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20)

回覆文章
訪客

楞伽經白話心得(20)

#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復次,大慧!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菩薩摩訶薩頂禮諸佛,聽受問義。云何二種神力建立?謂:三昧正受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及手灌頂神力。大慧!菩薩摩訶薩初菩薩地,住佛神力,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為現一切身面言說,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及餘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大慧!是名初菩薩地。菩薩摩訶薩得菩薩三昧正受神力,於百千劫積集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諸地對治所治相,通達究竟至法雲地,住大蓮華微妙宮殿,坐大蓮華寶師子座,同類菩薩摩訶薩眷屬圍繞,眾寶瓔珞莊嚴其身,如黃金瞻蔔日月光明。諸最勝手從十方來,就大蓮華宮殿坐上而灌其頂。譬如自在轉輪聖王,及天帝釋太子灌頂,是名菩薩手灌頂神力。大慧!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神力。若菩薩摩訶薩住二種神力,面見諸佛如來;若不如是,則不能見。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凡所分別三昧神足說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來二種神力。大慧!若菩薩摩訶薩離佛神力能辯說者,一切凡夫亦應能說。所以者何?謂不住神力故。大慧!山石樹木及諸樂器城郭宮殿,以如來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樂之聲,何況有心者。聾盲瘖?(啞)無量眾苦,皆得解脫。如來有如是等無量神力,利安眾生。」


原本經文:「復次,大慧!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菩薩摩訶薩,頂禮諸佛,聽受問義。云何二種神力建立?謂:三昧正受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及手灌頂神力。」

「復次,大慧!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加持)菩薩摩訶薩,(能令菩薩)頂禮諸佛,(親自於如來處)聽受問義。云何二種神力建立?謂:三昧正受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及手灌頂神力。」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諸佛如來為已經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為其示現加持兩種不可思議神力。

(復次,大慧!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加持)菩薩摩訶薩。)

大慧!諸佛如來為菩薩摩訶薩所示現加持的這兩種不可思議神力,能令成就的菩薩有機會能夠「親自」頂禮諸佛如來,並且有機會能夠「親自」聽聞諸佛如來說法,若菩薩摩訶薩有任何的疑問,還有機會「親自」向諸佛如來請求開示。

((能令菩薩)頂禮諸佛,(於如來處親自)聽受問義。)

大慧!何謂諸佛如來為成就的菩薩摩訶薩所示現加持的兩種不可思議「神力」呢?其所指的即是:「三昧正受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以及「手灌頂神力」。

(云何二種神力建立?謂:三昧正受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及手灌頂神力。)

註解:

「復次,大慧!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加持)菩薩摩訶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為所有已經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示現加持兩種不可思議的神力。


「(能令菩薩)頂禮諸佛,(於如來處親自)聽受問義。」

若要能夠得到諸佛如來示現兩種不可思議的神力加持,必需是已經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

唯有蒙受此兩種不可思議神力加持的菩薩摩訶薩,才有機會「親自」頂禮諸佛如來,也才有機會「親自」在諸佛如來處「聽受問義」。(在這裏是指親自在報身佛處聽經聞法,而並非是在應化佛處聽經聞法。)


「云何二種神力建立?謂:三昧正受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及手灌頂神力。」

這兩種不可思議「神力」世尊在下面經文中會再作解釋。


原本經文:「大慧!菩薩摩訶薩初菩薩地,住佛神力,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為現一切身面言說,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及餘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

「大慧!菩薩摩訶薩初(住)菩薩地,(如是安)住(於)佛神力(加持),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神力加持)。(菩薩)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為(菩薩)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加持),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及餘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初住菩薩地,並且承蒙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的「神力」加持。諸佛如來這一種不可思議的神力加持,即稱為「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加持」。

(大慧!菩薩摩訶薩初(住)菩薩地,(如是安)住(於)佛神力(加持),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神力加持)。)

大慧!蒙受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神力加持的菩薩摩訶薩,入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即以不可思議的神通力,為成就的菩薩摩訶薩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身面、言說」等等神力加持。

((菩薩)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為(菩薩)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加持)。)

大慧!哪一些菩薩是屬於受到「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神力」所加持的菩薩呢?例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以及一切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

(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及餘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

注解:

「大慧!菩薩摩訶薩初(住)菩薩地,(如是安)住(於)佛神力(加持),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神力加持)。」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初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即可以蒙受諸佛如來「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神力所加持。

經文中的「菩薩摩訶薩初菩薩地」要解釋為: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會比較合適。

如果解釋為:蒙受神力加持的菩薩是屬於「初地菩薩」,會比較不合適。

因為後面的經文接著提到「金剛藏菩薩」,然而金剛藏菩薩是屬於「十地菩薩」,而並非是「初地菩薩」,所以蒙受「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神力加持的菩薩,應該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

經文中的「住佛神力,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菩薩摩訶薩,其所蒙受的此種不可思議神力加持,即稱為「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神力加持。

為何稱為「照明三昧」呢?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故曰「照明三昧」。


「(菩薩)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為(菩薩)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加持)。」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即以不可思議的神通力,為成就的菩薩示現種種不同的「身面、言說」等等神力加持。故曰「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


「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及餘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有那些成就的菩薩摩訶薩,能夠蒙受諸佛如來所示現的「一切身面言說神力」所加持呢?例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以及一切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

經文中的「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是屬於十地菩薩,並非是初地菩薩。

經文中的「及餘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即是在表達:其他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故曰「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

所以前面經文中所提到的「菩薩摩訶薩初菩薩地」要解釋為: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最為合適。而不要單單解釋為:初地菩薩。

