,將一切能還的都還完了,但是唯獨還有一個東西沒有辦法可以歸還的,就連虛空、因緣(緣起)也沒有辦法還,不就是我們那個能見的嗎 !
所以佛陀講了句四句至理名言→「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
第一個「見」是能見之見。第二個「見」是所見之見,見相分之見。我們眼睛能看東西,這是眼識的作用,能見到眼識作用的那個能見之見,見那個見道。「見見之時,見非是見」,那個見道之見,不是所見之見。看到光,看到空,那都是影像。「見猶離見」那個能見之見,能所兩空了以後,「非見所及」,姑且稱「見道」,不是我們心見、眼見所能到達的。
=
「見見之時」能見與所貝皆僅為見相分而矣。眼能見物,乃是眼識作用,能見到眼識作用的那個能見之見,
我們眼睛世間一切事物,這是所見(識→名色→觸),但是此所見也僅是現象。見是所見之見,眼見心辨的見。這時雖知這個能見,見一切萬象森羅的見,並非是由眼看東西所見的見。難道還有一個境界嗎?「見猶離見」。但是我們這顆心一旦起了眼不看,耳不聽,一切皆空以後,保持著有這麼一個見存在,依然仍是所見範疇,「見猶離見」,還要拿掉,空還要遣離非想更要非非想。「見不能及」,真正的性見(覺),决非是眼睛看見的見,不是心眼(心意識),上有個所及能見的見。
事實上也是離開物質的東西,離開現象的東西,不是眼睛看見的見所能達到的。比如〈無表色〉也决非眼睛能見,但確確實實地存在。
一切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都是現象,現象就是相分。而見分呢?我們知道,相分的那個能知之性後面是見道的見分。
這個每人皆有的《 聞性 》
自古有句名言這麽說....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上頭,
何不於君指上聽?
覺性又名聞性。聞性並非「耳根」聞聲生識的《 聞 》。
耳聞乃是《根塵相會因緣合和》下的聞,跟《真心》的聞不一樣。
而是,
是在諸法性空中宛爾存在的,不壞假名的一種《 聞 》。
是從《 因緣假合 》的立場上,雖然性空而不壞假有的聞。
《 我 》不壞假有之「 聞 」。
真心能現,識心能變。
是將最初始覺的妙智來觀照聞性。
也就《楞嚴經》中提到:
眾生妙心比喻四種古樂器,琴、瑟、箜篌、琵琶,妙智比喩是妙指。眾生雖有妙明真心、妙音真性,若無妙指,則不能發出妙音,不能合於真理。
由妙指來撥彈四樂,就發出妙音,妙音比喻如來藏,具有不可思議的妙用。眾生心起塵勞妄念,而失去了妙用。
故禪門云 :
心是根,法是塵。
兩者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時方始現,
心法雙忘性即真。
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
解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
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
若識心寂滅,無一切念處,是名正覺。
-
勿忘初心
- 文章: 413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109
未閱讀文章
由 勿忘初心 »
千佛山 白雲老禪師演講集
觀行 - (上)
一般人談「觀行」,都講得很神妙 ?
其實觀行沒有那麼神妙,「觀行」的認識是,它以一個人的認識的能力來看,我們認識的能力有深、有淺的看法、深的看法、再深的看法,還可以深到不可思議……,達到那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講「觀法」!可是一開始不可能就進入到不可思議的境界,剛開始,還是要從這個,依自己的能力慢慢去認識,這種認識可能是自我意識,是因為自己的分別心而產生的計較執著,就可以發現這裡面有一個什麼問題呢?分別心!生起這個分別心的力量是什麼?所謂「分別心起」,一定有一個發起的力量,那必然是知識經驗,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內涵就是知識經驗,把這個知識經驗發揮成為力量,就可以產生你的自我意識,就是分別的一種力量,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能把握!這是一些原理原則,這些如果把握得好,在理門也好、行門也好,才知道怎麼樣去使自己慢慢提昇!
