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初心 寫: ↑週日 4月 24, 2022 12:22 am
都是在指向能導向〈能所脱落〉的現象。
很多各種三昧或因從不同的〈根大〉(所緣)來切入,而有所區分。所形成的不同乃因藉由不同之根大入手而有不同且特別〈 顯發 - 空或無相或無作 〉心一境性 ( 亦稱三昧、三摩地 ),有些三昧是類似有的是共同,有的是獨有的。
重點是般若波羅蜜
因為,行般若波羅蜜所以進入諸法無受三昧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共摩訶比丘僧大數五千分,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其心調柔軟摩訶那伽,所作已辦,棄擔能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已得解脫——唯阿難在學地得須陀洹。復有五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皆得聖諦。
復有菩薩摩訶薩——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得無閡陀羅尼,悉是五通,言必信受無復懈怠,已捨利養名聞,說法無所悕望,度深法忍得無畏力,過諸魔事,一切業障悉得解脫。巧說因緣法。從阿僧祇劫以來發大誓願,顏色和悅,常先問訊,所語不麁,於大眾中而無所畏。無數億劫說法巧出。
『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得無閡無所畏。』
『悉知眾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之。意無罣閡,大忍成就,如實巧度。』】
【諸法無受三昧】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得不見菩薩,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世尊!我不見菩薩法來去,而與菩薩作字言是菩薩,我則疑悔。世尊!又菩薩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無所有亦無定無處。若菩薩聞是事,不驚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畢竟住不退轉地,住無所住。
「復次,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應色中住,不應受想行識中住。何以故?若住色中,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識中,為作識行。若行作法,則不能受般若波羅蜜,不能習般若波羅蜜;不具足般若波羅蜜,則不能成就薩婆若。何以故?色無受、想,受想行識無受想。若色無受則非色;受想行識無受則非識。般若波羅蜜亦無受。
菩薩應如是學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
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何以故?是三昧,不可以相得。若是三昧可以相得,先尼梵志於薩婆若智不應生信。
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入已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
是梵志不以得聞見是智,不以內色見是智,不以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外色見是智,亦不離內外色見是智;
不以內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亦不離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
先尼梵志信解薩婆若智,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
得解脫已,於諸法中無取無捨,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
世尊!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雖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未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終不中道而般涅槃。】