經文中的「功德成就」指的即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菩薩摩訶薩得菩薩三昧正受神力,於百千劫積集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諸地對治所治相,通達究竟至法雲地,住大蓮華微妙宮殿,坐大蓮華寶師子座,同類菩薩摩訶薩眷屬圍繞,眾寶瓔珞莊嚴其身,如黃金瞻蔔日月光明。諸最勝手從十方來,就大蓮華宮殿坐上而灌其頂。譬如自在轉輪聖王,及天帝釋太子灌頂,是名菩薩手灌頂神力。」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成就的菩薩摩訶薩之所以能夠蒙受諸佛如來「三昧正受神力」所加持,這是因為他們在百千萬劫以來,即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廣積善根,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蒙受十方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的神力加持。

(菩薩摩訶薩得菩薩三昧正受神力(加持),(是)於百千劫積集善根之所成就。)

大慧!蒙受諸佛如來不可思議「三昧正受神力」所加持的初地菩薩,仍然需要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藉由梵行不斷地對治種種障礙之相,從地至地、次第漸進,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即可到達十地菩薩的法雲地。

(次第諸地對治所治相,通達究竟至法雲地。)

大慧!成就法雲地的菩薩摩訶薩,安住於「大蓮華微妙宮殿」,並且安坐於「大蓮華寶師子座」,此時同類的菩薩摩訶薩眷屬,圍繞其間,以顯其莊嚴。

(住大蓮華微妙宮殿,坐大蓮華寶師子座,同類菩薩摩訶薩眷屬圍繞。)

大慧!菩薩的身上並以種種的眾寶瓔珞莊嚴其身,彼眾寶瓔珞就猶如是閃亮的黃金之花,其所散發的光芒就有如是日月一般地輝煌光明。

(眾寶瓔珞莊嚴其身,如黃金瞻蔔日月光明。)

大慧!此時來自一切佛剎的十方諸佛如來,齊為安坐於「大蓮華寶師子座」的菩薩摩訶薩,摩頂受記;就猶如是「轉輪聖王」以及「天帝釋」為其太子加冕一般。

(諸最勝手從十方來,就大蓮華宮殿坐上而灌其頂。譬如自在轉輪聖王,及天帝釋(為其)太子灌頂(加冕)。)

大慧!十方諸佛如來,為法雲地的菩薩摩訶薩,所加持的不可思議神力,即稱為「菩薩手灌頂神力」。

(是名菩薩手灌頂神力。)

注解:

「菩薩摩訶薩得菩薩三昧正受神力(加持),(是)於百千劫積集善根之所成就。」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的初地菩薩何以能夠蒙受諸佛如來所加持的「三昧正受神力」呢?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菩薩從無始以來,歷經了百千萬劫、無數次的生死輪迴,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才可蒙受諸佛如來所加持的不可思議「三昧正受神力」。故曰「菩薩摩訶薩得菩薩三昧正受神力(加持),(是)於百千劫積集善根之所成就」。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欲成就「如來智慧」,並非是一朝一夕可成,必需要歷經百千萬劫,不斷地在境界中常行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始可成就無上的智慧。

所以我們眾生切勿心存任何的僥倖,以為有什麼樣的「捷徑」可以成就如來智慧,如果妄想著「捷徑」,那麼一定會墮入魔道、惡道。


「次第諸地對治所治相,通達究竟至法雲地。」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初成就的初地菩薩,距離十地菩薩的法雲地,還是非常地遙遠,仍然需要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藉由實踐清淨的梵行對治所有一切的障礙之相,從地自地,漸漸增上,不斷地積功累德,最後才可到達法雲地。


「眾寶瓔珞莊嚴其身,如黃金瞻蔔日月光明。」

經文中的「瞻蔔」是梵語翻譯為:金黃色的花。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裝飾在菩薩身上的種種「眾寶瓔珞」就由如是黃金之花,其所散發的光芒就有如日月一般。


「諸最勝手從十方來,就大蓮華宮殿坐上而灌其頂。譬如自在轉輪聖王,及天帝釋(為其)太子灌頂,是名菩薩手灌頂神力。」

經文中的「諸最勝手」即是在譬喻:諸佛如來。

經文中的「菩薩手灌頂神力」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為法雲地的菩薩摩訶薩所加持的不可思議神力,即稱為「菩薩手灌頂神力」。


原本經文:「大慧!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神力。若菩薩摩訶薩住二種神力,面見諸佛如來;若不如是,則不能見。」

「大慧!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神力(加持)。若菩薩摩訶薩住二種神力(加持),(則能)面見諸佛如來;若不如是,則不能見。」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以上所述的兩種神力,即是諸佛如來為成就的菩薩摩訶薩,所示現加持的兩種不可思議神力。

(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神力(加持)。)

大慧!唯有成就的菩薩摩訶薩,才能夠蒙受此兩種不可思議的神力加持,也唯有蒙受此不可思議神力加持的菩薩摩訶薩,才能夠親見一切的十方諸佛。

(若菩薩摩訶薩住二種神力(加持),(則能)面見諸佛如來;若不如是,則不能見。)

注解:

「若菩薩摩訶薩住二種神力(加持),(則能)面見諸佛如來。」

經文中的「面見諸佛如來」可以引申為一種比喻,其所比喻的即是「如實知見」的境界,而並非是單單指見到諸佛如來。

所以這一句經文可以引申為:唯有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的成就者,當面對境界的時候才能夠「如實知見」,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