要知道從知識經驗的累積,智慧的提昇,都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千萬不要一開始,「我在打坐,然後就講戒定慧,戒能生定、定能生慧」…....。
我經常說講這些話的人「叫做不懂佛法,那叫做胡說八道」!戒怎麼生定 ?請告訴我!「不殺生」能生什麼定?是四禪、還是八定?是哪一個定?說不通的!戒是身口意清淨,清淨到什麼程度?到達心清淨!身口意是由外的清淨,心,那是內的清淨;「戒」是由外而內,要完全清淨!就是叫做戒的莊嚴,它不可能生定。「定」通常是需要有一些法門,譬如止觀的法門、五蘊調理的法門,這都是修定的方法,絕不是因為戒而能夠有!「慧」呢?幾乎都是從戒學上面所遇到的人與事,以及從定學上面所去體會的、發現的,慢慢成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顯現出來,它有兩個條件,「一個是與生死有關,一個必須要與道相應」,這個「道」是佛教講的「菩提道」!不能學佛法後,只是念一些名詞,念到最後…「要消滅貪瞋癡,就要勤修戒定慧」,難道以戒定慧去打貪瞋癡嗎?修行人豈不一天到晚在那裡打仗、作戰?那多累!這個都是佛教裡面普遍的現象。
還有,常常聽到的一句話,「一句彌陀、罪滅河沙」,我曾經問那些過去在大陸,有名的淨土宗法師們,台灣有一位在家居士,最有名的○○,都是專修淨土的,我問他「一句彌陀,如果能夠消滅像河裡的沙子那麼多的業,我們一輩子念了多少阿彌陀佛,應該很清淨了?念一句就罪滅河沙了?假使念十句呢,我看整個娑婆世界所有的沙子,大概那種業的數目字都消完了」,不是嗎?這些話經典上沒有,是人說的!我常常說,學佛不要學人,學佛,一定是要依經典上佛所說的,你學人只能像人,學佛你才能成佛 !
佛教以釋迦牟尼佛為尊,強調眾生平等,只要依教如法,就可以跟他一樣成為佛陀。各位請看天下所有的宗教,其他的宗教可不可以?沒有一個宗教宣揚說你學他、你就可以跟他一樣的,絕不可以!你學上帝,絕不會讓你當上帝,為什麼?你永遠是他的僕人!學耶穌,他永遠是牧羊者、你是羊!那你要像伊斯蘭教的阿拉,除非像現在,目前在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教,以現在所謂的新派,學他們,學會了什麼?殺人、放火,到處發動戰爭,再不然、就是恐怖!「佛教是一個智慧的宗教,是講究和平的宗教」,可是有一個問題,現在談的是「觀行」,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台灣號稱有八百萬的佛教徒,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有八百萬的佛教徒,那還有那麼多的出家的,為什麼台灣還這麼亂?常常有一些人問我:「現在社會這麼亂怎麼辦」?如果是在家的,我頭一個就問他:「你有沒有皈依三寶?」如果是出家的,我會問他:「那你學佛幹什麼?社會這麼亂,為什麼不負責任?」他就說了:「我怎麼負責任?」佛教既講究是和平的,就要懂得佛教裡面的法,怎麼樣能夠使一個亂的環境怎麼能夠不亂!至少能夠慢慢、慢慢不亂,那你不能說用佛教徒的方式,「那就乾脆叫全台灣都修定好了,那就不亂了」,可能嗎?連學佛的人本身都亂!那如果是以「觀行」的方式,你們看這個問題「該怎麼辦」?
「定」的目的,是會亂的時候做到不亂,那現在社會這麼亂,不可能叫大家去修定,怎麼辦 ?
我如果現在叫你們每一個人拿一張紙,寫一個字條給我,我來看看聽聽你們怎麼辦?可能是五花八門……!大家現在不妨稍許思考一下,不可能叫大家都信佛教,都成為三寶弟子,都去修定,不可能,至少其他的宗教就不可能,那怎麼辦呢?所以要瞭解,佛教講究「因緣、自然」,佛教面對這種所謂亂,依於經典說的「因緣、自然」,該怎麼辦?至少可以做到一件事,「把自己搞好」!那如果學佛的人,在台灣號稱八百萬佛教徒,如果每一個人都盡一份心把自己搞好,這個兩千三百萬人,成為三寶弟子,假使有八百萬人的話,這個成年人應該有七百多萬吧,那些小孩,可能也有皈依三寶的,只是沒有行事的能力,再看,一個人可以影響,不要影響太多的人,就以七百萬人佛教徒來說,一個人只要影響一個人,出家的以及在家的學佛的三寶弟子,一個人、一個家庭,至少可以多少影響幾個人?真如此,就可以到達兩千一百萬人了對不對?我講的「影響一個人」,不是一輩子就只影響一個人,要瞭解,我現在談的是「觀行」,不要把我的主題忘了,都是叫你們要去深入的去認識,否則的話就會在聽我講,只是在那個幾句話裡面去認識問題!我說七百萬人,一個人影響一個人,那只有七百萬,怎麼會有兩千一呢?你們想想看,哪裡來的兩千一?自己一個再加上一個也只有一千四,對不對?怎麼會跑出兩千一來?還有那個七百萬怎麼來的?影響二個,就可以到達兩千一百萬人了,對不對?
