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心經》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裏節選出來的。所以一開始不用序分,佛就直呼大菩薩之名——「觀自在菩薩」。這一句就開門見山地 把全經的總綱點出來了。
這一句就能夠包括全經了。佛以觀自在菩薩 作為我們修學的典範和榜樣,讓我們大家學習觀自在菩薩,用甚深廣大的觀照法門,由觀照開發般若妙智,即世間和出世間 運用無礙的、徹底究竟的大智慧。
並以這樣的大智慧的功行,把色、受、想、行、識五蘊一起照破。
其實,五蘊本質上 是空無所有的,是虛幻的。
所以「照見五蘊皆空」,不要執著在法見上,要連照見 也不可得。
因為照見就是法。非但照見、觀照是空,最後連空也不可得。
有空 就是沒有照破。照見五蘊皆空,不是光把五蘊空掉就算了。連空都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得,這才謂之「皆空」,才能說是「照見五蘊皆空」。
然後消盡了「見愛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無明住地」五住煩惱,了脫了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到達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任運騰騰、騰騰任運,真正大自在了。
所以,「觀自在菩薩」五個字 概括了整個觀照修持法門。
一切功夫都離不開觀照,它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因此,它能夠包括全經,也是前四句經文「總持分」的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