原本經文:「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凡所分別三昧神足說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來二種神力。大慧!若菩薩摩訶薩離佛神力能辯說者,一切凡夫亦應能說。所以者何?謂不住神力故。」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凡所分別三昧神足說法之行,是等一切(不可思議),悉住(受)如來二種神力(加持)。大慧!若菩薩摩訶薩離佛神力(而)能辯說者,一切凡夫亦應能說。所以者何?謂(凡夫俗子)不住神力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為什麼成就的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呢?(菩薩摩訶薩凡所分別三昧。)

又為什麼成就的菩薩摩訶薩能夠如實地為眾生講經說法呢?這是因為所有一切成就的菩薩摩訶薩,皆蒙受諸佛如來兩種不可思議的神力所加持。(神足說法之行。)

大慧!唯有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的菩薩摩訶薩,面對境界的時候才能夠如實知見,也才有能力如實地為眾生演說甚深如來之法,並且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是等一切(不可思議),悉住(受)如來二種神力(加持)。)

所以菩薩摩訶薩不可以離開「承佛之大威神力」而能為眾生講經說法,如果離開「承佛之大威神力」而能為眾生講經說法者,那麼所有一切的凡夫俗子也都能夠「講經說法」。

(若菩薩摩訶薩離佛神力(而)能辯說者,一切凡夫亦應能說。)

大慧!為什麼凡夫俗子不能夠為眾生如實地演說甚深如來之法呢?這是因為他們並沒有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所以凡夫俗子沒有能力為眾生如實地講經說法。

(所以者何?謂(凡夫俗子)不住神力故。)

注解:

「菩薩摩訶薩凡所分別三昧神足說法之行,是等一切(不可思議),悉住(受)如來二種神力(加持)。」

經文中的「悉住如來二種神力」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菩薩摩訶薩皆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

經文中的「分別三昧」即是在表達:菩薩摩訶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

經文中的「神足說法」即是在表達: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演說甚深如來之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唯有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的菩薩摩訶薩,當面對境界的時候才能夠真正達到「如實知見」的境界,也才有能力為眾生如實演說如來甚深之法,而無有任何的謬誤。


「若菩薩摩訶薩離佛神力(而)能辯說者,一切凡夫亦應能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唯有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的菩薩摩訶薩,才有能力為眾生如實地演說甚深如來之法。


「所以者何?謂(凡夫俗子)不住神力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沒有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的凡夫俗子,是不能夠如實地為眾生演說如來甚深之法。


原本經文:「大慧!山石樹木及諸樂器城郭宮殿,以如來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樂之聲,何況有心者?聾盲瘖?(啞)無量眾苦,皆得解脫。如來有如是等無量神力,利安眾生。」

「大慧!山石樹木及諸樂器城郭宮殿,以如來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樂之聲,何況有心(眾生)者?(受)聾盲瘖?(啞)無量眾苦,(亦)皆得解脫。如來有如是等無量神力,利安眾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力。

例如:山石樹木及諸樂器城郭宮殿等等無情眾生,如來所經之處,皆能自發令人無比愉悅的音樂之聲。

(山石樹木及諸樂器城郭宮殿,以如來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樂之聲。)

大慧!諸佛如來不可思議之大威神力,尚能影響一切無情眾生,那麼更何況是有情眾生呢?

例如:罹患聾、盲、瘖啞等等眾苦的無量眾生,如來所經之處,亦得解脫。

(何況有心(眾生)者?(受)聾盲瘖?(啞)無量眾苦,(亦)皆得解脫。)

大慧!所以諸佛如來為眾生所示現的種種無量不可思議神力,可以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進而令眾生離苦得樂、解脫而得大自在。

(如來有如是等無量神力,利安眾生。)

注解:

「山石樹木及諸樂器城郭宮殿,以如來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樂之聲。」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譬喻:諸佛如來所示現的種種不可思議神力,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


「何況有心(眾生)者?聾盲瘖?(啞)無量眾苦,(亦)皆得解脫。」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

「如來有如是等無量神力,利安眾生。」

經文中的「如來」要分為兩種解釋。

第一種:
經文中的「如來」指的即是: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

諸佛如來大慈大悲,不忍眾生長夜受苦,故善用各種善巧方便,種種無量神力,救一切苦、拔一切厄,並且善為眾生演說如來甚深之法,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

第二種:
經文中的「如來」可以引申為: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不可思議的種種「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

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離苦得樂,進而到達究竟圓滿解脫、自在的境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利安眾生的具體表現。

我們必須要先圓滿自己,才能夠進一步圓滿他人、圓滿一切。該如何圓滿呢?這不是用嘴巴說說、用腦筋想想,就可以圓滿的。

我們必需要在境界中身體力行、勇猛精進地實踐梵行,才能夠真正地體會出什麼是圓滿之意。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在境界中實踐梵行,至少可以立即為我們眾生帶來兩種大利益。那兩種大利益呢?

第一種:實踐梵行使我們的內心常保解脫自在、平安喜樂。

第二種:實踐梵行使我們的人生、境界趨向於圓滿順利。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梵行的修行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這兩種大利益。我們眾生何樂而不為呢?


原本經文:「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如來.應供.等正覺,菩薩摩訶薩住三昧正受時,及勝進地灌頂時,加其神力?」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如來.應供.等正覺,(為)菩薩摩訶薩住三昧正受時,及勝進地灌頂時,加其神力?」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為什麼所有一切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皆會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呢?

為什麼成就的菩薩摩訶薩非得由「承佛之大威神力」才能建立呢?

註解:

「菩薩摩訶薩住三昧正受時,及勝進地灌頂時,加其神力。」

上面經文中所提到的兩種不可思議神力,末學簡單地以「承佛之大威神力」來表示。


佛告大慧:「為離魔業煩惱故,及不墮聲聞地禪故,為得如來自覺地故,及增進所得法故,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咸以神力建立諸菩薩摩訶薩。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則墮外道惡見妄想,及諸聲聞眾魔悕望,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諸佛如來咸以神力攝受諸菩薩摩訶薩。」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為什麼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皆會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呢?