如何是深入的認識?談佛法,絕不是你們想的那樣,只是在相上去看問題,如果以出家的來講,原來是在家,捨棄了世俗成為出家人,原來在在家的,就少了這個人;一個普通的人,一旦成為佛教徒,想想看,這個裡面變化有多大?如果還去幫助一個人,可能兩千三百萬人就全部都沒有問題了!可是基本的問題在哪裡?連自己都不會照顧自己!只要一點點,聽到不歡喜,看到不歡喜,五味雜陳,做不了主。所以佛法裡面講「因緣、自然」,在《楞嚴經》裡面不是強調「是因、是緣、是自然性」嗎?因為什麼?關係到什麼?關係到什麼就是「緣」;「自然」,佛教通常是講不去勉強的,常常談隨緣!所以成為一個學佛的人,跟做一個佛教徒,它的差別是很大的,佛教徒除了拿香拜拜之外,還有一個最明顯的,「好奇、喜歡神通,喜歡那個頭上冒光、靈魂出竅」…,那都是佛教徒,不是學佛的人!
不要看很多的出家的,什麼大師、長老,動不動就是表現,喜歡談玄說妙,再不然就是講過去一些什麼高僧大德,幾乎都是神通妙用,譬如說,這個人原本不識字,就有出家的告訴他,「你去拜《法華經》,你拜拜,拜到最後你都會認識字。」結果,有一個就真的信他的話,去拜《法華經》,有一天拜《法華經》,拜到天黑了,也沒有點燈,那有人問他,「你在幹什麼」?「我在拜經」,「現在燈都沒有,黑漆漆的,你怎麼看見字」?「我看得很清楚」…,那個結論就是說,拜《法華經》拜得很虔誠,沒有光亮都可以看見字,這是佛法嗎?看見字又怎麼樣?看見字,就了生脫死了?業就清淨了?就成佛成菩薩了?可是太多的佛教徒,都是一天到晚去追逐神通,最後呢?別人都有神通,自己是笨蛋一個!為什麼?講的人都有神通,那聽的人不就變成笨蛋?因為你都相信他!當然不相信他就不是笨蛋,可是太多人會相信!
所以不管任何的事都要去深入的認識,有一句話「處處都是道」!為什麼?抓住了就是你的!否則就當面錯過!千佛山有一種要求,不曉得後出家的以及學院的知不知道?做錯了挨罵,心甘情願;沒做錯還會挨罵,也要心甘情願。做錯了挨罵,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有做錯,那就有問題了,沒做錯怎麼會挨罵?你們去「觀行」,深入的去做認識!沒有做錯,怎麼有機會挨罵?所以不要聽了一些話:老和尚總是這個樣,做錯了挨罵,沒有關係,大家受得了,為什麼?「我做錯了活該」,可是沒有做錯還要挨罵,還要心甘情願,為什麼?思考一下,即使在千佛山出家了二三十年的,究竟能把握多少我都不敢說!沒有做錯還會挨罵,通常我是沒有個別的教育,某一個人做錯了,我絕不會去責備他,更不會當著別人的面說他錯了,為什麼?因為老和尚如果罵這個人,其他的人都會站在老和尚這邊,挨罵的人就倒了八輩子霉!是不是如此?絕不會說這個人做錯了,老和尚在罵他,你去打抱不平,我想沒有這種機會!沒有做錯怎麼還會挨罵呢?就是我剛剛說的,因為沒有個別教育。幾十年來我都是如此,有少數的或一個兩個、幾個人錯了,我不會單獨去罵他,可是我會召集大家,利用機會來罵人,那個做錯的人一定會知道是在罵他,但是其他沒有做錯的,跟著一起挨罵會很不服氣,甚至受不了。但是就不會想一想「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難道以後你就不會有機會犯錯嗎?這就是我講的「做錯了挨罵,心甘情願;沒有做錯還要挨罵,也要心甘情願」!什麼叫做觀行?法在哪裡?要能把握!所以有很多人,尤其進門不久的,有人做錯了,我召集大家,講一些做錯了什麼,哪些不應該錯,其他的人就認為:「我又沒有做錯,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跟著一起挨罵?」絕多數都是這種反應,這只是用自我意識去分別、去認識,從來沒有修過觀行的方法!世俗也有一句話「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都是一種觀行的基礎。談修養,不是只有學佛的人要有修養,世俗人也會有修養,差別在哪裡?世俗人有修養,他還是一個世俗人;而學佛的人有修養,他可以成佛、成菩薩,可以脫離六道輪迴!談觀行,要深入的去認識。
