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此兩句是法華經中,少有的法義名相內容
其中「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之內涵與深意為何?
與實相、十如是之關係為何?
世間相不是無常嗎?何以稱作常住?
法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之深意為何?
Re: 法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之深意為何?
「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
知一切法無自性,佛性如來藏從相用上而悟
一切法本然就安住在它的本位上,世間跟出世間是不二,故而沒有來去、生滅,它一直「如是」(常住)。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
知一切法無自性,佛性如來藏從相用上而悟
一切法本然就安住在它的本位上,世間跟出世間是不二,故而沒有來去、生滅,它一直「如是」(常住)。
Re: 法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之深意為何?
智慧100 聖嚴法師著
緣起成佛
http://book853.com/show.aspx?id=146&cid=53&page=35
只要因緣改變,他們就會改變,所以叫「諸法常無 性」。若能接受緣起的觀念,你就永遠不會對任何事物失望。已有的因緣要增長它,未熟的因緣要成熟它,未有的因緣要開創它;好的因緣要使它更好,壞的因緣要 使它變好。盡心盡力,能做多少就算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順對《法華經》詮釋的觀點
——兼與其他重要註釋家的比較
https://www.hcu.edu.tw/upload/userfiles ... 3%80%82,24
印順觀點主要有三:
(一)從「中觀義」而言,「佛性是成佛
的可能性」,有「理佛性」與「行佛性」兩種。約理佛性說,一切眾生
都是有佛性的,此「佛性」即「法性」。一切法是從本以來無自性的,
也就是本性空寂的。此法空性,就是可凡可聖,可染可淨的原理,也就
是可能成佛的原理。15約行佛性說,待緣而成,所以是或有或無的;
(二)
「佛種從緣起」,是約「行佛性」說,從發菩提心開始;
(三)「繫珠喻」
不是「佛性本有論」。
對於有人以為「繫珠喻」寓意「佛性本有論」說,印順明確評論道:
有人以為繫珠喻是主張眾生本有佛性的,這樣說與《法華經》多
少隔閡。經中明明說是親友(菩薩)繫上的,並未說向來即有。
緣起成佛
http://book853.com/show.aspx?id=146&cid=53&page=35
只要因緣改變,他們就會改變,所以叫「諸法常無 性」。若能接受緣起的觀念,你就永遠不會對任何事物失望。已有的因緣要增長它,未熟的因緣要成熟它,未有的因緣要開創它;好的因緣要使它更好,壞的因緣要 使它變好。盡心盡力,能做多少就算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順對《法華經》詮釋的觀點
——兼與其他重要註釋家的比較
https://www.hcu.edu.tw/upload/userfiles ... 3%80%82,24
印順觀點主要有三:
(一)從「中觀義」而言,「佛性是成佛
的可能性」,有「理佛性」與「行佛性」兩種。約理佛性說,一切眾生
都是有佛性的,此「佛性」即「法性」。一切法是從本以來無自性的,
也就是本性空寂的。此法空性,就是可凡可聖,可染可淨的原理,也就
是可能成佛的原理。15約行佛性說,待緣而成,所以是或有或無的;
(二)
「佛種從緣起」,是約「行佛性」說,從發菩提心開始;
(三)「繫珠喻」
不是「佛性本有論」。
對於有人以為「繫珠喻」寓意「佛性本有論」說,印順明確評論道:
有人以為繫珠喻是主張眾生本有佛性的,這樣說與《法華經》多
少隔閡。經中明明說是親友(菩薩)繫上的,並未說向來即有。
Re: 法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之深意為何?
世間相不是無常嗎?何以稱作常住?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Re: 法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之深意為何?
六祖云: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Re: 法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之深意為何?
諸法是常還是無常?
你說常也可以,說無常也可以。
說常的話,就是「世間相常住」。
你說常也可以,說無常也可以。
說常的話,就是「世間相常住」。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世間相常住】
(術語)是示俗諦常住之金言,大乘之極說,台家之眼目也。法華經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法位者,真如也。住於法位者,謂十界三千之諸法住於真如也。即性具之謂也。故真如常住,世間之相亦常住也。
智度論十九曰:「中論說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世間。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妙宗鈔上曰:「世間常住者,即十界三千。世間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間亦常。」金錍論曰:「無常常住時相續,隨緣不變,一念寂照。」隨緣者照而無常,不變者隨而常住也。然則見世間相之常住而不知無常者,凡夫之牛羊眼也。見世間相之無常而不知常住者,小乘偏空之僻眼也。即無常見常住,即常住見無常者,菩薩之實相眼也。密教以大日經五秘密曼荼羅品:「生住等諸法,常恒如是生。」之文,為世相常住之證文,生住異滅之轉變,春夏秋冬之推運,皆是法性自爾之妙用,離佛天人之造作也。可生者生,可滅者滅,是天然之道理,法爾之德業也,故曰常恒如是生。見秘藏記鈔十。又秘藏記本謂:「顯教中亦於法華經,謂世間常住,譬如水性澄靜,是為常住,以風之緣故起波。波即相也,水即性也。風息則波即止而為水,故是依攝相歸性而得常住也。依性相差別,則不得謂為常住。故是生滅無常家之喻也(天台之別教即華嚴宗是也)。密教之說,十界之諸法,皆為如來自受用之境界,是處離生滅無常故不用此喻,別有密教不共之喻。其喻如日月與光明,日月為性,光明為相,此性此相不相離而為本有,是故謂為性相常住(天台所謂性具之三千)。非待歸於性而為常住,又譬之四大和合之身,是即體也,手足之屈伸取捨,是即用也,其眼耳等之好醜長短,即是相也。此體相用三者,不相離而各各宛然,故性相共為本有云。」
(術語)是示俗諦常住之金言,大乘之極說,台家之眼目也。法華經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法位者,真如也。住於法位者,謂十界三千之諸法住於真如也。即性具之謂也。故真如常住,世間之相亦常住也。
智度論十九曰:「中論說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世間。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妙宗鈔上曰:「世間常住者,即十界三千。世間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間亦常。」金錍論曰:「無常常住時相續,隨緣不變,一念寂照。」隨緣者照而無常,不變者隨而常住也。然則見世間相之常住而不知無常者,凡夫之牛羊眼也。見世間相之無常而不知常住者,小乘偏空之僻眼也。即無常見常住,即常住見無常者,菩薩之實相眼也。密教以大日經五秘密曼荼羅品:「生住等諸法,常恒如是生。」之文,為世相常住之證文,生住異滅之轉變,春夏秋冬之推運,皆是法性自爾之妙用,離佛天人之造作也。可生者生,可滅者滅,是天然之道理,法爾之德業也,故曰常恒如是生。見秘藏記鈔十。又秘藏記本謂:「顯教中亦於法華經,謂世間常住,譬如水性澄靜,是為常住,以風之緣故起波。波即相也,水即性也。風息則波即止而為水,故是依攝相歸性而得常住也。依性相差別,則不得謂為常住。故是生滅無常家之喻也(天台之別教即華嚴宗是也)。密教之說,十界之諸法,皆為如來自受用之境界,是處離生滅無常故不用此喻,別有密教不共之喻。其喻如日月與光明,日月為性,光明為相,此性此相不相離而為本有,是故謂為性相常住(天台所謂性具之三千)。非待歸於性而為常住,又譬之四大和合之身,是即體也,手足之屈伸取捨,是即用也,其眼耳等之好醜長短,即是相也。此體相用三者,不相離而各各宛然,故性相共為本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