大慧!這是因為唯有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的菩薩摩訶薩,才能夠遠離一切魔業煩惱。

(為離魔業煩惱故。)

大慧!這是因為唯有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的菩薩摩訶薩,才能夠不再墮入修行不如法的聲聞、緣覺的「愚夫所行禪」。

(及不墮聲聞地禪故。)

大慧!這是因為唯有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的菩薩摩訶薩,才能夠速證究竟圓滿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得如來自覺地故。)

大慧!這是因為唯有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的菩薩摩訶薩,才能夠自覺地在境界中不斷地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從地自地、次第增勝,直到入於如來究竟圓滿的佛地。

(及增進所得法故。)

大慧!也就是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所以一切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皆會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

(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咸以神力建立諸菩薩摩訶薩。)

大慧!如果菩薩摩訶薩沒有蒙受不可思議的「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那麼就一定會墮入聲聞、緣覺以及諸外道的有無兩邊、以及種種的魔事障礙,因而無法證得究竟圓滿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則墮外道惡見妄想,及諸聲聞眾魔悕望,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慧!也就是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所以一切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皆會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

(以是故,諸佛如來咸以神力攝受(建立)諸菩薩摩訶薩。)

注解:

諸佛如來為成就的菩薩摩訶薩所示現、加持的兩種神力,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才能夠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

也唯有蒙受「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的菩薩摩訶薩,將不會再受到任何外道邪說邪見的影響,並且能夠在境界中身體力行、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實踐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大慈大悲的本願,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成就「無量功德」,自可到達究竟圓滿的清淨佛地。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神力人中尊,  大願悉清淨,
 三摩提灌頂,  初地及十地。」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諸佛如來為成就的菩薩摩訶薩所示現、加持的「承佛之大威神力」,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

(神力人中尊。)

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不忍眾生長夜受苦,為救度所有一切的眾生,其所建立的種種「本願」(例如大慈大悲的本願),是如此地不可思議,是如此地清淨。

(大願悉清淨。)

諸佛如來為成就的菩薩摩訶薩所示現、加持的不可思議神力,可分為:「三昧正受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以及「手灌頂神力」兩種。

(三摩提灌頂。)

其中「三昧正受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是加持於成就初地以上的菩薩,而「手灌頂神力」則是加持於成就十地法雲地的菩薩。

(初地及十地。)

注解:

末學把諸佛如來為菩薩摩訶薩所示現、加持的「三昧正受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以及「手灌頂神力」兩種不可思議神力,簡單地以「承佛之大威神力」來表達。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佛說緣起,如是說因緣,不自說道。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生,如是諸性生。然,世尊所謂因緣生諸性,言說有間悉檀、無間悉檀。世尊!外道亦說有無有生,世尊亦說無有生,生已滅。如世尊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無因說,非有因說。世尊建立作如是說:『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漸生。觀外道說勝,非如來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說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世尊說觀因有事,觀事有因。如是因緣雜亂,如是展轉無窮。」(這一段經文在大乘入楞伽經裏面翻譯得比較明確。)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佛說緣起,如是說因緣,不自說道。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生,如是諸性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佛說緣起,如是說因緣(能生一切諸法),(如是諸法)不(由)自(然無因而生)說道。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等等因緣能)生(一切諸法),如是諸性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您說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而並非是「自然而有」。

(世尊!佛說緣起,如是說因緣(能生一切諸法),(如是諸法)不(由)自(然無因而生)說道。)

世尊!然而諸外道也說: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由「因緣」而生。例如有些外道認為:勝性、大自在天、時節、微塵等等,能生一切諸法萬物。

(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等等因緣能)生(一切諸法),如是諸性生。)

注解: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由於一切諸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佛性」概念,所以外道所說的「緣起」,並非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所以外道所說有關「緣起」的種種立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落入執著、荒謬的無因論或是斷滅論。

外道倚靠著心意識思維妄想,所建立的種種邪說邪見,是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只是他們寧可沈溺於自己的幻想,也不願意承認錯誤,所以一切諸外道所造作的種種邪說邪見,留給世人的僅僅是無盡的自欺欺人罷了。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佛說緣起,如是說因緣(能生一切諸法),(如是諸法)不(由)自(然無因而生)說道。」

經文中的「佛說緣起,如是說因緣」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與外道所說的「緣起」當然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佛性」概念。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前面經文中已經提過了。

經文中的「不自(生)說道」是倒裝句。其所指的即是:世尊不說諸法自然而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說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而並非是自然而生。

根據其他兩種的翻譯版本,經文中的「不自(生)說道」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
經文中的「不自(生)說道」即是在表達:世尊說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而並非是藉由「自心妄想分別」而生。

第二種:
經文中的「不自(生)說道」即是在表達:世尊說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而並非是「自然」而生。


「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等等因緣能)生(一切諸法),如是諸性生。」

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認為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勝性、大自在天、時節、微塵」等等原因所創造或是產生的。當然這一些全部都是外道心意識思維妄想下的產物,根本是不正確的。

為什麼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會造作出這些種種荒謬的邪說邪見呢?

