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
-
- 47 主題
- 857 文章
-
最後發表
由 釋大懺
檢視最後發表
-
-
- 7 主題
- 691 文章
-
最後發表
由 訪客
檢視最後發表
-
-
- 7 主題
- 583 文章
-
最後發表
由 明路者
檢視最後發表
-
-
- 3 主題
- 4295 文章
-
最後發表
由 小老兒
檢視最後發表
-
-
- 轉向總數: 24098
-
-
- 轉向總數: 20603
-
-
- 轉向總數: 20512
-
-
- 131 主題
- 6825 文章
-
最後發表
由 小㘊
檢視最後發表
-
-
- 22 主題
- 1566 文章
-
最後發表
由 阿飄
檢視最後發表
-
-
- 8 主題
- 291 文章
-
最後發表
由 掃地僧
檢視最後發表
-
-
- 6939 主題
- 14589 文章
-
最後發表
由 E=mc^2
檢視最後發表
-
-
- 10279 主題
- 19074 文章
-
最後發表
由 靠ㄅㄟˊ
檢視最後發表
-
-
公告 1月18日之前進不去新論壇!
回覆: 8
由
心開 »
原貼
這位同學你想太多了
應逍遙
我是台壇接手人逍遙,很抱歉讓大家進不去新台壇
6天
應逍遙
我說明一下,直接將我跟夏兄的對話po上來比較快
6天
應逍遙
非常抱歉,跟你說明一下,三天前我就一直要進去azure,結果出現跟當初一樣的畫面--要我驗證手機接收驗證碼
6天
應逍遙...
最後發表
沒關係,大家都有第一次,不用在意,你很好了,加油
- 8 回覆
- 4358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心開
-
-
台壇新站正式開始了!
回覆: 99
由
Sherlock »
原貼
由於逍遙師兄發心,確定了台壇未來十年發展有望,貝克街所有的資料(20210324-20231125)皆已全數轉移,歡迎大家踴躍提供建議,為新站添磚添瓦!
接下來請新任站長逍遙師兄主持這個主題
OR
完整網址:bodhicitta2.eastus2.cloudapp.azure.com
最後發表
恭賀大站成功順利
大家福慧增長
- 99 回覆
- 89769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釋大懺
-
-
站名暨[第二任]站長投票
回覆: 11
由 探長 »
原貼
站名綁定站長
站長需同時兼任[台壇會員]群組組長
可指定管理員與總版主並協調一切站務
被指定者有權接受或不接受所委任執事
票選期限:即日起至除夕夜
最後發表
ACP(【管理員】控制台),[站務]相關,開版.會員管理(權限、停用&封鎖…)
MCP(【(總)版主】控制台),[版務]相關,主題.文章管理(修改.移動.刪除…)
大懺法師眾望所歸眾所愛戴
一切站務版務就依法師辦理
- 11 回覆
- 5951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探長Sherlock
-
-
(七會) 曼殊室利分
回覆: 25
由
寂照世間 »
原貼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4
第七曼殊室利分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百千人俱,皆阿羅漢,唯阿難陀猶居學地,舍利子等而為上首。復與菩薩摩訶薩眾十千人俱,皆不退轉功德甲冑而自莊嚴,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無礙辯菩薩、不捨善軛菩薩而為上首。...
最後發表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
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那麼,...
- 25 回覆
- 665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寂照世間
-
-
三藏之中,論藏意在何處?
回覆: 17
由
周善為 »
原貼
《三藏之中,論藏意在何處?》
(一)
承藍海千尋君有言:
「佛釋尊說法五十年(或說49年),所說八萬四千法藏,若不能行判教,那前說中說後說(前善中善後善)矛盾之處不勝枚舉,應以何為依,以何為正?...
最後發表
總版主靜明表示,
「知見錯誤,所說的話,對誰說都是錯的。」
=====
豈不聞,「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若依靜明君之意,應該所有學人一聞法下,皆證妙覺,
又何來三界六道眾生,菩薩四十一階位?
- 17 回覆
- 549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周善為
-
-
滅盡定是有為法,究竟涅槃是無為法
回覆: 380
由
次草 »
原貼
大智度論第三十二卷
一切有為法,皆從四緣生,所謂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因緣」者,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是五因名為因緣。復次,一切有為法,亦名因緣。
「次第緣」者,除阿羅漢過去、現在末後心心數法,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數法,能與次第,是名次第緣。...
最後發表
要有進步成長,才能談到執念與否
如果一直沒有進步,還是一樓人
就算什麼都不執著,也還是凡夫俗子一個
佛法完全沒有改變自己
那又有什麼用?
