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琦禪師:「“只如坐禪,須是了卻自己偷心始得。若不了卻自己偷心,空坐何益?且阿那個是偷心?便是一切不了,念起念滅,總是偷心。死得偷心,便與佛祖不别。”」
偷心,就是想抓住什麼的心,念有、 念無都是偷心,我們修行的時候,念念都是偷心,您覺察到了嗎?好像非得怎麼樣不可的心態,非得怎麼修,非得如何若何,這樣的偷心要學會休歇下來,佛法不是學會往前,它不是越修要增加什麼,越修禪定越多,越修慧智越多,這種都是不正確做法,這都是偷心,我們要學會退,而不是進,退的越多,道離你越近。
如何安住
Re: 如何安住
有一句話說「貧無立錐之地」,就是什麼都不想要了,窮到連站的地方都沒有,我們修行也是要這樣,不是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得,雖然如此,您起個念不想要、不想得,這樣也不對,剛開始用功的時候,就是在這兩邊拉扯,這是很正常的,剛開始參的時候,不可能一次到位,因為您不是再來人,不是像六祖一樣,一聞便悟,我們下功夫時,常常捨去了一邊,卻落入了另一邊,這是個修行過程,沒辦法兩邊一時頓捨,但是我們要有一個信念,佛性它就在眼前,就是因為你沒辦法兩邊都捨,佛性才會雖在眼前而見不到。
會落入兩邊,都是因為妄執,有錯誤的知見,就有錯誤的妄執,現在我們要學會返回去,見性以後,您就知道,根本沒有可執的東西,剛剛說我們要有一個信念,這個信念也就是自性本來是清淨,因為這個信念,您才有可能趨入自性光明,否則修行之初,沒有以這個信念來做為總綱領,那麼面對落入兩邊拉扯的時候,您會不知道要怎麼修。
再來就是,我們也要有個信念,絕對不依靠什麼方法來修,所以之前我就有舉祖師云:「聞深甚法,如清風界耳」,再怎麼甚深的法要,你把它當成實法來修,那還是屬於向外,所以甚深的法在那裏?法就在心中,不在外面。
六祖壇經的張行昌在開悟時就說:「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善知識沒辦法給你什麼,沒辦法告訴你怎麼見到佛性,它沒有一個方法可以了證,所以你把善知識的法拿來當做實在的一個可以了證的法,那麼您還是落入了有得、有證之心,這樣修來修去還只是跟妄心打交道而已。
會落入兩邊,都是因為妄執,有錯誤的知見,就有錯誤的妄執,現在我們要學會返回去,見性以後,您就知道,根本沒有可執的東西,剛剛說我們要有一個信念,這個信念也就是自性本來是清淨,因為這個信念,您才有可能趨入自性光明,否則修行之初,沒有以這個信念來做為總綱領,那麼面對落入兩邊拉扯的時候,您會不知道要怎麼修。
再來就是,我們也要有個信念,絕對不依靠什麼方法來修,所以之前我就有舉祖師云:「聞深甚法,如清風界耳」,再怎麼甚深的法要,你把它當成實法來修,那還是屬於向外,所以甚深的法在那裏?法就在心中,不在外面。
六祖壇經的張行昌在開悟時就說:「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善知識沒辦法給你什麼,沒辦法告訴你怎麼見到佛性,它沒有一個方法可以了證,所以你把善知識的法拿來當做實在的一個可以了證的法,那麼您還是落入了有得、有證之心,這樣修來修去還只是跟妄心打交道而已。
Re: 如何安住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
大慧!諸修行者入於三昧,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但作是念:『我滅諸識入於三昧。』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其餘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實行者,以智慧力了諸地相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能知之耳。
不偷心,就是滅識、離識,就是不取境相,於境相不生心。這個門檻很高,屬地上菩薩境界。
若要究竟苦邊,解決實際問題,也就必須努力跨過這個門檻。否則,所謂學佛,只是戲論。
於實務上而言,滅識、離識,也就是於大乘禪觀中,離開相待二邊。
硏究經教,專精禪思,是一條路子。淨宗唸佛,求生淨土,也是一個辦法。
此地諸君定功太差,不修唸佛先求定心,再尋經教了知正路,然後禪觀以遂出離,終歸徒然。
大慧!諸修行者入於三昧,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但作是念:『我滅諸識入於三昧。』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其餘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實行者,以智慧力了諸地相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能知之耳。
不偷心,就是滅識、離識,就是不取境相,於境相不生心。這個門檻很高,屬地上菩薩境界。
若要究竟苦邊,解決實際問題,也就必須努力跨過這個門檻。否則,所謂學佛,只是戲論。
於實務上而言,滅識、離識,也就是於大乘禪觀中,離開相待二邊。
硏究經教,專精禪思,是一條路子。淨宗唸佛,求生淨土,也是一個辦法。
此地諸君定功太差,不修唸佛先求定心,再尋經教了知正路,然後禪觀以遂出離,終歸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