人總認為自己很瞭解自己,很認識自己,如果自己真有那麼好,為什麼一點點不如意無明火就冒三丈?如果瞭解自己,就不會發無明火了。如果瞭解自己,什麼事情都可以心平氣和,為什麼?因為遇到事情不會用自我意識去看問題!所以常常談自我意識,好像什麼事情都要經過自己去體會,去受苦、受難才會體驗到「這個是不對的,這樣做會吃虧」。一般人難免會如此,甚至還有很多人心存僥倖:「我就不相信剛好會遇到這種事」、「我就不相信會這麼倒霉」的僥倖心理,在現在這種亂的社會環境特別多,這就是為什麼人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為什麼喜歡鑽牛角尖?這些大部份是佛教徒,因為真正一個懂得佛法的人,幾乎時時刻刻都有修行的機會,正面的也好、負面的也好,善也好、惡也好,都會去把握機會,能把握機會的人就是修行的人!
一般順心的事,人就活得很自在、很歡喜;不順心的事,如果剛好是在廚房煮飯、炒菜,可能連鍋都會砸了。尤其最近這些年有很多人出去,自己搞一個精舍,我真想不通,在常住至少煮飯不是一個人去煮,掃地也不是一個人去掃,要幹什麼都是一組人,難道住精舍可以請一個人來照顧你,什麼都不要做嗎?奇怪的是他心甘情願。想想看,一個人從早晨起來到晚上,把鞋脫了睡覺,這一整天一個人過日子,跟一個團體過日子,差別有多大?一個人過日子,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因為一天三頓飯,菜飯不是現成的,這些飯菜還要從哪裡來?就說你有錢,你還要去買!同樣,整理環境、做早晚課,甚至中午打供,行住坐臥,所有的行為都要做,衣服髒了還是得洗,尤其自己住精舍,假使還想種種菜的話,可能一天要洗兩次澡!那叫做出家修行嗎?那個叫做還俗,就是回返到過去世俗人的環境裡,可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因為自由,沒人管!所謂早課,真的不想起來,還是我睡我的,甚至肚子餓了,就中午煮一頓好了,晚上、還有明天早餐都可以吃,幾年下來腸胃會出問題,甚至營養不夠,什麼問題都來了!還有一個大問題,一個人住精舍必須找塊地,要有一間房子,日常生活誰來供養你?現在凡是住精舍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靠趕經懺的收入維持生活,那是出家嗎?一個人住精舍是修行辦道嗎?就算是修行,那遇到人事時,拿什麼本錢去面對?假使靠趕經懺收入的話,進到人家家裡念經,一組幾個人就會要求那家人煮什麼給我們吃,準備什麼飲料給我們喝,都是指揮人家怎麼樣,不是人家主動發心供養!所以「觀行」兩個字,不只是用自我意識去分別好壞,自己去確定就可以的,其中有很多問題。
為什麼過得不快樂?為什麼很歡喜?我以前不是跟各位講過,佛法是「去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還要「依教如法去修養」,還要能「化解那一連串的為什麼」,如果有了為什麼不去面對,那是本身能力不夠,即使有能力面對不能化解,修養還是不夠!做個佛教徒很容易,真正做個學佛的人,的確要做到「慈悲喜捨」,慈悲兩個字可以作假,而喜跟捨沒有辦法做假!假慈悲的人很多,可是假喜假捨很難。「喜」是什麼?慈悲是拔苦予樂的心,第一個必須做到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是無量無邊的,而且是歡歡喜喜的去做;可是歡歡喜喜去做,還是會執著功德,所以要「捨」,捨什麼?就是捨自己的那個我!常常動不動說:「菩薩要具足四無量心。」大家都會念,假慈假悲嘴裡也說得很好聽。其實佛教中最常犯的一個毛病,學佛的人遇到人家給你一個什麼或做一個什麼,就會說:「阿彌陀佛!」用觀行仔細去想想,人家幫你一點什麼或者給一點什麼,馬上就「阿彌陀佛」這樣對不對?好像學佛的人不能講「謝謝」兩個字?好像阿彌陀佛就是謝謝,就是對不起了!