這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佛性」概念,所以他們對於「緣起」所作的種種立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


原本經文:「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生,如是諸性生。然,世尊所謂因緣生諸性,言說有間悉檀、無間悉檀。世尊!外道亦說有無有生,世尊亦說無有生,生已滅。如世尊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無因說,非有因說。」

「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生,如是諸性生。然,世尊所謂因緣生諸性,(其)言說有間悉檀、無間悉檀(似乎與外道無異)。世尊!外道亦說有(從)無有生,世尊亦說(從)無有生,(然)生已滅。如世尊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等等諸法,亦是從無而生),(所以)此是世尊無因說,非有因說。」(這一句經文在大乘入楞伽經裏面翻譯得比較明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外道也說因緣生法,就如同有些外道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勝、自在、時、微塵」等等原因所產生的。

然而世尊也說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因此世尊所說的說法,與外道所說的說法,其之間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生,如是諸性生。然,世尊所謂因緣生諸性,(其)言說有間悉檀、無間悉檀(似乎與外道無異)。)

世尊!諸外道認為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從無到有」而生,世尊也說諸法萬物是由「從無到有」而生,並且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世尊!外道亦說有(從)無有生,世尊亦說(從)無有生,(然)生已滅。)

世尊!就誠如世尊所說的諸法萬物是由「從無到有」的過程而產生的,所以世尊所說的「十二因緣」,無明緣行乃至老死等等諸法,應該也都是屬於「從無到有」的無因而生之論,與外道所說的「無因而生」之論,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如世尊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等等諸法,亦是從無而生),(所以)此是世尊無因說,非有因說。)

註解:

以上的經文是大慧菩薩表演給我們眾生看的,而並不是說大慧菩薩不了解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生,如是諸性生。然,世尊所謂因緣生諸性,(其)言說有間悉檀、無間悉檀(似乎與外道無異)。」

根據大乘入楞伽經的翻譯,經文中的「言說有間悉檀、無間悉檀」應該是大慧菩薩認為,世尊所說的因緣而生與外道所說的因緣而生,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同。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認為世尊所說的「因緣而生」與外道所說的「因緣而生」,其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

事實上,世尊所說的因緣而生與外道所說的因緣而生,是完全不相同的,因為世尊所說的因緣而生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然而所有一切諸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他們所說的因緣而生皆是屬於極為表淺且膚淺的世俗戲論,此等世俗戲論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由於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佛性」概念,所以諸外道對於「緣起」所造作的種種立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

然而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則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

佛性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所以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是不落入有無兩邊,更不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因此世尊所說的「緣起」,與外道所說的「緣起」,是完全不相同的。


「世尊!外道亦說有(從)無有生,世尊亦說(從)無有生,生已(還)滅。」

經文中的「(從)無有生」意思就是:「從無到有,無因而生」的意思。

外道認為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由「造物主」隨心所欲、自由所創造的,而不需要有什麼特別的因緣。

然而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並非是「從無到有,無因而生」。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所以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並非是「從無到有,無因而生」。


「如世尊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等等諸法,亦是從無而生),(所以)此是世尊無因說,非有因說。」

經文中的「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特別是屬於有情眾生。

然而有情眾生的「十二因緣」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當然也必須要遵循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但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並非是「從無到有,無因而生」。


原本經文:「世尊建立作如是說:『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漸生,觀外道說勝,非如來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說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世尊說觀因有事,觀事有因。如是因緣雜亂,如是展轉無窮。」

「世尊建立作如是說:『此有故彼有(,一切諸法皆是藉由因緣次第而生)』。(然而外道)非(僅)建立(次第)漸生(,還有無因一時俱生的說法),(如是)觀外道(所)說勝(於如來),非如來(勝於外道)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說(有)因不從緣生,而有(無因)所生。世尊說觀因有事,觀事有因。如是因緣雜亂,如是(有)展轉無窮(之過)。」(在大乘入楞伽經裏面把這一句經文翻譯得比較明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如果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是「次第而生」,那麼世尊所建立的「此有故彼有」(因緣和合),就還說得過去。

如果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並非是次第而生,而是有「一時俱生」的情形發生,那麼世尊所建立的「此有故彼有」的概念就說不過去了。

然而外道認為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有的是經由「緣起」次第漸漸而生,有的則是經由「無因」一時俱生,所以說,外道所建立的種種立論,比世尊所建立的「此有故彼有」的概念,還要來得出色許多。

(世尊建立作如是說:『此有故彼有(如是次第而生)』。(外道)非(僅)建立(次第)漸生,(如是)觀外道說勝,非如來也。)

世尊!為什麼外道所建立的種種立論比較出色呢?(所以者何?)

世尊!這是因為世尊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有著「觀因有事,觀事有因」的因果關係存在,這一種的因果關係就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世尊說觀因有事,觀事有因。)

但是外道除了建立了「緣起之說」之外,他們還建立了「無因而生」的理論,所以外道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緣起的立論,比世尊所建立的「因緣和合」,還要來得出色。

(外道說(有)因不從緣生,而有(無因)所生。)

世尊!世尊所建立的因緣和合,認為「前因生果,果又生後因」,如此因果「展轉無窮」,一直延續下去的話,那麼就會犯了「永無止境、沒完沒了」的過失。

(如是因緣雜亂,如是(有)展轉無窮(之過)。)

注解:

「世尊建立作如是說:『此有故彼有(,一切諸法皆是藉由因緣次第而生)』。(然而外道)非(僅)建立(次第)漸生(,還有無因一時俱生的說法),(如是)觀外道(所)說勝(於如來),非如來(勝於外道)也。」

經文中的「此有故彼有」即是在譬喻: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經文中的「非建立漸生」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此有故彼有」,只有適用於「次第而生」,並不適用於「一時俱生」。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次第而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建立的「此有故彼有」的理論,只有適用於「次第而生」,並不適用於「一時俱生」。