既不能幫助自己,也無法幫助他人
- 380 回覆
- 33769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寂照世間
-
-
(八會) 那伽室利分
回覆: 10
由
寂照世間 »
原貼
大般若經 第八會 那伽室利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六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八 那伽室利分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為諸大眾宣揚正法。
爾時,妙吉祥菩薩摩訶薩於日初分著衣持鉢,漸次將入室羅筏城。
時,有菩薩名龍吉祥,見已問言:「尊者何所往?」...
最後發表
【妙吉祥言:「若爾,菩薩云何修學趣菩提行?」
龍吉祥曰:「
若菩薩眾於諸法中無所取著,是為修學趣菩提行;
若菩薩眾於諸法中無所恃怙,是為修學趣菩提行;
若菩薩眾現觀諸法依託眾緣、空無自性、離我、我所,是為修學趣菩提行;
若菩薩眾雖有所行而無行想,是為修學趣菩提行。」...
- 10 回覆
- 424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寂照世間
-
-
無生法忍與究竟涅槃
回覆: 130
由
次草 »
原貼
大智度論第29卷
問曰:
菩薩若能作佛身說法度眾生者,與佛有何差別?
答曰:
菩薩有大神力,住十住地,具足佛法而住世間,廣度眾生故,不取涅槃;亦如幻師自變化身,為人說法,非真佛身;雖爾度脫眾生,有量有限。佛所度者,無量無限。...
最後發表
勿論大小乘,終究都會證悟不染一法的涅槃(滅盡定)!!
==
經文明明說慧解脫阿羅漢不會滅盡定
不識字大老粗
天天在此裝傻自稱佛學家
卻不敢面對慧解脫阿羅漢不會滅盡定
但能入無餘依涅槃
江湖郎中騙吃騙喝
滿嘴胡綠綠
連慧解脫名相都要佔為己有
欲求不滿的嘴臉
實在可笑...
- 130 回覆
- 6838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次草
-
-
他佛無我義, 我佛不由他; 他是生滅佛, 我世尊寂滅。
回覆: 5
由
周善為 »
原貼
他佛無我義,我佛不由他;
他是生滅佛,我世尊寂滅。
此地原來大有:依生滅見、學生滅法、求生滅佛者。
最後發表
《成唯識論》四種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
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那麼,大乘菩薩道,落在哪裡?是哪種涅槃?
- 5 回覆
- 266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周善為
-
-
義貫《雜阿含須深經》,會通《中阿含三明經》
回覆: 22
由
周善為 »
原貼
(一)
據《中阿含157經》,佛陀所證三明,皆從「無智滅而智生,闇壞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亅悟來。
此之三句,其實同於《雜阿含347須深經》「有生故有老死」,「有無明故有行」,以及「無生故無老死」,「無無明故無行」,也就是所謂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亅。...
最後發表
恆大德曰:
「周兄時常拿自鏡子去鑑定他人說人是非,何不自己拿自己鏡子照見自己本來面目?這就是得入「體相用一如」」。
周某答曰:
「恆大德果然不知,信解門中,修學次第。體相用一如,只是道聽途説,混為一談。」
恆大德曰
「道不同不相為謀,各自合掌令歡喜。」
周某答曰:...
- 22 回覆
- 898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周善為
-
-
甚麼叫做大乗,佛說:一乗道、真如法、甘露法。
回覆: 107
由
恆不住 »
原貼
甚麼叫做大乗、一乗道、真如法呢?
其實就在佛說無無明的十二緣法, 滅已, 生就是。
可惜二乗不知未看到。
這裡同樣觀四念處,二乗觀與大乗觀不一樣。
先看看佛弟子大神通尊者大目犍怎麼正受的?!
再來討論!
:| 雜阿含經(五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
最後發表
1.有妙慧故親近善友,歡喜敬事如真佛想,
2.以親近故離諸懈怠,滅除一切惡不善法生長善根,
3.既滅煩惱遠離障法,身、語、意業皆得清淨,
4.由清淨故便生敬重,以敬重心修習空行,
5.修空行故遠離諸見,
6.離諸見故修行正道,
唯識行者是在加行位修習空法而見道...
- 107 回覆
- 3543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Viirya
-
-
念佛之功德
回覆: 32
由
藍海千尋 »
原貼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月輪品第三
................. 修念佛行者 為得大功德
東方阿閦佛 南方寶生佛 西方阿彌陀
北方不空成 如是等無量 恒河沙諸佛
稱常念名號 恭敬禮供養 經於百千歲
是諸功德者 知見之功德 能作比量者
是諸功德者 不及於見性 須臾之功德
百分亦千分...