從佛教裡面去看佛教界本身出家、在家的,常常到處鬧笑話,觀行是包含了深入的認識,這也只是一個解釋而已。「觀」本身要去「察覺」,不去察覺的話,還是用自我意識,那就不是深入的認識!舉個例子:兩個人很要好,平常做什麼都彼此照顧,假使哪一天發覺或者對方有什麼缺失,這個人就把他的缺失講出來,另一個人聽了當然就不歡喜,講話的人一定會說:「因為我們是朋友,是同參,我才會跟你講。」甚至還可能講句成語-「好心被雷驚」。真正好心的話,去講人家的缺點,為什麼不能夠用「好的心」去講,而要用「不好的心」去講?什麼叫做不好的心?讓人家受不了,人家已經不歡喜了,讓人家生氣這算是好心嗎?其實這叫做不好的心!真正想幫助人家,人家有什麼缺失,為什麼要這麼直捅捅的,好像是一刀給他劃開直到流血為止?佛陀一直強調佛法最難的就是「善巧方便」。什麼叫做「愛語攝」?「四攝法」裡面不是有一個「愛語攝」嗎?愛語,並不是去討好人家,講人家喜歡聽的話去討好人家,而是不會造成傷害的言語,還能幫助人,那才叫做愛語攝。可是通常都這樣,講的人認為我的出發點是好意,聽的人認為:「你是好意,可是已經傷了我的心,傷了我的自尊了,叫我受不了!」最後成為「好心沒有好報,我把你當朋友?…」,這就是我常說的要想保護自己,可以找出一百個理由來。佛教講「辯才無礙」,其實的確有辯才,不管是強辯也好、亂辯也好,辯才是有,可是障礙重重!要瞭解,真正的辯才是沒有障礙的,會造成傷害就是一種障礙。
尤其做個出家人真的很難,可是也好混,佛教界現在出家的打混的人太多了,很好混,而且還混得蠻不錯的,因為什麼?只要把出家衣服穿上,頭上有幾個疤,然後「長得比較莊嚴」,那就是大法師,如果再出點花樣,那就是大師,如果年紀再大一點,就是長老!我最討厭人家叫我長老,「長老」這個稱呼是什麼意思?我常說,「你叫我長老,是叫我不要在千佛山當這個老和尚了?」所謂「長老」是退休了的老和尚,很多人以為叫「長老」,是我很尊敬你?「長老」是已退居的,住持方丈退居了,就是不做了,可以稱長老!過去的叢林裡有長老寮,可是現在有很多當住持的,年紀比較大一點的,你不稱他長老他還不歡喜,你稱他法師,不加一個大字,也不歡喜!我在台灣一直推行一種作法,我說你對一般年齡差不多的叫他「師父」,他如果還沒有成年的叫他「小師父」,那到了中年你叫他「大師父」,像我這種老頭子就叫「老師父」,這麼多年我一直推銷這種方式。
一個學佛的人時時刻刻要注意,遇到一些自己不太瞭解的,有懷疑的地方,千萬不要馬上做評論,也不要做結論;要「做深入的認識」,時時刻刻能這麼做,你就是修行人,否則的話那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那就是我講的,「打混」!打混的人最可憐,自己混混,混到老了,老了又怎麼樣?老了等死?我們看看,現在有很多患憂鬱症的人,從資訊上面所得到的,現在台灣做老師的,患憂鬱症的比例有百分之六十五,可能大家不曉得有沒有去做過觀行,做老師應該是去教學生,怎麼自己會患憂鬱症呢?這就是一個時代環境造成的。這個裡面如果做深入的認識,就不會覺得奇怪,否則的話,會奇怪為什麼做老師的會患憂鬱症?我還告訴各位,有一位心理學教授,不單單患憂鬱,還躁鬱,本來是教心理學的,在課堂上面跟學生講課,講心理學頭頭是道,可是回到家裡自己是一塌糊塗;我問他「你為什麼這個樣?」他說「我在學校教學生,我不這麼教,誰還請我當心理教授?」那我就跟他講一句笑話,我說你既然當心理教授,那回到家裡,把那些憂鬱、躁鬱都擺在面對全家的人,怎行?我說「你太太可以不認你這個丈夫,你爸爸媽媽可以不認你這個兒子,那你的兒女可以不認你這個父親!你在學校教學生,講得頭頭是道,回到家裡面完全兩回事!」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叫做「雙重的心性」,這不是人格問題,是心性問題!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通常我們跟一般人是一樣,也是眼耳鼻舌身意,關係到色聲香味觸法,都一樣沒有差別,問題是在哪裡?問題是在那個五蘊的調理,因為五蘊就是那個「我」,就是那個「心」!前面六根、六塵是完全一樣的,絕不是出家後就不一樣了,如果做深入的認識,有修養,那也是因為那個五蘊調理的關係!你是一個世俗人,他也會有五蘊的調理,只是他的那些方法,那種強烈的自我意識不同,因為他少了佛陀的道理方法,為什麼我一直強調,「我們要學佛、不要學人」,學人,就以我這個老和尚來講好了,千萬不要學這個人,學這個人沒有用的,我跟你講,你學我這個人,「千佛山的方丈也不會讓你幹」!這是往高處說,要往低處說呢?學我這個人,「你不可能學得跟我一樣」,就是學得跟我一樣,假使我不成道,那你就跟著倒霉了!