然而外道所建立的種種理論,除了藉由因緣次第而生的理論之外,他們還建立了「無因而生」的理論,這一種「無因而生」的理論,就可以適用於「一時俱生」。

所以大慧菩薩認為:外道所建立的「無因而生」的理論,比世尊所建立的「此有故彼有」的理論還要來得出色許多。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都必須要遵循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所以外道所建立的「無因而生」,完全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


「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說(有)因不從緣生,而有(無因)所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外道所建立的「無因而生」的理論。

但事實上,外道所建立的「無因而生」,是屬於「邪知邪見」而非正見。


「世尊說觀因有事,觀事有因。如是因緣雜亂,如是(有)展轉無窮(之過)。」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認為世尊所說的「觀因有事,觀事有因」的立論,犯了「因果無窮無盡、沒完沒了」的毛病。

然而世尊所建立的「因緣和合」,並沒有「因果無窮無盡、沒完沒了」的毛病。

如是因,如是果,沒有適當的「因」就不會產生適當的「果」,何來的「因果無窮無盡、沒完沒了」呢?

例如:為非作歹就會造下「惡果」,如果改為修善斷惡的話,那麼「惡果」豈不就斷了嗎?何來的「因果無窮無盡、沒完沒了」呢?


原本經文:「 佛告大慧:我非無因說,及因緣雜亂說。此有故彼有者,攝所攝非性,覺自心現量。大慧!若攝所攝計著,不覺自心現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過,非我說緣起。我常說言:因緣和合而生諸法,非無因生。」

「 佛告大慧:我非無因說,及因緣雜亂說。(我所說)此有故彼有者,(是建立在)攝所攝非性(的真如實性之上),(唯有如實)覺自心現量(的諸佛如來,才能夠親證真如實性的存在)。大慧!若(外道)攝所攝計著,(如是外道)不覺自心現量,(不能如實知)外境界性非性,彼(外道)有如是過,非我(所)說緣起。我常說言:因緣和合而生諸法,非無因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我(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並非是「無因」之說,也並非是「因緣雜亂」之說。

(佛告大慧:我非無因說,及因緣雜亂說。)

大慧!我(世尊)所說的「此有故彼有」(因緣和合),是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所以根本不同於外道所說的「緣起」。

( (我所說)此有故彼有者。)

大慧!我所說的因緣和合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若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我所說的因緣和合。

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攝非所攝、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非是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所可比擬的。

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親證真如實性的存在。

((是建立在)攝所攝非性(的真如實性之上),(唯有如實)覺自心現量(的諸佛如來,才能夠親證真如實性的存在)。)

大慧!迷惑的眾生以及諸外道總是執著於、迷戀於外在境界的種種「覺知感受」(財色名利等等),所以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因此外道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緣起的立論,皆是屬於不正確的邪說邪見。

(大慧!若(外道)攝所攝計著,(如是外道)不覺自心現量。)

大慧!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然而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由於諸外道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一切諸外道所造作的種種有關於「緣起」的立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皆是屬於心意識思維妄想下的產物,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所以一切諸外道所造作的種種緣起立論,並不是我(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不能如實知)外境界性非性,彼(外道)有如是過,非我(所)說緣起。)

大慧!所以我(世尊)常說: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而並非是「無因」而生。

(我常說言:因緣和合而生諸法,非無因生。)

注解:

「 佛告大慧:我非無因說,及因緣雜亂說。」

在前面的經文中,世尊有提到諸法萬物生成的原因。何謂諸法萬物生成的原因?其所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涉及到「內因」與「外因」,所以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與外道的「無因而生」是完全不相同的。故曰「我非無因說,及因緣雜亂說」。


「(我所說)此有故彼有者。」

經文中的「此有故彼有」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所以這一句經文可以分為兩種解釋。

第一種:
經文中的「此有」指的即是佛性。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若是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的存在,更不會有任何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故曰「此有故彼有者」。

經文中的「彼有」指的即是表現在境界上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故曰「此有故彼有者」。

第二種:
經文中的「此有」指的即是「內因」與「外因」。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彼有」指的即是表現在境界上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故曰「此有故彼有者」。


「(是建立在)攝所攝非性(的真如實性之上),(唯有如實)覺自心現量(的諸佛如來,才能夠親證真如實性的存在)。」

經文中的「攝所攝非性」意思就是:非攝非所攝、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經文中的「攝所攝非性」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然而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即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真如實性非攝非所攝、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故方便曰「(真如實性)攝所攝非性」。

經文中的「覺自心現量」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解脫而得大自在。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的大成就者,才能夠如實了知、通達世尊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因緣和合。


「大慧!若(外道)攝所攝計著,(如是外道)不覺自心現量。」

由於迷惑的眾生根本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所以其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不能如實知)外境界性非性,彼(外道)有如是過,非我(所)說緣起。」

經文中的「外境界性非性」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所有一切的諸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佛性」概念,所以其對於「緣起」所作的種種立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全部都是屬於邪說邪見。故曰「彼(外道)有如是過」。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所以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與諸外道所說的種種「緣起」立論,是完全不相同的。故曰「非我說緣起」。


「我常說言:因緣和合而生諸法,非無因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明確地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而並非是「無因」而生。這一句經文說得非常地明確,大家要把這個道理永遠地記在心裏。


原本經文:「大慧復白佛言:世尊!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無性者,言說不生。世尊!是故言說有性,有一切性。」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若)非言說有性,(如是才能表達)有一切性耶?世尊!若(境界)無性者,(則)言說(應)不生。世尊!是故(若)言說有性,(則)有一切性。」(在大乘入楞伽經裏面把這一句經文翻譯得比較明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表現在境界中的「言說」,應該可以完整地表達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難道不是嗎?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若)非言說有性,(如是才能表達)有一切性耶?)