最後發表
諸佛加持力,也需信受方得。
一闡提等不具善根故,不能信受。
一闡提需俟輾轉三惡道後乃得以行最後供養故得具足檀波羅蜜,入初地修習。
- 32 回覆
- 1460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藍海千尋
-
-
伊字三㸃
回覆: 177
由
周善為 »
原貼
《妙法蓮華經》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據上述二項經文,妙吉祥大德宣稱:...
最後發表
腦中的第三隻眼
― 松果腺
松果腺(Pineal Gland)
位在兩大腦半球間深處,附著於接近第三腦室處的視丘上部,
主要由松果腺細胞(Pineal Cells)和神經膠細胞(Neuroglial Cells)所構成。
其可分泌一種松果腺素(Melatonin)─...
- 177 回覆
- 14709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新老怪
-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回覆: 9
由
寂照世間 »
原貼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等同大般若經二會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8 冊 No. 022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No. 22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最後發表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訶薩住何等地,能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
佛告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常為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
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世間諸善法生。
何等是善法?所謂:...
- 9 回覆
- 742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寂照世間
-
-
《長阿含2遊行經》「四大教法」表明,另有大乘經,佛陀一生並非只說四阿含
回覆: 19
由
周善為 »
原貼
《長阿含2遊行經》中,所言「廣經」者,即「方廣經亅、「大乘經」。這顯示了,阿難等人所結集的四阿含經,僅係佛陀四十九年所說諸法中之一部分,而非全部。
《長阿含2遊行經》中的「四大教法」,則更明白指出,佛陀一生所說之法,不可侷限為任一學人之所見所聞,包括阿難及其所誦出的四阿含經在內。...
最後發表
阿牛兄法安
看來,也是您一開始就完全否定法華經
這樣不算是您要理性的討論吧?!
必須針對討論問題有一定共識
譬如說法華經上說的佛
您馬上主張不是佛
那麼怎麼討論下去呢?
還有我舉雜阿含經文
您又堅持己見
譬如
經云:此法常住
我說:這個法是三世永遠存在,永遠不生滅變易。...
- 19 回覆
- 787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次草
-
-
佛說: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回覆: 136
由
周善為 »
原貼
佛說:「無力飲池河,詎能吞大海?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淨空法師亦曾表示:「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
請問理由如何?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六》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有依行品第四之二...
最後發表
越講越深了,越發精彩了。
- 136 回覆
- 9692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周善為
-
-
發表高見所需具有的主動性
回覆: 34
由
次草 »
原貼
當有與佛教傳承法義相左意見發表時
發表人的心態為何
如何明白表示自己自認的高見因由
什麼是交待清楚
什麼是自以為是
不管是什麼高見
就看其主動提出其他經論的動作
就能知道這個人是否真的在討論佛法
如果認為自己所想的才是佛法
這種主觀想法卻絕對是學習佛法的最大障礙
要達成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最後發表
惠能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心迷如何法華轉?
心悟如何轉法華?
出示經證。
迷悟相對.....是什麼法?無常法還是常法?是妄還是真?
- 34 回覆
- 1579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藍海千尋
-
-
中國儒道二家思想,與佛教法義的銜接
回覆: 14
由
周善為 »
原貼
《中國儒道二家思想,與佛教法義的銜接》
女人搔首弄姿招蜂引蝶,是與生俱來的母性使然。她需要男人協助建立她的家庭、她的城堡,並養育她的後代,所以她需要愛情。之後,若能進入文明產物的婚姻,對於她的後代來說,則是更加上了一層法律的保障。...
最後發表
文字都是方便嗎?
你聽過:出世文字嗎?
- 14 回覆
- 435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藍海千尋
-
-
「夢幻泡影」與「夢」
回覆: 23
由
大開眼界 »
原貼
很多人搞不懂「夢幻泡影」其實就是「諸法實相」
《佛說佛母出生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一切法如夢.如幻.如影.如響。如是名為 諸法實相 。
所以...
夢醒 , 才會看見 世間 如夢幻泡影 。只有 幻影 , 沒有實物 ... ← 這叫做「 見諸法實相 」
未醒 , 則是看見 世間都是...
最後發表
了解
- 23 回覆
- 1007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周善為
-
-
何謂能相所相
回覆: 149
由
次草 »
原貼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述求品之二
所相及能相 如是相差別
為攝利眾生 諸佛開示現
釋曰。相有二種。一者所相。二者能相。此偈總舉。餘偈別釋。偈曰。
共及心及見 及位及不轉
略說所相五 廣說則無量...