現在的人好像很快,念一部經或者所謂的修一部經,修一個什麼法門,尤其現在所謂藏密,他們做早晚課跟我們一樣,有的是念經,裡面也有念咒,只是顯教裡做早晚課,到了念那個咒的地方,不像做焰口還會結個手印、還會做個觀想,他們只是加上手印、觀想,認為這就是藏密?還有很多人,還特別強調「喇嘛不准結婚的」,因為在西藏有兩種喇嘛,一個是達賴系的喇嘛,一個是班禪系的喇嘛,達賴系的喇嘛是管宗教的,班禪系的喇嘛是管政治行政的,班禪系的仁波切就相當於現在村里幹事;台灣的密最多,還有到日本去學東密,日本的密宗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是日本到中國去學的,東密、藏密了。我們原住民都是搞密宗的,我講的原住民是那些老的,連普通話都不會講的人;什麼叫做密?聽不懂的都叫密!一講就懂一點也不密!像以前炒作股票,甲種、乙種、丙種,那時我都把它當密,因為我不懂,等到我會了,它也不密了!我以前不是講,像《心經》後面的咒語、往生咒這些咒……,大家都會念往生咒,往生咒什麼意思?是不是講快點死、快點死,死了到極樂世界去?是不是?要懂得梵文、懂得巴利文,就知道它說什麼。頭一句就是告訴你,「阿彌陀佛!你要去親近他,要去依靠他」,頭一句就是這個意思。那為什麼要親近他、要依靠他?因為那個世界沒有苦、只有樂,可是必須要照他的願力去做,他提出的一些方法你要照著去做,裡面就強調了「信、願、行」三大資糧,如果能這樣,你就可以到他那裡去,這就是往生咒!
《心經》後面的咒又是講什麼?從觀自在菩薩,一直到後面,到最後那一句,然後講「揭諦、揭諦…」,前面講了道理方法,要趕快去做,就是講行,行就是要去做,不單單自己要做,還要鼓勵大家都能去做!最後能夠做到圓滿成就!就這麼簡單,那就是咒語!拼命的念咒語,「我一天持一萬遍,持多少遍…」?真正的密宗,佛教裡面本身沒有密,即使我學的古梵密,是釋迦牟尼佛把過去在古印度的時代,包括婆羅門教在內,很多的一些特色的東西,認為很普及、對人都有利益的,把它蒐集起來加以整理,告訴弟子照著這麼去做。佛教本身並沒有密宗,是佛陀為了度眾生、方便眾生,但都不是他發明的,佛陀發明的是什麼?他講的經典!
所以有的時候,千萬不要去做只是一個傻傻的佛教徒,念經、念多少遍,念佛號、每一天念多少遍,持咒、持多少遍,打坐、我坐多久……,都是用這種方式,當成「這是我的修行的功德」?看菩提寺邊門旁的那個土地公,一天坐到晚,偶爾還會有求必應,為什麼說「偶爾」?譬如鄉人有時買樂透,去拜拜剛好中了……,不是土地公的靈感,是一個機會而已!要不然看看,有多少所謂的神明,丟得到處都是,現在台灣有好幾個地方專門收容這些神明,為什麼那麼多人把神明丟掉?因為什麼,中了獎,就去裝一個金身,放在那裡給人拜,「不中了,就把它扔掉」,既然是那麼靈感,為什麼中一次就不中了?所以西方人笑我們說「拜木頭」,拜木頭不是拜那個神祇牌,是用木頭雕刻的那些神,所謂神明!