世尊!如果境界中沒有任何「諸法萬物」存在的話,那麼何來的「言說」呢?

(世尊!若(境界)無性者,(則)言說(應)不生。)

世尊!有諸法萬物的存在,必有「言說」的存在,因為「言說」的存在,其目的就是在於表達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世尊!是故(若)言說有性,(則)有一切性。)

注解: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若)非言說有性,(如是才能表達)有一切性耶?」

經文中的「有性」、「有一切性」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言說」即是在表達:藉以描述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而發展出來的種種「言說」。

經文中的「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耶?」即是在表達:表現在境界中的種種「言說」,應該可以完整地描述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難道不是這樣嗎?

大慧菩薩認為表現在境界中的種種「言說」,可以完整地描述存在於境界中的種種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不管是從「世俗諦」,還是從「第一義諦」來看,都是不正確的,當然這並非是大慧菩薩不知道這個道理,而是大慧菩薩表演、示現給我們眾生看的,為的就是要凸顯「佛性」的不可表達性。

從「世俗諦」來看:
相信各位都有聽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句話。

所以在境界中的種種「言說」,是不可能有能力完整地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因為「言說」本身就是屬於是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既然是屬於生滅無常的諸法,那麼又怎麼能夠完整地描述所有一切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呢?

從「第一義諦」來看: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一切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因為「佛性」是「不生不滅」,而種種「言說」則是屬於「生滅無常」的諸法。

所以表現在境界中種種生滅無常的「言說」,是不可能完整地、圓滿地描述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佛性)。

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所以表現在境界中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皆可以作為「第一義諦」(佛性)的「方便說」,而不是單單只有「言說」,這個道理世尊在下面的經文中就會提到。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有無限多種,所以有關於「真如實性」的方便說、方便譬喻,就有無限多種。


「世尊!若(境界)無性者,(則)言說(應)不生。」

經文中的「若(境界)無性者」即是在表達:如果境界中不存在著任何的諸法萬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如果境界中不存在著任何的「諸法萬物」,那麼用以描述諸法萬物的「言說」,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大慧菩薩認為:有「言說」的存在,必定有「諸法」的存在。

當然這一種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言說的存不存在,並非是諸法存不存在的「必要條件」。

難道不存在著「言說」的境界,就沒有「諸法」的存在嗎?這個道理世尊在下面的經文中會提到。


「世尊!是故(若)言說有性,(則)有一切性。」

經文中的「有性」、「有一切性」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認為「言說」可以完整地描述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這當然是不正確的,末學在上面已經解釋過了。


「佛告大慧:無性而作言說,謂兔角龜毛等,世間現言說。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說耳。如汝所說,言說自性,有一切性者,汝論則壞。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相耳。或有佛剎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咳、或念剎土、或動搖。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殊勝三昧。是故,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無性而作言說,謂兔角龜毛等。世間現言說。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說耳。」

「佛告大慧:(境界)無性而作言說,(此言說)謂兔角龜毛等(,根本不存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言說,然)世間(妄)現(種種)言說。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性非非性(,遠離一切世俗言說),但言說(方便)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如果境界中沒有任何「諸法」的存在,卻荒謬地還會出現「言說」,那麼這一種「言說」就猶如是「兔角龜毛」一般,根本是不存在的。

(佛告大慧:(境界)無性而作言說,(此言說)謂兔角龜毛等(,根本不存在)。)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真如實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真如實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但是愚昧的眾生卻無法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而強行用種種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試圖要來描述真如實性,殊不知,此種執著的文字語言章句,根本無法顯現真如實性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言說,然)世間(妄)現(種種)言說。)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指的即是「佛性」。

佛性不生不滅、非性非不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並非是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所可比擬的。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性非非性(,遠離一切世俗言說)。)

大慧!但是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但言說(方便)耳。)

注解:

「佛告大慧:(境界)無性而作言說,(此言說)謂兔角龜毛等(,根本不存在)。」

經文中的「無性」意思就是:在境界中不存在著任何的諸法萬物。故曰無。

經文中的「兔角龜毛」即是在譬喻: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經文中的「無性而作言說,謂兔角龜毛等」即是在表達:如果在境界中不存在著任何的諸法萬物,卻存在著描述諸法萬物的「言說」,那麼這一種「言說」就如同是「兔角龜毛」一般,根本是不存在的。(被描述的主體都沒有,那麼那來的言說呢?)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遠離一切言說,然)世間(妄)現(種種)言說。」

這一句經文在大乘入楞伽經裏面翻譯得比較明確。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真如實性無法用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來描述,但是迷惑的眾生卻總是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

若是執著於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那麼根本無法了解世尊所說的真如實性到底是在表達什麼。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性非非性(,遠離一切世俗言說),但言說(方便)耳。」

經文中的「非性非非性」意思就是: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何謂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呢?「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即是在描述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故曰「(真如實性)非性非非性」。

經文中的「(真如實性)非性非非性,但言說(方便)耳」即是在表達:真如實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真如實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就如同是「以手指月」,手指是手指,月亮是月亮,手指與月亮畢竟是不相同的。


原本經文:「如汝所說,言說自性,有一切性者,汝論則壞。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相耳。或有佛剎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咳、或念剎土、或動搖。」

「如汝所說,(非得透過)言說自性,(才能夠表達)有一切性者,(那麼)汝論則壞。(何以故?)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說法)。(種種世俗的)言說者,是(生滅無常之方便)作相耳。或有佛剎(以)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咳、或念剎土、或動搖。」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你(大慧菩薩)認為唯有透過「言語」的表達,才能夠顯現諸法的意義,這並不完全是正確的。