最後發表
然顯名法身、異名法性身
隱名為藏 ,異名一切種子
萬法於其中顯現
觀當下這一大覺
雖見聞覺知.但不立知?
- 149 回覆
- 4053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Viirya
-
-
虛空粉碎的方法。
回覆: 30
由
無相不相 »
原貼
.
最後發表
漚滅空本無, 況復諸三有?
這句偈文證明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連空之名亦不可得。
- 30 回覆
- 2073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藍海千尋
-
-
無明住地是無無明嗎
回覆: 69
由
次草 »
原貼
無明住地與無無明
很難識知嗎
最後發表
請依自己的要求,舉經證:真如不守自性。
若只是人師之言,那以盲導盲,誠可悲!
真如守自性,或不守自性,這不是你的重點。
你的重點,應該是,什麼是真如?
你的真如是什麼?在何處?
////////////////
龍樹菩薩說的對?或說錯了?
這也不是你的重點...
- 69 回覆
- 5275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寂照世間
-
-
五蘊皆空,是哪一種空?
回覆: 186
由
寂照世間 »
原貼
【《心經抉隱》 元音老人
一總持分
講到了((五蘊皆))空,何謂空呢?可分為下面五種空。
(一)頑虛空:
就是我們平常人所說的有、無之空。東西來了就是有,東西沒有了就是空。這個空是相對的空。
(二)斷滅空:...
最後發表
B24n0131_003 法海觀瀾 第3卷
師靜上座。玄沙法嗣也。
有人問曰。弟子每當夜坐。心念紛飛。未明攝伏之方。願垂示誨。...
- 186 回覆
- 18738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寂照世間
-
-
離欲、惡不善法是小乘法嗎
回覆: 606
由
次草 »
原貼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這小段經文到底要表達何義
最後發表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常寂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情與無情,同圓(一切)種智?!
= = = = =
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體證一真如心)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 606 回覆
- 58633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cyc320
-
-
吃不吃肉討論
回覆: 11
由
沙塵封眼 »
原貼
有關斷吃肉的問題,略截取佛在大般涅槃經提出相關要義如下:
「因事漸次而制」…
「菩薩不習食肉。為度眾生示現食肉。雖現食之其實不食。善男子。如是菩薩清淨之食。猶尚不食。況當食肉。」…
「爾時迦葉復白佛言。世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時得雜肉食。云何得食應清淨法。...
最後發表
.
- 11 回覆
- 787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貢巴
-
-
佛法在世間
回覆: 34
由
次草 »
原貼
六祖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何謂世間
六祖說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華嚴經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義
世間就是一心一世界
但是要找到能常住的世間
又全無希望
見一法可以通萬法
因為本質都是空...
最後發表
「火燒厝跟清涼是一體兩面,互為表裡,火燒即是清涼、清涼即是火燒,火燒不異清涼、清涼不異火燒亅
這沒說錯。然而應知,此為對治,
如《圓覺經》云:「即起諸幻 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若能如是反覆練習百遍千遍,直到爛熟於心,諸病不起,妄念不生,
從此不需起幻除幻,藥病對治,則為歸家穩坐。...
- 34 回覆
- 4135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新老怪
-
-
佛之知見(正知見)
回覆: 121
由
輕舟 »
原貼
眾生顛倒迷己逐物,為物法所轉,無常變異故無我。
大修行人識心達本不為物所轉故得名常樂我淨。
最後發表
智閑禪師就說:「過去窮,我還有立錐之地;現在窮,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了。」
————————————
以前還有準則標的可依持,現在連個準則標的都沒有了。
原因是,諸法眾緣生,一切現成,臨時現成法無準則可依估,唯靠智慧(大圓、妙觀、成所作智)臨機應變。
—————————————...
- 121 回覆
- 8083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輕舟
-
-
公案的意義
回覆: 51
由
次草 »
原貼
公案無非是二人以上的對談
或是單一人的心境轉變
要了解公案
需要對心境的了解
但是眾多公案有當時的俚語用詞
如果要知道當事人的用意
除非有研究的人解說
不然您會看到各式各樣不同的解說
所以要研究公案必需認清自己有幾分的了解
同時也是在了解心境與心性
心境是修為的差別
心性是轉變的因素...
最後發表
公案的意義:宋竹庵禪師頌《中論/空假中偈》曰:「中論因緣所生法,一句道盡無剩語,我說即是空假中,朱簾暮捲西山雨。」
又,「珠簾暮卷西山雨亅,出自於王勃的《滕王阁诗》。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 51 回覆
- 5474 觀看
-
最後發表 由 周善為
版面權限
您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您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您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您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您 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