要想觀行,要想深入的認識,不是憑空,一定要有耐心,要有恆心去蒐集資訊,不管關係到人的、事的,時時刻刻要去把握、要去注意,否則的話,我常說的,「捧著一部經典,成不了道」!為什麼?捧著經典,你可以做得了主,經典一放下,你什麼本事都沒有了!學佛的人,絕不是一般所講的這種方式,「念一部什麼經?修一個什麼法?每一天念多少佛?或者持多少咒?」……,我並不是說這些是錯的,除非自己真的完全做不了主,剛開始可以依賴這些東西,而後,慢慢、慢慢要能夠獨立自主!那靠什麼?靠平常多蒐集資訊,多吸收別人的知識經驗,多去用讀的這種心態去面對人與事!那知識經驗愈多,很簡單,我以前解釋過智慧兩個字,那你的「智」就高,智高,能發揮的力量就大,什麼力量?那就是「慧」的力量!「真正要做一個法師,天上要知道一半,地上要全知道」,我為什麼要這麼說?像現在,每天來找我的人,不是問佛法的,都是家庭問題、夫妻問題、婆媳問題、小孩子的問題、學業、前途、再不然運氣、生病……,所有人的問題都會有人來問我!
這是上個星期發生的事,有一個太太,中年人,她先生是做工程的,因為買了很多的材料,都要付錢,那包工程的錢拿不到,就向地下錢莊借錢,借了來付那些材料費,最後呢?工程錢還是沒有拿到……,地下錢莊是不能碰的,地下錢莊最高的利息是多少?跟它借一百萬,先扣三十萬,一個月的利息,借一百萬只給你七十萬,就算借一百萬,到第二個月你要付三十萬的利息,第三個月還是要付三十萬的利息,永遠每一個月都要付三十萬利息……,借一百萬拿到七十萬,每一個月要付三十萬利息,是一個什麼樣的利息?最後他先生沒有辦法,有人推薦他來找我,我跟他講「你們為什麼要找地下錢莊」?他說「他也沒有不動產可抵押」,其實沒有不動產,可以信用保證貸款也可以…?這種事情來找我?我先不講我告訴他怎麼做,你們想想,換了是你該怎麼辦?現在她先生在跑路,常常躲起來,太太也經常躲起來,討債的一天到晚,我跟她講,「地下錢莊現在不會,動不動要殺你?要揍你?要怎麼樣」?「不會」……「他給你精神虐待,你就承受不了」……,最後我跟她講,我說「你一定要面對他們,用躲解決不了問題」!我跟她講,「他們比八號分機還要厲害,到那裡去都躲不掉的」,她說「我面對?我沒有錢還人家。」我說「必須要找兩種人,一種是這個地下錢莊當地的村長或者里長,就是當地那個村或者是那個里,可是這個人必須要是角頭,就是混黑社會的」,「再不然就這個區的,或者鄉民代表、鎮民代表,要不然就是縣議員」,我說找這些人都可以,「可是一定是要黑白兩道都要有關係,請他出面跟他談條件,希望你到現在為止,不要再算利息,我多久把錢還給你」……,如果不找那些人,誰都沒有辦法;如果找我,除非我開銀行,我可以信用貸款給他,可是將來他要拿什麼還給這個銀行!
所以有的時候,愈是年紀像我這麼老的老和尚,人家都認為你什麼都行,弘法、講道理、弘法利生……,如果認為你講經說法就能解決問題的話,我告訴你,「沒有人要找你」!也不要忘了「這就是佛法」!為什麼?「叫人家離苦得樂,他有苦」!你如果能夠幫助他化解苦,那不就是佛法嗎?可是現在不是,就像佛弟子協會,就有人介紹很多會員,「好像介紹很多會員就變成三寶弟子、就變成佛教徒、就變成信徒」,我跟你們講,「都不可靠」!可是也不能夠一口去否定,必須要觀行,要深入的認識,不管人的問題也好、事的問題也好,千萬不能用自我意識去分別,去計較去執著!再不然,動不動就把釋迦牟尼佛搬出來,那都是不可以的!所以說知識經驗有多少,表現的慧就有多少,也就是表現的修養有多少!千萬不能夠只依靠一點點什麼東西,尤其要想成道,在那種很順心的環境中間成長,「沒有機會成道」!如果能夠開頭受不了,慢慢可以承受一點點、慢慢承受的多一點,慢慢承受到最後,我講的「承受」,不只是一個壓迫自己,我常講那個「忍波羅蜜」,「忍是要能化解掉,不能存在在自己的心裡面」,存在那是一種抑制、是一種勉強!