(如汝所說,(非得透過)言說自性,(才能夠表達)有一切性者,(那麼)汝論則壞。)

大慧!並非是所有一切的佛國剎土,皆有「言語」的存在,或是非得透過「言語」才能夠顯現諸法的意義。

((何以故?)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說法)。)

大慧!表現在境界中的種種「言說」,只是屬於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之一,所以表現在境界中的種種言說,並不能夠完全地代表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也不能夠圓滿地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佛性)。

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並非是世俗生滅無常的「言說」所可表達的。

((種種世俗的)言說者,是(生滅無常之方便)作相耳。)

大慧!並非是所有的佛國剎土都是倚靠「言說」來傳法。

例如:有的佛國剎土以「瞻視」來顯法,有的以「作相」來顯法,有的以「揚眉」來顯法,有的以「動睛」來顯法,有的以「笑」來顯法,有的以「欠」來顯法,有的以「謦咳」來顯法,有的以「念剎土」來顯法,有的以「動搖」來顯法等等。

因此言語的存在與否,並非是能不能夠顯法的必要條件。

(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相耳。或有(以)佛剎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咳、或念剎土、或動搖。)

注解:

「如汝所說,(非得透過)言說自性,(才能夠表達)有一切性者,(那麼)汝論則壞。」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認為唯有「言說」才能夠顯現諸法的「法義」。當然這個觀點,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故曰「汝論則壞」。

表現在境界中的言說,本身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既然是屬於諸法之一,那麼又怎麼能夠代表一切的諸法萬物呢?

另外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所以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可作為佛性的「方便之說」,因此並不是唯有「言說」才能夠顯現諸法的「方便法義」。


「(何以故?)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說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並非所有一切的佛國剎土,皆有「言說」的存在,或是藉由言說來說法。


「(種種世俗的)言說者,是(生滅無常之方便)作相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言說」本身也是屬於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所以言說不能夠完全地代表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也不能夠圓滿地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佛性)。

佛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所以生滅無常的「言說之相」,是不能夠圓滿地表達佛性的真實義。故曰「(種種世俗的)言說者,是(生滅無常之方便)作相耳。」


「或有佛剎(以)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咳、或念剎土、或動搖。」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並非是只有「言說」才能夠顯法,還有其他種種不同的方法,也可以顯現諸佛如來所說的「方便法義」。

經文中的「欠」意思是類似「打哈欠」或是「嘆息」的意思。

經文中的「謦咳」意思就是:出個聲音的意思。

經文中的「念剎土」意思就是:憶念佛名或是佛國剎土的意思。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所以表現在境界中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皆可作為佛性的「方便說」,因此可以作為表達佛性「方便意義」的種類,有無限多種。各位豈不聞: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原本經文:「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殊勝三昧。是故,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

「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殊勝三昧。是故,非(唯有)言說(才能表達)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能)各辦(其)事。」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並非是唯有「言說」才能夠顯現諸佛如來所要表達的「法義」,也並非是唯有用「言說」所表達的「法義」,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例如:普賢如來所在的香積世界,就是用「瞻視之法」,而引領諸菩薩證得「無生法忍」以及「殊勝三昧」。

(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殊勝三昧。)

大慧!所以並非是唯有世俗的「言說」才能夠顯現諸佛如來所要表達的「法義」。

(是故,非(唯有)言說(才能表達)有性有一切性。)

大慧!例如蚊蚋蟲蟻的世界,雖然沒有所謂「言說」的存在,但是也不會對它們所在的世界,有任何的障礙,該有的行為、該做的事,它們自然就會去做。

(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能)各辦(其)事。)

注解:

「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殊勝三昧。」

該如何才能夠證得「無生法忍」以及「殊勝三昧」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是故,非(唯有)言說(才能表達)有性有一切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並非是唯有用世俗「言說」所建立的「法義」,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例如普賢如來的香積世界就以「瞻視之法」,來引領菩薩證得「無生法忍」以及「殊勝三昧」。


「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能)各辦(其)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有無數種種不同的世界或是境界,但是世俗的「言說」,並不是建立這一些無數世界、或是境界的「必要條件」。故曰「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虛空兔角,  及與槃大子,
 無而有言說,  如是性妄想。
 因緣和合法,  凡愚起妄想,
 不能如實知,  輪迴三有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表現在境界中的「言說」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然而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可以藉由「言說」來描述,如果在境界中沒有任何諸法萬物的存在,而有「言說」的存在,那麼這一種的「言說」就如同是「虛空、龜毛、兔角以及槃大子」等等一般,根本是不存在的。

(如虛空兔角,及與槃大子,無而有言說,如是性妄想。)

諸佛如來所說的「因緣和合」,皆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依歸、作為核心。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

然而迷惑的眾生不能夠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所以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故而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因緣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實知,輪迴三有宅。)

注解:

「如虛空兔角,及與槃大子,無而有言說,如是性妄想。」

偈言中的「槃大子」指的即是:石女所生的兒子。然而石女根本不能生育,又哪來的親生兒子呢?

偈言中的「如虛空兔角,及與槃大子」即是在譬喻: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根據上面的經文,偈言中的「無而有言說,如是性妄想」即是在表達:描述諸法萬物的種種「言說」,本身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如果境界中沒有任何諸法萬物的存在,那麼描述諸法萬物的種種「言說」,又怎麼會存在呢?故曰「無而有言說,如是性妄想」。


「因緣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實知,輪迴三有宅。」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前面的經文中已經提過了。

但是由於我們眾生不能夠了知、通達世尊所說的「真如實性」以及「因緣和合」,所以我們眾生凡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故曰「因緣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實知,輪迴三有宅」。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日 2月 27, 2022 12:14 a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