「深入的認識」,這個裡面就是什麼?要從裡面能發現,能突破,那才是「觀」的功夫!所以談「觀、觀行」,「觀」,一定本身要具備條件;「行」就是去做,本身具備的條件愈豐厚,做的時候就會愈理想!尤其一個學佛的人,不要這樣,「好像這個不是佛教的,這個跟佛法沒有關係,甚至還是邪魔外道,或是一些不好的」,不要用那種分別心去面對現實,好的、壞的、正面的、負面的,都可以從裡面去發現什麼!就好像說檸檬是酸的,其實檸檬是鹼的,就好像吃甜的東西,其實甜的東西不是叫甜的東西,甜的東西是酸性!
不管在家、出家,想學佛,「觀行」的問題是唯一必須時時刻刻都要去把握的,如果時時刻刻都能這麼「從深入的認識,還能表現去做」,就是個修行人,就能了生脫死,久而久之,就能成佛、成菩薩!
因為這個涉及的層面太廣,可見學佛不只是限於研究佛教的經律論,或者講十大學派。這些只是把它拿來當成我們的一個本錢,有了這個本錢才能去面對那些現實的問題;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是,「我修什麼經典最好,我修什麼法門最好」,剛開始可以,剛開始總是要依賴,可是那絕不是一輩子的事!剛開始依賴,慢慢要自己能夠自主,就好像做人一樣,小的時候要依賴爸爸媽媽,長大了要靠自己是一樣的道理!不要把佛法搞得那麼神秘,念一大堆名相,沒有用的,在學佛的過程中間,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什麼?把那個我看得太重,那可是又會知道講「要無相、要無我」,為什麼他會講?因為他要「沒有相、沒有我」,把那個無當成沒有?所以問題就一大堆。「無相」不是沒有相,「無我」不是沒有我,所以平常上課教的一些所謂的「法」,把握那些法的一些要領,才能得到好處,如果不能把握法的要領,最後只是什麼?一個是憑自我意識,再一個就是學人、不是學佛,甚至動不動某某祖師講的,某某大法師講的……,祖師也是人,那些大師、長老還是人,這個老和尚也是人,學人沒有用!
千萬不要把佛法當成佛教的那種,所謂佛教的色彩的那種方式,去迷惑自己,佛教的色彩很容易迷惑人,看《千佛山雜誌》,頭一頁,一看就是「信佛,要學佛,才能成佛」,所以我說「信佛、學佛、可以成佛」!為什麼可以成佛?要學佛,才可以成佛,只是信佛不可能成佛,沒有機會,因為「信」、那只是一種依從,不是說都「要把自己無始以來的菩提種子,要發出來嗎」?「只是依從,那個種子能發出來嗎」?
釋迦牟尼佛,不會從你的第八識裡,把你的菩提種子《拿》出來,並向你交待說「你看就這個、你去種起來、你去施肥、你去照顧」…,絕不是如此,
事實上是你要自己想辦法的 !
-
Viirya
- 文章: 2199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110
未閱讀文章
由 Viirya »
休庵禪案--白雲禪師著
在前言禪師有語
宋慧開禅師字無門,古人公案四十八則,首舉趟州諗和尚的 「無」字之機,而唱禅宗祖師之密,認為一個「無」訣,可為宗門的關卡;倘使透得此關,便不難乾坤獨步!因此,立無門關為禪宗的敲門磚子。
楞伽經說:「一切諸度門,佛心為第一。」又說:「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可見無門乃是佛心的異說。其實,所謂「宗」是心實之處;如果「識取根源」去,則所謂:宗也好,無也好,門也好,便「無」用尋思,也不勞探討了!
雖然如是,無門有門,不可任意放過,何況風浪水波,必也有它的癥結在!因此,野老疎狂,舉火焼天,放水捉月,有意探個端的,討個究竞!
舉此與初心兄共襄盛舉
-
勿忘初心
- 文章: 413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111
未閱讀文章
由 勿忘初心 »
處處都是道 !!
為什麼 ??
抓住了就是你的 !否則,就當面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